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迴廊彼端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22日 (五) 03:46 Cat-a-lot:分类间移动:从Category:觀世音典籍Category:觀世音經典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梵語Avalokiteśvara-vikurvạna-nirdeśaḥ),是《妙法莲华经》(七卷本)中的第二十五,又被稱為《觀世音經》(觀音經)[1]。由姚秦鸠摩罗什长行阇那崛多笈多补译偈颂。因该经文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圆通之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示现三十二应身,普使有情圆成佛道,开周遍法界之门,广济众生,又因「觀音經」、「觀世音經」取諧音被認為不雅,故名“普门品”。河西王沮渠蒙逊时代,此品举世流通,功验最多,历久不衰。這部經典與〈觀自在菩薩章〉(《華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楞嚴經》),被稱為「觀音三經」。

主要注释

  • 智顗说《妙法莲华经文句》;
  • 隋,天台智顗说灌顶记《观音玄义》、《观音义疏》;
  • 隋,吉藏撰《法华玄论》《法华义疏》;
  • 湛然述《法华文句记》;
  • 唐,窥基撰《妙法莲华经玄赞》;
  • 知礼述《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

參考文獻

  1. ^ 孫昌武. 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 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研討會論文集.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