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林高志/沙盒14c

坐标25°08′03″N 121°33′30″E / 25.1340458°N 121.5582807°E / 25.1340458; 121.558280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5°08′03″N 121°33′30″E / 25.1340458°N 121.5582807°E / 25.1340458; 121.5582807

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故居
位置 台湾111台北市士林区永公路245巷34弄273、277号
建成时间1951年
官方名称阎锡山故居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宅第
评定时间2004年10月7日
阎锡山故居外部大门

阎锡山故居位于台北市士林区,永公路245巷34弄273、277号。2004年10月7日经台北市指定为市定古迹。阎氏曾高任行政院长国防部长,后被聘为总统府资政。卸任后率部属隐居在阳明山。亲自设计建造石头屋“种能洞”及“红砖屋”建筑[1]

历史

[编辑]
  1. 阎锡山故居与庭园花木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伯川,山西省五台县人,有“山西王”称号,统理山西38年。经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直至迁台。曾担任国民政府迁台前的行政院长国防部长,卸任后率部属居住于阳明山公馆里、原为一般红砖屋。[1]
  2. 其后为适应克服阳明山潮湿的天气等因素、亲自设计并由部属等自行建造石头屋“种能洞”及增建“红砖屋”建筑、供数十名官兵居住。其中一栋“红砖屋”则作为防空洞使用,外墙厚达三尺,门窗处还有加厚钢板,并有伪装棚。 [2] 在阳明山的最后十年,一心研究著述主要有《中的哲学》、《三百年的中国》、《大同之路》等。阎锡山自创中的哲学,故种能洞的屋顶、壁体,墓园等各处,都带有“中”字设计。[3] [2]

在2004年公告指定为市定古迹“阎锡山故居”,邻近的閰锡山墓也于2010年公告指定为古迹。2011年5月23日,故居捐赠给台北市政府,盼由政府接手后,能有更完善的文化资产保存。2018年1月20日对外预约开放。将借由“阎锡山与种能洞特展”让大家知道动荡时代的传奇人物。[4][3]

建筑

[编辑]

故居建筑:单层的石头屋“种能洞”属窑洞形式,是大陆黄土高原地区,例如陕西省山西省的特色建筑。前面有木结构、带门和格子窗的外壁。其欲仿山西高原窑洞建筑,基于军事防卫需要,于可居高临下俯视淡水河口与台北盆地之防风山坡上建造。红砖屋墙厚90公分,楼板厚度为30公分,窗户加装铜板,具防卫功能。[5]

“种能洞”采用中西日三种形式建筑,以本地的“安山岩”八字砌工法,使用洋灰等,前后均开窗以利空气流通及采光,“种能”是观察宇宙之意。[6]

由剑潭捷运站转乘小16公车或自行开车,经仰德大道至永公路口右转续行,经过东方寺后就到“馆地坪”站下车,[7] 越马路见到一对门柱,即是245巷的入口,经约百米夹道竹林,右方有数户红砖屋,由其部属的后代居住,再往前行才到达34弄273号、277号。步下数十石阶就见到“种能洞”。[4]

阎锡山故居“种能洞”

大门外贴有对联“春夏秋冬国运长”、“东西南北世永昌”、“世界大同种能发”,入口由中央玄关进入正厅,墙上高挂“志业千秋”四字,二边有通廊。内部设卧室、客餐厅等家居设施,墙面高挂“博爱”二字。庭院种了许多山茶花,远远俯视淡水河与台北观音山系。[8]

墓园建筑1960年建:邻近的閰锡山墓位于“种能洞”后山,步行右后方巷道,路边的“士林201绿地”,是其前置的标记,一米馀高的芒草多处丛生。墓园占地约三百坪,上下分为四阶, 墓园内设墓碑、宝顶,碑首之云水龙纹及正前方一个庞大的“中”字为其特色,牌坊高大简朴,以小磁砖黏贴。未设拜殿与镇墓兽等,墓道及后方背山,形成一完整墓园风水形式。[1]

阎锡山故居相关建物现况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
  1. ^ 1.0 1.1 閻錫山故居. [2019-08-30]. 
  2. ^ 陈香兰. 歷經兩年、1400萬修繕 閻錫山故居20日對外開放. 新头壳newtalk. 2018.01.17 [20190821]. 
  3. ^ 反共將軍閻錫山長眠處 88歲部屬守護近一甲子 | 辛亥革命 | 閻錫山. [2019-08-30]. 
  4. ^ 反共將軍閻錫山長眠處 88歲部屬守護近一甲子. [2019-08-30]. 




外部链接

[编辑]
  •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国家文化资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