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7月23日革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埃及七月革命
7月23日革命
非洲的非殖民化亞洲的非殖民化英語Decolonization of Asia的一部分

七月革命領導人,納吉布納賽爾,兩人先後擔任埃及總統
日期1952年7月23日
地點
結果

法魯克王朝被推翻,法魯克退位。

領土變更 蘇丹從英埃共管蘇丹中獨立。
參戰方
埃及埃及王國 埃及 自由軍官組織
指揮官與領導者
埃及 法魯克一世
埃及 阿里·馬希爾帕夏
埃及 納吉布
埃及 納賽爾
埃及 薩達特

埃及的歷史悠遠綿長,古埃及人類文明搖籃之一。埃及歷史以1798年拿破崙入侵為標誌,大體可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現代兩大階段。

埃及的歷史悠久傳承。古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讚美道:「埃及是尼羅河慷慨的贈禮」。每年季節性泛濫的尼羅河,形成了細長而肥沃的河谷。在尼羅河谷的自然條件下,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寸草不生的大沙漠大致是古埃及農業文明的東界和西界。在沙漠中存在很多擁有甘泉的綠洲,埃及人在某些綠洲進行農業生產。埃及文明北至地中海海岸,而南方的邊界隨埃及國力的盛衰而變遷。新王國時代的埃及帝國極盛時,南界曾遠達尼羅河第四瀑布。前3000年初,埃及互相征伐的各州最終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上埃及下埃及服從於一個法老的統治。特殊的地形使埃及難於受到侵襲,也造就了她的長期獨立和自足。然而法老時代結束後,埃及臣服於外來的統治者,連續被外族統治竟長達2300年,這些外族包括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帝國阿拉伯人奧斯曼土耳其人大英帝國等。埃及的獨立元勛納賽爾總統並不誇張地指出,繼埃及最後一位法老內克塔內布二世於前343年被波斯人廢黜以來,他是第一位行使主權的埃及本土人士。

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之前)

[編輯]
古埃及女神哈索爾

有證據顯示在沿着尼羅河的沙漠綠洲中存在着石頭雕刻的痕跡。在公元前10世紀,從事狩獵和捕魚的人們被種植穀物所取代。

約公元前6000年,新石器文化植根於尼羅河河谷。在新石器時代,多個史前王朝的文化在上埃及和下埃及獨立發展。已知最早的埃及象形文字痕跡出現在史前時期奈加代三期文化的陶器內,時間為約公元前3200年。

古埃及時期(約前3100—前332年)

[編輯]

約前3150年,法老美尼斯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王國。在接下來三千年中,一系列的王朝統治着埃及。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埃及文化蓬勃發展,並且保持着其獨有的宗教、藝術、語言和習俗。最初的兩個統一埃及王朝時期被稱為古王國時期,時間約為前2700-2200年。這一時期內,許多金字塔建成。最為著名的有第三王朝的喬塞爾金字塔和第四王朝的吉薩金字塔。

第一中間時期的約150年間,埃及迎來了政治動盪。[1]但是之後在約公元前2040年的中王國時期,更為強大的河水泛濫和穩定的政府讓埃及又迎來了再度繁榮。在法老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時期,埃及達到一個頂峰。在分裂的第二中間時期,埃及迎來了第一個外族統治王朝——閃米特族的喜克索斯人。喜克索斯人於前1650年征服了大多數下埃及地區,並建立了一個新的首都阿瓦里斯。由雅赫摩斯一世領導的上埃及軍隊將喜克索斯人趕走,建立了第十八王朝。他將首都從孟菲斯遷往底比斯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約1550-1070年)開始於第十八王朝。這個時代標誌着埃及作為一個地區霸主,開始向外擴張。

波斯埃及 (公元前525-332年)岡比西斯(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22年居魯士大帝戰死後繼承其王位)大約於前537年在巴比倫擔任居魯士的全權代理人,前525年他率波斯軍隊入侵埃及。昔蘭尼(希臘在北非的殖民地)和利比亞自願臣服岡比西斯;埃及在其軍隊於貝魯西亞為岡比西斯擊敗後投降,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被俘並被擄至蘇薩。前525年5月25日,岡比西斯成為埃及統治者,建立埃及第二十七王朝(波斯第一王朝)。他使用「埃及皇帝,諸國皇帝」為稱號。

希臘埃及和羅馬埃及(前332年—641年)

[編輯]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南進期間,經過兩個月的圍攻,埃及一箭未發,自動投降。在那裡年僅24歲的亞歷山大被譽為法老,稱之為神。從此埃及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在埃及建了一座亞歷山大城(港)。亞歷山大在埃及停留一段時間後繼續東進。最終他擊破波斯,並推翻其統治者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病逝。他的帝國被他的部下們迅速瓜分。當時的埃及總督托勒密一世分得黎凡特(敘利亞)和埃及,開創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國是一個強大的希臘化王國。它東部延伸至南部敘利亞,西部至昔蘭尼,南部和努比亞接壤。亞歷山大城是它的首都,同時也是希臘文化和貿易中心。為了獲得當地埃及人的承認,托勒密統治者自稱為法老的繼承者。之後的托勒密統治者傳承了埃及的傳統,他們在公共活動中穿着埃及服飾,參與埃及宗教活動。[2][3]

托勒密最後的統治者是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她的情人馬克·安東尼在與屋大維戰爭失利後自殺。在屋大維占領亞歷山大以及她的僱傭兵逃離後,她也結束了自己生命。托勒密王國歷經275年後最終被羅馬吞併。

阿拉伯和鄂圖曼埃及(641年—1882年)

[編輯]

參見:圖倫王朝法蒂瑪王朝阿尤布王朝馬穆魯克王朝

在七世紀初期,以波斯人為主的入侵後,拜占庭帝國重新獲取了埃及[4]。直到639年至641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拉伯帝國所攻克。當他們擊敗了在埃及的拜占庭軍隊,阿拉伯人帶來了遜尼派穆斯林。

868年,突厥人伊本·圖倫割據埃及自立,建立了獨立於阿拉伯帝國的圖倫王朝。圖倫王朝立國三十餘年後於905年被剿滅。之後,什葉派穆斯林在北非建立法蒂瑪王朝並於969年攻陷埃及,定都於開羅,埃及從此永久脫離阿拉伯帝國版圖。1171年法蒂瑪王朝的大將薩拉丁在近衛軍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法蒂瑪王朝末代哈里發阿迪德,建立阿尤布王朝。13世紀中葉,隨着蒙古西征軍的席捲中東,阿尤布王朝被蒙古人打垮。在約1250年馬木留克推翻阿尤布王朝,並將蒙古人趕出了敘利亞,控制了埃及。在13世紀後期,埃及連接紅海,印度,馬來亞和東印度。馬木留克王朝一直統治着埃及直到1517年被鄂圖曼土耳其滅亡。之後,埃及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領土。

1798年,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侵入埃及。他們於1801年被鄂圖曼和馬木留克軍隊所驅離。在接下來四年中,英國軍隊來到埃及。1805年,經過土耳其蘇丹的認可,穆罕默德·阿里逐漸控制埃及。

英國保護地(1882年—1953年)

[編輯]
1880年代的埃及

從1882年開始,英國間接地統治了埃及。直到1952年埃及革命。

自穆罕默德·阿里之後,埃及很快的由他的兒子易卜拉欣(1848年9月)、孫子阿巴斯一世(1848年11月)、賽義德(1854年)和伊斯梅爾(1863年)繼承。起初由法國建造的蘇伊士運河最終於1869年完成。由於運河花費代價太大以及伊斯梅爾負債纍纍,他不得不將運河賣給英國政府。

當地對伊斯梅爾的不滿和歐洲的入侵導致了1879年第一個民族主義組織的形成,艾哈邁德·烏拉比是一個傑出的人物。在1882年,他成為了一個以民族主義黨為主的領導人,致力於民主改革,包括議會對預算的控制。由於擔心控制被削弱,英國和法國進行了軍事干預,轟炸了亞歷山大港,並在Tel el-Kebir戰役中擊潰了埃及軍隊。[5]他們重新推舉了伊斯梅爾的兒子陶菲克作為事實上英國保護國的領袖。[6]

1914年,埃及將國家元首的稱號改為蘇丹,此舉否定了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同時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薩德·扎格盧勒和華夫黨領導了一場民族主義運動。1923年,埃及新政府起草了一部以議會制的新憲法。1936年,英埃條約簽訂。

共和國時期埃及(1953年—)

[編輯]

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國宣布成立。穆罕默德·納吉布將軍成為第一任總統。1954年納吉布在納賽爾的政變下,宣布辭職。1956年6月,納賽爾擔任總統。1958年,埃及和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三年後即告解散。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西奈半島和加沙。1970年,納賽爾去世,薩達特繼任總統。1981年,薩達特被暗殺,穆巴拉克繼任總統。

2011年,埃及爆發反政府示威,穆巴拉克於2月11日辭職,將政權交給軍方。2011年6月,穆罕默德·穆爾西當選總統。2013年7月3日,穆罕默德·穆爾西被埃及軍方罷黜,埃及最高憲法法院院長阿德里·曼蘇爾隨後被軍方任命為代總統。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he Fall of the Egyptian Old Kingdom. BBC. 17 February 2011 [3 Nov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7). 
  2. ^ Bowman, Alan K. Egypt after the Pharaohs 332 BC – AD 642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25–26. ISBN 0-520-20531-6. 
  3. ^ Stanwick, Paul Edmond. Portraits of the Ptolemies: Greek kings as Egyptian pharaoh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3. ISBN 0-292-77772-8. 
  4. ^ Krause, S.M. 早期伊斯蘭教的歷史. 伊斯蘭教史. Cambridge Stanford Books. : 32 [2024-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9) (中文). 
  5. ^ Anglo French motivation: Derek Hopwood, Egypt: Politics and Society 1945–1981 (London, 1982, George Allen & Unwin), p. 11
  6. ^ De facto protectorate: Joan Wucher King,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Egypt (Metuchen, New Jersey, USA: Scarecrow, 1984), p. 17

參見

[編輯]

7月23日革命(阿拉伯語:ثورة 23 يوليو‎),又稱1952年埃及革命埃及七月革命[1]。指發生在1952年7月23日,由埃及自由軍官組織組織領導的埃及民主革命。這次革命推翻了法魯克王朝,由自由軍官組織改組的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權。

政變之始末

[編輯]

二戰後,埃及獲得了完全的獨立。但根據1936年英埃同盟條約的規定,一支英國警衛部隊仍駐紮在運河區。

1946年2月、1947年2月、1948年5月、1951年10-12月、1952年1-6月,埃及曾多次發生反英示威遊行、罷工、罷市乃至武裝起義。1950年代,法魯克一世統治下的埃及政局動盪:軍事政變不斷,內閣改組成了家常便飯,國內政治經濟狀況急劇惡化,廣大人民、士兵和下級軍官對腐朽的封建統治深感不滿,他們的政治要求是:廢除英埃同盟條約、改變現行制度。旨在反對英國占領、反對法魯克王朝的腐敗統治、要求埃及人管理自己的國家的埃及自由軍官組織成為埃及革命的領導力量。1950年,成立自由軍官組織執行委員會,納賽爾當選為主席,並秘密出版《自由軍官之聲》、散布一些小冊子,主張建立代議制政府[2]

1952年,自由軍官組織成員已有數百人,囊括各個兵種。

1952年1月6日,開羅軍官俱樂部管理委員會舉行改選,自由軍官組織的代表以多數票當選,然而法魯克國王立即下令解散軍官俱樂部管委會,任命侯賽因·阿米爾將軍為國防部長,試圖分散自由軍官組織的力量。

1952年7月16日,自由軍官組織創建委員會秘密召開會議,商討發動政變。會議的主持人是納賽爾,鑑於國王對軍隊的清洗已迫在眉睫,委員會決定7月22日發動政變。

革命和平成功

[編輯]

7月22日23點,自由軍官們率領部隊,由坦克、裝甲車掩護,分頭執行戰鬥任務。行動異常順利。在占領機場、火車站、電報電話局、電台、馬可尼大樓的過程中,政變部隊幾乎沒有遇到抵抗。7月23日凌晨,自由軍官完全控制開羅。上午7點,自由軍官組織創建委員會發表聲明,闡述政變動因:「埃及經歷了現代歷史的賄賂、腐化和政局不穩的艱難時期。這一現象深深地影響着軍隊……為此,我們採取了純潔自己隊伍的行動。」

7月24日,發表第二份聲明,要求群眾支持軍隊的革命行動。開羅的局勢逐漸平靜和明朗[3]

7月26日,軍隊包圍王宮,法魯克一世退位,軍隊鳴21響禮炮為國王「送行」。當晚,法魯克抵達意大利。革命成功,君主制被廢除,埃及成為共和國。政變中只有2人死亡,11人受傷[4]

幕後英雄納賽爾

[編輯]

政變的領導者是納吉布將軍,而實際權力卻在納賽爾手中。

  • 1954年,納賽爾擔任總理
  • 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
  • 1970年9月28日,納賽爾去世。

參考資料

[編輯]
  1. ^ Holland, Matthew F. America and Egypt : from Roosevelt to Eisenhower. Westport, Conn.: Praeger https://www.worldcat.org/oclc/33244351. 1996. ISBN 0-275-95474-9. OCLC 33244351.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2. ^ Hilton Proctor Goss and Charles Marion Thoma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Growth and Action, 3rd ed. Documentary Research Division, Research Studies Institute, Air University, 1959. p. 273.
  3. ^ Khan, Amil. The Long Struggle: The Seeds of the Muslim World's Frustration. John Hunt Publishing https://books.google.co.in/books?id=f0ubvD99Ly4C&pg=PA58&redir_esc=y. 2010 [2022-05-16]. ISBN 978-1-84694-36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7)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4. ^ Wayback Machine (PDF). web.archive.org. [2022-05-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7-22).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