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暴
五月风暴 Mai 68 | |||
---|---|---|---|
六八运动的一部分 | |||
日期 | 1968年5月2日-6月23日 | ||
地点 | 法国 | ||
方法 | 占领运动、野猫罢工、总罢工 | ||
结果 | 1968年法国立法选举执政党首次取得决定性多数,并导致左翼联盟长达十年的衰弱。 | ||
冲突方 | |||
领导人物 | |||
五月风暴(法语:Mai 68),也称五月运动、五月革命和五月事件(法语:événements de mai-juin 1968),是1968年春夏之交法国发生的持续约七周的学生运动[1],在该次事件中出现了大量的总罢工、游行、占领大学及工厂的行动,并导致法国经济发展停滞[1]。抗议活动十分激烈,政府一度担忧引起革命甚至内战。夏尔·戴高乐在事件中秘密逃向德国,造成国民政府一度瘫痪。五月风暴与该时期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运动遥相呼应[2],而其中使用的歌曲、富有想象力的海报、街头涂鸦和标语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3][4]。
不满始于一系列极左翼学生反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美帝国主义及传统制度的罢课。法国警方选择强硬镇压学生的示威,进而导致法国工会联合会团结了一千万工人发起同情罢工,占到当时法国人口的22%[1]。同情罢工的主要标志是一系列去中心化的,团结了左翼政党、学生和工会的野猫罢工[1]。这是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总罢工,也是第一次全国性的野猫罢工[1]。
五月风暴的余波至今仍影响着法国社会,它本身也被视作法国历史的文化、社会及道德上的转折点。当年的运动领袖之一的阿兰·热斯马尔随后指出运动本身“作为一场社会革命,而非一场政治革命”已经成功[5]。
背景
[编辑]经济情况
[编辑]法国的五月风暴爆发于辉煌三十年期间,即法国战后的经济快速成长期。1960年代,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以每年提升5%的速率增长。1954年至1968年间,有浴缸或淋浴的家庭比例从10%上升到50%。有厕所的家庭比例从25%上升到50%。
然而,法国社会非常不平等,基尼系数很高。此外,这种增长还与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之后分阶段启动的欧洲共同市场框架内的国际竞争加剧有关。六国之间的海关壁垒于1968年7月1日解除。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和工资压力正在增加,而深刻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 纺织,机械和冶金工厂大量关闭
- 470,000至500,000名失业人口
- 5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 200万人每月只能得到约400或500法郎的工资
1967年法国建立了国家就业局。1968年初,法国失业率达到2%。年大矿商罢工标志着矿业世界的萎靡不振,在致命危机爆发之前,采矿世界正在经历最后几年。1966年至1967年间,巴黎地区和各省也举行了大量罢工。200万工人依靠转业最低保障金生活,感到被排除在繁荣之外,其中许多是工厂工人,妇女或农民工。1967年的《社会保障条例》中,工人的工资进一步降低。贫民区依然存在,最著名的是楠泰尔。
高等教育的扩大化导致了校园内的场所问题,设备和交通匮乏问题严重。1967-1968年,政府还再次谈论“择校问题”,让学生感到担忧。
政治气氛
[编辑]1968年2月,法国共产党与法国社会党合作成立了选举联盟,共产党自此长期支持社会党的候选人,而两党在该年二月的《二月宣言》中一致同意以联合政府的方式让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和他的戴高乐党下台[6]。
文化环境
[编辑]战后的社会瞬息万变,城市化与农村人口外流,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国家教育和大学的大规模化,休闲、娱乐和大众媒体文化的出现,都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 1968年也是青年们确定自身政治文化地位的年份。年轻人们有属于他们的传媒(《当前杂志》《切腹》),广播节目(嗨,哥们),乐队(滚石乐队,披头士乐队,约翰尼·阿利代)。
年轻人们同样有其自身的诉求(特别是在性自由方面),而当局和成人世界对此知之甚少。
在宗教层面上,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派系斗争动摇了传统的天主教,尤其体现在公教进行会上。当时代表很大一部分年轻基督徒的法国童子军修改了他们组织中的等级关系。由于受到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影响,基督教学生青年内部也发生了分裂。1965年10月23日,教皇保禄六世再次授权工人神父在工地工作。许多基督徒关心的是更新信徒与宗教权威的关系,重新审视实践和教律,甚至调和信仰与革命的关系。
大学示威
[编辑]3月22日,一些极左翼团体组织了包括一些知名诗人、音乐家在内的150人占领了巴黎农泰尔文学院的行政大楼,并在大学理事会会议室举行会谈,讨论法国社会的阶级歧视及控制大学经费的政治官僚机构。农泰尔文学院的行政部门随后叫来警察包围了行政大楼。在宣布了诉求之后,学生们在未与警察爆发冲突也未被逮捕的情况下正常地离开了大楼。在第一次行动之后,其中一个名为“3月22日运动”的一些领导人曾被大学的纪律委员会叫去谈话。
经过
[编辑]学生抗议
[编辑]5月2日,巴黎农泰尔文学院的学生在3月22日运动的组织下展开了一场反对越战的抗议,一些课程被迫停止,校方决定将学校关闭。同一天,学运领袖丹尼尔·孔-本迪被司法审查。这些事件促成了学运的蔓延[7]。
从5月3日起,抗议活动便一浪高过一浪。5月3日,索邦神学院的前庭被400名抗议者占领,校长在未经协商的情况下直接要求警察介入,后者与学生发生了对抗,500多名学生被讯问,27人被捕。当天晚上,拉丁区开始出现街垒。警察同时进驻巴黎大学,驱赶集会学生,封闭学校[7]。
5月4日和5日,陆续有学生被判刑,5日,警察开始在拉丁区巡逻。6日,学生团体组织的游行被禁止,但仍有两万名示威者进行了游行,下午至晚间,6000多名学生与警方激烈对抗,警察挥舞警棍,使用催泪瓦斯弹,422人被逮捕,六百余人受伤。戴高乐总统表示决不容许街头暴乱[1]。
5月7日,学生在凯旋门下的无名烈士墓前高唱《国际歌》,再次与警方对抗。8日,法国共产党、总工会、法国工人民主联盟表示支持学生,拉丁区示威继续[7]。
5月9日,学生在索邦神学院静坐,面对教育部长宣布关闭校园的决定,法国学生全国联盟和全国高校教师工会号召学生和教师上街游行抗议[7]。
5月10日白天,五万人在巴黎街头游行,其中有五千中学生加入,国营电视台报道示威的节目被禁播。晚上,警方在圣日耳曼大道和圣米歇尔广场封路,试图包围学生以便进攻。学生于是开始建造街垒抵抗。10日深夜,学生与向街垒冲锋的警察又发生大规模冲突,360余人受伤,500多人被捕,100多辆汽车被焚毁。骚动很快波及外省城市。[1]
5月11日凌晨2点,法国共和国保安队接到命令开始进攻,警察向街垒投掷催泪弹,学生则予以回击。对峙持续了4个小时,直到凌晨6点,警方拿下全部街垒,驱散了全部学生。数百人受伤,五百多人被逮捕,近两百辆汽车被烧毁。同日,法国总理蓬皮杜出访回国,力主用温和的手法平息运动,宣布赦免令,释放被捕学生,重新开放巴黎大学。但为时已晚,未能平息事态。
工人罢工
[编辑]各工会组织5月13日举行总罢工。60~70万人上街游行,政治口号是:“十年太长了!”、“戴高乐辞职!”矛头直指戴高乐。当街垒巷战转为和平示威时,当局认为这场运动已近尾声,没有安排警力阻止游行。[1][8]
5月14日,南方飞机公司在布格奈的工厂里的工人发动罢工。但随后几天中,雷诺-克莱翁、洛克希德-博韦、雷诺-弗兰等工厂先后罢工。罢工运动继续延伸到了巴黎和诺曼底地区的冶金行业、西部的造船厂。随后,铁路工人开始加入,银行、保险、印刷等行业也开始罢工。到5月22日,停工的人数达到了千万[7]。
随著5月20日以后罢工人数日增,整个法国陷于瘫痪。接着,左翼的政治人物表态支持示威运动,由学生运动演变成由左翼主导要求戴高乐下台的政治运动。[8][9]5月28日左翼联盟领袖密特朗宣布,如戴高乐下台,将由前总理孟戴斯·弗朗斯任临时政府总理,他自己将参加总统竞选。[1][10]
法国共产党和总工会决定5月29日游行,迫戴高乐下台。在这紧张关头,戴高乐突然去向不明。原来他为防备法共组织的游行队伍包围爱丽舍宫,决定当天远离总统府。5月29日中午他先秘密前往西德的巴登-巴登法军驻地,找法国驻德武装力量总司令马絮将军。得知军队始终效忠于他。[1][11]
5月30日,总统戴高乐在巴黎向全国发表讲话,决意留在自己职位上,解散议会但不撤换总理,并在当晚组织近100万人的集会反制示威。[12]6月大选中,支持戴高乐的右翼“总统多数派”获得大胜,得国民议会四分之三的绝对多数议席,占绝对优势。领导此示威,促成暴动的左翼则大败,此后十多年一直处于弱势。[1][13][14]
戴高乐虽然重新控制了局势,度过了危机,但“五月风暴”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并未随之消失。一年后戴高乐由于主张削弱非民选的法国参议院的公民投票失败而被迫辞职,但其根源则在于“五月风暴”。[1][6]
批判
[编辑]法国社会学学者皮耶·布迪厄[a]发现,在1968年走到抗争最前线的,大部分都是社会科学的学生与年轻教授。他归纳了大量证据,指出当年学生的不满,归根究底源自战后法国高等教育过度膨胀带来的教育危机。社会科学学生与教师,正是该场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因战后婴儿潮的关系,法国高等教育在1950年代与1960年代不断扩充学额与教席。学额激增导致学位贬值。新增的教席,亦大多以合约工的形式出现,待遇低人一等。由于这些新学额与新教席,大都集中在各新兴社会科学学科,大学毕业生与年轻教授无产阶级化的趋势,也在这些学科最突出。 ……今天的法国学运,没有壮丽的革命语言,却踏实地将学生与广大劳工阶层的物质处境接连,成功建立起坚固的工人学生联盟,并得到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法国学运,的确比1968年的更进取,更成熟。现在已届退休年龄的学运过来人,应该停止对新一代指指点点,放手让年轻人塑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新世纪。[15]
参见
[编辑]- 1968年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抗议运动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 1973年法国电影《中国人在巴黎》
- 《戏梦巴黎》
注释
[编辑]- 脚注
- ^ Pierre Bourdieu,曾著有《学术人》(Homo Academicus,英文版由史丹福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ISBN 978-0-8047-1798-4,ISBN 978-0-8047-1798-4,gbook)一书,从法国战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出发,探究1968年法国学运的社会起源、局限与失败原因,乃少数能客观地审视六八学运的严肃著作之一。
- 引用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The Beginning of an Era [一个时代的开篇]. Internationale Situationniste. 由Knabb, Ken翻译. 1969-09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 ^ 1968 was no mere year. The Economist. 2018-04-05 [2021-06-29]. ISSN 001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 ^ Mai 68 – 40 ans déjà. [2014-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5).
- ^ DeRoo, Rebecca J. The Museum Establishment and Contemporary Art: The Politics of Artistic Display in France after 196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21-03-13]. ISBN 9781107656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 ^ Erlanger, Steven. May 1968 – a watershed in French life. New York Times. 2008-04-29 [201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 ^ 6.0 6.1 Mendel, Arthur P. Why the French Communists Stopped the Revolution. The Review of Politics. January 1969, 31 (1): 3–27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 ^ 7.0 7.1 7.2 7.3 7.4 法国五月风暴及其前世今生. [201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 ^ 8.0 8.1 Rotman, pp. 10–11; Damamme, Gobille, Matonti & Pudal, ed., p. 190.
- ^ Damamme, Gobille, Matonti & Pudal, ed., p. 190.
- ^ Derrida, Jacques (1991) "A 'Madness' Must Watch Over Thinking", interview with Francois Ewald for Le Magazine Litteraire, March 1991, republished in Points...: Interviews, 1974-1994 (1995).pp.347-9
- ^ Dogan, Mattei. How Civil War Was Avoided in Franc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cience politique. 1984, 5 (3): 245–277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 ^ "Ils voulaient un patron, pas une coopérative ouvriè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 Monde, interview with 米歇尔·罗卡尔, 20 March 2007 (法文)
- ^ Singer, Daniel. Prelude to Revolution: France in May 1968. South End Press. 2002: 195,198–201 [2014-04-09]. ISBN 978-0-89608-6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 ^ Dogan, Mattéi. Political Mistrust and the Discrediting of Politicians. Brill. 2005: 218. ISBN 9004145303.
- ^ 孔诰烽﹕今天的法国 1968年的法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3月27日,明报,孔诰烽(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布鲁明顿校区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存档inmediah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存档s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法国电影新浪潮》(全新修订版)“PART 4 新潮派的美学与政治”〈1968:五月运动〉,作者:焦雄屏/图文,麦田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12-05,(繁体中文),ISBN 978-986-120-472-7
- 《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作者安琪楼‧夸特罗其( Angelo Quattrocchi),赵刚译注,联经出版公司,出版日期:1994-06-14,(繁体中文),ISBN 978-957-08-1880-2
- 《1968年5月,无奈的遗产》,作者:(法)戈夫,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04-01,(简体中文),ISBN 978-7-5006-7357-6
- 《1968︰撞击世界的年代》,作者:(美)马克‧科兰斯基(Mark Kurlansky),译者:程洪波、陈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日期:2009-10-01,(简体中文),ISBN 978-7-108-03292-8
- 《1968年︰反叛的年代》,作者:(英)塔里克‧阿里、苏珊‧沃特金斯,译者:范昌龙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01-01,(简体中文),ISBN 978-7-80603-705-8
- 《生产第六辑︰“五月风暴”四十年反思》,作者:汪民安 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12-01,(简体中文),ISBN 978-7-5633-7849-4
- 《1968年5月法国的‘文化大革命’》,译者:万家星,编者:(法)洛朗‧若弗兰,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1-01,(简体中文),ISBN 978-7-5354-2768-7
- 《意识形态的幽灵》,作者:于治中,行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12-31,(繁体中文),ISBN 978-986-896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