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法華寺
22°59′03″N 120°12′35″E / 22.984046°N 120.209640°E
臺南法華寺 | |
---|---|
李茂春宅邸夢蝶園 | |
位置 | 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法華街100號 |
建成时间 |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創建 1959年重建 |
官方名称 | 臺南法華寺 |
類型 |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
詳細登錄資料 |
臺南法華寺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桶盤淺,竹溪北岸,為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該寺亦為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1]:3。
沿革
[编辑]該寺前身原為明鄭時期隨鄭經來臺逸士李茂春的住所,因其無心名位[2],遂於此栽梅種竹,建園修行念佛[3],人稱李菩薩[4]。李茂春與明鄭參軍陳永華為好友,兩人時常在此園交遊,陳永華並為此園題名,贈「夢蝶園碑」給李茂春[5]:123。而在永曆二十九年(1675年)李茂春去世後,其僧友將其故居改建為「準提庵」[5]:124,供奉準提菩薩[4]。
進入清治時期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臺灣知府蔣毓英集資在此建佛寺,供奉如來佛,並將寺名改為法華寺[6][5]:125。而康熙四十七年(1798年)時,鳳山知縣宋永清率眾捐款修寺,建三進寺舍,前殿供奉火神祝融(南極大帝),又稱火神廟[5]:125;中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後殿供奉準提菩薩,並在後院另設禪房,種竹木花果[4],而除此之外還有建鐘樓與鼓樓[5]:125。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八月,該寺住持照明方丈募款鑄鐘,將之懸於鐘樓上,而此鐘今仍在[5]:125。康熙六十年(1721年),南臺灣發生大地震,法華寺因而損毀,住持碧天(重修碑文記為伯夫)[7]:15等人集資加以重修,並再塑彌勒菩薩與四大天王像於前殿(天王殿),至乾隆八年(1743年)完工[4]。之後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時,臺灣知府蔣允焄重修該寺,重建火神廟於寺右[4],隔年又在寺前新鑿半月池「南湖」[5]:125,為端陽競舟的地方[4],而在湖畔又建有南湖書院與半月樓,是當時文人雅集的所在地[5]:125。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時,臺灣知府楊廷理又建關帝廟於寺左[4]。光緒初年,臺灣道夏獻綸又予以整修,並寫「夢蝶遺蹤」匾,然而此後該寺漸趨荒廢[7]:5。
到了日治時期的大正三年(1914年),應地方士紳之請,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開山祖善慧上人前來擔任該寺住持,且在地方士紳上官薇、石謨記、葉永聲及臺南三郊組合的許藏春、蘇有志等人的贊助下,對該寺進行全面整修[7]:5。三年後因善慧上人忙於臺北創辦「臺灣佛教中學林」(今臺北市私立泰北高中前身[1]),遂派其師弟善性、善昌二法師先後擔任該寺監寺,並在其後重修後殿、增建女客堂、齋堂與廚寮[7]:5。大正八年(1919年),臺南詩社南社社長趙雲石與連橫將詩社遷於該寺中,一時有眾多文人齊聚於此[7]:5, 6。昭和十七年(1942年)左右該寺又予以整修,而此時適逢政府闢建臺南機場,拆毀李茂春之墓,遂將其遺骨收於寺塔內[7]:6[8]:55。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華寺殿宇多半焚毀[3]。民國四十年代起由住持善昌法師發起重修[7]:6,並於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完工[3]。雖然此寺大部分的建築重建後為仿木結構,但因其歷史意義和整體規制上依循傳統[5]:127,遂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8]:56列為三級古蹟。
建築特色
[编辑]法華寺座北朝南,共五條軸線。主體第一進為天王殿,中央前面供奉彌勒菩薩,後方供奉韋馱,兩側則為四大天王;其第二進為大雄寶殿,供奉三寶佛,兩側有八大菩薩及韋馱、金剛;第三進為觀音殿,供奉觀世音菩薩[3]。寺左由山門、內庭、關帝殿及舊齋堂組成,於關帝殿中供奉文衡聖帝,且陪祀馬使爺,而再往東則是山門與靈骨塔,庭中有數塊碑記,「夢蝶園記」亦安放於此[3]。寺右由山門、供奉南極大帝的南極殿與聚賢堂組成,在南極殿與聚賢堂間還有延壽橋相連,而再向西去,則有功德堂與祖堂,其中功德堂為木構造,為該寺中最古老的部分[3]。但現已傾頹荒廢,未修復,寺方另建新建築物命名為功德堂取代之。
在該寺之中有多處壁畫如「莊周夢蝶」、「達摩面壁」和「虎溪三笑」等,乃府城名師潘麗水之作[3]。
法華夢蝶
[编辑]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臺南市文獻會將「法華夢蝶」列為府城十二勝景之一[8]:56,而在過去便有不少文人在此吟詩,例如:
“ | 嚮晨趨野寺,泉籟共幽清。法雨敲仙唄,疏煙濕磬聲。 蟲吟物外想,蝶夢幻中生。頓覺無塵礙,道心處處明。 |
” |
——康熙時貢生陳文達,《臺灣縣志·藝文志》(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
“ | 竟成禪室新迦葉,無復名園舊主人。漫說當年迷蝶夢,而今誰是獨醒身? | ” |
——巡臺御史六十七,《重修臺灣府志》(乾隆十一年,1746年) |
“ | 舊時書舍幾經遷,翠柏修篁引客憐。人去蜨回渾是夢,僧歸花落已多年。 茶廚不認辭煙鶴,竹徑猶存暎月川。一片紅塵何處洗?南華此日有新篇。 |
” |
——乾隆時庠生黃之弼,《重修臺灣縣志》(乾隆十七年,1752年) |
“ | 野寺鐘初起,香台竹半遮。松蔭堪繫馬,曲徑不容車。吠客穿籬犬,窺人隱樹鴉。老僧談妙諦,古佛坐蓮花。 何處尋莊蝶,還來問法華。樓高雲未散,山靜日將斜。園木生佳果,齋廚煮素茶。徘徊憐景色,歸路繞煙霞。 |
” |
——乾隆時生員王名標,《續修臺灣縣志》(嘉慶十二年,1807年) |
火神信仰
[编辑]法華寺內之南極大帝(又稱火德星君、火王爺)約於咸豐年間(1851-1861年)[註 1]分出香爐至中西區民權路一帶,成立「元會境火王爺神明會」。[9]該神明會之祭祀費用由爐下信徒捐款提供,並固定由爐主於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二日(聖誕前一日)前往臺南水仙宮借用玉奏板及奏本,二十三日聖誕當天請聖爐上轎回法華寺稟報平安。[9]
相關條目
[编辑]註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范勝雄. 府城叢談 (2). 臺南市政府. 1998年6月. ISBN 957-02-2008-2.
- ^ 遠流台灣館. 台南歷史深度旅遊. 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2003-02-01: 180、181頁. ISBN 957-30880-4-5.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138、139頁. ISBN 957-30880-4-5.
- ^ 4.0 4.1 4.2 4.3 4.4 4.5 4.6 石萬壽. 樂君甲子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年3月: 227頁. ISBN 957-01-6745-9.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王浩一. 在廟口說書.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2008年8月. ISBN 978-986-6782-47-3.
-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1979年
- ^ 7.0 7.1 7.2 7.3 7.4 7.5 7.6 法華寺開建沿革史略. 法華寺. 2008年10月.
- ^ 8.0 8.1 8.2 范勝雄. 府城叢談 (4). 臺南市政府. 1988-07-01. ISBN 957-02-2143-7.
- ^ 9.0 9.1 黃文鍠. 〈南部〉【小檔案】火王爺神明會:法華寺分爐 境轄民權路.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1-08-24 [201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
- ^ 黃文鍠. 〈南部〉神明會移爐!9旬老慨捐祭祀文物.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1-08-24 [201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