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接官亭 (臺南市)

坐标22°59′49″N 120°11′44″E / 22.99698°N 120.195555°E / 22.99698; 120.19555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蜻蜓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24日 (四) 15:52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接官亭
接官亭石坊
位置 臺灣臺南市中西區
民權路3段143巷7號前
建成时间 清朝乾隆42年(1778年)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牌坊

接官亭,是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的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位於風神廟前。是清朝時期臺灣府城的門戶,現存有一石坊、石造鐘樓、石造鼓樓,鐘樓於2016年2月6號地震時倒塌,現已修復。

資料

接官亭鐘鼓樓之一
接官亭鐘鼓樓之一
  •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43巷8號風神廟前
  • 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 用途:用於接待清朝官員

沿革

  • 清乾隆四年:興建接官亭,初建有三進,分別為大門、官廳、風神廟。
  • 清乾隆四十二年:臺灣府知府蔣元樞重修風神廟,又因接官亭地位為府城門戶,故又建立一石坊於風神廟前,以壯大聲勢。
  • 日大正七年:日本人為了拓寬府城時代大東大西門之間的道路(今民權路),將原官廳之後的建築拆除,原官廳則改作風神廟。
  • 日大正十三年:居民將此官廳重建風神廟。
  • 民國八十四年:古蹟修復,並拆除坊前民宅,重現坊前空曠風貌。修復石造鐘樓、新建石造鼓樓。

特色

  • 位於臺江內海到臺灣府城的第一站,清康熙末、雍正時代的大井頭附近的渡頭,因運河擱淺,西移到南河港安瀾橋附近,為鎮渡頭
  • 南面橫額題「鯤維永奠」,石柱上對聯「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
  • 北面橫額題「鰲柱擎天」,石柱上對聯「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躔分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
  • 兩幅對聯皆出自蔣氏手筆。
  • 接官亭石坊為府城四大石坊[1]之一

參考資料

  1. 臺南市古蹟,何培夫著,民93年
  2.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接官亭
  3.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接官亭

註釋

  1. ^ 府城四大石坊分別是泮宮坊、接官亭石坊、重道崇文坊蕭氏節孝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