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封锁
柏林封锁(德语:Berlin-Blockade,1948年6月24日-1949年5月12日)是冷战时期的第一次重大国际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处于盟军占领时期下的德国,由于冷战令苏联和西方国家关系持续恶化,导致苏联封锁了西方盟国通向在其管制下的柏林地区的道路和铁路,意欲迫使西方力量同意让苏联与其占领区向整个柏林供应食物和燃料,从而使苏联在实际上控制整个城市。
为了防止城市落入苏联手中,英美为首的西方阵营展开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运输:柏林空运(英语:Berlin Airlift;德语:Berliner Luftbrücke)[1],为西柏林提供物资。英国皇家空军和刚刚成立的美国空军等盟国空军部队在1年内飞行了278,228次,向西柏林提供了2,326,406吨物资,包括燃料和食物[2],原计划中每天投送3475吨补给,在1949年春季,实际每日运送数目经常翻倍,最高一天曾达到12941吨。美国空军共运送了1,783,573吨补给(占总数的76.4%),英国皇家空军运送了541,937吨补给(占总数的23.3%),除了英美空军,还有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加拿大皇家空军、新西兰皇家空军和南非空军参加了整个空运。法国也参加了这场行动,但是仅仅提供了军队驻地。
到了1949年春天空运的结果开始显现,4月份后通过空运投下的物资甚至超过了之前通过铁路所运送的数量,柏林空运的成功让之前不相信其可能有所作为的苏联感到压力。封锁在1949年5月解除,然而由于西柏林的经济问题,并且英美决策部门认为苏联可能会重新开始封锁,于是在封锁解除后,柏林空运依然持续了五个月时间,直至1949年9月30日,西方占领国才真正结束了这次空运。
在整场空运行动中,七架美国飞机与八架英国飞机坠毁,39名英国士兵与31名美国士兵死亡(多数原因为非飞行事故)。
柏林封锁与其后的空运行动,集中表现了二战后激烈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层面的竞争。同时推动西德倒向西方盟国,在1955年,封锁行动的六年后,西德正式加入了北约。
始末
[编辑]东方集团 |
---|
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虽然雅尔塔会议与波兹坦协定规划了纳粹德国与柏林皆由同盟国分占,但当时四国的目的并不相同。苏联希望新德国是没有英美参与的共产国家,英美希望新德国成为自己盟友,而法国不乐见新德国的统一。为了使法国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利用战后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在外交上合作,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从法律上给予法国优惠,保证萨尔盆地地区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合并为西德占领区。
1948年2月至6月,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德区与英美占德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西德国家,以西德为中心复兴欧洲。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即发行有B记号之马克。
苏联得知后,于6月19日提出抗议,军政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表“告德国民众书”,认为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6月22日,苏联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D记号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728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
1948年9月,西占区以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开始拟定新宪。1949年5月8日,德国议委会通过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政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法,同时公布占领法,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苏联于封锁中亦蒙受损失,它深知封锁不能阻止西德建立,遂于同日宣布撤销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
5月23日,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此日成为西德国庆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之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力。
同一时间下,苏联亦在德国东部筹措成立东德意志国家,德国苏占区在1949年5月30日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威廉·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与西德。
另外,根据苏联情报机构将军帕维尔·苏杜普拉图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特殊使命》一书中所说,苏联在1948年-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这些战略进攻行动期间特意引发“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协商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计划,他们想以此转移美国对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的战略注意力,将美国的援助重心牵制在欧洲,减少美国对敌视中国共产党的蒋中正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国军所提供的援助力度。[3]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汪树人. 柏林空運 (Die Luft brücke) 65周年 ——八十名英美老兵齊聚柏林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PDF). 德华世界报. 2014-05-15: 2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4-07).
- ^ (英文)Nash, Gary B. The Next Steps: The Marshall Plan, NATO, and NSC-68. The American People: Creating a Nation and a Society.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08.
- ^ Miller 2000,第12页
参考书籍
[编辑]- Miller, Roger Gene, To Save a City: The Berlin Airlift, 1948–1949,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89096-967-1
- Robert E. Griffin and D. M. Giangreco, Airbridge to Berlin : The Berlin Crisis of 1948, Its Origins and Aftermath, Presidio Press, 1988. ISBN 978-0-89141-329-5
- 《世界史-现代史下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