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关庙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庙面
闽南语名称?
全汉 大麵
全罗 Tōa-mī

关庙面台南市关庙区闻名的手工面,与凤梨竹笋并称“关庙三宝”[1]。当地人原本仅用“大面”、“生面干”、“绺仔面”等词来称呼[2],1996年关庙乡公所与农会举办“关庙乡凤梨竹笋节”时以鲁面的形式将此面端上桌,大受欢迎之后以“关庙面”之名成为当地特产[1]。面条制作过程需要大量人工[1]

沿革

[编辑]

根据1911年的除户簿,当时在花园一带已经有制面业者[1]。1996年关庙面有了知名度之后,面厂数量也大为增加,到2009年已有30家左右[注 1][1]。2009年8月关庙乡农会也开始生产关庙面,虽有与民争利的质疑,但农会表示过去多数面厂因没有合法登记,而难以进入连锁量贩店与外销市场[1]。农会的新建工厂是要以火车头的角色拓展通路,且产品也会与民间业者作区隔,主打养生面[1]

特色

[编辑]

关庙面制程强调纯天然,在混面、压面、切面、手工折面后,将折好的面放在竹筛上,于户外阳光下曝晒至少2、3天(期间还要多次翻面)[1]。晒好的面因为完全干燥,即使不添加防腐剂也能于干燥环境中长期保存,此外面条有弹性、香Q、耐煮的特性[1]

煮食方法

[编辑]

水滚后放入面条,滚至约三至四分钟即可捞起,可用于拌面、卤面、凉面、汤面等,变化出许多面食料理。

注释

[编辑]
  1. ^ 关庙制面厂的增加发生在关庙藤业没落后,有不少业者从藤业转行过来[1]

参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卢明教、李仙锦、张顺泰、吴国平、王蕙羚、郭梅霞、邱致嘉、周舜瑾、苏峯楠、施威宇、许耿肇、林盟淦、陈世霖、简辰全. 《濃濃關廟情 戀戀香洋風》. 台南县关庙乡公所. 2010-11: 页50、51. ISBN 978-986-02-4718-3. 
  2. ^ 【關廟麵由來】傳統耐久滋味 關廟麵為何成地方特產?. 镜传媒 (YAHOO!奇摩). 2017-03-10 [2023-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