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孔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11日 (五) 05:34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桑孔语
/tɕa˧ saŋ˥qʰoŋ˥/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
母语使用人数
约低于1500人
(1995年数据)
語系
文字无文字
(学术资料使用国际音标注音)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語言代碼
ISO 639-3sgk
ELPSangkong
瀕危程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瀕危語言[1]
脆弱UNESCO

桑孔语桑孔人的本民族语言,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彝語支。使用人数根据1995年的数据约低于1500人,且多为中老年人,它是中国境内的一种濒危语言,也是直至1990年代才开始被语言学家调查、重视的一个语言。原被归为彝语支哈尼语的一个方言土语,被称为“桑孔话”、“桑孔方言”或“布下土语”等,1990年代经过田野调查以及语言比较研究,被划为独立的语言——桑孔语,属于“中国新发现语言”之一[參⁠ 1]。桑孔语主要为聚居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原“小街乡”)下辖的三个村委会内的桑孔人所使用:即曼宛洼村委会曼扎罕丙村(原“曼汪湾村”、“曼扎罕丙村”)、坝卡村委会布下回显村(原“八卡回显村”)和帮飘村委会布下村(原“班飘布下寨”)。此外桑孔人还多兼用汉语西南官话哈尼语傣仂語,另有少数会拉祜语。桑孔人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在1950、60年代云南省人民政府官方进行民族调查时被划归为哈尼族。桑孔人其实与哈尼族在语言风俗方面有少些区别,但因长期在西双版纳高山地区与主体民族傣族哈尼族杂居,又因人数较少,所以一直有文化同化的趋向。桑孔人自称“桑孔”(即“桑空”,“孔”字在当地读为平声,拉丁转写:Sangkong;国际音标:/saŋ˥qʰoŋ˥/)。傣族傣仂人赋予的他称为“布下”人(或作“布夏”),“布下”这个他称保留在布下村等地名中。自认“桑孔人/布下人”的人数根据1991年调查的数据约低于2000人。[參⁠ 2]

桑孔语在语音方面接近于米必苏语。与其他缅彝语群语言一样有浊音清化的现象,有塞音韵尾,-p、-t、-k三个,鼻音韵尾,-m、-n、-ŋ三个。在语法方面,桑孔语保留了彝语支较古老的代词化现象,类似于西夏语景颇语,有语尾后缀人称助词与人称代词相同的情况。

语音

桑孔语有单元音18个,分松紧aeiɿoøuɤɯ 9个松元音,ɿ ̰ø̯ɤ̯ɯ̯ 9个紧元音。有31个声母:pmbmwpʰʲmbʲtndnlkngŋxqhˀtstsstɕʰȵʑd͡ʑ。有52个韵母。声调有高平、中平、低降3调,调值分别为55、33、31,三种声调兼用于傣仂语、汉语、哈尼语借词。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1.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2.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ref>標籤
  3. ^ 引用錯誤:頁面正文含有沒有分組的<ref>標籤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參⁠">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