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官亭 (台南市)
接官亭 | |
---|---|
位置 | 台湾台南市中西区 民权路3段143巷7号前 |
坐标 | 22°59′49″N 120°11′44″E / 22.99698°N 120.195555°E |
建成时间 | 清朝乾隆4年(1777年)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
官方名称 | 接官亭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牌坊 |
详细登录资料 |
接官亭,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风神庙前。是清朝时期台湾府城的门户,过去曾用于接待及迎送昔日来台的清朝官员使用,现存一石坊、碑亭“岘石亭”与“棠荫亭”[1][2],至今为府城现存四座牌坊之一,同时为台南市市定古迹。[3]
沿革
[编辑]台湾早期地处偏远,早期清人来台,大都先由内陆抵厦门渡过台湾海峡后到达鹿耳门。再渡台江,最后进南河港入府城[4]。为了接待来自大陆地区的清朝官员,清乾隆4年(1739年),台湾道鄂善善倡于邻近台江内海的大井头设置接官亭[5],因台江淤塞,海退成陆之因素,渡头转而西移至南河港安澜桥边的镇渡头,初建有三进,分别为大门、官厅、风神庙以作为府城门户,后在清乾隆41年(1777年)台湾府知府蒋元枢重修风神庙,在风神庙东侧建置公馆以让来台的官员暂居,故又建立一石坊于风神庙前,以壮大声势且与与庙埕结为一体,加以保佑往来舟楫的行旅安全。
日治时期,大正七年(1918年)因市区改正计划,导致原有风神庙舍以及旁边接官亭公馆遭到拆毁,后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当地士绅集资在原第一进的官厅地点上重建风神庙,将原本供奉在风神殿的神像移到其中供奉而成今貌。[6]
2016年2月6日的高雄美浓地震,造成日治时期建的石造钟楼(后考证为岘石亭)倒塌[7],鼓楼(后考证为棠荫亭)结构也有受损,为该次地震中台南古迹受创最严重者[8]。之后经过相关考据,于2017年9月18日举行风神庙修复工程的开工祭拜仪式[9],2019年6月14日竣工,在7月25日完成验收[2]。同年(2019年)10月5日举行入火安座仪式[2]。
特色
[编辑]接官亭牌坊为三间四柱二楼式花岗石造,顶端采歇山重檐式,高8.19米,宽8.66米,其构造之复杂居于台湾之首。其南面横额题“鲲维永奠”,石柱上对联“叠嶂重洋巩内外千年锁钥,揆文奋武壮东南半壁金汤”。北面横额题“鳌柱擎天”,石柱上对联“万年圣烈奠南天牛女躔分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极风云会际尧衢”。两幅对联皆出自蒋元枢手笔。另曾在整修接官亭石坊自钟楼上觅得一块清代石碑,无落款年代与署名,仅仅铭刻“岘石”二字。
俗谚
[编辑]据传在乾隆元年(1736年),南河港曾出现黑龟精使往来的民众纷纷受其侵扰,苦不堪言。后在乾隆4年为镇压黑龟精的作乱,建立接官亭与风神庙,但却只镇住黑龟精的四肢,它的头部仍可自由活动,继续危害民众。罪中直到蒋元枢的到来,将风神庙与接官亭重修,并立“千年锁”石坊,用石柱镇压黑龟精的脖子后,才制伏这危害数十年的水怪。[10]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注释
[编辑]- ^ 陈银全. 鐘、鼓亭正名峴石亭、棠蔭亭. 中华日报. 2017-09-18.[失效链接]
- ^ 2.0 2.1 2.2 光之廟宇-風神廟修復完工 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 [2021-03-06].[失效链接]
- ^ 台南市古迹,何培夫著,民93年
- ^ 远流台湾馆. 《台南歷史深度旅遊》. 台北市: 远流出版社. 2003-02-01: 232、233页. ISBN 957-30880-4-5.
- ^ 洪敏麟.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79-06-30: 19、20页 (中文).
- ^ 中时新闻网. 〈楊裕富》全台第一清官蔣元樞與台南接官亭〉. 2021-05-01 [2021-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中文(台湾)).
- ^ 台湾记忆Taiwan Memory - 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台湾地区现存碑碣图志〉. 硯石石額. 2021-11-24 [2021-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 ^ 郑维真. 古蹟震毀!風神廟鐘樓塌了. 联合新闻网. 2016-02-06 [2021-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7).
- ^ 曹婷婷. 43古蹟遭震傷 擬邊修邊參觀. 中国时报. 2017-09-19 [2021-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 ^ 吴炎坤,《细说府城俗语》,台南市立图书馆,台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