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合肥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合淝之戰
三國戰役的一部分

合肥三國新城遺址,曹魏故壘
日期(第一次)漢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至十四年
208年12月尾至209年
(第二次)漢建安二十年八月
215年9月中旬至10月初
(第三次)魏太和四年十二月
231年1月尾至2月中旬
(第四次)魏青龍二年六月至七月
234年6月中旬至9月初
(第五次)魏嘉平五年四月至八月
253年5月中旬至10月初[1]
地點
徐州淮南一帶
結果 東吳曹魏的城壘爭奪戰,孫吳軍皆未能攻克合肥或合肥新城
參戰方
東吳(吳軍) 曹魏(魏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孫權(第一至四次)
諸葛恪(第五次)
(第一次)曹操蔣濟
(第二次)張遼李典樂進
(第三次)曹叡滿寵
(第四次)曹叡、張穎、滿寵
(第五次)司馬師張特司馬孚
兵力
(第二次)號稱100000
(第三次)10000+
(第四次)號稱100000
(第五次)約200000
(第二次)7000
(第三次)約10000(6000伏兵)
(第四次)150000-(含曹叡援兵)
(第五次)約200000(合肥新城守軍3000)
傷亡與損失
不詳 不詳

合肥之戰中國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東吳)與曹軍(曹魏)以合肥(今中國安徽省會合肥市)為目標的爭奪戰。

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後曹操劉馥為揚州刺史,劉馥占領合肥,此後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後來除了曹魏的揚州刺史諸葛誕發起叛亂時投靠東吳而沒有把守合肥,使東吳一度得以進入壽春,除此之外終吳之世都未能進佔淮南尺寸之土;該次叛亂不久後,壽春又淪陷於魏,東吳也沒能維持對合肥一帶的有效占領。

合肥是由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位於東南方戰略要地的堅固城池(後於城西三十里依山增築一城互為據守,名為合肥新城),是為城高且易守難攻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曹魏與東吳雙方於公元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而吳軍皆未能攻克魏軍守勢。至於同樣是戰略要衝的濡須口,魏軍也從沒有攻克吳軍的守勢

城池位置

[編輯]

合肥故稱廬州。被稱為淮右噤喉,江南唇齒,系長江以北守衛的咽喉重鎮,向西可以達申、蔡故地,北則為徐、壽,江南勢力必先得合肥而後爭勝於中原;中原勢力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魏明帝曹叡評價: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之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蓋終吳之世,不曾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為魏守也。(先帝魏武帝曹操在東部戍合肥城之守,南陲防守襄陽城,西疆穩固祁山守備,敵兵進犯立即被遏制於這三城之下,地位極其重要。直到吳國將近淪亡,也不曾侵占淮南半分,都歸功於合肥之守備。)[2]

合肥城由曹操命令劉馥修建。遺址位於合肥市西十五公里的雞鳴山東麓,東西約二百餘米,南北約三百餘米,城為長方形,立四門,唯南面無門,移設東側,城內有環城牆的深寬坑道。[3] 合肥新城是按照滿寵提議在舊城西北方向三十里修築的新防禦工事,因為遠水和有險可依而造。今遺址位於合肥西北郊15公里、雞鳴山東2.5公里、淝河北岸,今郊區三十崗鄉古城郢南側。城池南北長約四百米,東西寬約二百五十米呈長方形。城四周可分辨出寬約五十米的護城河道。[4]今已闢為遺址公園,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次戰役

[編輯]

第一次戰役(合肥之圍)

[編輯]
周曰校插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孫權合肥大戰

208年十一月,曹操赤壁之戰大敗,但大軍仍駐紮於荊州北部。十二月,孫軍將領周瑜正攻打荊州戰場的江陵曹仁,而孫權則親自進攻淮南戰場的合肥,又另派張昭進攻九江當塗

曹操接到消息後,派將軍張喜帶兵解圍。至明年,合肥城久攻不下。而合肥城經過數月的攻擊,又連連下雨,城牆將崩,於是守軍以棕櫚葉補上城牆,夜晚則點火照亮城外,觀察敵人行動以作防備。另一方面,張喜援軍仍未到達,別駕蔣濟作信,偽稱四萬援軍已到雩婁,派主簿假扮迎接張喜,並命三個守將帶信出城後裝作偷入城。當中,一個成功回城,兩個卻被孫軍擒獲。

孫權想率輕騎親自突擊敵人,不過張紘進諫道:「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眾,莫不寒心。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兵器是不詳的器物,戰爭是危險的事情。現今主將閣下恃著盛壯的氣勢,輕忽強悍兇暴的敵虜,三軍的官兵,莫不心寒。雖然可能斬殺敵將、奪取敵旗,威震敵場,但這是偏將的任務,不是主將宜做的事。希望你能抑止賁、育之勇,懷有霸王的計謀。)」孫權便停止進攻。孫權得信後,相信曹軍會有四萬人來救,便燒陣撤退,合肥之圍解除,張昭攻不下當塗撤退,而周瑜與部將攻破南郡及曹軍,曹仁敗退。

參戰人物

第二次戰役(逍遙津之戰)

[編輯]

214年,曹操南征孫權失敗,班師前留張遼樂進李典等七千多人防守合肥。至隔年,曹操出征張魯時,派護軍薛悌送函到合肥,寫到「賊至乃發(賊軍到時就打開)」,同時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中以平分荊州作條件,兩軍休戰。不過,孫權曹操漢中,未能及時回到東邊,在八月,號稱十萬人[5]進軍合肥。

張遼等便打開曹操之函,上面寫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因敵我兵力懸殊,各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本來張遼、李典二人不睦,曹操為了防止戰中二人間隙至於不利之境,於是命令樂進守城接應。是時,張遼說:「曹公正率軍在外作戰,等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孫權軍必定已攻破我們。所以教函要我們在敵軍集結完畢前反過來攻擊他們,先挫折敵人的氣勢,以安定軍心,然後可以順利守城。成敗之機,就在此一戰,各位有何疑惑?[6]」李典亦認同張遼的作法,願意以公事為重拋棄前嫌。

守城軍在前夜募集勇士,徵召到了八百人,並且殺牛犒賞軍士,準備明日大戰。天亮的時候,孫權只與數名部將作為先頭部隊剛到達了合肥戰場,並在這裡進行設營立寨。突然張遼被甲持戟出城衝了出來突襲,孫權軍正在設營沒有防備,殺死了數十人,斬了一名不知名將校,陳武力戰而死[7]徐盛因為負傷遺失了軍旗,並與宋謙一同撤走,二人統領的部曲士兵出現逃跑情況。張遼這時衝進孫權軍營,孫權見勢把張遼引離戰場,撤走到高山之上,張遼追至並呼喊孫權下來應戰,孫權以長戟自守。眼看張遼軍不如自己剩餘的先頭部隊人數多,便令軍士將張遼軍團住。張遼突擊衝出,包圍被打開缺口,張遼麾下的數十人得以逃出,其餘陷於敵陣中的軍士呼喚道:「將軍拋棄我們了嗎?」張遼再度衝進包圍網救出其他人,望風披靡,無人能擋住張遼。戰鬥從日出到中午,孫權軍先頭部隊的士氣被張遼奪去,潘璋賀齊等人相繼從後方趕來增援,及後潘璋與徐盛宋謙的軍隊相遇,期間有兩個士兵逃跑,潘璋立刻把這二人斬殺,其他士兵們見此情況全部返回再戰,瞬間將頹勢瓦解,先頭部隊重拾士氣。賀齊則引領中軍部隊進行反擊,並拾回了徐盛遺失的軍旗。張遼見況不利撤退回城內修整守備,曹軍眾人之心安定,孫權的大軍陸續從後方趕來集結。

孫權圍合肥十多日不解,適逢軍中流行疫疾,而江東內部的山越也進行侵擾,於是命大軍班師。孫權與一千多虎士與凌統甘寧呂蒙蔣欽等為殿後,穩定了大軍後方的安全。張遼觀察到孫軍撤退,乘機率七千騎兵追擊只有一千餘人的孫權軍,孫權數萬大軍全數撤出,剩下殿後大軍一千餘人走至逍遙津之北,此時張遼趕至偷襲,孫權弓騎應戰,呂蒙和凌統拼死捍衛,甘寧大叫為什麼軍樂隊不鼓吹,隨即士兵奏鳴,自己引弓射擊,蔣欽一同力戰護主。

孫權派人命撤走的大軍返回救援,可惜大軍已經走了很遠,孫權與張遼兵力懸殊,凌統親率三百人死戰,撤退路上的津橋(飛騎橋)已被敵軍所毀,有一丈餘的橋面沒有木板,當時孫權近監谷利在馬後,叫孫權抓著馬鞍、鬆開繮繩,谷利在後面加鞭,以助馬勢,孫權順利躍馬過河成功撤退。

凌統回頭再戰,突入張遼七千人重圍斬獲數十人,左右部屬無一生還,凌統預計主子孫權已經走遠,隨即披甲下水秘密潛逃。當時賀齊率領水軍三千人在南岸接應孫權,孫權上船後看到水面上的凌統生還非常高興,由於凌統重傷促使孫權派人找卓氏的良藥幫他醫治。

戰鬥過後,張遼對於紫髯將軍身長足短、弓馬嫻熟的勇武很感歎,便問投降的吳人這人到底是誰,降人回答是孫會稽(孫權),魏軍知道答案後全軍上下非常悔歎,因為張遼和樂進多次在逍遙津與孫權相遇交鋒,但由於孫權的武藝之故錯失擒獲他的機會。

參戰人物

第三次戰役(合肥新城之戰)

[編輯]

太和三年(229年),曹魏的征東大將軍滿寵上書建議在合肥城西三十里依山築城建造新城,儘管殄夷將軍田豫認為合肥自守有餘,但滿寵認為合肥附近的水路給予了吳軍進退便利,如果有援軍至,怕孫權反過來吞併援軍,對此謀士蔣濟亦同意滿寵建議,於是曹叡採納建築新城,防備吳國。

太和四年(230年)正月,魏國於合肥境內建築合肥新城,防備吳國。當年冬天,孫權聲稱要取合肥。滿寵上表要求召集中軍兵及召回所有請假將士,滿寵集合六千步騎兵力。後來兗、豫兩州兵力雲集,吳軍決定撤退。朝廷命滿寵就此撤兵。滿寵認為吳軍大舉退還,恐怕是欲待魏軍撤退後趁虛而入,於是上表要求不要撤軍。於是曹魏採納滿寵的建議,讓兗州、豫州的援軍繼續駐紮在揚州境內。在水上待命二十日的孫權果然來攻打合肥城,卻遭溺死斬首達一百人,不克而還。 [9]

參戰人物

第四次戰役(合肥新城之戰)

[編輯]

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進行第五次北伐,遺使請東吳一起出兵,孫權答應。旋即引發第四次合肥之戰,孫權於同年五月進駐巢湖口,自稱有十萬人,親自帶兵攻向合肥新城;同時派全琮諸葛恪芍陂六安朱然諸葛瑾率萬餘人進駐江夏沔口,攻向襄陽;將軍孫韶張承進駐淮,向廣陵、淮陰進逼,形成四路兵馬北伐。

六月,合肥新城魏軍陷入苦戰,滿寵沒把握打敗孫權,提議放棄合肥新城撤退到壽春防守孫權,不過散騎常侍廣平劉劭認為滿寵該自守不攻,避其銳氣;而中軍則先派步兵五千、精騎三千出發,將隊伍排列疏散,多加旗、鼓,敵軍知道大軍到來,必定自走,可以不戰而破。魏明帝曹叡聽從其計,先派前隊出發,認為合肥、襄陽祁山是曹魏東、南、西三個重要防點,必須兼顧不能放棄,因此不接納滿寵撤退的意見。當時孫權軍受到瘟疫侵擾,滿寵組織數十人用樹木折枝澆上火油焚毀吳軍攻城器械,期間射殺了孫權的侄子孫泰(亦是曹操的侄外孫),但是,吳軍士氣頑強依然猛攻合肥新城。

七月壬寅日(8月31日)曹叡駕御龍舟親率中央大軍前往救援新城,孫權聽聞曹叡率曹魏中央大軍救援,也知道平原作戰吳軍機動力不如魏軍騎兵有彈性優勢,所以避免出現大損傷之前,下令猛攻中的吳軍在曹叡趕到之前全部撤出。其他三路吳軍亦下令回師,只有陸遜軍繼續戰鬥,但陸遜軍不久亦撤退。

參戰人物

第五次戰役(諸葛恪北伐)

[編輯]

253年,吳太傅諸葛恪東興之戰得勝而還,依仗顧命之託,不顧眾臣勸阻(如蔣延曾全力勸阻被攙扶出宮,好友聶友和同為託孤大臣的滕胤亦無效)[11],銳意北伐,意圖一舉吞併揚州(屬魏,治壽春)。

三月諸葛恪親率二十萬人再次出兵北征,為前度十萬大軍二倍,就孫吳軍作戰而言,史無前例。但孫吳內部,孫權已死,新立君儲孫亮年弱。群臣包括其密友聶友等以致蜀漢將領張嶷諸葛瞻等均致信反對,但毫無作用。另一方面諸葛恪遣使李衡,約姜維將數萬人自武都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諸葛恪自領一路向淮南,另遣一支水師搭載士兵逆淮河而上攻青、徐二州試圖佯攻吸引魏軍。但魏軍傅嘏看破諸葛恪不敢大軍直接渡河渡海遙攻,青徐二州全力支援合肥之守。

吳軍西線防線方面,吳樂鄉督施績部直屬諸葛恪,江陵防務併入其弟諸葛融防區,並主動引軍入沔,吸引都督荊、豫二州的王昶、荊州刺史王基所部魏軍南線守軍。但史書並未記載有交戰。[12]

四月,吳軍合軍號稱二十萬至淮南。[13]魏軍方面,司馬師決意堅壁清野挫敵銳氣,敕揚州都督毌丘儉、刺史文欽按兵不動自守。其弟司馬昭新敗,只好讓其叔、太尉司馬孚為主帥,督軍二十萬自中原南下拒敵;又令郭淮陳泰率關中軍西進,解豲道[14]之圍。當陳泰至天水郡洛門時,姜維兵糧已盡,退兵。

五月,吳軍圍攻合肥新城。路上魏民遠遁堅壁清野。毌丘儉、文欽請兵出擊,為壽春主帥司馬孚制止。新城守將張特[15]派出劉整、鄭像突圍傳訊[16],為吳軍抓獲,大罵吳軍,誓死忠於魏國不降。吳軍威脅稱援軍已退還洛陽,反被鄭像大喊「援軍將至,大家奮戰」所嚇倒。[17]

城中守將張特、樂方被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三千士卒死傷半數。合肥新城將要淪陷城破,張特對吳人說:「現在我已無心再戰了。但依魏國法規,被攻超過一百日而援救不來的話,雖然投降,家人可以免去刑責;自抵抗敵人以來,已經九十多日了,這城中本來有四千多人,戰死者已經過半,城池雖陷,如有半個人不想投降,我便與他說話,陳明善惡,明日早上送名,你們先以我的印綬拿去作信託吧。[18]

張特便將印綬拋給他們,而諸葛恪相信他,便不取印綬。於夜中,張特卻拆去屋舍的木材、圍欄,將城牆崩潰的地方補上二重。到明日,張特對吳人說:「我但有鬥死耳!(我只有戰鬥而死了!)」堅守不降,吳軍大怒,進攻但無法攻克[19]。時天氣炎熱,吳兵疲勞,疫病橫行,得病的人有大半,死傷嚴重。諸葛恪攻城不下,以為將士裝病,加上中計羞恥,遷怒於各部將,殺人立威,士卒怨聲不斷但不敢再直言。朱桓之子朱異提出折中:先返回豫章的石頭渚[20]重整旗鼓再度圍攻,被諸葛恪大罵,革兵回鄉。士兵多疫疾,向諸葛恪匯報卻被斥責為詐病並要斬首,軍士於是不敢言實情。

蔡林曾多次向諸葛恪陳述用兵之計,但不為所納,反而招嫉,投魏,故魏盡知吳軍部署。

七月,司馬師乃敕文欽督銳卒救援,並斷其歸路,毌丘儉帥諸將以為後繼,總屬太尉司馬孚統領。

新城距離吳軍船隻較遠,撤退中亂為一團的吳軍被文欽斬首萬餘。[21]汝南太守鄧艾則稱文欽斬首數萬。[22]

張特首功,升雜號將軍,封列侯,遷豫州安豐太守。嘉平六年(254年),毌丘儉上書特追封劉整、鄭像關內侯,由嫡子繼承,家屬免除軍役。

毌丘儉在奏文中說此戰是魏國建國後從來沒有過的慘烈及損傷。

參戰人物

其他

[編輯]

諸葛誕之亂中,揚州刺史諸葛誕據壽春起兵反抗權臣司馬昭時聯絡東吳,故放棄了在合肥的設防,合肥因而成為空城,東吳也因此得以派軍進入壽春。但不久後諸葛誕敗亡,東吳也沒能有效占領合肥等地。

時下引用

[編輯]

這五次戰役中有三次出現在光榮的動作遊戲真三國無雙系列中,分別是215年、234年及253年的合肥之戰(後兩次在遊戲中稱為合肥新城之戰)。

注釋

[編輯]
  1. ^ 皆來自兩千年中西曆換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讀史方輿紀要.南直八.廬州府條》
  3. ^ 《合肥旅遊簡介》
  4. ^ 《安徽歷史文化博覽》
  5. ^ 孫權出戰也設置了部分兵力在後方對抗山越,不可能在短期湊集十萬人放在前線,而其北伐部隊包含運輸部隊、水軍划船員、後勤人員等,並不是所有士兵都有動員作戰的能力。
  6. ^ 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7. ^ 三國演義,陳武是在第一次濡須口之戰,因為衣服掛在樹枝上無法脫逃而被龐德所殺。
  8. ^ 三國志(卷五十五):「建安二十年,從擊合肥,奮命戰死。」
  9. ^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 《三國志·魏書二十六·滿寵傳》:四年,拜寵征東將軍。其冬,孫權揚聲欲至合肥,寵表召兗、豫諸軍,皆集。賊尋退還,被詔罷兵。寵以為「今賊大舉而還,非本意也,此必欲偽退以罷吾兵,而倒還乘虛,掩不備也」。表不罷兵。後十餘日,權果更來,到合肥城,不克而還。
  10. ^ 三國志(卷二十六):「明年,(孫)權自將號十萬,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赴,……射殺權弟子孫泰。」
  11. ^ 《三國志 滕胤傳》
  12. ^ 陶元珍 《三國吳兵考》
  13. ^ 《三國志·毌丘儉傳》
  14. ^ 有誤作「狄道」,考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標石營和董亭皆在南安郡境內,且是自南向北,為《華陽國志》沿用。狄道應系《漢晉春秋》誤記,為《資治通鑑》沿用(引習鑿齒對虞松之計的記錄)。所謂的狄道,實際是董亭以南的南安郡郡治:豲道。
  15. ^ 《三國志·齊王紀》裴註:是時,張特守新城。
  16. ^ 齐王纪. 
  17. ^ 《三國志·齊王紀》:昔諸葛恪圍合肥新城,城中遣士劉整出圍傳消息,為賊所得,考問所傳,語整曰:「諸葛公欲活汝,汝可具服。」整罵曰:「死狗,此何言也!我當必死為魏國鬼,不苟求活,逐汝去也。欲殺我者,便速殺之。」終無他辭。又遣士鄭像出城傳消息,或以語恪,恪遣馬騎尋圍跡索,得像還。四五人的頭面縛,將繞城表,敕語像,使大呼,言「大軍已還洛,不如早降」。像不從其言,更大呼城中曰:「大軍近在圍外,壯士努力!」賊以刀築其口,使不得言,像遂大呼,令城中聞知。整、像為兵,能守義執節,子弟宜有差異。
  18. ^ 今我無心復戰也。然魏法,被攻過百日而救不至者,雖降,家不坐;自受敵以來,已九十餘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餘人,戰死者已過半,城雖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當還為相語,條別善惡,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綬去為信。
  19. ^ 《三國志·齊王紀》引《魏略》:魏略曰:特字子產,涿郡人。先時領牙門,給事鎮東諸葛誕,誕不以為能也,欲遣還護軍。會毌丘儉代誕,遂使特屯守合肥新城。及諸葛恪圍城,特與將軍樂方等三軍眾合有三千人,吏兵疾病及戰死者過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將陷,不可護。特乃謂吳人曰:「今我無心復戰也。然魏法,被攻過百日而救不至者,雖降,家不坐也。自受敵以來,已九十餘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餘人,而戰死者已過半,城雖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當還為相語之,條名別善惡,明日早送名,且持我印綬去以為信。」乃投其印綬以與之。吳人聽其辭而不取印綬。不攻。頃之,特還,乃夜徹諸屋材柵,補其缺為二重。明日,謂吳人曰:「我但有斗死耳!」吳人大怒,進攻之,不能拔,遂引去。
  20. ^ 水经注.赣水. 
  21. ^ 晋书.景帝纪. 
  22. ^ 三国志·邓艾传.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