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外觀
24°42′37″N 118°26′39″E / 24.71028°N 118.44417°E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Quanzhou: Emporium of the World in Song-Yuan China(英文) Quanzhou : emporium mondial de la Chine des Song et des Yuan(法文) |
位置 | 中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
標準 | 文化:(iv) |
參考編碼 | 1561 |
登錄年份 | 2021年(第44屆會議) |
面積 | 536.08公頃 |
緩衝區 | 11,126.02公頃 |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是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分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泉州市,包含公元10世紀至14世紀產生並留存至今的一系列古蹟,當時泉州以「刺桐」的代稱聞名於世。
申報過程
[編輯]- 2017年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推薦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跡」作為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1]
- 2018年5月,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諮詢機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在報告中認為此次申報的16個項目過於分散,無法反應城市肌理。且提出的部分遺產無法體現海上貿易之主題,建議「不予登錄」[2]。此後中國並未取消該項目的申報,而是直接進入世界遺產大會進行審議。2018年6月29日,古泉州(刺桐)史跡在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評審為「發還待議」,暫未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3]
- 2020年該項目名稱變更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並且將申報的遺產項目擴大至22件(增補安平橋、順濟橋、市舶司遺址、南外宗正司遺址、青陽下草埔遺址、德化窯遺址6處)後,再度提交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但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影響,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延期至2021年7月。2021年6月,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在報告中建議對此項目「予以登錄」[4]。
- 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宣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5]。
分佈點
[編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分佈於以今天泉州城區為核心的泉州灣地區,包括22個遺產點[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的分類略有不同,將該系列遺產歸類為16個遺產點[7]。
名稱 | 地址 | 坐標 | 簡介 | 圖片 |
---|---|---|---|---|
萬壽塔 | 石獅市永寧鎮塔石村 | 24°43′21″N 118°40′21″E / 24.72250°N 118.67250°E | 萬壽塔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為八角五級仿木樓閣式空心石塔,高22.86米,底層邊長3.8米。[8] | |
六勝塔 | 石獅市蚶江鎮石湖村 | 24°48′38″N 118°43′17″E / 24.81056°N 118.72139°E | 六勝塔始建於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重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重修,為八角五級仿木樓閣式石塔,高36.06米。塔座為雙層須彌座,塔身各層均有四門、四龕,有浮雕金剛和菩薩立像。[8] | |
江口碼頭 | 豐澤區東海街道法石社區豐海路 | 包括文興碼頭和美山碼頭,始建於南宋,直至清代一直是泉州港的重要碼頭。[8] | ||
石湖碼頭 | 石獅市蚶江鎮石漁村 | 又稱林鑾渡,始建於唐,由航海家林鑾開創,也是泉州港的重要碼頭。[8] | ||
真武廟 | 豐澤區東海街道法石社區通港西街 | 24°52′57″N 118°37′00″E / 24.88250°N 118.61667°E | 真武廟又稱上帝公宮,祀玄天上帝,坐落於古泉州港邊的小山丘(名為武當山)上,始建於宋代。廟坐東朝西,主要建築有山門、拜亭、真武殿。山門為四柱三間三層牌樓,門左側有古井一口,名為「三蟹龍泉」,鑿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門後有22級石階,盡頭有巨石,石上有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晉江知縣韓岳立「吞海」石碑一通。石旁為拜亭,亭重修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檐攢尖頂,下檐四角,上檐八角,內飾藻井。真武殿佔地780平方米,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985年重修木構架,面闊進深各五間,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9][10] | |
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 | 晉江市磁灶鎮溝邊村 | 2002年福建省博物館、晉江市博物館聯合對金交椅山宋代窯址進行勘察發掘,發現龍窯遺址、作坊遺址及多處堆積層,出土了數百件可修復的陶瓷器,證明金交椅山窯址正是宋代大批量生產外銷瓷的地方。[11] | ||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 晉江市羅山街道蘇內社區92號 | 24°46′25″N 118°31′47″E / 24.77361°N 118.52972°E | 草庵由花崗岩砌築,單檐歇山頂,下置單挑華拱,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建築面積22.78平方米。草庵後側緊鄰花崗岩山體,山體上雕刻有一座直徑170厘米的圓形佛龕,龕內雕刻有一尊半立體浮雕摩尼佛坐像。該坐像高154厘米,寬85厘米,深11厘米,身着寬袖無扣僧衣,內襯無領內衣,胸前有花結帶飾,雙手在膝上疊置。頭部長32厘米,寬25厘米,面龐圓潤,下巴有兩縷鬍鬚垂至胸前。佛像四周雕刻有18條延伸至佛龕內側邊緣的佛光,左側有摩崖題記,記述了該佛像的雕鑿人和雕刻時間[12] | |
洛陽橋 | 洛江區萬安街道與台商投資區洛陽鎮交界處 | 24°57′20″N 118°40′37″E / 24.95556°N 118.67694°E | 洛陽橋是一座跨海石橋,為南北走向,橋從江岸的石砌江堤延伸而出,經過江中心的一座名為「中洲」的小島,南側接入洛江區境內,全長731.29米。[13] | |
清淨寺 | 鯉城區鯉中街道塗門街108號 | 24°54′21″N 118°35′13″E / 24.90583°N 118.58694°E | 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回曆400年),元、明多次重修擴建。現存門樓、奉天壇、明善堂等建築,佔地面積2184平方米。門樓南向,高20米,寬6.6米,以輝綠岩和白花崗岩砌築。樓頂作宣禮台,俗稱「望月台」。門樓北面的圍牆上嵌有明永樂五年(1407年)的敕諭碑。東側為祝聖亭,內有元、明重修清淨寺碑記兩通。西側為奉天壇,現僅存石構牆體及石柱。明善堂位於奉天壇北側,始建於明隆慶元年(1567年),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是中西合璧的禮拜堂。[14] | |
伊斯蘭教聖墓 | 豐澤區東湖街道靈山南麓 | 24°54′38″N 118°36′56″E / 24.91056°N 118.61556°E | 據明代何喬遠在《閩書·卷七·方域志·靈山》所載,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的兩位弟子(後世尊稱為三賢、四賢)到泉州傳教,死後葬於靈山。後世尊稱「三賢、四賢墓」為聖墓。兩墓緊鄰,東西並列,坐北朝南,墓蓋用花崗岩製造,高0.6米。兩墓之上是1962年重建的一座石亭,四圓柱,歇山頂。幕後北、東、西三面建有石構迴廊,長11米,進深1.04米。廊內有石碑多通,正中石碑立於元至治二年(1322年),阿拉伯文,記述三賢四賢事跡。右側為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立行香紀事碑,刻有「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十六日於此行香,望靈聖庇祐。」此外還有多通清代的重修聖墓紀事碑。[15] | |
老君岩造像 | 豐澤區清源街道清源山 | 24°56′52″N 118°35′36″E / 24.94778°N 118.59333°E | 清源山的老君岩造像位於西峰羅山山麓,是由一塊形似人像的巨大天然花崗岩雕琢而成的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坐像,雕像高5.1米,寬7.3米,厚7.2米,細部雕刻非常生動。[16] | |
開元寺 | 鯉城區開元街道西街及新華北路路口 | 24°55′01″N 118°34′52″E / 24.91694°N 118.58111°E | 開元寺始建於唐,佔地7.8萬平方米,規模宏大。中軸線上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部有鎮國塔、檀越祠、准提禪院,西部有仁壽塔、功德堂、尊聖院、桑蓮古蹟,水陸等。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佈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東為「鎮國塔」,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間重建,高48.24米。西為「仁壽塔」,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17] | |
天后宮 | 鯉城區臨江街道天后路1號 | 24°53′54″N 118°35′04″E / 24.89833°N 118.58444°E | 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坐北朝南,佔地1.8畝,是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中軸線上為照壁、山門、正殿、寢殿、梳妝樓等主體建築,中軸兩側分佈着東西闕(鐘鼓樓)、東西廊、東西軒、涼亭、齋館等建築。其中寢殿、東廊和涼亭為明代建築,正殿、石刻為清代物件,山門於1990年重修。 | |
德濟門遺址 | 鯉城區臨江街道天后路 | 24°53′50″N 118°35′03″E / 24.89722°N 118.58417°E | 德濟門始建於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時稱「鎮南門」,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改稱德濟門,明清屢有修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濟門附近城垣被拆,1948年德濟門毀於大火。2000年發掘遺址,面積約2000平方米,顯露城牆基址,並出土大量建築構件及石刻、鐵炮等。[18] | |
府文廟 | 鯉城區海濱街道塗門街 | 24°54′32″N 118°35′08″E / 24.90889°N 118.58556°E | 泉州府文廟北宋太平興國初期,遷址修建到現今地址,佔地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由泮宮、大埕、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等組成。 | |
九日山祈風石刻 | 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 | 24°57′10″N 118°31′17″E / 24.95278°N 118.52139°E | 九日山東西兩峰摩崖共留存北宋至清代的題刻75方,以宋刻居多。宋朝的石刻也記錄了當時每年在這裏舉行的「祈風祭祀」。 | |
順濟橋遺址 | 鯉城區臨江街道晉江江面上 | 由南宋泉州知州鄒應龍主持建造於1211年,是泉州古城與晉江南岸的陸運節點 | ||
安平橋 | 晉江市安海鎮與南安市水頭鎮交界處 | 是橫跨安海鎮和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面上的一座中式古代長橋 | ||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 安溪縣尚卿鄉青洋村 | 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的珍貴見証,根據對遺址上提取的10餘處炭樣的C14年代測定,其年代集中在10-11世紀前後。結合遺址出土錢幣、瓷器殘片的年代特徵,可確定遺址為宋代的塊煉鐵遺址。遺址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包括一處冶煉遺址、分佈於礦山上的一組古礦洞、一處冶鐵生產者余氏家族的祖屋遺址、一段古道,以及為冶煉提供薪材的山地。 | ||
泉州市舶司遺址 | 鯉城區海濱街道水門巷水溝2號 | 泉州市舶司設置於1087年,是宋元國家政權設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其設置標志着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象徵宋元泉州的經濟繁榮。 | ||
南外宗正司遺址 | 鯉城區海濱街道古榕巷60號附近 | 是1130年以來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這一群體是泉州多元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之一,他們不僅提升了泉州的消費能力,還積極參與海洋貿易。 | ||
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 | 德化縣龍潯鎮寶美街204號 | 始於晚唐,窯址遍佈全縣。其中德化縣城周邊的窯址分佈最為集中,已調查發現宋元時期(10-14世紀)窯址29處。 |
參考文獻
[編輯]- ^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 中国推荐“贵州梵净山”、“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遗产.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7-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5).
- ^ (ICOMOS 2018a,第78-79頁,2018年文化及複合遺產之評估報告)
- ^ 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中国文化遗产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 新華網. 2018-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5).
- ^ (ICOMOS 2021a,第231-233頁,2021年文化及複合遺產之評估報告)
- ^ 泉州申遗成功. [202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6).
- ^ 古泉州(刺桐). [2017-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7).
- ^ Quanzhou: Emporium of the World in Song-Yuan China
- ^ 8.0 8.1 8.2 8.3 國家文物局 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Ⅴ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361–363. ISBN 978-7-5010-2446-9.
- ^ 國家文物局 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Ⅴ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361. ISBN 978-7-5010-2446-9.
- ^ 曹春平,莊景輝,吳奕德 主編. 闽南建筑.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69–70. ISBN 978-7-211-05678-1.
- ^ 金交椅山古窑址:见证海上贸易兴盛. [2017-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9).
- ^ 林悟殊. 泉州草庵摩尼雕像与吐鲁番摩尼画像的比较. 考古與文物. 2003-02, 1: 76–80.
- ^ 泉州市文物管理局編. 泉州洛阳桥修缮报告.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0-09-01: 276. ISBN 978-7-80238-837-6.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委員會 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Ⅱ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176. ISBN 7-5010-1525-2.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Ⅱ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227. ISBN 7-5010-1525-2.
- ^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志·文物志》,方志出版社,2002年,ISBN 7-80122-638-0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委員會 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Ⅱ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178–179. ISBN 7-5010-1525-2.
- ^ 國家文物局 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Ⅴ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349. ISBN 978-7-5010-2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