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南東嶽殿

坐标22°59′26.24″N 120°12′34.74″E / 22.9906222°N 120.2096500°E / 22.9906222; 120.20965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Qikai6670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24日 (日) 11:54 →‎交誼境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臺南東嶽殿
嶽帝廟、岳帝廟 [1]
東嶽殿外觀
位置 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一段110號
22°59′26.2″N 120°12′34.7″E / 22.990611°N 120.209639°E / 22.990611; 120.209639
建成时间 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初創)
明永曆二十七年(1673年)
网站http://www.dyd.org.tw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2]
登錄種類:寺廟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每天07:00∼21:00

臺南東嶽殿,是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東嶽廟,主祀東嶽仁聖大帝,俗稱嶽帝廟,或作岳帝廟[1]創建於明鄭時期[3][4],為臺灣最早奉祀東嶽仁聖大帝之首廟,亦為昔日臺灣府城七寺八廟、府城八協境廟宇之一,今為直轄市定古蹟

沿革

東嶽殿於永曆二十七年(1673年)建立,時值三藩之亂,據說鄭經建此廟乃是為了提升己方地位,好與位處西邊的三藩比肩[3][5]:117。不過在這之前,明鄭王朝官兵已在山川台(今臺南市東門圓環一帶)搭建草庵供奉東嶽大帝,以求去病消災,並將香灰裝入小袋中當作護身符[5]:120

清朝時期

入清之後,臺灣知府蔣毓英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該廟,八年之後臺廈道道臺高拱乾又復修,仍維持明鄭時的樣貌[3]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時增建左護龍,之後乾隆十六年(1751年)與三十二年(1767年)又再次整修[3]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修時增建了鐘鼓樓,為此廟規制較完整的時期[3],其後咸豐元年(1851年)、同治二年(1863年)以及臺灣日治時期大正三年(1914年)又有整修[3]

日本時期

然而到了昭和十七年(1942年)時[3],因興建東市場和拓寬廟前的嶽帝廟街(此街可達大東門城[5]:120)為9公尺,而拆毀了鐘鼓樓與前殿[6],將三川門內移到四垂亭,使該廟變成沒有龍虎井的殿式建築[3]

民國時期

到了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又拓寬廟前之建國路(今民權路一段)為15公尺,使得拜殿遭到拆除,廟門移到正殿處[6],全廟僅餘兩進[7]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重修後,整體格局恢復三進,但廟門依然緊臨馬路[7]。該廟古時部分僅存過去的正、後二殿及左護龍,此外還留有清康熙時的神像及乾隆、嘉慶時的石作、木雕[3]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起建五朝祈安清醮建醮。民國九十年(2001年)鄰近之「元會境火王爺神明會聖爐因成員凋零而入祀該廟。[8][9]

建築與特色

建築

臺南東嶽殿

該廟今有三進:

而除了建築等古物外,東嶽殿亦以舉行各種民俗法事而聞名[6],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打城」[7]

特色

  • 打城

打城是「攻打枉死城」的意思,是一種令亡魂脫離枉死城的法事[7]。這種法事多半是因為家中不寧、諸事不順等,而在經乩童尪姨指點後舉行,好讓亡者得到安息[7],通常需要以此種法事來超渡的亡魂為未婚男女、流產墮胎的嬰兒、難產婦女和枉死[7]。此外由於進行這種法事需要向東嶽大帝求旨,所以只能在供奉東嶽大帝的廟宇舉行[7]

目前在臺南東嶽殿舉行此法事的步驟如下,完成一次需時約大半天[7]

順序 名稱 簡介
1 請神調營 上疏請求東嶽大帝赦免亡魂,並調來神兵相助。
2 引魂點魄 這四項步驟屬於「落地府」性質,是指在得到東嶽大帝的赦免令並且獲得神兵相助後,便下到地府請土地公帶領到亡魂山,將亡魂從枉死城中帶走。
3 開路打關
4 出枉死城
5 奈何橋
6 藥王治病 這兩項步驟是由法師作法,請藥王為亡魂療傷,並為亡魂念懺超渡
7 超渡念懺
8 牽亡相會 屬於「牽亡」性質,讓亡魂上尪姨之身來與親友相會。
9 送亡送神 將亡魂及神兵送走後,整場法事便宣告結束。

其他

  • 清領時期原有岳帝廟街,以本殿而得名。即現今府前路一段90巷北段。
  • 日治時期原訂在此設立「岳帝町」,即取自本殿名稱,唯最後以高砂町定案,屬三丁目。
  • 二次大戰後頒佈新道路名稱,國民政府不查「岳帝廟」而以為祭祀岳飛,便將殿前道路錯誤命名為武穆街(武穆為岳飛諡號)。之後改名為建國路,於1980年代再整併為民權路一段至今。

交誼境

開臺聖地三老爺宮、頂大道祀典興濟宮臺灣府城隍廟、九六新村慶安宮、四安境沙淘宮八協境大人廟八吉境五帝廟、下林建安宮、油巷尾福德爺廟、大銃街元和宮、祀典武廟、八協境福隆宮、西羅殿、辜婦媽廟、南廠保安宮、沙鹿紫浩宮、仁厚境福德祠、祝三多廟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 1.0 1.1 東嶽殿史誌 (廟方出版). 台南市: 東嶽殿管理委員會. 2001年: 350頁. 
  2. ^ 臺南東嶽殿.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8-06-17 [2018-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石萬壽. 樂君甲子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年3月: 238頁. ISBN 957-01-6745-9. 
  4. ^ 莊財福/撰文. 東嶽殿 (廟方簡介畫冊). 台南市: 東嶽殿管理委員會. 2001年: 14頁 (彩色). 
  5. ^ 5.0 5.1 5.2 王浩一. 在廟口說書.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2008年8月. ISBN 978-986-6782-47-3. 
  6. ^ 6.0 6.1 6.2 6.3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85頁. ISBN 957-30880-4-5.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遠流台灣館. 台南歷史深度旅遊. 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2003-02-01: 163-166頁. ISBN 957-30880-4-5. 
  8. ^ 黃文鍠. 〈南部〉神明會移爐!9旬老慨捐祭祀文物.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1-08-24 [201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 
  9. ^ 黃文鍠. 〈南部〉【小檔案】火王爺神明會:法華寺分爐 境轄民權路.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1-08-24 [201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