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
25°03′14.11″N 121°30′52.39″E / 25.0539194°N 121.5145528°E
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 |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台北市大同區建功里圓環段3小段493-2地號[a][1]:94 |
材料 | 紅磚 |
建成時間 | 昭和十八年(1943年) |
公眾參觀 | 開放時間:全天 參觀費用:免費 |
使用者 |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
所有者 | 國有 |
官方名稱 | 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 |
類型 | 登錄等級:蓄水池 登錄種類:直轄市定古蹟 |
評定時間 | 2003年9月23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日本稱之為大東亞戰爭)時期的防空設施,位於臺北州臺北市建成町、日新町與下奎府町交界處(今台北市大同區建功里臺北圓環內[註 1])。昭和十八年(1943年)太平洋戰爭期間,同盟國軍對臺北市進行空襲,總督府特別在臺北市中心建造防空壕與蓄水池,蓄水池本體為紅磚疊造而成[1]:94,用以儲存消防用水與避難之用。二戰戰後蓄水池被填平,其上建立起著名的圓環夜市,蓄水池則逐漸被遺忘[a],直到2001年美食館工程開挖地面時被意外發現,為此美食館變更建築設計,延長工期至2003年才落成啟用[1],為目前台北市出土最大的防空蓄水池[a]。水池建造的年代雖不久遠,卻可見證戰時台北市民的生活,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在2003年其指定為市定古蹟。[註 2]
沿革
[編輯]日治時代
[編輯]淡水線鐵路
[編輯]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與遼東半島。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臨時臺灣鐵道隊鑑於清朝所建的鐵路蜿蜒迂迴,將劉銘傳鐵路大幅改線[註 3][1]:150。三十四年(1901年)為能有效率的由淡水港運送物資,將劉銘傳鐵路基隆~臺北路段拆除,拆下的路軌用以鋪設臺北~淡水21.2km的鐵路線,命名為淡水線,於8月25日通車。三十五年(1902年)2月1日設立大稻埕車站,6月1日兼辦客運,三十六年(1903年)成為淡水線始發車站[3]:130,四十一年(1908年)遷至清代臺北車站舊址。大正四年(1915年)8月17日改大稻埕車站為貨運站[3]:130,客運業務由同日設立的北門車站(位於今鄭州路、延平北路一段口)接管,並成為始發車站,同時設立大正街車站(位於今長安西路、南京西路18巷口)[3]:130。十二年(1923年)3月6日北門車站廢止,始發車站又回歸臺北車站[3]:131。昭和十七年(1942年)大正街車站廢止,至1953年再度設立,改名長安車站,不久再度廢止。臺北圓環正好與此兩站相近,逐漸使該處繁榮。
圓公園
[編輯]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總督府提出市區改正計畫,將原聚落中的道路一一拓寬,開闢新市場、堤防,並興建淡水線鐵路[4]:84。在計畫過程中,於今重慶北路、南京西路、寧夏路與天水路四條道路所匯集處建造圓環。四十一年(1908年)圓環空地規畫為休閒公園,周圍栽種七里香,中間種植榕樹及設置座椅,稱為圓公園。昭和十年(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後圓公園做為地震避難場所,攤販開始聚集,逐漸形成圓環市集;但此時攤販並非合法營業,因此常遭到取締。十三年(1938年)由攤商自行籌組的台北行商組合圓環夜市場成立,才讓圓環的攤販聚集有合法依據。夜市場規定每日營業時間為5p.m.~12p.m.[5]:186,白天禁止買賣行為。形成白天為公園,晚上為夜市的特殊景象。[a]
戰事波及
[編輯]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宣佈夜間不得點燈的禁令,使圓環小吃生意受到很大影響。到了1943年開始有美國軍機轟炸台灣,這時正式被下令圓環小吃停止營業,並開始拆挖該地以興建防空洞、防空壕、蓄水池等避難建設,其中蓄水池即設計在正中央位置。工程興起後小吃攤販被迫在原處更外圍的地方進行營業,但排列上不再是過去位在圓公園時的圓周形,而是成矩形,因此一時間有「角公園」之稱,但此僅為俗稱。
二戰戰後
[編輯]空前鼎盛
[編輯]戰後台灣由國民政府接收,原有的防空壕拆除、蓄水池填平,重新恢復成夜市風貌,並在1954年各攤販共同募款集資,將圓環進行更多的整修,從夜市形態的攤販聚落變成有建屋的規模,1950年代可說是圓環生意最鼎盛的時候[b],同時也使其附近的寧夏路、重慶北路跟著一同興盛。
逐漸老舊
[編輯]在此之後圓環逐漸邁向老舊,原有的設計規劃已稱不上良善,並在1993年、1999年先後發生兩次火災意外,因此台北市依據都市計畫的考量決議拆除與重建圓環[c],此一拆除從2001年3月29日上午十點正式執行。
重見天日
[編輯]當圓環的地面建物拆除後,2002年4月開始進行新建物的地基開挖工作,但在挖掘過程中發現了大片的紅磚牆,此時工程緊急喊停,並請古蹟專家前來鑑定,經鑑定後證實確為當年二戰期間所闢建的防空用蓄水池,此池高2.2公尺、直徑11公尺,當年的填平並沒有對其造成太大的毀壞,如今則有歷史性的保存價值,因此決議保留,可供後世瞭解當年(1943年)台灣人民的避難歷史,並正式認可為「直轄市定古蹟」。
此外,工程單位依據指示將設計進行變更,保留原有的防空蓄水池,新的圓環夜市建物則環繞在該古蹟水池外圍來興建,以此方式來維護、保持當年的水池原貌。[d]
附註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1.2 1.3 李泰昌、李敏子、何良正、吳瑞益、金梅玲、陳輝陽、崔靜萍、蔡學忠. 《台灣的古蹟:北台灣》. 遠足文化. 2004. ISBN 9867630521.
- ^ 李欽賢. 《圖解台灣鐵道世紀》. 晨星. 2016. ISBN 9789864431700.
- ^ 3.0 3.1 3.2 3.3 戴震宇. 《臺灣的鐵道》. 遠足文化. 2002. ISBN 9868015472.
- ^ 莊展鵬、王明雪. 《台北歷史深度旅遊:艋舺、大稻埕》. 遠流. 2000. ISBN 9573241471.
- ^ 洪致文. 《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 前衛. 2016. ISBN 978957801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