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六一六事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六一六事變
六一六事變
日期1922年6月16日
地點
結果 粵軍勝利,孫中山勢力離開廣州,但最終也引爆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征
參戰方
粵軍
支援 北洋政府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指揮官與領導者
陳炯明
葉舉
孫文
許崇智
蔣中正

六一六事變(另稱廣州蒙難)為1922年6月16日廣州一場武裝政變,起源於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與孫中山主張的統一主義衝突,率領部下粵軍以軍事行動驅趕主張北伐孫文,期間粵軍砲擊總統府,宣布取消廣州軍政府,並收繳孫中山各部隊的武裝,占領炮台、兵工廠等軍事要塞。孫中山則率海軍艦艇炮擊粵軍作為反擊。

背景

[編輯]

1920年7月直皖戰爭後,段祺瑞下台,但是控制北京政府直系奉系軍閥仍然沒有恢復《臨時約法》。陳炯明的粵軍從福建返回,擊敗舊桂系奪回廣州後,邀請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回廣東。11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並改編軍隊由其直轄。

1920年12月12日,孫文召集殘留廣州的非常國會議員開會,但因法定人數不足無法開會,遂召開座談會。與會者多主張在廣州建立民國中央政府、另立總統。1921年1月1日,孫文在軍政府發表演說稱:

此次軍府回粵,其責任固在繼續護法,但余觀察現在大勢,護法斷斷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吾人從今日起,不可不拿定方針,開一新紀元,鞏固中華民國基礎,削平變亂。方針維何?即建設正式政府是也。蓋護法不過矯正北政府之非法行為,即達目的,於中華民國亦無若何裨益。況護法乃國內一部分問題,對內仍承認北京政府為中央政府,對外亦不發生國際上地位之效力。所以數載以來,北政府尚自命為中央政府,外人仍承認之,而視我等則為土匪,視我等護法區域則如土匪區域。……此種機關,豈能代表中華民國而與北庭對抗乎?[1]

陳炯明主張實行「聯省自治」(省民選舉議員和地方長官等),建立美國式民主聯邦;這與孫中山的北伐、武力統一的主張有所衝突。

1921年1月12日,由廣州殘留議員組織的「非常國會」在廣州復會。4月7日,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北京政府、直系、奉系軍閥及湘、桂、鄂等省均不表示承認,廣東省議會亦開會反對。孫中山實施武力統一全國之策,與陳炯明的聯省自治主張發生衝突。陳炯明主張先定省憲,以確立民治的基礎;再議國憲,循序漸進地推進和平統一。他認為北伐系消耗廣東的民力與北方爭霸,他命部下向孫文提出了如下質詢:

一、南方選舉總統,無異自樹目標。一旦北方來攻,何以御之? 二、廣東現時軍實是否充實,餉項是否豐饒?果有戰事發生,究竟能支持幾時?[2]

6月,桂系軍閥再次進逼廣東,陳炯明帶兵迎敵。此戰雖擊敗桂系,但死傷人員約有全軍五分之一,士氣大受打擊。

10月8日,「非常國會」通過孫文遞交的「北伐出師案」。孫文隨即將粵軍編為約3萬人的「北伐軍」,於15日向廣西進發。12月4日,孫文抵達桂林,在此設立「北伐大本營」。陳炯明對此進行抵制,拒不離開廣州。

1922年2月13日,北伐軍進抵湘南[3]:301

3月,在陳炯明的勸說下,滇省督軍唐繼堯表示不會支持北伐,湘省督軍趙恆惕亦拒絕北伐軍取道全州入境。[2]3月21日,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鄧鏗在廣州遭人刺殺,國民黨指控陳炯明為兇手[3]:443,但亦有人認為鄧鏗不是被陳炯明所殺。[4]

4月16日,孫中山在梧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將北伐大本營遷至韶關,陳炯明拒絕參加會議[3]:443。20日,陳炯明辭去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之職,率部離開廣州,返回惠州,布防於石龍、虎門一帶,同時命令部將葉舉率部火速由桂返粵,孫中山遂以伍廷芳為廣東省長[3]:649

5、6月間,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孫中山認為廣東已經穩定,便於5月6日協同胡漢民、許崇智出師北伐,與奉軍張作霖一同夾擊直系。但5月8日奉軍戰敗消息傳來,葉舉等人見狀便於當日率軍抵達肇慶,5月9日,北伐軍自韶關出發,兵分三路進入江西,5月10日孫中山電令廣州衛戍司令魏邦平,要求各軍不得擅自開進廣州,要求葉舉部駐紮於肇慶、羅定、陽春、高州、雷州、欽州、廉州等地,但葉舉拒不從命,於5月18日開進廣州,提出「清君側、除宵小」等口號,矛頭指向胡漢民、廖仲愷、許崇智[5]。20日,葉舉又與粵軍諸將致電孫文,要求恢復陳炯明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之職,遭孫文拒絕[2][3]:654。23日,蔣介石致函陳炯明,勸説其服從廣州政府[3]:665

5月25日,北伐軍占領南安,蔣介石向孫中山建議先鞏固後方再北伐[3]:884。27日,孫中山任命陳炯明「以陸軍總長辦理兩廣軍務,所有兩廣軍隊,悉歸其調遣」,陳炯明拒不就任[3]:890。31日,廖仲愷致電蔣介石,促其南下制衡陳炯明[3]:917。6月1日,為說服陳炯明參加北伐,孫中山令胡漢民留守,帶兩營警衛自韶關返回被粵軍控制的廣州城,命令陳炯明到廣州面談,陳炯明則不做回復[3]:919。6月2日,孫中山派人勸説陳炯明,未果,孫中山電令蔣介石立即率軍赴廣州[3]:745。同時北洋直系曹錕等人提出方法,要求南北總統共同下野,以促進和談。5月28日孫傳芳通電全國,請求南北總統一起下野,29日齊燮元電勸徐世昌退位。直系諸將領、官僚一時間紛紛催促徐世昌下野,徐世昌本來就是1918年段祺瑞與馮國璋爭鬥起來推舉出的中間派,無兵權也無人望,被迫於5月31日發表通電聲稱自己願意下野,但要「合法辦法」辭職,希望延緩一些時間。6月1日天津舊國會203名議員發表聯合宣言,指責徐世昌為非法選舉上位,6月2日吳佩孚部下錢少卿打電話到總統府多次,詢問徐世昌何時離開北京。如此種種,導致徐世昌被迫下台。[3]:937[5]

6月3日,葉舉宣布廣州戒嚴。同日,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暨北方知名人士二百餘人致電孫中山,請孫實行與北方總統徐世昌同時下野的前言。孫後來澄清從沒有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的約定。

事實上,最早提出南北總統同時下野的是孫傳芳於1922年5月28日給廣州護法政府的通電。[7]

6月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對駐華各國公使發表聲明,尊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唯一大總統。[3]:982-9836月8日,李烈鈞、許崇智、黃大偉、汪精衛等通電,主張以孫為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3]:1013

黎元洪撤銷了對孫中山的通緝令,並於6月15日下令全國停戰。[5]此時北伐軍已占領吉安,陳炯明乘機要求南北總統同時下野[3]:1056

陳炯明兵變

[編輯]

6月13日,陳炯明密令部下,準備襲擊廣州,陳軍在白雲山一帶宣布戒嚴,葉舉等人紛紛前往廣州[3]:1040。同日,北伐軍占領贛州,檢獲陳炯明與吳佩孚、陳光遠圖謀夾擊北伐軍的電函多件。主要有[8]:105-107[3]:1041

(一)吳佩孚抄示陳光遠與陳炯明11日電。略謂:前與尊處所定夾攻孫軍計劃皆未照行,本月7日,雖擊敗逐退孫軍於贛州城三十餘里外,但敵增兵前進,志在得城。贛州一失,全局即難收拾。務於本月15日以前,照行所訂計劃,否則所訂南北統一後北南吳佩孚、陳炯明正副總統條件,概作廢紙。

(二)贛州搜出之陳炯明與陳光遠電。陳炯明去電略謂:「貴軍宜聚兵三南,予由惠州夾擊,必操勝算,對許崇智所部及其本身,務取完全消滅主義,對黃大偉、李烈鈞等軍,實行繳槍解散。」陳光遠回電略謂:「三南地方遼闊,贛軍不敷分配,今引孫軍深人,贛城險固,死亡必多,足下以後夾擊,敵必首尾不顧,是為上策,望尊處照辦。」

(三)許崇智軍攻克贛州時,又搜獲陳炯明部與贛州密函。略謂:孫定18日總攻擊,「陳部決計先期與我軍協同動作。敵右翼最強,宜先翦除,請我帥速令重兵出三南,陳部即由連平進兵,與我軍夾攻之。南雄方面,是否應與三南同時並進,信豐方面軍隊若干,何日可出三南,均請先電確示,以便告陳部動員相應」。

6月15日,廖仲愷奉孫中山之命前往惠州邀請陳炯明出面,在石龍被扣留[3]:1053。當天,葉舉、洪兆麟、楊坤如等於白雲山總指揮處開秘密會,晚10時,葉舉指授諸將領圍攻總統府、占領行政機關及派兵進駐韶關各方略。並懸賞二十萬元謀害孫中山,許事成後大掠三日。由洪兆麟部首先發難。[9][8]:118-119

6月16日,陳炯明部占領廣州,宣布取消廣州政府,部下劫掠各重要機關,斷絕廣州與外界交通,聲明服從舊國會,並炮擊總統府和觀音山住所粵秀樓。15日夜10時,廣州政府接到陳炯明即將叛變的密報,16日凌晨3時,探得陳軍各部從市郊向市區開動,孫中山旋即離開總統府前往海珠[3]:1067。孫中山剛到海珠,陳軍就控制了廣州,封鎖各交通要道[3]:1067,於4時占據各政府機關,並向總統府圍攻,陳軍從觀音山上掃射粵秀樓一帶,被總統府衛隊擊退,上午10時,陳軍從觀音山炮擊粵秀樓,總統府衛隊長姚觀順率部掩護宋慶齡等人潛出[3]:1068[10]。孫中山各部隊相繼遭到繳械。總統府警衛軍,被第二師軍隊收繳。駐於兵工廠的陳策、朱卓文所部五營,死力抵抗,堅守附近之五座炮壘,與陳軍楊坤如部戰鬥數小時之久。後為楊部猛力攻擊,卒將該軍擊潰,死傷甚眾。海軍陸戰隊的長堤司令部,被熊略旅長所部繳械。而廣東此時的要塞虎門炮台,當日已為黃鳳綸所占領,鍾景棠部也先已占領魚珠等炮台。[11][3]:1068長洲炮台因司令馬伯麟率海軍陸戰隊堅守,與海軍艦隊成犄角之勢,使得叛軍不能陳兵北江,以阻礙北伐軍回粵。[12]

1923年12月,孫中山與警衛營合影紀念

6月16日晨,外交部長伍廷芳登艦謁孫,孫向伍表示:「今日我必率艦隊,擊破逆軍,戡平叛軍而後已。否則,中外人士必以為我已無戡亂之能力,且不知我之所在」[13][3]:1070。17日晨,孫中山率領「永豐」、「永翔」、「楚豫」、「豫章」、「同安」、「廣玉」、「寶壁」各艦出動,由黃埔經過車尾炮台,「駛至白鵝潭,乃命各艦對大沙頭、白雲山、沙河、觀音山、五層樓等處之叛軍,發炮射擊。各叛軍聞聲落膽,皆紛紛棄械逃遁」。後各艦經中流砥柱炮台返回黃埔。[14][3]:1071午前5時,粵軍鍾景棠部下一千人,迫使孫軍陳策部下三百人解除武裝。但陳策因附近停有炮艦四舸為後援,不輕易屈服,雙方因之展開戰鬥。正午,「永豐」艦及炮艦二舸通過珠江,在行駛中,用小口徑炮向對面河之陳軍宿舍轟擊至數十發,陳軍以小槍應之。此次變亂,因不帶挑釁外國人色彩,故一般外人頗為安定。[15]午後5時許,海軍又一度開炮,但不久即停。[16][3]:1071

當日,海軍全體官兵通電討伐陳炯明。電謂:「我等奉命聲討,先行炮擊,冀其私心一悟,改逆從順,免受天誅。如彼仍頑抗,恤惡不懸,當合各省護法大軍,協同掃蕩,以免護法大業,功虧一筏,謹馳電聞。」[8]:153下午,孫中山駐省城軍艦炮擊東關及白雲山陳炯明部,廣九車也震毀一部,陳軍搶掠甚慘。[10]海軍受到還擊之後,各艦即退出省河。[17][3]:1213由於陳炯明部在兵變後控制與論,「粵城各報,因受檢查,對於戰事,完全不能登載。」「廣州自陳炯明舉兵變亂後,一切新聞消息及報告、專論均己失其自由,除霄港報館尚有一二家未被收買者外,鮮能得其真相。」「各通訊社及訪員發出之新聞多被檢閱,並禁止登載。」[18]部分報刊曲解孫中山炮擊廣州;學者伍立楊考證,孫炮擊的是叛軍駐點,而不是市區的居民房。[19]孫中山本人則認為,炮擊叛軍駐點對廣州市區居民造成的損失,應由陳炯明承擔。[18]

蔣中正其時正在家鄉奉化守制。18日,孫電促蔣來廣東,6月29日蔣到黃埔,登上永豐艦見孫,此時,因珠江江面已基本被粵軍火力封鎖,「永豐」等艦已走投無路。形勢持續惡化,永豐艦受到威脅,蔣介石急請孫移居下艙,而自守舵樓,冒險通過車歪炮台,直駛至白鵝潭,始脫離險境[20]:112。7月8日,艦靠近英法租界沙面,泊於白鵝潭。由於白鵝潭系廣州對外通商口岸,由英法軍隊控制,孫文遂能在此躲避粵軍火力。蔣在孫處於危難而急需時趕來,使得孫在以後對蔣有更深、更多之信任和期望[21]:164。蔣奉孫電召赴永豐艦參贊軍事行動達42日,咸認蔣日後在國民黨內政治地位的攀升此為重要之契機。[22]孫中山的後人回憶,陳炯明聽聞蔣登上永豐艦後,面色發青,說蔣在孫身邊,必定出許多鬼主意[21]:165。19日,孫中山下令北伐軍從江西回師戡亂[3]:1151。20日,陳炯明突襲佔領韶關[3]:1154

22日,黃埔附近的海軍將領徐樹榮、李天德、李安邦等率軍前往海珠,與孫中山計劃反攻廣州[3]:1182。23日,孫中山從楚豫艦前往永豐艦[3]:1193

孫中山反擊

[編輯]

6月23日,香山縣長吳鐵城與順德縣長周之楨聯合宣布獨立,合兩縣民團六千人擁護孫中山。[23]陳永善帶兵二千人、飛機二架,赴香山剿辦,「擊退孫系縣長吳鐵城所部,並擊斃吳部民軍六十餘人。吳已敗走,香山全歸陳炯明部占領,袁帶所部已返香山」。[24]

此次粵變突然,一時改變雙方的力量對比。陳炯明軍隊乘北伐軍隊陸續入贛之隙,占據眾多交通機關及工廠。6月27日,胡漢民率領贛南北伐軍準備回師廣州[3]:1222。30日,李烈鈞亦率領滇軍回粵[3]:1240。此時,因北伐軍大部已返韶州,孫中山遂決定與陳軍決戰,下令加強黃埔戒備,防止長洲炮台失守。海軍司令溫樹德下特別戒嚴令,各艦長前往永豐艦,表示服從之意。[25]同日,蔣作賓繳獲陳炯明與陳光遠相約夾擊北伐軍的電報。電稱:「北伐軍攻下贛州,抄獲陳光遠、陳炯明往來電二十餘通,內容系約定夾擊李烈鈞、許崇智者。」[26]

7月1日,北伐軍各部抵達廣州城外,陳炯明假意致電孫中山求和,同時試圖買通海軍襲擊長洲,事敗[27]:1。同日,香山民軍黃明堂占領雷州,欽廉發生兵變,陳炯明、葉舉等「已處於四面楚歌之中」。[28]7月2日,北伐軍許崇智、李福林、朱培德、黃大偉各部進入粵境,誓言三路進攻韶關。陳炯明分兵堵截,異常忙碌。孫中山召見各艦長,要求堅守黃埔[27]:8。同日湘南北伐軍主力抵達韶關郊外[27]:9。4日,280名國會議員電請孫中山令海陸軍限期剿滅陳炯明[27]:18,廣東國民大會亦通電討伐陳炯明[27]:19。5日,陳炯明再次向廣州政府求和[27]:20。8日,許崇智率北伐各軍集結南雄[27]:29

7月9日,海軍陸戰隊隊長孫祥夫部投靠陳炯明,長洲炮台失守[27]:31。10日,孫中山率海軍各艦轟擊車歪炮臺,進駐白鶴潭[27]:71。11日,北伐軍進攻韶關[27]:76。13日,陳炯明求援於吳佩孚、李厚基,吳已電令閩督李厚基就近出兵援粵,李乃將王獻臣團改編為旅以出峰市,高全忠之第二師出韶安,又令辛桂芳月編一旅出平和,分三路入粵,以斷北伐軍之後路。[29]15、16日,北伐軍進攻帽子山,與粵軍大戰。18日,許崇智部克服翁源,隨後旋失旋復,兩日後復失。19日,陳炯明心腹陳覺民求援於吳佩孚,請吳迅攻贛南,「務將孫中山之部眾殲除,以杜後患」。[30]同日,陳炯明軍試圖以水雷炸永豐艦失敗[27]:125。滇軍亦驅逐柳州的陳軍[27]:126

7月22日,海軍報告陳軍擬在白鵝潭謀害孫中山未逞。[31]同日,北伐軍退出韶關、翁源,駐始興之北伐軍三千人被包圍。陳炯明部因軍費浩繁,「特開賭業以資應付軍餉,將所有賭博稅金既充軍費」。待戰局告一段落,陳炯明至廣州後,再行綦止。[32]24日,許崇智中路軍在河源遭受重創,陳炯明軍改守為攻。由於連續作戰、戰線延長,形勢對北伐軍不利,粵軍定於26日發起總攻擊。陳炯明任關國雄為駐梧水陸各軍總指揮,命黃志桓率部開赴韶關。[33]27日,許崇智部與陳軍在英德、新豐各處激戰,僅英德一縣即得失凡三次,最後粵軍洪兆麟、葉舉、鍾景棠等全力奪回。北伐軍仍然屯駐於翁源、曲江一帶,而與陳軍相持不下。[34]29日,北伐軍自韶關附近失利,被迫全線退卻,直至始興縣屬之江口,收容部隊,重加整頓。[35]

1923年8月14日,孫中山重登永豐艦

8月3日,北伐軍許崇智部於粵東北失利,退入福建[27]:126[36],孫中山派人赴福建聯絡王永泉[27]:234。4日,陳炯明占領南雄[27]:236。7日,蔣介石以韶關未復,贛南復失,南雄不保,第一師降敵,前方軍隊已失重心,勸孫中山離開廣州,另圖發展[27]:256。次日,居正、程潛亦勸孫中山離粵,另謀出路,孫中山未允。9日,北伐軍回師途中,在韶關遭到陳軍阻擊。同時,受到曹錕、吳佩孚所派北軍的進攻及廣西陸榮廷舊部沈鴻英在贛西的襲擊,三面受敵,不得不分途向贛、湘、閩、滇等地退卻。回師平叛之舉,終於落空。[37]孫中山被迫於是日離開廣州,前往香港[27]:266。10日,孫中山抵達上海[27]:272。8月15日,陳炯明在廣州自任粵軍總司令[27]:309

後續

[編輯]

1922年10月,孫中山將北伐軍改名討賊軍,任命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蔣中正為參謀長,從閩南方向討伐陳炯明;又派鄒魯聯繫駐廣西的滇、桂軍及駐西江的粵軍,組成西路討賊軍。1923年1月,西路討賊軍進入粵境,陳炯明戰敗。14日,粵軍紛紛倒戈,擁護孫中山回粵。陳炯明次日通電下野,率殘部逃亡惠州。

1923年2月15日,孫中山回到廣州,並於3月2日,在廣州重建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孫中山. 应在广东建立正式政府以巩固民国基础——1921年1月1日在广州军政府元旦庆祝大会的演说.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黃彥編:《孫文選集》(下冊). [202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8). 
  2. ^ 2.0 2.1 2.2 方志欽 蔣祖緣,《廣東通史》現代上冊,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 (編).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十一年一月至六月. 臺北: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1977-12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7) (中文(繁體)). 
  4. ^ 汪榮祖博士:鄧鏗之死真相探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刊於李敖千秋評論,1990年2月。
  5. ^ 5.0 5.1 5.2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
  6. ^ 《俄國皇后號郵船談話》,1922年8月13日
  7. ^ 劉京一. 军阀割据与联省自治──评军阀子孙企图制造大翻案. 黃花崗雜誌第3期. [202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3). 
  8. ^ 8.0 8.1 8.2 魯直之、謝盛之、李睡仙《陳炯明叛國史》
  9. ^ 鄧澤如《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跡》第255頁
  10. ^ 10.0 10.1 《廣東政變之匯聞》,長沙《大公報》1922年6月23日,「中外新聞」
  11. ^ 《粵軍發難時之戰事詳志》,《京報》1922年6月27日,「中外要聞」
  12. ^ 丁中江. 《北洋军阀史话》196章:陈炯明叛变.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7). 
  13. ^ 《中華民國國父實錄》,羅剛編著,1988年7月台北,4000頁。
  14. ^ 蔣介石:《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第5-6頁
  15. ^ 《孫總統平亂之戰況》,上海《民國日報》1922年6月20日,「要聞」;《煙雨低迷之粵局》,《社會日報》1922年6月22日
  16. ^ 《西報紀廣州之變局》,《申報》1922年6月26日,「國內要聞二」
  17. ^ 《香港電》,《申報》1922年6月18日,「國內專電二」;《香港電》,《申報》1922年6月19日,「國內專電二」
  18. ^ 18.0 18.1 沈曉敏. "六一六"兵变与广州民众. 《暨南學報》. 2004年, (6): 100–107. 
  19. ^ 伍立楊. 驳《孙中山的道与术》. 《文史天地》. 2011, (6): 60–64. 
  20. ^ 師永剛、張凡編著:《蔣介石:1887~1975.上》,北京:華文出版社,2011年3月,ISBN 9787505734474
  21. ^ 21.0 21.1 孫穗芳著,《我的祖父孫中山》下集,台北:禾馬文化出版,1995年4月
  22. ^ 蒙难中的孙中山与蒋介石. [2011-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23. ^ 《孫陳相持之粵中形勢》,《中華新報》1922年7月1日,「時局要訊」
  24. ^ 《上海快信摘要》,長沙《大公報》1922年7月11日,「快信」
  25. ^ 蔣介石:《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第15-16頁
  26. ^ 《孫陳之最後決戰》,《中華新報》1922年7月2日,「時局要訊」
  27.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27.12 27.13 27.14 27.15 27.16 27.17 27.18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 (編).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十一年七月至十二月. 臺北: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1977-12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7) (中文(繁體)). 
  28. ^ 《孫陳相持之近勢》,長沙《大公報》1922年7月7日,「中外新聞」
  29. ^ 民醒大:《北伐軍回韶與廣州之形勢》,《北京日報》1922年7月13日,「要聞」
  30. ^ 《粵陳向直吳商兩事》,《泰東日報》1922年7月12日,「東亞時局」
  31. ^ 蔣介石:《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第35頁
  32. ^ 《孫陳仍奮鬥》,長沙《大公報》1922年7月30日,「中外新聞」
  33. ^ 《香港電》,《申報》1922年7月28日,「國內專電」
  34. ^ 《粵中最近戰訊》,《北京日報》1922年7月30日,「要聞」
  35. ^ 《香港電》,《申報》1922年8月1日,「國內專電」
  36. ^ 陈炯明:维新立宪,辛亥与二次革命,闽南护法. [201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8). 
  37. ^ 桑兵主編《孫中山史事編年》第8卷第4485頁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