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水上机场[编辑]
25°09′52″N 121°26′51″E / 25.164415°N 121.447473°E
淡水水上机场 | |
---|---|
淡水水上机场 | |
位置 | 新北市淡水区中正东路42巷7号 |
建成时间 | 日本昭和12年(1937年)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军事营区不对外开放 |
官方名称 | 淡水水上机场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
详细登录资料 |
淡水水上机场,是位于台湾新北市淡水区的机场遗迹,兴建于1937年,是台湾的第二座国际机场(第一为松山机场),当前为新北市市定古迹[1]。
历史
[编辑]台湾日治时期
[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军事需求,促使航空技术突飞猛进,而一战后的十年间,各国航空发展无不以飞机的续行距离、滞空时间与长距离飞行纪录为主要挑战。1919年1月台湾总督府警务局成立警察航空班,表面虽为了同化政策,实际乃防备外国之威胁,培养台湾人对飞机的基础智识,以及准备将来设立大规模的机场,达成日本台湾邮便飞行的任务[2]。
淡水最早的航空活动乃是1920年6月5日,当日清晨7点航空班的モ式6型飞机(Maurice Alain Farman制作)由台湾步兵第一联队的台北古亭庄练兵场起飞,以高度600公尺经艋舺、江头一带沿淡水河飞行,于8点10分降落于淡水河口沙洲。当时外国水上飞机进行洲际飞行而抵达台湾时,也会将淡水视为停泊点来进行补给,义大利空军中校Francesco de Pinedo驾驶SIAI S.16飞行艇进行全程5,300公里的洲际飞行试验,于1925年4月21日自罗马起飞,同年9月18日抵达淡水。纽西兰人Francis Chichester于1931年7月3日驾驶Gipsy Moth复叶水上飞机自雪梨起飞,同年8月5日飞抵淡水[2]。
1930年台湾总督府为推行“内台航线”,于同年5月6日成立交通局递信部“临时航空调查挂”。当时任交通局书记兼临时航空调查挂勤务的根津熊次郎于 1931年4月向总督府提出“淡水水陆两用国际空港”之建议,但是淡水的陆上机场提案受到预算与腹地面积因素,被时任交通局递信部航空系嘱托佐仓光一于1933年提出的“松山国际机场案”所替代。且因当时于陆上起降飞机的搭载量较水上飞机多,为当时空运主流,使得“淡水水陆两用国际空港”之建议暂遭搁置[2]。1931年台湾总督府与日本递信省航空局达成具体协定,计画首次的“内台间邮便试验飞行”,该试验目的希望达成“水上机及陆上机之使用价值比较、内台间‘一日连络’航线之开拓、昼夜飞行测试、航线附近气象状态调查”。1931年10月5日,日本航空输送株式会社的“白鸠号”(川崎Dornier Do J Wal飞行艇)自福冈名岛水上飞行场起飞,同日抵达淡水[2]。
由于淡水河口长约5公里的河道笔直,最宽处约有1.3公里,鼻头仑突出于淡水河岸正对著出海口,再加上当时淡水线铁道的兴建与陆路交通网的建立,使得往来台北之间非常便捷,这些因素促使日本官方决定在淡水鼻仔头兴建水上机场。
机场兴建
[编辑]1940年4月“内地南洋间定期航线”成功开设,台湾总督府依根津熊次郎所提“淡水水上飞行场”兴建方案选定淡水鼻仔头村为机场用地,名为“淡水飞行场”,同年8月6日由交通局递信部开始测量调查,12月15由台北州总务课及淡水郡役所完成淡水街竿蓁林一带(鼻仔头)约8.954甲之机场用地 (含一栋木造房屋)收购。机场设计规划由交通局基隆筑港出张所长吉村善臣负责,1941年3月29日举行机场兴建动土之“地镇祭”。同年兴建完工,主要建有机场事务所、飞机修护厂、油库、航空测候所、溜滑台、牵引机等,并在淡水河道中央的沙洲竖立一支风幡作为观察气流之用,原地的淡水富家黄东茂别墅因此被收购拆除[3]。淡水水上机场开放由日本民营“大日本航空株式会社”规划经营,1941年7月19日新开设“淡水曼谷线”(每两周一次来回)[2],成为台湾第二个国际机场,也是当时岛内唯一的民间航空水上机场。
淡水飞行场主要功能是作为民用飞机长途飞行中加油转运之用。营运航线是两周往返一次的横滨经淡水至盘谷(曼谷)航线,当时使用的飞机主要为载客约为二十人的双引擎川崎飞行艇。水上机场与商港同时使用河道,每当水上飞机将起飞或降落前,巡逻艇会在淡水河道上巡逻,用扩音器通知所有船只避开河道,以确保飞航安全。1941年12月8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同年12月12日日本政府宣布停止航线,民用时期仅为1941年7月19日至12月12日,主要经营以横滨为起点,淡水为中继站,经海口、西贡、曼谷的民用水上飞机航线[2]。此后,仅有零星包机曾过境加油。
配合战时营运及强化航空设施,1942年7月起台湾总督府与日本军方陆续于淡水水上机场增建,包括机场内的测候所,并于原淡水税关监视部前空地兴建约两百坪建物,内含交通局递信部、大日本航空株式会社、测候所、税关、警察相关部门及出张所的“航空事务联络合同厅舍”,供机场所属人员办公及乘客出入境使用。1942年10月日本陆军在大日本航空株式会社台北支所内设立“南方航空输送部台北出张所”,海军则于横滨支所设立“海军第五征用输送机队”,进行包含淡水水上机场在内的南方中继航线之相关业务[2]。
1943年,日本军方征收淡水水上机场作为战争使用,便不再有民航机在淡水机场起降。随后,驻扎东港的日本海军航空队进驻。日本军方在进出机场之联络道路铺上石头路面,并于机场内修筑防空洞,并添加助航设备,先在沙仑设置座“航空无线电罗针所”,1944年在关渡丘陵上设置一座航空灯塔,同年10月12日美军轰炸淡水水上机场,击中水上机场旁的英商嘉士洋行仓库的油槽[4][5],机场损失轻微。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淡水水上机场由国府空军接收,从此不再做为机场使用,也不再对外开放。1998年“抢救淡水河行动联盟”[6]提出申请,要求指定鼻仔头的淡水气候观测所、淡水水上机场、原英商嘉士洋行仓库等三处历史建筑为古迹,2000年台北县政府公告三处为古迹,才使得淡水水上机场避免因“淡水河北侧沿河快速道路”计画而被拆除。
现况
[编辑]水上机场位于捷运淡水站出口右侧,紧邻英商嘉士洋行仓库,在2010年前由空军气象联队所管辖,目前为中华民国陆军关渡地区指挥部装骑部队所管辖,日治时期的建物都已改建,仅存停机坪,以及牵引水上飞机上岸之溜滑台与几处防空洞,淡水水上机场目前仍有军队驻扎管制,门禁森严,一般人无法进入。
停机坪
[编辑]由大小相同的混凝土块拼接而成,地坪目前依旧可见由方形白色磁砖镶嵌形成的一条中轴线,用以引导水上飞机上岸,停机坪广场上仍留有栓机桩的遗迹。
溜滑台
[编辑]目前可见长度为45公尺,宽度为34.84公尺,延伸至河道水面下5-6公尺,由厚20公分的混凝土板组成,每块混凝土板尺寸为长10公尺、宽5公尺,表面相当坚固,依旧十分平整。
防空洞
[编辑]大多为洞顶设有混凝土排气管的砖造混凝土设施,内边缘有排水道[1]。
图片辑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书目
[编辑]注解与参考资料
[编辑]- ^ 跳转到: 1.0 1.1 1.2 李干朗、张胜彦. 《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水上機場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 (PDF). 台北县政府 2005-10-15. [2021-1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17).
- ^ 跳转到: 2.0 2.1 2.2 2.3 2.4 2.5 2.6 令毅, 曾. 「航空南進」與太平洋戰爭: 淡水水上機場的設立與發展. 《台湾文献》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 ^ 周明德. 〈傳奇人物五舍大人與水筆仔的故事〉. 《沪尾街》 (台湾: 沪尾文史工作室). 1991-07, (第四期) (中文(台湾)).
- ^ 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徵集成果. [201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 ^ 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The Air Force Historical Studies Office). [2006-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8).
- ^ 一人一信,反對淡水環河快速道路興建. [201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