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普濟寺
25°08′09″N 121°30′40″E / 25.135903°N 121.511181°E
北投普濟寺 | |
---|---|
基本資訊 | |
別稱 | 靈泉山普濟寺 鐵真院 |
位置 | 臺灣臺北市北投區林泉里溫泉路112號 |
宗教 | 漢傳佛教 |
宗派 | 禪宗臨濟宗妙心寺派→藏傳佛教格魯派→禪宗百丈山立行禪寺 |
本尊 | 觀世音菩薩 |
本殿構造 | 日式入母屋造 |
地圖 | |
北投普濟寺 | |
---|---|
位置 | 臺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12號 |
官方名稱 | 北投普濟寺 |
類型 |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
評定時間 | 1998年3月25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北投普濟寺,全名靈泉山普濟寺,舊名鐵真院,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北投區林泉里的佛寺,由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員工捐款建立,大正五年(1916年)1月落成。此寺創始時屬於禪宗臨濟宗妙心寺派,後歷經宗派更迭,今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沿革
[編輯]日治時期
[編輯]臨濟宗妙心寺派
[編輯]臨濟宗妙心寺派在新北投的活動可追溯至日治初期。明治三十二年(1898年)[1]:138時細野南嶽[註 1]、河尻宗現、足利天應[註 2]三位法師受北投信徒松本龜太郎[註 3]之邀,駐錫於北投山上虞兆庵。虞兆庵倒塌後三人曾暫住松本氏居處,後因認為長住民家不合戒律而回歸劍潭寺,過著在臺北、北投間往返的生活[5]:7-11。
此佛寺是鐵道部員工集資建立[6][註 4]。大正五年(1916年)1月,員工村上彰一[註 5]過世,當時寺院尚未完工即緊急設立祭壇,舉辦追悼法會,松本龜太郎與信眾商討,決定以村上彰一之戒名「鐵真院釋淨彰居士」中的院號「鐵真院」作為寺名[11]。大正四年(1915年)員工開始捐款,並迅速於同年(1915年)12月至次年1月間建造完成[6],建成後經參與建寺的比丘則竹玄敬[註 6]向臨濟護國禪寺請求,由鈴木雪應擔任住持[13],是臨濟宗妙心寺派布教所[14][13][11],也是昔日北投鐵道部員工祭祀與休憩聚集場所[15]。
大正七年(1918年)1月18日農曆新年期間,鐵真院為祝福民眾今年能夠開運、進步向上,因而舉辦抽籤活動。院內提供大、中、小三種尺寸的數百尊達摩像供參拜者抽籤,每人均可抽中。院方也在《臺灣日日新報》刊登活動消息,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此外,該院也曾在五月中旬舉行湯守觀音例祭,例祭當天會舉辦藝技表演、相撲、花火等餘興節目[16]。
昭和九年(1934年)鈴木雪應對鐵真院進行大規模擴建[11][16][18]並建立「村上彰一翁碑」[19],同年3月6日由鈴木雪應主持上棟式[11],7月28日獲認可升格為正式寺院[1]:148。
住持名稱 | 住持任期 | 備註 |
---|---|---|
鈴木雪應 | 大正五年(1916年)至昭和十年(1935年) | 任內對鐵真院進行大規模擴建。 |
東海宗達[註 7] | 昭和十五年(1940年)12月10日至昭和十七年(1942年) | |
安田文秀[註 8] | 昭和十七年(1942年)4月8日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 為鐵真院最後一位日籍住持。 |
湯守觀音
[編輯]「湯守觀音」是一尊雕刻於日治時期的觀音石像,「湯」有溫泉之意,「守」有保佑之意[20],因此「湯守觀音」直譯即為「守護溫泉的觀音」[16]。佛像是按照妙心寺派據點臺北新起町大悲閣[12]的西國三十三番觀音圖之一所設計[21],造型為觀音立於龜甲之上、手持寶瓶撒下靈水,烏龜仰頭接飲[11][18]。根據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的《北投溫泉誌》,該像高二日尺(60公分),重三百斤(180公斤)[22],是北投溫泉業者為求保佑,由鐵道部員工村上彰一贈送[10]。觀音像開眼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10月17日[21],當天前來參拜的日本人有一千餘人,臺灣人有五百餘人[16],此外也有招待咖啡、相撲、藝妓、戲劇等餘興節目,火車票亦有打折,吸引不少人前來[18]。
觀音像開眼後即供奉於臺北堀內商會會長桂光風[註 9]捐建的「湯守觀音堂」內,該堂位於平田源吾的溫泉旅館「天狗庵」下方[21]、共同入浴場[註 10]上方,其後曾遷移數次。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左右的老照片顯示觀音堂位於北投公園水池旁;大正六年(1917年)由於北投公園擴建而遷移到普濟寺旁樹林,此地點為村上彰一在世時提議,部分由陸軍提供[18]。
關於觀音像遷入普濟寺供奉的年份並無明確資料[16],目前只知當普濟寺前管理人楊吳滿在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來到該寺時,湯守觀音已經供奉在寺內[11][註 11]。對此北投文史工作者楊燁推測觀音像於昭和九年(1934年)普濟寺擴建時被嵌於該寺牆壁上[18]。楊燁也表示網路流傳北投普濟寺的建立時間為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但該年其實是湯守觀音堂的建立年份,因湯守觀音像後來移入了普濟寺內,讓普濟寺誤得了「溫泉守護寺」的美名[15]。
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年)寺方複製原有的湯守觀音像,新打造湯守觀音的複製石像[11]。
戰後時期
[編輯]戰後此寺改名為「鐵真寺」[24]。民國35年(1946年)3月10日智性法師[註 12]受安田文秀委託,擔任鐵真院代理人,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格魯派第17世甘珠活佛[註 13]駐錫此寺為止[11]。甘珠活佛駐錫時此寺二度更名[14],全稱為「靈泉山普濟寺」[21][27]。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甘珠活佛以整修此寺為由,向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陳情,希望能請陽明山管理局命令占用住持寮房的住戶遷居,但陽明山警察多次前往驅逐未果,導至住持寮房遭長期侵占[24],慧明法師擔任此寺住持時才購回寮房產權[11]。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註 14]由性如法師[註 15]接任住持[28][16],同年普濟寺加入中國佛教會臺北市分會[16]。性如法師在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過世,其在遺囑中將普濟寺交由楊吳滿管理[11]。民國八十年(1991年)楊吳滿邀請蓮航法師[註 16]續任住持[11]。
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前,臺北市政府擬將普濟寺作為中華漢藏文化協會會址,擔任理事長的星雲法師不忍讓原住持遷出,便與悟一法師[註 17]前往,當面將政府公文撕掉以表示讓原住持續住。[33]
列為古蹟及修復
[編輯]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時,一位在寺內幫忙的張姓女子表示,該寺性如法師、蓮航法師兩位師父都從小出家,並在中國大陸大型寺院修行,養成佛僧應自給自足的理念與習慣,因此普濟寺內的功德箱都放在不顯眼處,也未設任何販賣佛教文物、禮品櫃台,多年來寺中經費僅夠維持日常開銷;又由於該佛寺屋頂過高、保養不易,過去常發生屋頂漏水現象,住持性如法師很早即決定僱工翻修,但奈何經費不足。[27]
民國八十年代(1990年代)中期,許陽明開始致力於重建北投溫泉鄉,曾推崇此寺證明了臺灣文化的包容[34]。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9月,許陽明向臺北市政府提出古蹟陳請書,同年10月23日進行會勘,後在11月27日通過審查[35],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3月10日,許陽明同時申請的九處古蹟,臺北市政府將北投普濟寺、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長老教會北投教堂..等等公告列為市定古蹟,而北投公園石拱橋則被登錄為紀念性建物[36]。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爆發,可能普濟寺屋頂遭受波及,2000年2月連日大雨,22日傍晚普濟寺大店主樑突然斷裂,屋頂中脊熨斗瓦突然破一個約屋頂四分之一寬的大洞,雨水大量注入室內。隔日清晨普濟寺當時管理人吳滿居士到寺,看到災情嚴重,立刻電請許陽明幫忙處理,許陽明團隊陳林頌等立即到場,先用塑膠布覆蓋破洞之處,以防止雨水繼續注入室內,並說明協助寺方古蹟破損之處理程序,並說明如何向文化局申請補助修理古蹟。引用錯誤:沒有找到與<ref>
對應的</ref>
標籤的涼亭中,亭上懸掛「慈航普渡」四字匾額,落款為「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四日吉旦,葉公超,信女張愛琴敬獻」[18][19],亭左右各有一根高及人肩的石柱,上方鐫刻「獻納」、「昭和六年」等字樣[19]。此佛像曾被誤會是送子觀音或失蹤已久的湯守觀音像[10]。
棟札
[編輯]屋頂中的棟札是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進行重修時所發現,該棟札是昭和九年(1934年)擴建時所立,上面寫有「請負江原節郎」字樣。棟札上方使用大字書寫「奉真讀大般若理趣分經」,右側使用小字書寫「佛運延洪 皇基鞏固 萬民和樂」,左側書寫「法輪常轉 仁澤普霑 國土昭平」。棟札下方書寫「寶牘 惟時 昭和九甲戊彌生下浣悃修上棟式主任比丘雪應」,右側書寫「謮負 江原節郎」、「大工 菅定義 同 須川久吉」,左側書寫「建築委員」四字[11]。
建築委員的名單總共有四排,第一排為「桐村純一[註 18]、江原節郎、鳥居嘉藏[註 19]、戶水昇」,其中桐村純一有「長」字,表示其為建築委員長。第二排為「小川嘉一、吉武才藏、寺西仙次郎[註 20]、鈴木倉吉[註 21]」,第三排為「池田永、木曾留吉[註 22]、松本安藏、塚口重次」,第四排為「大角馬之助、陳清地、周碧[註 23]、許德定[註 24]」[11]。
佛像
[編輯]大殿內的千手觀音像平時位於湯守觀音像前方。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寺方舉辦湯守觀音見面會,為讓公眾看到湯守觀音像,因此將千手觀音像請出,意外發現千手觀音像背後寫有「為寺西氏先祖代代菩提,施主寺西仙次郎」的字樣[11]。
之後整修住持寮房時,發現寮房地下埋藏著一尊安置於廚子的觀世音菩薩像,初步判定疑似是江戶時代的造像[11]。
相關活動
[編輯]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1月時該寺開始舉辦湯守觀音見面會,為戰後首次公開[13]。民國109年(2020年)時湯守觀音見面會一年舉辦一次,時間為春節寺方打掃之後,亦為茶花季節[18]。
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年)10-11月時北投也舉辦「愛您愛鄰『祐現』北投湯守觀音祭」系列活動,內容包含發表《探索北投普濟寺‧湯守觀音》一書、復刻湯守觀音像與社區創意隊伍一同踩街遊行、擲筊求湯守觀音等身石福袋[註 25]、在溫泉博物館大草皮和北投公園溜冰場舉辦市集[註 26]、電動車遊北投等,兼具為2019冠狀病毒病祈福、推動地方創生之目的[37][38]。
參見
[編輯]註解
[編輯]- ^ 細野氏為該派大本山妙心寺塔頭隣華院之弟子,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1月以隨軍布教師身分來臺,曾發願於臺北、福建設置臨濟寺院[2],以臺灣為基地將教務推向中國大陸、建立「鎮南」事業。細野氏後與河尻宗現、高橋醇領在無本山資助下,於劍潭寺斷食入定,臺日信徒遂由此增加[3]。
- ^ 又名足利惠倫,為東京月桂寺住持、鎌倉圓覺寺之副管長,明治三十二年(1898年)受細野氏邀請來臺,受到臺灣信徒歡迎。[3]
- ^ 為北投溫泉旅館「松濤園」創始者、製陶業者、新北投線鐵路倡議者之一,大正七年(1918年)11月19日在北投去世,妙心寺住持贈予「妙心第一座」之頭銜,法號「破庵無住禪師」。[4]
- ^ 此寺之創建緣由另有一說,指其是是鐵道部員工為祭祀因公殉職的鐵路工人而集資建立[7]。
- ^ 根據立於普濟寺中的「村上彰一翁碑」記載,村上氏於安政四年(1857年)生於大阪府國分寺村,曾參與北海道鐵路、臺灣縱貫鐵路、南滿洲鐵道之計畫、營運,大正五年(1916年)歿於東京本鄉湯島[8][9],亦曾參與雕製此寺中湯守觀音事宜[10],詳見下文。
- ^ 則竹氏於16歲時隨梅山玄秀來臺弘法,曾至花蓮一帶傳教,於普濟寺落成後則前往臺南布教,後擔任妙心寺派臺南布教所達磨寺住持[1]:149[12],於將近五十歲時罹患斑疹傷寒,被勸娶妻以照顧身體,昭和十二年(1937年)生下則竹秀南禪師,92歲圓寂[13]。其子秀南禪師之生平簡介請見此註。
- ^ 東海宗達為岐阜縣人,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出生,於昭和十年(1935年)來臺,在臨濟護國禪寺附近佈教。昭和十五年(1940年)12月10日擔任鐵真院住持,昭和十七年(1942年)返日擔任岐阜惠利寺住持,昭和六十一年(1986年)過世[11]。
- ^ 安田文秀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出生,昭和十七年(1942年)擔任鐵真院住持,戰後返日,任福井縣圓福寺住持,昭和三十年(1957年)12月30日過世[11]。
- ^ 桂光風在安政二年(1855年)出生於安藝國(今廣島縣廣島市),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因主宰堀內商會臺北支店而來臺,大正二年(1913年)自立門戶,成立「桂商會」,後被推選成為臺北請負業組合長[23]。
- ^ 學者蕭文杰認為此入浴場不是後來的北投公共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因為後者完工於大正二年(1913年)。[18]
- ^ 一說戰後湯守觀音堂倒塌,佛像因此遷移至普濟寺供奉[7]。
- ^ 智性法師俗名葉港,在光緒九年(1883年)出生於臺北。早年出家於鼓山湧泉寺,返臺後重建慈航寺,並加入臨濟宗妙心寺派之聯絡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任鐵真寺代理人,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過世[11]。
- ^ 甘珠活佛在民國二年(1914年)生於青海省,三歲在青海廣惠寺出家,之後學習藏文,並開始研讀顯密二教及三藏經典。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畢業於五當召佛教大學,畢業後開始在各地宣傳顯密二教[25]。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來臺[25],駐錫於北投普濟寺[26],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受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之邀,與慈航法師、律航法師等人環島佈教,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年再度環島傳教[26],後赴香港、泰國、高棉(今柬埔寨)、東南亞等地宣揚佛法[25]。民國五十年(1961年)擔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翌年辭職,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於臺北縣新店市(今新北市新店區)大豐路創立「甘珠精舍」[26]。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農曆五月,在甘珠精舍過世[25]。
- ^ 一說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11]。
- ^ 性如法師,江蘇人,民國十七年(1928年)出生。其在14歲時出家,21歲在南京寶華山受戒,之後又畢業於上海靜安佛學院,為聖嚴法師之同學。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因參加僧伽救護隊而來臺,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擔任《人生》雜誌副主編。後因原住宅遭祝融,無處可住,遂接受甘珠活佛之邀,住進普濟寺,後歷任該寺監院、住持,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過世[11]。
- ^ 蓮航法師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出生,曾就讀於焦山佛學院,民國一百零二年(2013年)過世[11]。
- ^ 悟一法師,江蘇泰州人[29],民國十一年(1922年)出生[30]。12歲於淨業庵出家,19歲於寶華山受具足戒[30]。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畢業於焦山佛學院[30],為星雲大師之同學[31]。來臺後擔任善導寺監院[31],其後升任該寺住持,並與南亭和尚、星雲大師共同創立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30]。80多歲時前往佛光山美國西來寺休養[31],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於洛杉磯亨廷頓紀念醫院過世,享年81歲[31][32]。
- ^ 桐村純一曾擔任臺灣製莚株式會社專務取締役,昭和二年(1927年)擔任北投莊(今臺北市北投區)長[11]。
- ^ 鳥居嘉藏在明治五年(1872年)出生,為滋賀縣人,曾任藥劑師,臺灣製莚株式會社專務取締役,大正久年(1920年),任北投莊協議會員[11]。
- ^ 寺西仙次郎大約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來臺,為北投製窯株式會社專務取締役[11]。
- ^ 鈴木倉吉於明治十二年(1879年)出生,為兵庫縣神戶市人。大正九年(1920年)擔任北投莊協議會員[11]。
- ^ 木曾留吉於慶應二年(1866年)出生,為江戶(今東京都)人。北投自動車株式會社之老闆,大正九年(1920年)擔任北投莊協議會員[11]。
- ^ 周碧在光緒八年(1882年)出生,曾任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監查役、海山炭礦株式會社取締役,戰後擔任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首任鎮長[11]。
- ^ 光緒八年(1882年)出生,昭和三年(1928年)任北投莊協議會員[11]。
- ^ 等身石為復刻湯守觀音像時剩下的石材。[37]
- ^ 市集中有販售來自北投溫泉的硫磺粉「湯花」,可用於泡澡、製作手工皂。[38]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松金公正. 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妙心寺派台湾布教の変遷 (PDF). 《宇都宮大學國際學部研究論集》 (宇都宮大學國際學部). 2001-03, (第12號) [2018-10-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05) (日語).
- ^ 葉玉雯. 基隆百年仙洞巖寺-日本宗教的並存與演化. 《近代東亞海域交流:產業與海洋文化》 (新北市: 博揚文化). 2019-01: 頁247–273. ISBN 9789867127280 (中文(臺灣)).
- ^ 3.0 3.1 林欐嫚. 日本佛教之入臺. 《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布教史(1895-1945)》. 臺北市: 萬卷樓. 2017-07: 頁133–135. ISBN 9789864780860 (中文(臺灣)).
- ^ 簡白. 莫忘來時路/11月24日-新北投開發先驅. 《中國時報》. 2014-11-24 [2018-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3) (中文(臺灣)).
- ^ 松本無住. 鎮南山緣起. 《鎭南記念帖》. 臺北市: 鎮南山護國禪寺. 1913-07-15: 頁1–23 (日語).
- ^ 6.0 6.1 廖瑞宜. 溫泉鄉古蹟 磺泉玉霧鎖清秋. 《中國時報》. 2002-11-02 (中文(臺灣)).
- ^ 7.0 7.1 〈普濟寺 俯看紅塵 悠悠百年〉. 《僑務電子報》. 2008-10-01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中文(臺灣)).
- ^ 何培夫. 村上鐵道翁略傳.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 1999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中文(臺灣)).
- ^ 王超群. 普濟寺 鐵路人的寺廟. 《中國時報》. 2002-12-15 (中文(臺灣)).
- ^ 10.0 10.1 10.2 簡文燦. 這尊佛像是「湯守觀音」嗎?. 《中國時報》. 1997-04-24 (中文(臺灣)).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11.27 11.28 王曉鈴. 《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 時報出版. 2022-01-07. ISBN 978-957-13-9875-4.
- ^ 12.0 12.1 編輯部. 《臺灣佛教辭典》選刊. 《妙心雜誌》 (妙心雜誌社). 2005-11, (第90期) [202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中文(臺灣)).
- ^ 13.0 13.1 13.2 13.3 楊明珠. 台日古寺院締結友好揭牌 日老禪師是灣生. 中央社. 2017-12-26 [2018-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中文(臺灣)).
- ^ 14.0 14.1 林一平. 星雲大師全集 宛如無盡藏. 《人間福報》. 2017-10-10 [2018-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1) (中文(臺灣)).
- ^ 15.0 15.1 林佳儀. 普濟寺俯看小城悠悠百年. 《聯合報》. 2011-10-08 (中文(臺灣)).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林芬郁. 〈日治時期七星郡北投庄日人所建之宗教信仰場所〉. 《臺北文獻》. 2009-06,. 直字第168期.
- ^ 牛慶福. 御清遊 走裕仁皇太子的路 北投解說員上路 80年前路線 說一段「涉渡飛石」. 《聯合報》. 2003-03-12 (中文(臺灣)).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蕭文杰. 一年才露臉一次的文化資產——北投普濟寺湯守觀音. 典藏ARTouch.com. 2020-01-03 [202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4) (中文(臺灣)).
- ^ 19.0 19.1 19.2 菩提長青雜誌社. 普濟寺(北投區). 《台灣佛寺導遊(一)大台北地區(上)》. 臺北市: 菩提長青雜誌社. 1990: 頁77–79. ISBN 9579966931 (中文(臺灣)).
- ^ 李欽賢著、金炫辰繪. 《台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 遠足文化. 2002-11-05: 第93頁. ISBN 9789572803134 (中文(臺灣)).
- ^ 21.0 21.1 21.2 21.3 陳盈珊. 《區里縱橫談》湯守觀音 守護溫泉鄉. 《中國時報》. 2003-03-23 (中文(臺灣)).
- ^ 蔡麗美. 〈北投溫泉史〉 (PDF). 《臺灣史蹟研究會九十一年會友年會實錄》. 2002-12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30) (中文(臺灣)).
- ^ 大園市藏 (編). 臺灣人物誌. 臺北 谷澤書店. 1916-05-12 [2022-06-13]. NCID BB131491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3).
- ^ 24.0 24.1 黃明貴、楊吳滿、郭凱哲、蔡佳恩、釋如日、釋如映、釋如悟、釋如悅、釋如禪、覺耳 (編). 《北投普濟寺(原名鐵真院)簡介》 再版. 北投普濟寺. 2017-12.
- ^ 25.0 25.1 25.2 25.3 慈怡法師 (編). 〈甘珠〉. 《佛光大辭典》.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中文).
- ^ 26.0 26.1 26.2 薛榮祥. 〈藏傳佛教道場在臺灣的發展情況〉. 《臺灣文獻》. 2005-06, 第56卷 (第2期) (中文(臺灣)).
- ^ 27.0 27.1 簡文燦. 靈泉山普濟寺屋漏又逢拮据時 市內少有的日本佛寺不善募捐經費僅供日常開銷. 《中國時報》. 1996-09-24 (中文(臺灣)).
- ^ 林清玄. 說法(上). 《聯合報》. 2001-11-27 (中文(臺灣)).
- ^ 隆根. 〈從我住過福嚴精舍說起 祝賀印公導師百歲壽辰〉 (PDF).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7-06) (中文(臺灣)).
- ^ 30.0 30.1 30.2 30.3 慈怡法師 (編). 〈悟一〉. 《佛光大辭典》.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4) (中文).
- ^ 31.0 31.1 31.2 31.3 星雲大師. 〈我的同學道友們〉. 《星雲大師全集》.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4) (中文(臺灣)).
- ^ 〈悟一長老八日示寂 慧濟法師代表助念弔唁〉. 《人間通訊社》.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1) (中文(臺灣)).
- ^ 星雲法師. 往事百語38 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人間福報》. 2015-08-06 [2018-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中文(臺灣)).
- ^ 沈怡. 打造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繁華再現北投溫泉往歷史裡溫存. 《聯合報》. 1999-06-26 (中文(臺灣)).
- ^ 許陽明. 〈普濟寺再發現筆記〉. 《臺北畫刊》. 1998-12.
- ^ 張仁豪. 十二處建物 列為市定古蹟. 《聯合報》. 1998-03-11 (中文(臺灣)).
- ^ 37.0 37.1 陳慧明. 相隔百年重現 北投湯守觀音祭典 竝出踩街大遊行. 經濟日報. 2020-10-19 [202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4) (中文(臺灣)).
- ^ 38.0 38.1 李映萱. 北投湯守觀音踩街大遊行 上百民眾dress code逗熱鬧. 匯流新聞網. 2020-11-10 [202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2) (中文(臺灣)).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曾鴻儒」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朱俊哲」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1931-04-25」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鄭如意」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蔡惠萍1」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蔡惠萍2」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蔡惠萍3」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陳志豪」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謝佳雯」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陳盈珊2」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謝志一」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張議晨」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百丈山1」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百丈山2」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陳清香」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李乾朗」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成大」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