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大陸人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大陸人口統計
2020年中國人口金字塔
人口14億967萬(2023年,國家統計局估計)
世界第2位
增長率 -1.48‰(2023年,國家統計局估計)
出生率6.39‰(2023年,國家統計局估計)
死亡率7.87‰(2023年,國家統計局估計)
預期壽命78.2歲(2021年)[1]
 • 男性73.64歲(2015年國家統計局抽樣)
 • 女性79.43歲(2015年國家統計局抽樣)
生育率1.05孩子/婦女(2022年國家統計局抽樣,總和生育率)排名187
嬰兒死亡率5.0‰(2021年國家衛計委估計)
年齡結構
0-14歲17.947%(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
15-59歲63.351%(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
60歲及以上18.701%(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
性別比
新生人口1.1452(2017年國家統計局抽樣,男/女)
15歲以下1.13(2008年估計,男/女)
15-64歲1.06(2008年估計,男/女)
65歲及以上0.91(2008年估計,男/女)
民族
國族中華民族
主要民族漢族
少數民族中華民族列表,人口500萬以上的有壯族回族滿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
語言
官方漢語普通話、少數民族語言(維吾爾語藏語蒙古語等)
口語漢語方言(官話方言、吳語粵語閩語湘語贛語客家語等)、少數民族語言,見中國語言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多民族國家,漢族目前佔總人口的91%,其餘為少數民族,及極少數的歸化外國移民。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於2024年1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人口為14億967萬人[2],排名世界第二[3]

中國人口分布亦不平均,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密集,而以新疆西藏內蒙古為主的西部地區則人口稀少[4]東北地區人口更呈現明顯減少趨勢。由於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流動人口,2020年流動人口規模近3.8億人。

由於計劃生育政策,中國目前有較之多數國家更嚴重的少子化人口老齡化[5],以及亞洲地區特有的性別比失衡的問題。由於政策的推動,中國人口生育率已經於20世紀90年代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並持續至今,2022年更是出現了60年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6]。出生下跌、人口減少的原因,除了醫療衛生條件,另還有社會變遷等要素[7]。中國於1999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22年,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4.9%[8],2023年更是達到15.4%[9],人口老齡化程度已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歷史及現狀

[編輯]

歷史上,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中一直占據較大比例。19世紀上半葉,清朝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此後,因為太平天國捻亂回亂等戰亂損失不少人口,光緒年間又發生丁戊奇荒1887年黃河決口等不少天災,中國人口占世界比例大幅下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大陸人口約5.4億,占世界人口的22%。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從1950年起,由於社會較為穩定,死亡率下降,預期壽命逐漸延長,人口因此迅速增長。期間除了1959-1961年間由於三年困難時期產生的饑荒導致人口下降外,直至197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人口保持每年2%以上高增長的態勢。1981年中國大陸人口達到10億,占世界人口比例維持在22%。

不斷增加的人口促使中國政府認真考慮節制生育的問題。早在1950年代,就有號召要求計劃生育的聲音[10],但計劃生育到1970年代中期起才逐漸嚴格付諸實踐。起初,政府政策較為寬鬆,以「宣傳教育」為主。但國家領導人對控制人口期待很高,使得計劃生育政策越來越嚴格,採取強力手段限制生育。從1980年起,許多家庭都只被允許生一個孩子[11]。由於出生率下跌,中國人口增長率迅速下降。出生率從1971年的3.065%下降到2010年的1.19%,而人口增長率也下降到0.5%以下。由於人口調控也產生了諸如老齡化、性別比失衡、勞動人口下降等不利局面[12],再加上中國婦女生育觀念有所轉變,生育意願降低,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人口負增長,政府逐漸意識到了調整人口政策的重要性。2015年,中國政府宣布廢除「一胎政策」,允許所有婦女生育兩個孩子。

然而,即使開展了「二胎政策」,中國的出生率仍然低於預期。2017年,中國大陸出生率為1.243%。於此同時,由於老齡人口不斷增加,勞動力人口正在萎縮,經濟發展所依賴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生育數量不足以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成為了另一個社會問題[13]

根據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最新中國人口普查報告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出生人數僅為1200萬人,創下自1960年以來的最低出生人口,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為了對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中國政府再次放寬計劃生育政策,於2021年5月31日推出三孩政策,取代了2015年的二孩政策。然而收效甚微。根據網絡民調顯示,許多中國大陸人都不想生孩子[14][15][16][17][18]。2021年,中國大陸有15省人口出現負增長,[19]而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創下自1964年以來最大同比降幅。[20]2022年中國出生人數僅956萬,總人口相較於2021年減少85萬人,也是中國大陸自1961年以來出現人口負增長[21][22],2023年減少208萬人[23]

年齡結構

[編輯]

按照人口統計標准,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在20%~23%,為正常;18%~20%,為少子化;15%~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下,為超少子化;23%~30%,為多子化;30%~40%,為嚴重多子化。經過幾十年變遷,中國人口結構由嚴重多子化快速向嚴重少子化演變,並有由嚴重少子化向超少子化演變趨勢,預計到2030年,中國0~1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將跌破15%。[24]2022年,中國0-15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18.2%[25]

中國少子化水平位居全球前列。目前發達國家人均GDP普遍在2.5萬美元之上,而中國只有1萬美元。0~1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2010年中國已經下降到18.1%,已經低於日本1990年18.3%的水平,而1990年日本人均GDP為2.47萬美元,2010年中國人均GDP只有0.46萬美元。中國的富裕程度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而少子化程度已達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水平,少子化大大超越了經濟發展階段,嚴重未富先少,已危及人口安全。[24]另一種更具可比性、能排除通貨膨脹影響的辦法,是按購買力平價(PPP)核算人均國民總收入(GNI)。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按2021年現價國際元核算)。在1990年,日本人均GNI為19,720元[26]。在人口結構與之相近的2010年,中國人均GNI為9,210元[27],2020年為17,200元。

與此同時,老齡化快速推進。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22年已達2.0978億,佔全國人口比重從2016年的10.8%上升到2022年的14.9%。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已大大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據2017年的預測,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億,佔總人口比重將超過30%。[24][25]

中國人口的老齡化演變既受現代化推進影響,更主要是由於過嚴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致青少兒人口比重下降造成的。老齡化大大超前於經濟發展,即「未富先老」。[24]

據2017年的預測,即使立即全面鼓勵生育,2100年中國總人口也將是在8億人以下,而且人口結構也不會得到優化,少子老齡化反而會更加嚴重。[24]

另外,由於多年來中國處於嚴重少子化,2030年之後,中國勞動力缺口在6000萬人以上,屆時中國的發展將面臨兩難選擇。如果拒絕引進外來勞動力,經濟將失去活力,陷入長期低迷;如果大規模引進非洲、印度和穆斯林等地區勞動力,則又將造成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沖突,社會或將陷入動蕩[24]。也有意見指出如果真的大規模引入外國移民,那相當於中國付出巨大的代價不讓本民族孩子出生,最後卻是中國土地騰給了外來的非洲與印度家庭。同本國出生的人口相比,外來移民在語言、文化和認同感上對中國文化都不相同,基礎素質上也有顯著差距。但現實是無法對抗經濟規律和現實需求,當大量人口老無所依,社會普遍缺乏年輕勞動力時,外來移民將紛至沓來,而且很多人來了會在此根植他們的文化,將不再離開。對於那些因為限制政策未能如願生育的家庭,移民將會如何改變他們家鄉的樣貌,其管理與價值觀則是未來中國以移民為主的新社會的又一個挑戰。[28]

性別結構

[編輯]

截至2020年11月,男性人口7億2334萬人,女性人口6億8844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7:100(以女性為100)。[29]2014年中國大陸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5.88:100[30],2015年為113.51:100,2016年為112.88:100,2017年為111.9:100[31]。中國大陸的性別比長期不均衡,至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男性比例上升至51.24%,達到歷史新高。除了同時面臨人口老齡化和勞動人口流出的遼寧、吉林兩省外,中國大陸其他所有省份和直轄市的男性人口均高於女性,外來人口比例較高的廣東、海南兩省男性比例更超過53%[32]。中國大陸男性人口的比例過高,主要來源於以往農村地區重男輕女的傳統習俗,改革開放後農村產檢逐漸普及,重男輕女思想濃厚的農村家庭得以在產期就獲知胎兒性別,提前打掉女胎。儘管中國大陸官方嚴格禁止產檢醫生透露胎兒性別,但地下產檢依然長期存在[33]。對於已充分城市化數十年的東北地區,則不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隨着中國大陸快速城市化,重男輕女思想的根基已逐漸減弱,但仍需較長時間才能反映到宏觀數據中。性別比失衡、女童死亡率高於男童等因素影響下,適婚年齡男性人口受到婚姻擠壓成為社會問題,是中國「最嚴峻的人口問題之一」[34]:65,亦是中國大陸結婚彩禮普遍畸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口遷移

[編輯]

境內遷移和戶籍制度

[編輯]

中國大陸有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根據2010年統計,有超過2億流動人口,而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數則超過2.6億。許多來自農村的勞動力前往廣東、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尋找工作[35]

中國還存在自1958年開始的戶籍制度,這個制度雖然在改革開放後有所放鬆,但是一直是入學、醫療、就業等制度性歧視的重要來源之一[36][37]

境外遷移

[編輯]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普通居民獲得更多出國留學、移民的機會,在1980年代形成移民潮。進入21世紀,留學、移民境外更為平常。

在華外國人

[編輯]

根據中國政府2011年統計數據,共有60多萬外國人在中國大陸居住,在華工作的外國人也達到22萬人[38]。隨着在華外國人口增多,外國人聚集區也在一些地方逐漸開始顯現,例如北京逐漸形成了韓國人居住區,廣州則有規模龐大的非洲人黑人聚集區[39]

中國大陸的移民政策尚在摸索發展階段[40]。在歷史上,中國雖不斷接納不同國家的外來移民,但總體數量很少,相關的移民法律法規也不完善。例如中國雖然有給予外國人永久居留權的綠卡制度,但從2004年至2013年,總共只發出了七千餘張,平均每年簽發七百餘張[41]。中國政府正在完善移民制度,吸引更多希望定居中國的外國人[40][24]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居住在中國大陸接受普查登記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371,380人、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55,732人、台灣地區居民157,886人,外籍人員845,697人,合計1,430,695人。上述人員中,居住時間三個月以下的40,659人;居住時間三個月至半年的56,342人;居住時間半年至一年的166,884人;居住時間一年至兩年的248,174人;居住時間兩年至五年的314,954人;居住時間五年以上的603,682人,大多數在陸境外人員為長期居留。以商務為目的77,008人;以就業為目的444,336人;以學習為目的219,761人;以定居為目的419,517人;以探親為目的74,735人;其他目的195,338人,就業和定居是境外人員來華的主要目的。境外人員大多集中在廣東和雲南兩省,上海和福建也有超過10萬境外居民。[42]

人口分布

[編輯]
中國大陸鄉鎮(街道)人口密度圖
黑河-騰衝人口分布線

中國大陸人口地區分布很不均衡,超過94%的中國人生活在占全國總面積43%的土地上。黑河-騰衝線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43]

最佳人口數量

[編輯]

原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楓認為中國的最佳人口數量為10億[44]

「一胎化」所依據的「適度人口」研究,全國政協前副主席宋健等人和田雪原1981年分別以動物蛋白攝入量和技術裝備程度為標準,得出中國的「適度人口」為7億人。這些研究依據的假設均被證明完全錯誤。例如田雪原在研究中假設固定資產年增長率不超過5.5%,但中國1980年以來的固定資產年增長率遠遠超過這一假設。而只要將該假設的數值增加1%,得出的「適度人口」就會從7億人變為19億人;宋健等人在1981年選擇中國與發達國家(法國)之間相差最大的動物蛋白攝入量為標準,假設中國各類農產品在不同年代年增長率上限為1%到6%不等,得出要達到法國的水平,中國在2050年只能容納7.38億人,但如果將年增長率的假設上限上調2%,中國可以容納人口就將從7.38億人變成30億人,而目前中國人口現已超過13億人,營養水平與發達國家幾無差別。自1980年後,「適度人口」論已被國際學術界所摒棄。[45]

老齡化

[編輯]
北京老人娛樂

中國政府實行的計劃生育,雖然大大減緩了中國人口總量的進一步增長,但是卻也帶來了人口老齡化、侵犯人權等社會問題。如果總和生育率(即每對夫妻生育的子女數)低於2.1(已考慮未報出生兒),人口長期看來會不斷地減少。所以現在對於計劃生育是否屬於成功的人口控制政策這一問題,爭論激烈。2022年,中國大陸人口6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25]

2012年~2022年,中國人口仍將保持慣性增長,年均淨增長400萬左右。有分析認為,中國人口總量於2025年左右達到頂峰,數量介於14.1億和14.3億之間,並開始逐漸減少。勞動力年齡人口已於2012年開始下降,2050年老年人口達峰值[46]

根據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最新中國人口普查報告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出生人數僅為1200萬人,創下自1960年以來的最低出生人口,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為了對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中國政府開始放寬計劃生育政策,2016年開始二孩政策取代了1979年施行的一胎政策。2021年,二孩政策又被三孩政策取代。然而收效甚微。根據網絡民調顯示,許多中國大陸人都不想生孩子。2022年中國出生人數僅956萬,出現人口負增長[21][22]

民族

[編輯]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11%。其他少數民族眾多,官方承認其中較顯著的55個少數民族,占8.89%,其他如葡萄牙人猶太族及由於外國移民、通婚而產生的新進民族則不在此列。其他56個民族之外的共約64萬人被官方稱為「未識別民族」。

少數民族增長快於漢族,從1953年占全國人口6.1%,到1990年的8.04%,2000年的8.41%,2010年的8.49%,再到2020年的8.89%。[47][48][49]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0,378,693人,增長4.93%;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1,675,179人,增長10.26%。

各民族生育率差別很大,布依族生育率(1.905)是中國朝鮮族(0.622)的三倍多,但所有主要民族生育率都低於世代更替水平。

宗教

[編輯]

中國是一個宗教多樣化的國家。根據中國政府的報告,現有各種宗教信徒近兩億人,經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近14.4萬處,宗教團體約5500個。其中,人數最多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50]

統計數據和預測

[編輯]

近期數據(2022年)

[編輯]

人口普查數據

[編輯]
中國(大陸地區)歷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標[76]
主要指標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普查年份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總人口(萬人) 59,435 69,458 100,818 113,368 126,583 133,972 141,177
性別構成 男性(萬人) 30,799 35,652 51,944 58,495 65,355 68,685 72,333
女性(萬人) 28,636 33,806 48,874 54,873 61,228 65,287 68,843
男女性別比 107.56 105.46 106.30 106.60 106.74 105.20 105.07
年齡構成 0-14歲年齡段比重(%) 36.28 40.69 33.59 27.69 22.89 16.60 17.95
15-64歲年齡段比重(%) 59.31 55.75 61.50 66.74 70.15 74.53 68.55
65歲及以上年齡段比重(%) 4.41 3.56 4.91 5.57 6.96 8.87 13.50
民族構成 漢族人口(萬人) 54,728 65,456 94,088 104,248 115,940 122,593 128,631
漢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93.94 94.24 93.32 91.96 91.59 91.51 91.11
少數民族人口(萬人) 3,532 4,002 6,730 9,120 10,643 11,379 12,547
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6.06 5.76 6.68 8.04 8.41 8.49 8.89
受教育程度 大專及以上(萬人) 416 615 1,422 3,611 11,964 21,836
高中和中專(萬人) 1,319 6,779 8,039 11,146 18,799 21,301
初中(萬人) 4,680 17,892 23,344 33,961 51,966 48,716
小學(萬人) 28,330 35,237 37,057 35,701 35,876 34,966
文盲人口(萬人) 23,327 22,996 18,003 8,507 5,466 3,775
文盲率(%) 33.58 22.81 15.88 6.72 4.08 2.67
城鄉分布 城鎮人口(萬人) 7,726 12,710 21,082 29,971 45,844 66,558 90,199
鄉村人口(萬人) 50,534 56,748 79,736 83,397 80,739 67,415 50,979

歷年人口總數和自然變動情況

[編輯]

1981年及以前數據為戶籍統計數[77][78],1982年起數據為依據人口普查和抽查的調整數。[79][80][81][82]

出生人口

[編輯]

各省級行政區出生人口

[編輯]
近年各省級行政區出生人口數據(地區括號內為統計口徑)
省級行政區 2022年/萬 2023年/萬 2022年出生率 2023年出生率 來源
北京(常住人口) 12.31 5.63‰ [83]
天津(常住人口) 6.10 4.47‰ [84]
河北(常住人口) 45.30 41.0 6.09‰ (5.55‰) [85]
山西(常住人口) 23.51 21.31 6.75‰ 6.13‰ [86]
內蒙(常住人口) 13.4 12.0 5.58‰ 5.0‰ [87]
遼寧(常住人口) 17.0 4.06‰ [88]
吉林(常住人口) 8.84 3.77‰ [89]
上海(常住人口) 9.8 3.95‰ [90]
江蘇(常住人口) (40.92) 4.80‰
浙江(常住人口) 41.2 38.3 6.28‰ 5.80‰ [91]
安徽(常住人口) 39.48 6.45‰ [92]
福建(常住人口) 28.49 6.81‰ [93]
江西(常住人口) 29.5 6.52‰ [94]
山東(常住人口) 68.22 61.0 6.71‰ 6.01‰ [95]
湖北(常住人口) 32.0 5.48‰ [96]
湖南(常住人口) 39.5 6.00‰ [97]
廣西(常住人口) 42.90 (40.42) 8.51‰ 8.04‰ [98][99]
重慶(常住人口) (19.22) 17.88 5.98‰ 5.58‰ [100]
四川(常住人口) 52.9 6.32‰ [101]
貴州(常住人口) 42.5 41.10 11.03‰ 10.65‰ [102][103]
雲南(常住人口) 38.5 8.22‰ [104]
陝西(常住人口) 27.0 6.83‰ [105]
甘肅(常住人口) 21.10 19.10 8.47‰ 7.71‰ [106][107]
青海(常住人口) (5.49) 9.25‰ [108]
括號內為官方未公布,根據其他數據推算出的數據。

按年度分孩次出生人口及結婚對數

[編輯]
2013年至今中國大陸分孩次出生人口及結婚對數
占比 出生人口
年份 一孩 二孩 三孩及以上 一孩 二孩 三孩及以上 總計 結婚對數 備註
2013 64.4% 1056[6] 1640 1347
2014 57.6% 972[6] 1687 1307
2015 53.5% 886[6] 1655 1225
2016 (54.5%) 40.2% (5.2%) 973 721 (92) 1786 1143 「2017年一孩出生人數724萬人,比2016年減少249萬人」[8]。 可推算出2016年一孩數量為973萬人。

「2017年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8],可推算出2016年二孩數量為721萬人,二孩比重為40.2%

2017 42.0% 51.2%[8] 6.8% 724[8] 883[8] 116 1723 1063
2018 42.0% 640 1523 1014
2019 40.5% 59.5%[109] (593) 872 1465 947
2020 42.9% 57.1%[110] (516) 686 1202 813
2021 44.2% 41.4%[111] 14.5%[111] (468) 440 154 1062 764
2022 46.1% 38.9%[112] 15.0%[112] (441) 372 143 956[113] 683[114]
2023 902[115] 768[116]
尾註:

1. 表中加粗數據為官方公布數據,未加粗數據為根據官方數據推算得到,括號內數據為根據官方數據及推算數據得到。

2. 結婚人數對於未來出生率,特別是一孩出生率產生重大影響。[117]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8.2岁!如何从“养老”变“享老”?4800亿险企有利器. [202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6). 
  2. ^ 国家统计局: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人. 中華新聞網.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8). 
  3. ^ 印度人口预计本月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 | 1联合国新闻. news.un.org. 2023-04-24 [2023-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5) (中文(簡體)). 
  4. ^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old.pep.com.cn. [2018-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7). 
  5. ^ 各国生育率列表. 中央情報局. 2017 [2019-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8) (英語). 
  6. ^ 6.0 6.1 6.2 6.3 卫生计生委指导司负责人就2015年出生人口数答问.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2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5). 
  7. ^ 中國出生人口直直落 2023年預估低於抗日時期. [2023-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0) (中文(簡體)). 
  8. ^ 8.0 8.1 8.2 8.3 8.4 8.5 2017年我国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2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5). 
  9. ^ 国家统计局: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 m.bjnews.com.cn.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10. ^ 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的批示. [201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9). 
  11. ^ 喬曉春,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点评中国:“普遍二孩”政策何时可以实施?. BBC 中文網. [2018-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5) (中文(簡體)). 
  12. ^ 中国人口问题的九大误区:明明生育率最低为什么说爱生娃_第一财经. www.yicai.com. [2018-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7). 
  13. ^ 中国出生人口雪崩 大多数人却根本没想太多……. 金融界. 2018-01-24 [2018-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8). 
  14. ^ “全面二孩”没解决的问题,“放开三孩”能解决吗?. 新浪網. 2021-05-31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1). 
  15. ^ 孫瀾. 三孩政策|「投票結果讓新華社尷尬」 中國社會「民不聊生」?|01周報. 香港01. 2021-06-07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4) (中文(香港)). 
  16. ^ 中国将实施“三孩”生育政策.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21-05-31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1). 
  17. ^ 特写:中国正确但谨小慎微的放开“三孩” 但“生不生”才是灵魂拷问. 路透社. 2021-05-31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18. ^ 中国人口:政府允许生育三胎 网民称“问题是一个都不想生”. BBC中文網. 2021-05-31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19. ^ 佚名. 30省人口数据公布:15省现负增长 浙江净增人口最多. 澎湃新聞. 2022-05-10. 
  20. ^ 数据|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创57年来同比最大降幅,多省现负增长. 
  21. ^ 21.0 21.1 自1961年以来 中国人口首次负增长. [2023-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7). 
  22. ^ 22.0 22.1 中国人口首次录得负增长. [2023-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7). 
  23. ^ 低出生率加新冠死亡潮 中國總人口連續第二年銳減. [2024-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8).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Pm, 發布 / 2023年1月17日 10:34 Am 更新 / 2023年1月17日 5:28. 中国去年人口逾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 早报. www.zaobao.com.sg. [2023-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月17日) (中文(簡體)). 
  25. ^ 25.0 25.1 25.2 中国大陆人口突破14亿. 新華網. 2020-01-17 [2020-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26. ^ 存档副本. [2021-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3). 
  27. ^ 存档副本. [2021-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3). 
  28. ^ 梁建章:中國人口將減少一半 隻剩6億人——降至6億?漢族人口未來的超級大崩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5). 
  29.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四号)人口性别构成情况. 國家統計局. 2021-05-11 [2021-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30. ^ 我国新生儿性别比六连降 去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人民网.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6). 
  31. ^ 3332. 我国新生儿性别比六连降 去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人民网. health.people.com.cn. [2018-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6). 
  32.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三号)——人口性别构成情况. 國家統計局. 2021-05-11 [2021-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33. ^ 第七次人口普查:性别比失衡了几十年,后果正逐渐显现. 果殼. 2021-05-13 [2021-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34. ^ 馬紅霞. 《婚姻挤压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 科技信息 (北京市: 共青團中央委員會). 2009, (2009第30期): 65—66. ISSN 1002-9532 (簡體中文). 
  35. ^ 中国人口大迁移深度报告 - 21财经. m.21jingji.com.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6). 
  36. ^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戶籍制度改革,觀念需為政策托底[失效連結]
  37. ^ 中国共产党新闻-熊丙奇:是谁制造了教育的户籍歧视. [2018-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38. ^ 孫玉慶. New law targets foreigners' illegal presence - China - Chinadaily.com.cn. www.chinadaily.com.cn.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6). 
  39. ^ 中国为什么吸引外国人?.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2-12-12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6) (中文). 
  40. ^ 40.0 40.1 “中国绿卡”制度的突破性改革. FT中文網.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6). 
  41. ^ 13465, ck. 一年暴增163% 哪些外国人拿到了中国“绿卡”?_新闻频道_中华网. news.china.com.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6). 
  42.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八号)——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情况. 國家統計局. 2021-05-11 [2021-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43. ^ 原来每个国家都有一条“胡焕庸”线. www.sohu.com. 2017-06-17 [2018-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30). 
  44. ^ 我国2033年实现人口零增长 最佳人口数量是10亿. [201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5). 
  45. ^ 黃文政; 梁建章. 卫计委应公布计划生育目标和理论依据. 財新網. 2014年3月6日 [2014年5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5月25日). 
  46. ^ 艾經緯. 中国人口大转折. 第一財經日報. 2012-06-16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3). 
  47. ^ 存档副本. [2007-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30). 
  48. ^ 存档副本. [2007-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9). 
  49. ^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葡萄牙大使館. 2006-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6). ,「全國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18295萬人,占總人口的90.56%;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333萬人,占總人口的9.44%。」
  50. ^ 《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22-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8). 
  51. ^ 2022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統計局.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52. ^ 天津统计年鉴2023. 天津市統計局. [2024-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53. ^ 2022年山西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山西省統計局.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54. ^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55. ^ 2022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遼寧省統計局.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56. ^ 2022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統計局.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57. ^ 2022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黑龍江省統計局.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7). 
  58. ^ 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統計局.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0). 
  59. ^ 2022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浙江省統計局. [2023-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60. ^ 2022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安徽省統計局. [2023-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8). 
  61. ^ 2022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江西統計局. [失效連結]
  62. ^ 2022年河南人口知多少. 河南省統計局. [2023-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2). 
  63. ^ 2022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北省統計局. 
  64. ^ 2022 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PDF). 廣東省統計信息網. [2023-06-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6-01). 
  65. ^ 全区经济克难前行 恢复态势总体稳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 
  66. ^ 2022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 重慶市統計局. [2023-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6). 
  67. ^ 2022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川省統計局. [202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9). 
  68. ^ 贵州省2022年经济运行情况. 貴州省統計局. [失效連結]
  69. ^ 云南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雲南省統計局. [202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1). 
  70. ^ 2022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西藏自治區統計局. 
  71. ^ 2022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陝西省統計局. [202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1). 
  72. ^ 2022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甘肅省統計局. [失效連結]
  73. ^ 统计快讯第10期:2022年末青海常住人口595万人. 青海統計局. [2023-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74. ^ 宁夏回族自治区2022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 [202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1). 
  75.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 [202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0). 
  76. ^ 第一至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標來源參見《中國國家統計局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7. ^ 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公安部三局 (編). 中国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88. 
  78. ^ 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 (編).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2.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3. 
  79. ^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 (編).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2.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2. 
  80. ^ 年度数据. 國家統計局. [2019-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81. ^ 全国年度统计公报. 國家統計局. [2019-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82. ^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0年: 6. ISBN 978-7-5037-5894-2. 
  83. ^ 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統計局. [2024-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30). 
  84. ^ 2023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市統計局. [2024-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30). 
  85. ^ 河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河北省統計局.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3). 
  86. ^ 2023年山西省人口变动情况 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山西省統計局. [202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1). 
  87. ^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2024-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30). 
  88. ^ 辽宁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PDF). 遼寧省統計局. [2024-03-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15). 
  89. ^ 吉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統計局. [2024-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30). 
  90. ^ 202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統計局. [202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2). 
  91. ^ 2023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浙江省統計局. [2024-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8). 
  92. ^ 2023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安徽省統計局. [2024-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9). 
  93. ^ 202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福建省統計局. [2024-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0). 
  94. ^ 2023年江西省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江西省統計局. 
  95. ^ 202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東省統計局.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96. ^ 湖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北省統計局. 
  97. ^ 湖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南統計局. 
  98. ^ 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 [202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1). 
  99. ^ 全区经济恢复向好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 [202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1). 
  100. ^ 2023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 重慶市統計局. [202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2). 
  101. ^ 2023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川統計局. [2024-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9). 
  102. ^ 贵州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貴州省統計局. 
  103. ^ 贵州省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 貴州省統計局. 
  104. ^ 云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雲南統計局. [2024-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9). 
  105. ^ 2023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陝西省統計局. [2024-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2). 
  106. ^ 2022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甘肅省統計局. 
  107. ^ 2023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甘肅省統計局. 
  108. ^ 青海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海省統計局. [202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6). 
  109. ^ 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 
  110. ^ 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 [202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9). 
  111. ^ 111.0 111.1 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 [202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5). 
  112. ^ 112.0 112.1 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 [2023-1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0-12). 
  113. ^ 数据概览:2022年人口相关数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2). 
  114. ^ 2022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23-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5). 
  115. ^ 国家统计局: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人. 中華新聞網.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8). 
  116. ^ 中國2023年結婚人數回升 扭轉近10年連續下跌趨勢. 德國之聲. 2024-03-18. 
  117. ^ 不婚族再增!陸結婚人數持續減少 第2季較首季少36萬對. 聯合新聞網. 2023-09-17 [2023-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9).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