跳转到内容

王国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Lovewhatyoudo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7日 (三) 16:21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王国维
性别
出生王德桢
(1877-12-03)1877年12月3日
 大清浙江省杭州府海宁縣
逝世1927年6月2日(1927歲—06—02)(49歲)
 中華民國京兆地方颐和园昆明湖
墓地北京市福田公墓
国籍 大清
 中華民國
别名王静安、王伯隅、王观堂
职业學者
活跃时期20世紀
配偶莫氏、潘氏
亲属九兒二女
学历
  • 私塾
    东京物理学校肄業
经历
  • 秀才
    上海时务报》職員
    苏州中学教師
    学部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修
    南书房行走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
代表作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德桢静安,又字伯隅,初礼堂,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又号永观忠悫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中国学者国学大师。

王國維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領域成就卓著。甲骨四堂之一。王國維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1]。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生平

王国维壮年像

1877年,王國維出生于浙江杭州府海宁盐官的一個書香世家。其父王乃譽精於書畫、篆刻、古文詩詞,對兒時的王國維有很大影響。1882年,王國維入私塾,師從潘紫貴及陳壽田先生。1892年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1898年,二十二歲的他進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利用公餘時間,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學習外文及理化,開始接觸西方文化,結識金石学家羅振玉。1901年秋,王國維在羅振玉的資助下赴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次年夏,因病回国。1903年起,王國維在羅振玉的推薦下任教于通州江苏师范学堂,讲授哲学、心理学、倫理學等。同時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兼通世界之學術”的“獨學”階段,写出《红楼梦评论》等多篇哲学、美学论文。后自编为《静庵文集》,于1905年出版。1907年,王國維隨羅振玉入京師,就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期间,著《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王國維隨羅振玉前往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自居。在羅振玉的幫助下,王國維得以靜下心來做學問,其研究方向開始從哲學、文學轉向經史、小學。他與羅振玉在學術上相互交流切磋,協助羅氏整理大雲書庫藏書,得以盡窺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王國維以古文字學為基礎,研究古代中國歷史,從古器物到古代書冊、服裝、建築,各方面皆有涉及,著述極豐。所著《宋元戲曲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關於戲曲歷史的書籍。在日本期間王國維“生活最為簡單,而學問則變化滋甚。成書之多,為一生冠。”1916年,王國維受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聘請,返回上海任倉聖明智大學教授,编辑学术刊物,並繼續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又为藏书家蒋汝藻编《密韵楼书目》,并参加纂修《浙江通志》。1917年,著《殷周制度論》,指出“中國政治中國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1922年,受聘為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准等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王國維得以窥見大内所藏秘籍,曾检理景阳宫藏书。[2]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河殉清,因家人阻攔而未果。

王國維1925年4月到任籌備中的清华国学研究院,1925年9月14日該研究院第一屆開學。[3]王國維讲授的课程有《古史新证》、《尚书》、《仪礼》、《说文》等;指导研究的范围有经学(含《书》、《礼》、《诗》)、小学(含训诂学、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说文》部首研究)、上古史、金石学、蒙元史等。[4]这一时期的王国维,虽然開講課程仍然不出经史小学,課餘的研究方向大變,主攻西北史地学、蒙元史學,這也是1927年逝世前最後兩個研究領域。[5]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四大导师。[6]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留下遺書,言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當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原因说法不一,及後葬於福田公墓[7]

自殺

1927年,王國維于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塊錢,雇人力车至北京颐和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从其遗体衣袋中尋出一封遺書,封面上書寫著:“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遺書內容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移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于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王國維为何自溺,至今仍争论不一,一般學者論點有所謂的:“殉北洋說”、“反共及痛恨北伐說”、“逼債說”、“性格悲劇說”、“文化衰落說”[8]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言中寫道:“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像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一人一事。”

王國維與羅振玉

「殉清說」則與羅振玉所偽造的王國維「遺折」有關。遜帝溥儀閱畢「遺折」後,「降諭」對王國維賜予諡號「忠愨[9][10][11][12][13][14][15][16]

根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第四章〈天津的“行在” (1924 – 1930)〉中之說法,王國維早年受羅振玉接濟並結成兒女親家,然而羅振玉常以此不斷向王氏苛索,甚至以將王氏女兒退婚作要脅,令王國維走投無路而自殺。然此說有漏洞,遜帝或有所忌諱而不遑多言。

家庭

观点

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始發現于晚清,後來劉鶚刊印《鐵雲藏龜》,繼而孫治讓和羅振玉等人對甲骨文字進行研究。而將甲骨學由文字學演進到史學的第一人,則推王國維。他撰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殷虛卜辭中所見地名考》、《殷周制度論》、《殷禮徵文》以及《古史新證》等,將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紙上的材料中國歷史古籍對比來研究,用卜辭補正了《史記·殷本記》載的錯誤,而且進一步對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討,得出嶄新的結論,他的考證方法極為縝密,論斷堪稱精審。[7]

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提倡以“地下之新材料”补“纸上之材料”,是为二重证据法。王国维首先用出土甲骨文,考订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和前后顺序,证明了历史记载商朝君主世系的可靠性。二重证据法既繼承了乾嘉學派的考據傳統,又運用了西方實證主義的科學考證方法,是中国史学理论的重大革新,为古史及文献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纪元。[22][23]

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裡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4],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是非常有趣的見解。后人常以此三种境界象征奋斗路上的心路历程。

预测历史走向

王国维在与罗振玉通信讨论十月革命时说:“罗刹分裂,殆不复国,恐随其后者尚有数国,始知今日灭国新法在先破其统一之物,不统一则然后可惟我所为。至统一既破之后,欲恢复前此之统一,则千难万难矣。” 罗振玉在《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序》提及王国维有预言“中国近状,恐以共和始,而以共产终。”[25]

评价

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碑
  • 晚年胡適曾回憶王:“他的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26]“现今的中国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化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27]並就當時學術界的情況指出“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
  • 魯迅認為“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28]
  • 陈寅恪撰文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繫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29]
  • 王攸欣在《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一書中說:“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30]

主要論著

王國維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生前自編定《靜安文集》、《觀堂集林》刊行於世。逝世後,另有《遺書》、《全集》、《書信集》等出版。

  • 觀堂集林》二十四卷
  • 《觀堂別集》四卷
  • 《庚辛之間讀書記》一卷
  • 《苕華詞》一卷
  • 《靜安文集》一卷續集一卷
  • 《爾雅草木蟲魚鳥獸釋例》一卷
  • 《兩周金石文韻讀》一卷
  • 《觀堂古今文考釋》五卷
  • 史籀篇疏證》一卷
  • 《校松江本急就篇》一卷
  • 《重輯蒼頡篇》二卷
  • 《唐寫本唐韻校記》二卷佚文一卷
  • 《殷禮徵文》一卷
  • 《聯綿字譜》三卷
  • 《補高郵王氏諧聲譜》一卷
  • 《釋幣》二卷
  • 《簡牘檢署考》一卷
  • 《魏石經殘石考》一卷附錄一卷
  • 《宋代金文著錄表》一卷
  • 《國朝金文著錄表》六卷
  • 《漢魏博士題名考》二卷
  • 《清真先生遺事》一卷
  • 《耶律文正公年譜》一卷餘錄一卷
  • 《五代兩宋監本考》三卷
  • 《兩浙古刊本考》二卷
  •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一卷
  •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二卷
  • 《古行記四種校錄》一卷
  • 蒙韃備錄箋證》一卷
  • 黑韃事略箋證》一卷
  • 聖武親征錄校注》一卷
  • 長春真人西遊記校注》二卷
  • 《乾隆浙江通志考異殘稿》四卷
  • 《觀堂譯稿》二卷
  • 人間詞話》二卷
  • 宋元戲曲考》一卷
  • 《唐宋大曲考》一卷
  • 《戲曲考源》一卷
  • 《古劇腳色考》一卷
  • 《優語錄》一卷
  • 錄鬼簿校注》二卷
  • 《錄曲余談》一卷
  • 《曲錄》六卷
  • 《都四十三種》一百零四卷[31]

參見

参考文献

  1. ^ 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爱思想. 2015年3月2日. 
  2. ^ 王国维与罗振玉:一朝心相远 半生恩义绝. 搜狐文化. 2015年8月11日. 
  3. ^ 孙敦恒. 王国维与清华国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校史组 (编). 《清华人物志(一)》.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3年.  全文轉載至:王国维与清华国学研究院. 中國教育網. 2011-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4. ^ 彭华. 〈王国维之生平、学行与文化精神〉. 舒大刚 (编). 《儒藏论坛: 第四辑》. 成都: 巴蜀书社. 2009年12月. ISBN 9787807525554.  该文后略经修订,作为“代前言”收入:彭华 (编). 《王国维儒学论集》.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 
  5. ^ 焦阳. 是谁力邀王国维到清华任教. 新華網-轉自北京晚报.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6. ^ 鄭家建《透亮的紙窗》
  7. ^ 7.0 7.1 王國維簡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8. ^ 王國維死因揣言 — 許禮平. 蘋果日報. 2018年01月13日. 
  9. ^ 傅林. 民國心史. 
  10. ^ 爱上政治的书生:与王国维相约殉清. 凤凰卫视. 
  11. ^ 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谥号给了国学大师王国维. 一点资讯. 
  12. ^ 周言. 王國維與民國政治. 
  13. ^ 王国维自杀 因恐惧北伐军?. 网易新聞. 
  14. ^ 天涯论坛民国文林:民国学人之【王国维】. 豆瓣小組. 
  15. ^ 细说民国大文人. 书包网. 
  16. ^ 王国维传. 天涯. 
  17. ^ 陶方宣《歷史的辮子:陳寅恪與王國維》
  18. ^ 王東明:父親王國維一語成讖. 大公報. 2013年12月3日. 
  19. ^ 王国维二子王仲闻之死及王国维寻死之谜. [201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0. ^ 國學大師之女 王東明數著八個鐘唱戲. 聯合新聞網. 2015年10月12日. 
  21. ^ 悠忽百年 王國維之女口述:他生不逢時. 上報. 2018年06月03日. 
  22. ^ 李锐. “二重证据法”的界定及规则探析. 《历史研究》2012年第4期. 
  23. ^ 張鴻愷. “二重證據法”的具體實踐-王國維古文字考釋在文史研究之運用. 《元培學報》第13期 (2006/12/01) , 頁105-116.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24. ^ 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
  25. ^ 王国维国学大师兼政治“预言帝”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6. ^ 胡頌平編:《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27. ^ 耿云志:梁启超旧学深厚 胡适西学中用. 腾讯文化. 2013年8月12日. 
  28. ^ 魯迅《不懂的音譯》. 
  29. ^ 纪念王国维先生. 链闻. 2019年4月14日. 
  30. ^ 王攸欣.《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 
  31. ^ 王國維 — 國學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外部連結

畫像

甲骨學四堂
羅雪堂 | 王觀堂 | 董彥堂 | 郭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