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195行: 第195行:
印度曾于1974年和1998年进行两次核试验。<ref>{{Cite news|title=A-bomb victims warn of nuclear horror|url=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2029293.stm|date=2002-06-06|accessdate=2024-02-16|language=en-GB}}</ref>据估计,印度拥有足够的裂变材料制造150多枚核弹头,<ref>{{Cite web|title="Atoms for War?"|url=http://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atomsforwarfinal4.pdf|website=Tellis, Ashley J.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Retrieved 24 October 2015.}}</ref>并且是少数几个实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国家之一,该政策承诺除非先受到核武攻击,否则不会使用核武器。2010年10月21日,{{Tsl|en|National Defence College (India)|印度国家安全局}}希夫尚卡尔·梅农在新德里国防学院金禧庆典上发表讲话,标志着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到“不首先对非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的重大转变。梅农说,这反映了印度的“战略文化,强调最小威慑”。<ref>{{Cite web|title=Shivshankar Menon at NDC (Speech)|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127042637/http://indiablooms.com/NewsDetailsPage/2010/newsDetails211010n.php|website=web.archive.org|date=2013-01-27|access-date=2024-02-16}}</ref><ref>{{Cite web|title=Draft Report of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y Board on Indian Nuclear Doctrine - August 17, 1999|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205231912/http://www.indianembassy.org/policy/CTBT/nuclear_doctrine_aug_17_1999.html|website=web.archive.org|date=2009-12-05|access-date=2024-02-16}}</ref>
印度曾于1974年和1998年进行两次核试验。<ref>{{Cite news|title=A-bomb victims warn of nuclear horror|url=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2029293.stm|date=2002-06-06|accessdate=2024-02-16|language=en-GB}}</ref>据估计,印度拥有足够的裂变材料制造150多枚核弹头,<ref>{{Cite web|title="Atoms for War?"|url=http://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atomsforwarfinal4.pdf|website=Tellis, Ashley J.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Retrieved 24 October 2015.}}</ref>并且是少数几个实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国家之一,该政策承诺除非先受到核武攻击,否则不会使用核武器。2010年10月21日,{{Tsl|en|National Defence College (India)|印度国家安全局}}希夫尚卡尔·梅农在新德里国防学院金禧庆典上发表讲话,标志着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到“不首先对非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的重大转变。梅农说,这反映了印度的“战略文化,强调最小威慑”。<ref>{{Cite web|title=Shivshankar Menon at NDC (Speech)|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127042637/http://indiablooms.com/NewsDetailsPage/2010/newsDetails211010n.php|website=web.archive.org|date=2013-01-27|access-date=2024-02-16}}</ref><ref>{{Cite web|title=Draft Report of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y Board on Indian Nuclear Doctrine - August 17, 1999|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205231912/http://www.indianembassy.org/policy/CTBT/nuclear_doctrine_aug_17_1999.html|website=web.archive.org|date=2009-12-05|access-date=2024-02-16}}</ref>


印度辩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将核武器的合法拥有权限制在1967年之前进行过核武器试验的国家,从而创建了一个“有核国家”俱乐部和一个更大的“无核国家”群体,但该条约从未解释其道德依据是什么。时任外交部长[[普拉纳布·慕克吉]]在2007年访问[[日本]]时表示:“印度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不是因为它缺乏防扩散承诺,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一个有缺陷的条约,它没有认识到普遍、非歧视性核查和待遇的必要性。”尽管已经就建立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内的南亚无核区进行了非正式讨论,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印度辩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将核武器的合法拥有权限制在1967年之前进行过核武器试验的国家,从而创建了一个“有核国家”俱乐部和一个更大的“无核国家”群体,但该条约从未解释其道德依据是什么。时任外交部长[[普拉纳布·慕克吉]]在2007年访问[[日本]]时表示:“印度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不是因为它缺乏防扩散承诺,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一个有缺陷的条约,它没有认识到普遍、非歧视性核查和待遇的必要性。”<ref>{{Cite web|title=India seeks Japan's support, calls NPT 'flawed'|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2151514/http://www.whereincity.com/news/3/15197|website=web.archive.org|date=2012-01-12|access-date=2024-02-16}}</ref>尽管已经就建立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内的南亚无核区进行了非正式讨论,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被认为是不可能的。<ref>{{Cite book|chapter=The Obstacles to a South Asian Nuclear-Weapon-Free Zone|title=Nuclear Weapons-Free Zones|url=http://dx.doi.org/10.1007/978-1-349-26972-3_9|publisher=Palgrave Macmillan UK|date=1998|location=London|isbn=978-1-349-26974-7|pages=173–183|first=Dipankar|last=Banerjee}}</ref>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

2024年2月16日 (五) 12:39的版本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參加國
簽署日1968年7月1日[2]
簽署地點 苏联莫斯科
 英国伦敦
 美国华盛顿特区[2]
生效日1970年3月5日[2]
生效條件苏联,英国,美国和其他40个签署国批准
締約方190 [2][3]
保存處美国政府英国政府俄罗斯政府(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国)
語言英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和中文
收錄於维基文库的條約原文
维基文库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英語: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普遍称为《核不扩散条约[4]NPT[5],也称作《防止核扩散条约[6],是一项国际条约,目标是防止核武器和技术扩散,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并进一步实现核裁军的目标。1965年至1968年间,该条约是由十八国裁军委员会英语Eighteen Nation Committee on Disarmament谈判达成的,该委员会是一个由联合国资助的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该条约于1968年开放签署,1970年生效。根据文本要求,25年后,缔约方于1995年5月举行会议,并同意无限期延长该条约。[7]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比其它裁军协定都多,这证明了该条约的重要性。截至2016年8月,已有191个国家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虽然朝鲜于1985年加入但从未遵守该条约,并在违反核心义务引爆核装置后于2003年宣布退出该条约。[8]四个联合国会员国从未接受《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其中三个国家拥有或被认为拥有核武器: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2011年新成立的南苏丹也没有加入。

该条约将公認拥有核武的国家定义为1967年1月1日之前建造并测试核装置的国家;分别是美国(1945年)、俄罗斯(1949年)、英国(1952年)、法国(196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64年)。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被视为基于一项核心协议:[9]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国家同意永远不获取核武器,而拥核国家作为交换,同意和平分享核技术并寻求最终消除核武库的核裁军。

该条约每五年在称为审查会议的会议上进行审查。该条约最初的构想期限为25年,但缔约国在1995年5月11日纽约审议大会上一致决定无条件无限期延长该条约,这是美国政府努力的结果。

在提出NPT时,有人预测20年内将出现25-30个核武国家。与之相反,四十多年后,有五个国家不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其中包括拥有核武器的仅有的四个国家。此外还采取了几项额外措施来加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更广泛的核不扩散制度,并使各国难以获得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包括核供应国集团的出口管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强化核查措施附加议定书。[9]

批评者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法阻止核武扩散或获取的动机。他们对核裁军进展有限表示失望,五个公認拥有核武国家的总库存仍为13,400枚。联合国的几位高级官员表示,他们对阻止各国使用核反应堆生产核武器无能为力。[10][11]

条约结构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NPT由序言和十一条组成。虽然条约没有任何地方表达主要概念,但该条约有时被解释为三支柱体系,其中存在隐含的平衡:[12]

1:核武器扩散

2:核裁军

3:和平利用核技术的权利[13]

这些条款相互关联,成员履行义务的有效为裁军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使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加强合作成为可能。获得和平核技术好处的权利随之而来的是防扩散的责任。裁军方面的进展加强了加强不扩散制度和强制遵守义务的努力,从而也促进了和平核合作。“支柱”概念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他们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如其名称所示,主要是关于防扩散,并担心“三大支柱”语言误导性地暗示这三个要素具有同等重要性。[14]

第一支柱:防扩散

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一条,核武器国家承诺不向任何接受者转让核武器或其他核爆装置,也不以任何方式协助、鼓励或诱导任何无核武器国家制造或获取核武器 。

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二条,无核武器国家承诺不获取或控制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也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此类装置的援助。

根据条约第三条,无核国家承诺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以核实其核活动仅用于和平目的。

NPT承认五个国家为核武器国家:中国(1992年签署)、法国(1992年)、苏联(1968年;义务和权利现由俄罗斯联邦承担)、英国(1968年)和 美国(1968年),它们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这五个国家同意不转让“核武器或其他核爆装置”,并且“不以任何方式协助、鼓励或诱导”无核武器国家 (NNWS) 获取核武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武器国家缔约方同意不“接收”、“制造”或“获取”核武器,或“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任何援助”(第二条)。无核武器国家各方还同意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的保障措施,以核实它们不会将核能从和平用途转用于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第三条)。

五个核武器国家已承诺不会对非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除非是为了应对核攻击或与核武器国家结盟的常规攻击。然而,这些承诺尚未正式纳入条约,具体细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从1959年到1991年,美国也拥有针对非核武器国家的朝鲜的核弹头。前英国国防部长杰夫·胡恩也明确援引了使用该国核武器的可能性作为回应。2006年1月,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表示,法国发生的一次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事件可能引发旨在摧毁“流氓国家”权力中心的小规模核报复。[15][16][17]

第二支柱:裁军

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六条,所有缔约方承诺就停止核军备竞赛、核裁军和全面彻底裁军的有效措施进行真诚谈判。

第六条是多边条约中核武器国家对裁军目标唯一具有约束力的承诺。序言中确认了条约签署国缓解国际紧张局势和加强国际信任的愿望,便于为停止生产核武以及消除核武、特别是全面彻底裁军条约创造条件。

第六条的措辞可以说只是对所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署国施加了一项模糊的义务,即朝着核裁军和全面裁军的总体方向前进,它说:“条约各缔约国承诺真诚地就有关核裁军和彻底裁军的有效措施进行谈判。早日停止核军备竞赛、核裁军以及全面彻底裁军条约。”根据这种解释,第六条并不严格要求所有签署国实际缔结裁军条约。 相反,它只要求他们“真诚地进行谈判”。[18][19]

另一方面,尤其是属于不结盟运动的无核武国家,将第六条的措辞解释为构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承认的核武器国家裁军的正式和具体义务 ,并辩称这些国家未能履行其义务。国际法院在其1996年7月8日发布的关于威胁或使用核武器的合法性的咨询意见中,一致解释了第六条的暗示:

我们有义务真诚地进行并完成谈判,以在严格和有效的国际监督下实现全面核裁军。

国际法院的意见指出,这项义务涉及所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而不仅仅是核武器国家),并且没有提出核裁军的具体时间框架。[20]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承认的核武器国家(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和英国)的批评者有时会认为,他们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承认的核武器国家未能解除核武器武装, 特别是在后冷战时代,激怒了一些《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非核武器签署国。这些批评者补充说,这种失败为无核武器签署国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发展自己的核武库提供了理由。[21]

其他观察家认为,扩散与裁军之间的联系也可能以相反的方式发挥作用,例如未能解决伊朗和朝鲜的扩散威胁将削弱裁军的前景。目前没有核武器 这种论点认为,武器国家会认真考虑消除其最后的核武器,但又不相信其他国家不会获得这些武器。一些观察家甚至认为,超级大国在裁军方面取得的进展——导致销毁了数以千计的武器和运载系统——最终可能通过提高核武器的战略价值而使拥有核武器更具吸引力。正如一位美国官员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专家在2007年警告的那样,“逻辑表明,随着核武器数量的减少,核武器作为军事力量工具的‘边际效用’会增加。在极端情况下,这正是裁军的希望 如果要制造的话,即使是一两枚核武器的战略效用也将是巨大的。”[22][23]

第三支柱:和平利用核能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四条承认所有缔约国均有权根据防扩散义务为和平目的发展核能并从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受益,第四条也鼓励这种合作。所谓的第三支柱规定,为了和平目的,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方转让核技术和材料,以发展这些国家的民用核能计划,但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以证明其核计划没有被用于发展核武计划。[24]

由于商业上流行的轻水反应堆核电站使用浓缩铀,因此各国必须能够浓缩铀或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铀。时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称浓缩和后处理能力的扩散是核不扩散制度的“阿喀琉斯之踵”。截至2007年,已有13个国家拥有浓缩铀能力。[25]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通过美国和平原子计划和类似的苏联计划,向许多国家(近 60个国家)提供了以武器级高浓缩铀 (HEU) 为燃料的研究反应堆。80年代出于扩散担忧,美国启动了一项将高浓缩铀研究堆改造为使用低浓缩燃料的计划。然而,2015年有26个国家拥有超过1公斤的民用高浓铀,截至2016年,用于民用研究的高浓铀库存为60吨,有74个研究堆仍在使用高浓铀。

由于裂变材料的可用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核武器发展努力的主要障碍和“调速因素”,因此美国在2004年宣布将其作为防止铀浓缩和钚进一步扩散的政策重点。[26]人们担心,拥有能力的国家实际上可以选择利用这种能力按需生产用于武器的裂变材料,从而获得所谓的“虚拟”核武器计划。[27]因此,尽管ENR技术具有潜在的严重扩散影响,但NPT成员国对ENR技术的“权利”程度处于围绕第四条含义及其与第一条、第二条和第三条关系的政策和法律辩论的前沿。

作为无核武器国家成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方的国家有着不制造核武器的良好记录,尽管有些国家曾尝试过,其中一个国家最终退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获得了核武器。 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定伊拉克违反了保障义务,并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惩罚性制裁。朝鲜从未遵守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保障协议,并多次因这些违反行为而被指控,后来退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测试了多个核装置。伊朗在一项不寻常的非协商一致决定中被发现未遵守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保障义务,因为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次未能”报告其浓缩计划的各个方面。1991年,罗马尼亚报告了前政权此前未申报的核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向安理会报告了这一违规行为。利比亚曾实施秘密核武器计划,但于2003年12月放弃。国际原子能机构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了叙利亚不遵守保障监督的情况,但安理会没有采取行动。[28][29]

在一些地区,所有邻国都可证实没有核武器,这一事实减少了个别国家可能感到自己制造这些武器的压力,即使众所周知邻国拥有和平核能计划,否则可能会引起怀疑。在这方面,该条约按设计发挥作用。[30]

2004 年,穆罕默德·巴拉迪表示,据估计,有35到40个国家可能拥有开发核武器的能力。

主要条款

第一条:每个核武国家 (NWS) 承诺不向任何接受者转让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也不协助任何无核武器国家制造或获取此类武器或装置。

第二条:每个非核武器国家承诺不从任何来源接收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不制造或获取此类武器或装置;并且在制造过程中不接受任何帮助。

第三条:每个非核武器国家承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缔结一项协议,将其保障措施适用于该国所有和平核活动中的所有核材料,并防止此类材料转用于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

第四条:(1):本条约的任何规定均不得解释为影响条约所有缔约方不受歧视并按照本条约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规定为和平目的开展研究、生产和使用核能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

(2):所有条约缔约方承诺促进并有权参与尽可能充分地交流和平利用核能的设备、材料和科学技术信息。有能力的条约缔约方也应进行合作,单独或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共同促进进一步发展核能和平利用,特别是在无核武的条约缔约国,适当考虑世界发展中地区的需要。

第六条:各方“承诺就早日停止核军备竞赛和核裁军的有效措施以及严格有效国际监督下的全面彻底裁军条约进行真诚谈判”。

第九条:“就本条约而言,核武器国家是指在1967年1月1日之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

第十条:规定提前3个月通知退出条约的权利。它还确定了条约的期限(1995年延期倡议之前25年)。

历史

第一个十年:1968年至1977年批准或加入(蓝) 第二个十年:1978年至1987年批准或加入(绿) 第三个十年:自1988年起批准或加入(橘) 从未签署(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南苏丹)(红)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推动是对拥有核武器国家的担忧。人们认识到,不仅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平衡关系是脆弱的,而且更多拥核国家更会将降低安全,增加误判、事故、未经授权使用武器、紧张局势升级和核冲突的风险。自1945年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各国核能力的发展显然可以将核技术与核材料转化为核武器目的。因此,防止此类转移的问题成为和平利用核能的中心问题。

1946年就开始尝试建立一个使所有国家在适当保障监督下获得核技术的国际体系,但初步努力因为大国之间严重的政治分歧而于1949年终止,最终未能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和苏联都已经试验了核武器,并开始建立自己核武器库存。

1953年12月,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联合国大会第八届会议上提出的“原子促进和平”提案中,敦促建立一个国际组织,传播和平核技术,同时防止核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国家的核武能力。他的提议导致1957年成立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担负着推广和控制核技术的双重责任。原子能机构的技术活动始于1958年。1961年建立的小型核反应堆临时保障制度但在1964年被范围较大的新制度所取代,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扩大到更多的核设施。近年来,加强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制度有效性和效率的努力最终于1997年5月获得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批准了附加议定书范本。

早在1957年,联合国就开始有关核不扩散原则进行谈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进程由爱尔兰外交部长弗兰克·艾肯于1958年启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早期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维护核不扩散的国际行为规范条约结构已经变得清晰,到1968年,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能合作的条约达成了最终协议。包括和平利用核能,进一步实现核裁军目标。该协议于1968年开放供签署,芬兰是第一个签署的国家。冷战结束和南非种族隔离结束后,加入条约成为了普遍现象。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为该条约承认的五个合法拥核国家中最后加入该条约的国家。

条约第十条规定,在其生效25年后召开一次会议,以决定该条约是否应无限期继续有效,或再延长一个或多个固定期限。因此,在1995年5月举行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和延期大会上,条约缔约国未经表决即同意无限期延长该条约,并决定每五年举行一次审议大会。巴西于1998年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后,唯一未签署的无核武器国家是古巴,古巴于2002年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及《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禁止核武器条约》)。

一些缔约国已经放弃了核武器或核计划。南非曾实施了一项核武器计划,但在销毁小型核武库后放弃了核武计划并于1991年加入了条约;此后,其余非洲国家也陆续签署条约。

拥有核武器的苏联加盟国,即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在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后,于1994年将核武器转让给俄罗斯销毁并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31][32][33]

南斯拉夫解体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的继承国也在独立后不久也加入了条约。黑山东帝汶分别于2006年和2003年成为最后加入独立条约的国家;与美国签订自由联合协定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于1995年与瓦努阿图一起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南美洲主要国家阿根廷智利巴西于1995年和1998年加入。阿拉伯半岛国家包括1988年沙特阿拉伯巴林、1989年卡塔尔科威特、1995年阿联酋和1997年阿曼摩纳哥安道尔等欧洲国家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加入。20世纪90年代加入的还有缅甸(1992年)和圭亚那(1993年)。

美国与北约共享核武器

在条约谈判期间,北约已经制定了秘密核武器共享协议,美国根据该协议提供核武器,供其他北约国家部署和储存。一些人认为这是违反条约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扩散行为。一种反驳观点是,美国控制着北约成员国境内储存的武器,并且无意转让这些武器或控制这些武器,“除非并且直到做出开战决定,而在这种情况下,条约会再受到控制”,因此不存在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情况。这些协议已向包括苏联在内的少数几个正在进行条约谈判的国家披露,但大多数1968年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并不知道这些秘密协议。[34][35]

距估计,截至2005年,美国仍根据核共享协议提供约180枚B-61战术核子弹供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使用。许多国家和不结盟运动依然认为这违反了条约第一条和第二条,并正在施加外交压力以终止这些协议。他们指出,北约“无核”国家的飞行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练习处理和投送美国核弹,非美国战机也被改装来投送美国核弹,这肯定涉及到一些核技术的转让以及武器信息。北约则认为“核力量继续在预防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们现在的作用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36][37]

美国的核共享政策最初目的是帮助防止核武器扩散,尤其向西德保证,在与华沙条约组织发生战争的情况下,说服西德不要发展独立的核能力,而是使用美国的核武器进行自卫。然而直到战争爆发之前,这些武器仍将掌握在美国手中。它的重点是限制拥有自己核武器计划的国家核扩散,帮助确保北约盟国不会选择放弃核武器。多年来,美国情报评估中一直讨论西德是一个有潜力发展自己的核武器能力的国家。[38][39]

俄罗斯在白俄罗斯部署武器的准备工作

2022年2月27日,即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不久,白俄罗斯举行了全民公投,以取消宪法禁止在其领土上部署核武器的规定。[40][41]2022年6月25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讨论在白俄罗斯境内部署俄罗斯短程核导弹的问题。核弹头的转移可能需要几年后才能做出进一步决定,并且可能与北约未来的决定挂钩。[42]

在白俄罗斯,俄罗斯计划部署具有核能力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系统[43][44]该计划将提供常规版本和核版本。[45]此外普京表示,将促进白俄罗斯Su-25攻击机携带核导弹所需的改装。[46]

2022年2月,白俄罗斯通过了全民公投,修改了宪法,废除了禁止在白俄罗斯部署核武器的规定。[47]

2023年6月14日,卢卡申科表示,俄罗斯已开始将战术核武器运入白俄罗斯境内。[48]俄罗斯总统曾表示,这些武器的转移是“作为一种威慑措施”,以应对针对俄罗斯国家地位的威胁,并且不会由白俄罗斯控制。[49]北约没有发现俄罗斯核武发生变化的证据,而乌克兰情报部门表示尚未转移任何弹头。[50][51]

非缔约国

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和南苏丹四个国家从未签署过该条约。印度和巴基斯坦已公开披露核武计划,而以色列长期以来对其核计划采取故意模糊的政策。

印度

印度曾于1974年和1998年进行两次核试验。[52]据估计,印度拥有足够的裂变材料制造150多枚核弹头,[53]并且是少数几个实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国家之一,该政策承诺除非先受到核武攻击,否则不会使用核武器。2010年10月21日,印度国家安全局英语National Defence College (India)希夫尚卡尔·梅农在新德里国防学院金禧庆典上发表讲话,标志着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到“不首先对非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的重大转变。梅农说,这反映了印度的“战略文化,强调最小威慑”。[54][55]

印度辩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将核武器的合法拥有权限制在1967年之前进行过核武器试验的国家,从而创建了一个“有核国家”俱乐部和一个更大的“无核国家”群体,但该条约从未解释其道德依据是什么。时任外交部长普拉纳布·慕克吉在2007年访问日本时表示:“印度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不是因为它缺乏防扩散承诺,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一个有缺陷的条约,它没有认识到普遍、非歧视性核查和待遇的必要性。”[56]尽管已经就建立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内的南亚无核区进行了非正式讨论,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被认为是不可能的。[57]

巴基斯坦

以色列

其他国家

朝鲜

伊朗

南非

利比亚

叙利亚

乌克兰

退出条约

即将发生的事件

批评与回应

参见

参考文献

  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ROC-NPT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2.0 2.1 2.2 2.3 UK Depositary Status List;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PDF).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6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26). 
  3. ^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rmament Affairs. [2017-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8). 
  4. ^ Jonathan L. Black-Branch; Dieter Fleck.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 Volume III: Legal Aspects of the Use of Nuclear Energy for Peaceful Purposes. Springer. 14 November 2016: 164– [2020-07-27]. ISBN 978-94-6265-13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6). 
  5. ^ Disha Experts. Exclusive Social, Polity & Economy Topics for Civil Services (IAS/IPS) Prelims & Mains Exam. Disha Publications. 2 September 2019: 222– [2020-07-27]. ISBN 978-93-89418-2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6. ^ 张玉杰. 开放型经济. 新华出版社. 2016年1月1日: 319– [2020年7月27日]. ISBN 978-7-5166-279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月4日). 
  7. ^ Decisions Adopted at the 1995 NPT Review & Extension Conference | Acronym Institute. web.archive.org. 2019-03-27 [2024-02-10]. 
  8. ^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NPT)" (PDF). web.archive.org. [2024-02-10]. 
  9. ^ 9.0 9.1 Avoiding the Tipping Point |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 www.armscontrol.org. [2024-02-10]. 
  10. ^ Benjamin K. Sovacool. Wikipedia. 2024-01-02 (英语). 
  11. ^ Internet Archive, Thomas C. The nuclear express :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bomb and its proliferation. "The nuclear express :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bomb and its proliferation". Minneapolis : Zenith Press. 2009. ISBN 978-0-7603-3502-4. 
  12. ^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web.archive.org. 2014-07-27 [2024-02-10]. 
  13. ^ NPT. web.archive.org. 2005-11-20 [2024-02-10]. 
  14. ^ Department Of State. The Offic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The 2010 NPT Review Cycle So Far: A View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1-2009.state.gov. 2007-12-20 [2024-02-10] (英语). 
  15. ^ UK 'prepared to use nuclear weapons'. 2002-03-20 [2024-02-12] (英国英语). 
  16. ^ France 'would use nuclear arms'. 2006-01-19 [2024-02-12] (英国英语). 
  17. ^ Moore, Molly. Chirac: Nuclear Response to Terrorism Is Possible. 2006-01-20 [2024-02-12]. ISSN 0190-8286 (美国英语). 
  18. ^ "Information Circulars" (PDF). web.archive.org. [2024-02-12]. 
  19. ^ Disarmament Documentation: align="left">US Compliance with Article VI of the NPT, US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Arms Control Stephen Rademaker, February 3, 2005. web.archive.org. 2011-06-15 [2024-02-12]. 
  20. ^ LCNP.org - World Court Project. web.archive.org. 2011-07-09 [2024-02-12]. 
  21. ^ Book null | Books by null | ISBN no. null. web.archive.org. 2017-07-06 [2024-02-12]. 
  22. ^ Department Of State. The Offic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Disarmamen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PT. 2001-2009.state.gov. 2007-03-17 [2024-02-12] (英语). 
  23. ^ U.S. Special Representative for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Christopher Ford, "Disarmament and Non-Nuclear Stability in Tomorrow's World," remarks to the Conference on Disarmament and Nonproliferation Issues, Nagasaki, Japan (31 August 2007) (PDF). web.archive.org. [2024-02-12]. 
  24. ^ Zaki, M. American Global Challenges: The Obama Era. American Global Challenges: The Obama Era. Springer. 2011-05-23. ISBN 978-0-230-11911-6 (英语). 
  25. ^ FT Interview 190207. web.archive.org. 2007-02-22 [2024-02-12]. 
  26. ^ NA-21 U.S. Foreign Research Reactor Spent Nuclear Fuel Acceptance. web.archive.org. 2006-09-22 [2024-02-12]. 
  27. ^ Redued Enrichment for Research and Test Reactors. web.archive.org. 2004-10-29 [2024-02-12]. 
  28. ^ President Announces New Measures to Counter the Threat of WMD. 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 [2024-02-12]. 
  29. ^ IAEA predicts more nuclear states. 2006-10-16 [2024-02-12] (英国英语). 
  30. ^ "Preserving the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PDF). web.archive.org. [2024-02-12]. 
  31. ^ Why care about Ukraine and the Budapest Memorandum. Brookings. [2024-02-15] (美国英语). 
  32. ^ Budapest Memorandum at 25: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PDF). 
  33. ^ The Breach: Ukraine’s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the Budapest Memorandum (PDF). Mariana Budjereyn, Nuclear Proliferation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Issue Brief #3,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34. ^ Hon. Brian Donnelly. web.archive.org. 2009-01-05 [2024-02-15]. 
  35. ^ Law and the Nuclear Establishment (NATO; COGEMA) (Vol. 9, No. 3) - 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02-15] (英语). 
  36. ^ U.S. Nuclear Weapons in Europe: A Review of Post-Cold War Policy, Force Levels, and War Planning (PDF). Hans M. Kristensen, National Resources Defence Council (nrdc.org), February 2005. 
  37. ^ NATO Topics - NATO's nuclear forces. web.archive.org. 2005-08-29 [2024-02-15]. 
  38. ^ See, e.g., U.S. Director of Central Intelligence, Likelihood and Consequences of a 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Systems, declassified 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IE 4–63 (28 June 1963), at p.17, paragraph 40.
  39. ^ See, e.g., U.S. Director of Central Intelligence, Annex to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o. 100-2-58: Development of Nuclear Capabilities by Fourth Countries: Likelihood and Consequences, declassified 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IE 100-2-58 (1 July 1958), at p.4, paragraphs 18–19; U.S. Director of Central Intelligence, Likelihood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Capabilities by Additional Countries, declassified 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IE 100-4-60 (20 September 1960), at p. 2, paragraph 4, & p.8, paragraphs 27–29.
  40. ^ Sabbagh, Dan; Jones, Sam; Borger, Julian. Russia accused of taking Belarus ‘nuclear hostage’ with deal to station missiles there. The Guardian. 2023-03-26 [2024-02-15].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41. ^ Belarus approves hosting nuclear weapons, Russian forces permanently. France 24. 2022-02-28 [2024-02-15] (英语). 
  42. ^ Diaz-Maurin, François. Russia-Belarus nuclear sharing would mirror NATO’s—and worsen Europe’s security.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22-07-01 [2024-02-15] (美国英语). 
  43. ^ Putin Says Russia To Supply Belarus With Iskander-M Missile Systems. 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2024-02-15] (英语). 
  44. ^ Military Watch Magazine. militarywatchmagazine.com. [2024-02-15]. 
  45. ^ Russia to send Belarus nuclear-capable missiles – DW – 06/26/2022. dw.com. [2024-02-15] (英语). 
  46. ^ Russia promises Belarus Iskander-M nuclear-capable missiles. 2022-06-25 [2024-02-15] (英国英语). 
  47. ^ Belarus referendum approves proposal to renounce non-nuclear status - agencies. 
  48. ^ "Belarus starts taking delivery of Russian nuclear weapons". 
  49. ^ "Putin says tactical nuclear weapons now in Belarus as 'deterrence measure'. www.msn.com. [2024-02-15]. 
  50. ^ Gupta, Gaya. NATO says it sees no change after Lukashenko claims that Belarus has started receiving Russian nuclear weapons.. The New York Times. 2023-06-14 [2024-02-15]. ISSN 0362-4331 (美国英语). 
  51. ^ "Preparations For Russian Nuclear Weapons Transfer To Belarus Ongoing, Not A Single Warhead Transferred So Far - Budanov". Ukrainian News. Retrieved 20 June 2023. 
  52. ^ A-bomb victims warn of nuclear horror. 2002-06-06 [2024-02-16] (英国英语). 
  53. ^ "Atoms for War?" (PDF). Tellis, Ashley J.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Retrieved 24 October 2015. 
  54. ^ Shivshankar Menon at NDC (Speech). web.archive.org. 2013-01-27 [2024-02-16]. 
  55. ^ Draft Report of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y Board on Indian Nuclear Doctrine - August 17, 1999. web.archive.org. 2009-12-05 [2024-02-16]. 
  56. ^ India seeks Japan's support, calls NPT 'flawed'. web.archive.org. 2012-01-12 [2024-02-16]. 
  57. ^ Banerjee, Dipankar. The Obstacles to a South Asian Nuclear-Weapon-Free Zone. Nuclear Weapons-Free Zone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UK. 1998: 173–183. ISBN 978-1-349-26974-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