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二入四行論

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论〉,亦称〈大乘入道四行观论〉、〈达摩二种入四行观论〉或简称〈二入四行论〉、〈二入四行经〉、〈四行论〉、〈四行经〉、〈二种入论〉、〈二入论〉等,是一篇佛教禅宗著述,描述二入(理入、行入)及四行(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之修行法门,相传由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菩提达摩口述,并由其弟子昙琳记录、作,为《少室六门》之一。

作者

[编辑]

宋代契嵩著《传法正宗记》质疑本论非为达摩所说[1],不过唐代道宣著《续高僧传》、净觉著《楞伽师资记》、以及近世学者胡适水野弘元释印顺等皆认同此篇为达摩祖师亲传[2][3],近代学者认为本论是达摩所传,《少室六门》的其余五篇多半为后人所作。[4]

原本及版本差异

[编辑]

本论于近代才被发现,尚无定本,目前可见之原本包含:[3]

其中法国本与史坦因3375号均为残本,铃木大拙曾比对史坦因2715号、北京本、朝鲜本,成果收录于其著作《禅思想史研究》第二册。[3]

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初‧ 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传五》、《楞伽师资记》、《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曾引述本论,其中《续高僧传》之版本较为简略[4]且无标题,后二者则题有“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弟子昙林序”。[3]

本论于《卍字版续藏经‧诸宗著述部‧禅宗类》中称为〈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与〈达磨大师血脉论〉、〈达磨大师悟性论〉、〈达磨大师破相论〉等并列,[2]本条目亦主要参照此版本;朝鲜梵鱼寺版《禅门撮要》收录《悟性论》以外的三论;[2]《大正新修大藏经‧诸宗部‧少室六门》中则称为〈二种入〉,与其他三论、〈心经颂〉、〈安心法门〉等五文合集。此版本文字与续藏经版本稍有差异,无昙琳所作之序言,且多出下方偈语[5]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6]

朝鲜《禅门撮要》所收〈四行论〉共分 44 门,各加章题[7],为达摩所著四行论的增广。此本又见于敦煌遗书《二入四行论长卷子》、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菩提达摩四行论》。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所刊《少室六门》中的〈安心法门〉实际上是禅门撮要本《四行论》的摘录[7]

内容概述

[编辑]

有学者认为本论之“二入说”类似于北凉时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之内容[注 1],“四行说”则类似于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第十七之一》(六十华严本[注 2],故推测此二经为本论之根据。[8]

[编辑]

由昙琳撰写,说明达摩祖师来自西域南天竺国,为婆罗门国王的第三子,为弘扬佛法而来到中国,教授二祖惠可道育包含“安心、发行、顺物、方便”四方面的大乘安心之法。

正文

[编辑]

内文可粗分为五段。第一段主张入道之法不出二种,一是理入(悟理),二是行入(修行),此即了悟道理并落实于生活中,以求消除积习、修至究竟圆满。其中理入的重点在于了解、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如来藏思想),愿意“舍妄归真”、“凝住壁观”,保持心如墙壁般安住、不加辨别、不为外缘所动,以达“与真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之境界;[4]行入则为四种应对浊世的法门(指导),包括“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本论认为此四法门涵盖所有修行方式。

第二段说明报冤行。在世间修法的人必然会遇上苦劫,即使今生行善,因为前生(过往无数劫)的“自己”犯下了(因),今世时辰到了仍然会有果报出现,如《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非上天、普通人所能轻易改变。所以修道者受苦时须抱着“逢苦不忧”的心态,知道人被因果所控而甘心接受不加抱怨,反之转而更亲近佛法、精进修持,如佛经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第三段说明随缘行。众生无“我”,众生的我并非是真的我,是一个被因果摆布的物体。有苦有乐皆是过往种下,即使今生大富大贵,缘尽亦归于无,下世亦可以转变成下等人,所以虽有得失,但应做到不为此改变心性,内心仍旧向于佛法,求解脱之门,找回真我。上段针对了世间的苦,此段则对应喜乐。“天耽乐忽解脱”意思是享乐使人忘记寻法;六道中看似天道最好,但从学法而言却是人道最好,如五祖曾向弟子云:“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诸君在人之乐中亦不应忘法。

第四段说明无所求行。世人追求名利等身外之物,智者却体察此身为一切之起源、万般皆的道理,放下向外追求的心。正如世人问石头希迁:“如何是解脱?”希迁却道:“谁缚汝?”

第五段说明称法行。性净则可回归于法,如何可性净?当悟出众为空、无你我他之别。“相”会产生垢,而俗世的思想使相产生,《维摩诘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本论认为修行者应无私、不执著于相的去实践六度波罗密,例如无所吝惜而不执著于自我、受施者、所施物(三轮体空)的布施

四行当中的“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是“顺物”,即本着自悟的境地,无怨憎,不㤭侈、不贪著,而做到自他无碍,皆大欢喜;称法行则是以无所得为“方便”(方法),透过行六度自利利他,摄化众生而不取众生相,从中销融妄想习气。[4]

注释

[编辑]
  1. ^ 《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佛言:‘二入者:一谓理入、二谓行入。理入者深信众生不异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尘之所翳障,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谛观佛性,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金刚心地,坚住不移,寂静无为,无有分别,是名理入;行入者心不倾倚,影无流易,于所有处,静念无求,风鼓不动,犹如大地。捐离心我,救度众生,无生、无相,不取、不舍。’”此段原文撷取自后方网址-《金剛三昧經》. CBETA 汉文大藏经. 2016-06-15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中文(台湾)). 
  2.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第十七之一》:“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行?菩萨有十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恚恨行,四者、无尽行,五者、离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著行,八者、尊重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是为十行。”此段原文撷取自后方网址-《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CBETA 汉文大藏经. 2016-06-15 [201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中文(台湾)). 

参考文献

[编辑]

1. 《达摩四行观》 梁寒衣讲述,宇河文化,2011

  1. ^ 《传法正宗记卷五‧天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尊者传下》:“或曰。续僧传以壁观四行。为达磨之道。是乎非耶。曰壁观婆罗门者。盖出于流俗之语也。四行之说。岂达磨道之极耶。夫达磨之徒。其最亲者慧可也。其次道副道育。古今禅者所传可辈之言。皆成书繁。然盈天下。而四行之云亦未始概见。独昙琳序之耳。然琳于禅者亦素无称。纵昙琳诚得于达磨。亦恐祖师当时且随其机而方便云耳。若真其道。则何只以慧可拜已归位而立。云汝得吾髓。此验四行之言。非其道之极者也。”此段原文撷取自后方网址-契嵩. 《傳法正宗記 第5卷》. CBETA 汉文大藏经. 2016-06-15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黄, 伟雄. 〈菩提達摩在中國禪宗史的地位〉. 《国际佛学研究》. 1992-12, (第二期): 页19–20 [2019-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5)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慈怡 (编). 《佛光大辭典》二入四行論條目. 北京市: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89 [2019-07-19]. ISBN 97875013097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9)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4.3 释印顺. 《中國禪宗史‧達摩論》.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10-06 [2019-07-18]. ISBN 9787101074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 (中文(台湾)). 
  5. ^ 本结论为比较《少室六门》与《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二文得知。少室六门原文来源同下注,四行观原文撷取自后方网址-《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CBETA 汉文大藏经. 2016-06-15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中文(台湾)). 
  6. ^ 《少室六門》. CBETA 汉文大藏经. 2016-06-15 [2019-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5) (中文(台湾)). 
  7. ^ 7.0 7.1 杨曾文. 達摩禪法《二入四行論》.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7). 
  8. ^ 慈怡 (编). 《佛光大辭典》二入四行條目. 北京市: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89 [2019-07-20]. ISBN 97875013097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中文(台湾)).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