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臺灣舊地名列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番仔挖
臺灣歷史系列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灣舊地名係指臺灣自開發史以來出現地名至今變革皆收納,並附錄福建金馬地區地名,但不含無從考證或不存在之地名。通常舊地名泛指台灣先人原初使用地名,隨著時空轉移與行政調整後,其中又以日治時期以及戰後國民政府進行「地名雅化」政策影響甚大,因此行政調整後的多數地區捨棄舊地名而改用新地名,形成現今臺灣大眾常用之地名,故本列表將地名變化史與行政調整變革做為完整歸納,使舊地名明確指出現今所在位置。

基隆市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雞籠
雞籠山
大雞籠嶼
社寮島
1946年改名和平島 基隆中正區和平島 因山形似雞籠而漢人命名之,舊有巴賽族(Basay)大雞籠社(ki-maurri)[1]
雞籠 1875年改名基隆 基隆市
雞籠嶼、雞籠杙 中正區基隆嶼
Pataw(巴賽語)
八斗子
中正區八斗里、長潭裡、碧砂里、砂子裡、新豐里、新富里 巴賽語"Pataw",有「女巫」、「煙霧濛濛」之意
八尺門 中正區
彭佳嶼
草萊嶼
大峙山嶼、大嶼
Agincourt(英語)
日治時期以其英語名稱之,(アジンコート;Azinkooto) 中正區彭佳嶼
棉花嶼
花矸嶼
Craig(英語)
中正區棉花嶼 英語"Craig",意為"峻岩"
花瓶嶼
旗竿嶼
扛轎嶼
Pinnacle(英語)
中正區花瓶嶼 英語"Pinnacle"意為"尖閣島"
七堵 七堵區 漢人拓墾時期建立土垣的位置,另有五堵、六堵、八堵
拔西猴 七堵區 巴賽語,「風飛沙」之意
友蚋 七堵區 舊有巴賽族(Basay)峰仔峙社(Kippanas/Ratsecan)
Ki-mari巴賽語
瑪陵、馬鄰
漢人移民稱為瑪陵坑、馬鄰坑 七堵區瑪東、瑪南、瑪西等里 舊有巴賽族(Basay)瑪陵坑社(malingkin)
西班牙人依巴賽語譯為吉馬利社(Kimari),意為「女巫的墳墓」
Perranouan(巴賽語)
八暖暖
那那
後泉州移民寫作「暖暖」 暖暖區 巴賽語,推測原意可能為「間隔處」(往返淡水與雞籠之間的障礙)[1]
另一說此處舊有泰雅族巴賽族那那社?
石牌街 1946年改稱為仁愛區 仁愛區
白米甕 1946年改稱為中山區 中山區
Tapurun(巴賽語)
大武崙
1946年改稱為安樂區 安樂區內寮里、外寮里、武崙里、新崙里和中崙里 巴賽語"Tapurun"
田寮港 1946年改稱為信義區 信義區

臺北市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Ketaganan (凱達格蘭)、大佳臘、大加臘、大加蠟 1920年廢大加蚋堡,設臺北市 臺北市區 巴賽族
三市街 臺北城內艋舺大稻埕 中正區西北部、萬華區北部、大同區南部
城內 1922年改設本町京町大和町榮町乃木町書院町文武町明石町表町
1946年併入城中區
中正區西北部 忠孝西路以南、中華路以東、愛國西路以北、中山南路以西所圍起來的範圍,即是清代臺北府城
古亭、鼓亭 1922年改設古亭町錦町福住町川端町
1946年併入古亭區
中正區螢橋大安區西側
林口 1922年改設水道町
1947年改設古亭區水源、林口、大學里
中正區公館水源地)、大安區大學里
Pourompon (巴琅泵/巴浪泵)、大浪泵、圭泵 1802年改名大龍峒 (大隆同)
1946年設大同區
大同區保安里 舊有巴賽族(Basay)大浪泵社(Paronpon/Daronpon)[1]
Ki-motsi(巴賽語)
圭武卒、奇武卒、圭母卒、奎府聚
1851年同安人遷徙至此處開始建立市街
日治時期大稻埕內有上奎府町下奎府町
1946年設建成區
大同區鄭州路華陰街臺北轉運站等區域 舊有巴賽族(Basay)圭武卒社(Kimotsi/Kanatsui)[1]
大稻埕 1851年同安人遷徙至此處開始建立市街
1946年設延平區
大同區大有、永樂、南芳、玉泉、延平、朝陽里 台語Tuā-tiū-tiânn,「大曬穀場」之意
Langeracq(荷蘭語)
大直
清代漢人移民於此建立"大直"莊 中山區大直、永安、成功、劍潭、北安里 荷蘭語"Langeracq",意為「長直河道」[1]
舊有巴賽族(Basay)圭武卒社(Kimotsi/Kanatsui)
劍潭 中山區劍潭 古時基隆河在此轉彎處有廣大水域,今已被填平
台語Kiàm-thâm
Marnats(巴賽語)
馬納特
漢人移民最早稱"龍峒山",後來稱"圓山仔" 中山區圓山 [1]
台語Înn-suann-á 
山仔腳 山也佳 中山區圓山
三板橋 1922年改設三橋町大正町樺山町幸町東門町 中山區中山、康樂、正得、正義、正守里
新庄子 1920年改稱西新庄子 中山區新莊、新生、新福、新喜里
下埤頭 中山區大佳、松江、行政、行仁、行孝、下埤、江寧、江山里
中崙 1947年設松山區中崙、中正里 松山區中崙、中正、中華、福成、敦化、美仁里
周厝崙、朱厝崙 中山區朱園、朱崙、力行、中央、朱馥、復華里
上埤頭 中山區埤頭里
中庄子 中山區興亞、中吉、中原、中莊裡
牛埔仔 中山區晴光里、集英里、恆安里等里
大灣、大安陂心 陂心於1920年改名坡心 大安區大安 原為一佔地一百餘甲的大埤
頂內埔 1922年改為富田町
1947年改為富田、農場里
大安區學府里
下內埔 1947年設臥龍、芳和里 大安區群英、群賢、臥龍、虎嘯、芳和、黎元、學府里
六張犁 1947年設黎順、黎和里 信義區黎順、黎平、黎忠、黎安
大安區黎孝、黎和等里
艋舺 1920年改名萬華 萬華區北部 Báng-kah
下崁 萬華區大理街沿線一帶
小佳臘、小加臘、小加蠟、小加蚋、加蚋仔 1920年改名加蚋子 萬華區南部 巴賽族
興雅撫徠、興雅 1736年漢人移民在此區域建立"興雅撫徠"莊
後簡稱為"興雅"莊
1947年設興雅、中興、車層里
信義區興雅、敦厚、雅祥、新仁、興隆、正和、西村、中興以及
大安區車層、正聲、華聲、光信等里
舊有巴賽族(Basay)興雅撫徠社[1]
三犁、三張犁 1947年設三張、三犁、石景里 信義區三張、三犁、六合、泰和、惠安、雙和、嘉興、景新、景聯、景勤等里
位於信義路以南、吳興街、四獸山等區域
清代開墾時該地區開墾面積為「三犁」十五甲
五分埔 1947年設五全里 信義區八德路以南、忠孝東路以北、基隆路以東等區域 1769年開墾時為何、周、沈、杜、李五姓人家合力向巴賽族人買下此地開墾,面積約有四甲
永春陂 1947年設永春里 信義區永春、長春、富台、廣居、國業、松友、松隆
Ki-malitsigowan(巴賽語)
貓裏錫口、麻里即吼
1815年改稱錫口
1920年改名松山(まつやま;Matsuyama)
松山區頂松、有福、豐祿、上壽、富全等里 舊有巴賽族(Basay)貓里錫口社(Kimalitsigowan)[1]
Cattaijo dedan(巴賽語)
上答答悠、上塔悠、上搭搭攸
清代漢人移民在此區域建立"上塔塔悠"莊 松山區莊敬里 舊有巴賽族(Basay)塔塔悠社(Cattaijo)[1]
Cattaijo bona(巴賽語)
下答答悠、下塔悠
清代漢人移民在此區域建立"下塔塔悠"莊 中山區金泰里、成功里
松山區莊敬里
舊有巴賽族(Basay)塔塔悠社(Cattaijo)[1]
南港仔街 南港三重埔 南港區
北投莊 北投區北投
Ki-lrigan(巴賽語)
奇里岸、唭里岸、淇里岸、唭哩岸、奇兩峰 北投區風度里、立農里 舊有巴賽族(Basay)唭哩岸社(Kirananna)[1]
台灣閩南語Ki-lí-gān
Kantou(巴賽語)
干豆、干答、干荳、干豆門、干答門、肩脰、乾竇、關豆、墘竇、關杜、關渡、官渡
清代乾隆以後較常使用「官渡」和「關渡」
日治時期稱為「江頭」(かうたう;Kautau)
1946年後改為「關渡」
北投區關渡 原為巴賽語地名「Kantou」
西班牙語記為「Casidor」
荷蘭語記為「Ruijgen Hoeck」,意為「野生灌木林河角」[1]
今日台語稱作Kan-tāu
Lisiouck(巴賽語)
里族、里簇、禮族
西班牙時期開始有漢人開墾
1748年移民建立"里族"莊
1920年設立內湖莊
內湖區石潭、湖興、週美、五分、碧山、葫洲、內溝等里 舊有巴賽族(Basay)里族社(Lisiouck)[1]
台語Lāi-ôo,意為「內部的盆地」
Ki-massauw(巴賽語)
麻少翁、毛少翁、麻舍翁、麻肖翁、芳舍翁
漢人移民稱原住民聚落為「社仔」 士林區永平、倫等、三玉等里、社子島 舊有巴賽族(Basay)麻少翁社(Kimassouw)[1]
台灣閩南語siā-á
八芝蘭 芝蘭一堡 士林區
三角埔 1947年設三玉里 士林區天母
草山 1950年改名陽明山 士林區陽明山
湳仔、湳雅 1947年設蘭雅里 士林區蘭雅地區
石角下東勢 1947年設芝山里 士林區芝山岩地區
內湖莊、頭廷魁 文山區木柵
馬明潭 文山區木柵明興里
梘尾 文山區景美
了康 文山區貓空
內彎 文山區指南里

新北市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擺接、枋橋 1920年擺接堡與海山堡合併為海山郡 板橋區 雷朗族擺接社
Masu
瑪鋉
巴賽族稱此地漢人聚落為"vasai",西班牙人則稱為"parian", 萬里區
Punto Diablos(西班牙語) 後音譯為"野柳" 萬里區野柳 西班牙語"Punto Diablos",意為「魔鬼岬角」
荷蘭語"Duijvel hoek"、"Caap Diable",同樣意為「魔鬼岬角」[1]
Quimourije(巴賽語)
金包里、金包裏
1920年改名金山 金山區萬里區基隆市和平島以外區域 巴賽語Quimourije[1]
Cameels Hoeck(荷蘭語) 金山區獅頭山 荷蘭語"Cameels Hoeck",意為「駱駝岬角」[1]
港仔嘴 板橋區江子翠地區
龜崙蘭溪洲 永和區北部
店仔街 永和區秀朗路一段、土地公廟一帶
頂秀朗 永和區秀朗路一、二段 雷朗族秀朗
潭墘 永和區安樂路、
中和區安平路(含八二三紀念公園)
枋寮 中和區枋寮里
漳和 中和區漳和里
二八張犁 二八張,古稱二八張犁,是位於現新北市中和區北部的古早墾民聚落,因當年農戶共分得犁二十八(一百四十)而得其名。其中有南勢角溪支流——二八張溝流經。在清乾隆年間《淡水廳志》的開墾紀錄中,就有出現「二八張犁」這樣的地名。也有其他紀錄表明,乾隆 13 年漳州人林成祖所開鑿的大安圳灌溉範圍即有包括二八張地區。 中和區中原里、福真里、平河裡、碧河里、連和里、信和里,主要為家美工業區一帶。古二八張聚落並無明確邊界。 二八張溝因流經二八張犁聚落而得名。碧河里內有座供奉福德正神的「碧河宮」,該里正是因為此宮廟而得「碧河」之名,碧河宮內的楹聯上寫道:「碧河灌陌阡廿八張莊崇市井」,所描述的正是古時二八張溝灌溉鄰近地區之景,也可依此楹聯之內容合理推斷,碧河宮即為舊時居住於二八張聚落的墾民所建。
永和 中和區中原里福善里福祥里 中和區「永和路」之所在
下秀朗 中和區秀朗路三段、成功路
中坑 中和區雙和醫院一帶的圓通路
暗坑 1801年改安坑
1920年設新店莊安坑
新店區安坑
大坪林 1920年設新店莊大坪林,下分新店、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寶斗厝
1947年改設新店、張南、張北、百忍、江陵、寶斗里
新店區新店溪以北的平原區域
Kippanas(巴賽語)
峰仔峙、峰峙
1758年左右漢人移民在附近建聚落"峰仔峙"莊」(Pang-á-sï)
後來稱此地為"水返腳",因「大浪泵至峰仔峙,港大水深」,漲潮到此處為止
1920年改名"汐止"(しおとめ;shiotome)
汐止區鄉長里、江北里 舊有巴賽族(Basay)峰仔峙社(Kippanas)[1]
羌仔寮 汐止區姜子寮
樟樹灣 汐止區樟樹一路、樟樹二路、山光路、工建路
Packan (新)、北港、北港口 1945年改名拱北 汐止區拱北里 巴賽族北港社
簪纓 深坑區
坩仔瀨 瑞芳區
槓仔寮 貢寮區
Ki-vanow-an(巴賽語) 1626年西班牙人稱此地為"San Diego"(西班牙語),"Santiago"(英語)
後漢人移民轉音為"三貂角"
貢寮區三貂角 台灣閩南語Sam-tiau-kak
坪林尾 坪林區
三角湧 三峽區
風櫃店 樹林區
鷹哥石 鶯歌區
三重埔 1947年改名三重 三重區
樹林口 林口區
Pinnonouan(雷朗語)
武朥灣、武溜灣、武嘮灣
新莊區海山、全安、文衡、興漢、榮和、文德、文明等里 舊有雷朗族(Luilang)武朥灣社(Pinnonouan)
台灣閩南語Bú-liu-uan
興直 新莊區三重區
海山 海山堡樹林三峽鶯歌、桃園大溪等地 新北市西南部及桃園大溪
海山郡 1920年海山堡擺接堡合併為海山郡,增轄擺接之板橋土城中永和 新北市西南部和板橋、土城、永和、中和、新莊西盛一帶
山腳
新莊山腳
泰山區
鷺洲
河上洲
1947年改名蘆洲 蘆洲區
五穀坑
五股坑
五股區
Parrigon(巴賽語)
八里坌
1921年改名為"八里" 八里區 舊有巴賽族八里坌社(Paripen),意為「搶劫船隻的地方」
淡水、澹水、Hobe、滬尾、虎尾、戶尾、戶美、和美 1920年改名淡水 淡水區文化里 巴賽族淡水社
Shiokuirun(巴賽語)
小雞籠
清代後期屬芝蘭三堡
1920年改名"三芝"
三芝區 舊有巴賽族小雞籠社(kaggilach)
小雞籠鼻頭山 日本時代改名"麟山鼻" 三芝區麟山鼻 荷蘭語稱為Eerst Hoeck(第一岬角)或de grauwe houck(灰色岬角)
Ta-bin(巴賽語)
打賓
後來漢人將荷蘭語的岬角"Hoek",音譯為"富貴" 石門區富貴角 荷蘭語稱此地為Tweede Hoeck(第二岬角)或de groene houck(青綠岬角)
Malleymey(巴賽語)
嘎嘮覓
後稱為"老梅" 石門區老梅社區 另一說舊有巴賽族小雞籠社之老梅社(Vavui/Babuy),意為「山豬」

桃園市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虎茅、桃仔園 1903年改名為"桃園" 桃園區武陵里 台灣台語Thô-á-hn̂g
澗仔壢 中壢區
安平鎮 平鎮區
楊梅壢 楊梅區
靈潭陂 龍潭區
石觀音 觀音區
八塊厝 1946年改名八德 八德區 台灣台語Peh-tè-tshù
霄裡(龜崙語) 八德區霄裡里、竹園里 舊有龜崙族(Kulon)霄裡社
Takoham(龜崙語)
大姑陷
乾隆年間漢人改稱"大姑崁"
同治年間改稱"大科崁"
光緒年間改稱"大嵙崁"
1920年改稱"大溪"
大溪區 大漢溪之(龜崙語)
台灣台語Tuā-khoo-khàm
大坵園 1920年改名"大園" 大園區 台灣台語Tuā-khu-hn̂g
Kouroumanangh(龜崙語)
龜崙
1920年改名"龜山" 龜山區 舊有龜崙族(Kulon)龜崙社(Kouroumanangh)
蘆竹厝 1946年改稱"蘆竹" 蘆竹區 台灣台語Lôo-tik-tshù
南崁 1920年前表示整個蘆竹和龜山地區 蘆竹區南崁 舊有龜崙族(Kulon)南崁社
台灣台語Lâm-khàm
大竹圍 1946年改稱"大竹" 蘆竹區大竹 台灣台語Tuā-tik-uî
坑仔外 1946年改稱"坑子"
後也以"山腳"代稱
蘆竹區山腳 舊有龜崙族(Kulon)坑子社
台灣台語Khenn-á-guā
Pyasan(泰雅語)
比亞桑、牌仔山
日治時期命名"角板山"
1946年設立"角板"鄉
1954年改名"復興"鄉
復興區/復興區澤仁里 古稱"Kijai",意為「榕樹繁茂之地」
Kyakopay(泰雅語)
基國派
1947年改名為"三民" 復興區 (桃園市)三民里 Kyagopay,「魚藤」之意
Kara(泰雅語)
竹頭角
1947年改名為"長興" 復興區長興里
Keihui(泰雅語)
奎輝
復興區奎輝里 Keihui,一種榕樹之名
Yo-Habun(泰雅語)
優霞雲、哈盆
1951年改名為"霞雲" 復興區霞雲里 Yo-Habun,意為「兩條溪流交匯在峽谷」
Ulai(泰雅語)
小烏來、宇內、上宇內
復興區義盛里
Gihen(泰雅語)
義興
1947年改名為"義盛" 復興區義盛里 Gihen,意為「陽光照耀之地」
Kinyopan(泰雅語)
雅邦
後稱Lahao(泰雅語)、拉號
1975年設置"羅浮"村
復興區羅浮里 Kinyopan,意為「曾被明鄭滿清人留瓣子」
Kagilan(泰雅語)
高義蘭
1947年改名為"高義" 復興區高義里
Gogan(泰雅語)
高崗
復興區三光里 Gogan,意為「小溪的所在地」
Balong(泰雅語)
巴陵
復興區華陵里 Balong,「檜木」或「巨木」之意
Hakawan(泰雅語)
哈嘎灣
改名為"光華" 復興區華陵里

新竹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竹塹 新竹市舊社里 道卡斯族
大湖口 湖口鄉
紅毛港 1956年改名新豐 新豐鄉
吧哩嘓 新埔鎮
鹹菜硼 關西鎮
九芎林 芎林鄉
草山 寶山鄉
樹杞林 竹東鎮
舊港 竹北市北邊和西邊,被併入竹北鄉升格為竹北市
六家 竹北市南邊和東邊,被定入竹北鄉升格為竹北市
月眉 峨眉鄉

苗栗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Bari (新)、猫裹、猫裡 1889年改名苗栗 苗栗市中苗里 道卡斯族
Wanrie、宛裡 苑裡鎮 道卡斯族
吞霄 通霄鎮 道卡斯族
後壟 後龍鎮 道卡斯族
馬凹 大湖鄉
銅鑼灣 銅鑼鄉
崁頭屋 頭屋鄉
三叉河 1953年改名三義 三義鄉
四湖 1954年改名西湖 西湖鄉
大安 1954年改名泰安 泰安鄉

臺中市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貓霧捒汛、大墩街、臺中街 中區綠川里 拍瀑拉族
Tatutum、大墩、東大墩 中區大墩里 拍瀑拉族
東勢仔 東區合作里、東門里、東信里、十甲里、樂成里、泉源里、旱溪里、祖聖里
麻園頭 西區忠明里、忠誠里、公正里、公益里、中興里
邱厝仔 北區邱厝里、樂英里、新興里、新北里、錦和里、平等里、武順里、香蕉里
三十張犁 北屯區
大坑 北屯區民德里、東山里、大坑裡、和平里
四張犁 北屯區仁美里、仁愛里、仁和里、四民里、松竹里
水崛頭 此地意為水坑的旁邊,即在水坑邊的聚落之意。水崛頭意指上方儲水處,因此地正當大肚山台地山泉流出注入筏子溪之處,故名。也因水源較豐富,為本區早期形成的村落。 西屯區筏子溪以西地區,又稱溪西地區 現今西屯區福安里永安里等地一帶
西大墩 西屯區 拍瀑拉族
潮洋、馬龍潭 西屯區朝馬中港路黎明路路口~黎明路與市政路路口一帶
犁頭店 南屯區南屯里 拍瀑拉族
貓霧捒巡、貓霧巡、公館 南屯區廣民里 拍瀑拉族
Babosacq 蔴務捒、貓霧捒、番社腳 南屯區春社里 拍瀑拉族
鳥松頭 太平區 阿立昆族
Tallita、大里杙 1920年改名大里 大里區大里里 阿立昆族
Ataabu (阿立昆)、阿罩霧 1920年改名霧峰 霧峰區 阿立昆族
Vupuran (凹入)、凹日、湖日、烏日 烏日區烏日里 拍瀑拉族
葫蘆墩 豐原區 巴宰族
內埔 1955年改名后里 后里區 巴宰族
石崗仔 石岡區 噶哈巫族
東勢角 東勢區 巴宰族
新社仔 新社區 巴宰族
南勢社 和平區 泰雅族
潭仔墘 潭子區 巴宰族
Papora (拍瀑拉/巴布拉)、大肚、壩雅、埧雅 1920年改名大雅 大雅區大雅里 拍瀑拉族
神岡社、新廣莊 神岡區 巴宰族
岸裡 神岡區岸裡里 巴宰族
Midden Darida (中肚露)、中大肚、中北大肚、大肚 1836年改名社腳 大肚區社腳里 拍瀑拉族
茄投 龍井區 拍瀑拉族
Bodor、水裏、水里、水裡、番社 1895年改名水裡社 龍井區龍泉里 拍瀑拉族
Salagh、沙轆 1920年改名沙鹿 沙鹿區 拍瀑拉族
五汊 梧棲區 拍瀑拉族
Gomagh (新)、牛罵、牛罵頭 1920年改名清水 清水區 拍瀑拉族
Taokas (道卡斯)、西大甲 大甲區 道卡斯族
大安港 大安區 道卡斯族

彰化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Pasua 1685年改名半線 彰化市光南里 巴布薩族
大竹鄉 彰化市北邊,被併入彰化鎮升格為彰化市 巴布薩族
南郭鄉 彰化市南邊,被併入彰化鎮升格為彰化市 巴布薩族
阿快官 彰化市快官里、竹巷裡、台鳳里、牛埔里、福田裡 巴布薩族
燕霧陂、燕霧汛、員林仔、員林子 1836年改名員林 員林市中正里 阿立昆族
鹿仔港、鹿子港 1783年改名鹿港 鹿港鎮洛津里 巴布薩族
頂番婆 鹿港鎮頂番里 巴布薩族
Asock、亞束、亞東、阿束、卡里善、和美線 和美鎮 巴布薩族
Baota、寶斗 1806年改名北斗 北斗鎮光復里 巴布薩族
湖厝 溪湖鎮 阿立昆族
大突 1741年立名 溪湖鎮大突里 阿立昆族
田中央 1920年改名田中 田中鎮 阿立坤族
二林汛、二林塘 1836年改名二林街 二林鎮西平里 巴布薩族
Gielem、二林 1721年改名舊社 二林鎮中西里 巴布薩族
二林、頂番社 1946年改名番社 二林鎮東興里 巴布薩族
Turchara、大突 1822年改名番社 二林鎮西庄里 阿立昆族
下見口
下徑口
線西鄉 巴布薩族
新港 1959年改名伸港 伸港鄉 巴布薩族
Betgielem、馬芝遴、馬芝、馬之遴 1895年改名番社 福興鄉番社村 巴布薩族
透水
臭水
秀水鄉 阿立昆族
茄苳腳 花壇鄉花壇街一帶 阿立昆族
赤塗崎 花壇鄉中正路與139縣道交叉口 阿立昆族
Baroch、貓羅 1764年改名舊社 芬園鄉舊社村 阿立昆族
芬園新莊 芬園鄉 阿立昆族
Tacheybau、大莊、大莊北堡 1920年改名大村 大村鄉大村村 阿立昆族
Kakar、燕霧、大莊、大莊南堡、大村 1945年改名大莊 大村鄉貢旗村 阿立昆族
Dorenap、埔鹽、東埔鹽 1920年改名埔鹽 埔鹽鄉埔鹽村 阿立昆族
Taurinap、大濫、大亷、打廉 1989年改名打簾 埔鹽鄉打廉村 阿立昆族
坡心
大埔心
1945年改名埔心 埔心鄉 阿立昆族
大武郡 1796年改名社頭 社頭鄉社頭村 阿立昆族
Tavocul、大武郡牛 1723年改名舊社 社頭鄉舊社村 阿立昆族
湳仔 社頭鄉湳雅村 阿立昆族
二八水 二水鄉 阿立昆族
Appassouangh (新)、阿拔泉、鼻仔頭莊、鼻子頭 1946年改名源泉 二水鄉源泉村 阿立昆族
Groot Doualie (大東螺)、東螺、番仔埔、番子埔 1945年改名繁仔埔 埤頭鄉元埔村 巴布薩族
蕃仔挖 (新)、番仔挖、番挖、沙山 1946年改名芳苑泊地 芳苑鄉信義村 巴布薩族
Saribalo、三林港、二林港 1946年改名永興海埔地 芳苑鄉永興村 巴布薩族
王功宮、王宮 1904年改名王功 芳苑鄉和平村 巴布薩族
Tarkais、大城厝、大城厝街、大城厝莊 1920年改名大城 大城鄉大城村 巴布薩族
三林港 1946年改名西港泊地 大城鄉西港村 巴布薩族
三林炮臺 1836年改名魚寮 大城鄉上山村 巴布薩族
Balabaijes (香蕉腳)、眉裏 1830年改名溪州 溪州鄉溪州村 巴布薩族
Valapais (香蕉)、眉裡、舊眉裏 1830年改名舊眉 溪州鄉舊眉村 巴布薩族
Oist Salmo (東檨仔) 、檨仔、檨仔腳、松仔腳 1945年改名大莊 溪州鄉大莊村 巴布薩族

南投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Lamtou、南投 南投市 阿立昆族
營盤口 南投市營南里、營北里、光輝里、光榮里 阿立昆族
樟普寮 南投市鳳山里 阿立昆族
草尾嶺 南投市鳳鳴里 阿立昆族
施厝坪 南投市福山里 阿立昆族
橫山 南投市永興里 阿立昆族
Packtou、北投、草鞋墩 草屯鎮 阿立昆族
林驥、林<王冀>埔 、林既埔、林圯埔 、林杞埔、林屺埔 1920年改名竹山 竹山鎮竹山里 羅亞族
Tsaba (舊)、吼尾、虎尾、埔尾莊 1920年改名埔尾 竹山鎮下坪里 羅亞族
竹腳藔、沙連汛、社藔街、社藔莊 1920年改名社寮 竹山鎮社寮里 羅亞族
雲林縣 (舊)、雲林坪、九十九崁[2] 1920年改名九十九坎 竹山鎮雲林里 羅亞族
湳仔 名間鄉 阿立昆族
濁水莊、永濟義渡 1920年改名濁水 名間鄉濁水村 阿立昆族
埔中央 名間鄉埔中村 阿立昆族
松柏坑 名間鄉松柏村、松山村 阿立昆族
羌仔寮 鹿谷鄉 羅亞族
粗坑 鹿谷鄉初鄉村 羅亞族
木屐囒 魚池鄉東光村 邵族
水沙連、沙連、水社 魚池鄉水社村 邵族
水長流 國姓鄉大旗村、長豐村、長福村、長流村 賽德克族
水裡坑 水里鄉 邵族
內茅埔 信義鄉 鄒族
霧社 1950年改名仁愛 仁愛鄉 賽德克族

雲林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斗六署、雲林縣 (新)、斗六大街 1920年改名斗六 斗六市中和里 羅亞族
、柴裏社 (舊)、頂柴裏莊、頂柴裡莊 1946年改名頂柴 斗六市三光里 羅亞族
、柴裡社 (新)、柴里社、蕃社莊、東和街 1920年改名斗六 斗六市忠孝里 羅亞族
斗六社、斗六莊、斗六門汛 (新)、斗六汛 (舊)、斗六街 1920年改名斗六 斗六市信義里 羅亞族
斗六門汛 (新)、斗六門街 1920年改名斗六 斗六市四維里 羅亞族
斗六門署、斗六汛 (新)、斗六南街 1920年改名斗六 斗六市鎮南里 羅亞族
他里霧汛、他里汛、斗南街 1920年改名斗南 中天里 羅亞族
Dalivoe、他里霧社 (舊)、他里霧鋪、舊社莊 1920年改名舊社 斗南鎮舊社里 羅亞族
Dhalibo、他里務社 (新)、大東莊 1920年改名大東 斗南鎮大東里 羅亞族
Chaumul[3]、猴悶社、猴悶溝莊、溫厝角 1946年改名溫厝 斗南鎮將軍里 羅亞族
他里霧塘、他里霧莊、他里霧街 1920年改名斗南 斗南鎮南昌里 羅亞族
五間厝莊 (新)、虎尾莊、虎尾街 1946年改名虎尾 中山里
Vavorolang (新)、皇帝崙[4][5]、大崙莊[6]、黃地崙莊、黃吉崙莊 1946年改名虎尾 虎尾鎮公安里 巴布薩族
黃吉崙塘、五間厝莊 (舊)、舊五間厝 1946年改名五間 虎尾鎮西安里 巴布薩族
大崙腳塘、大崙腳莊 (舊) 1946年改名虎尾 虎尾鎮德興里 巴布薩族
西螺汛、西螺街 1946年改名西螺 西中和里 巴布薩族
e、西螺社、蕃社莊 1920年改名番社 西螺鎮漢光里 巴布薩族
土庫汛、土庫莊、土庫莊、土庫街 1946年改名土庫 忠正里 巴布薩族
、大崙腳莊 (新)、大崙腳街 1946年改名土庫 土庫鎮順天里 巴布薩族
1946年改名綺湖 土庫鎮奮起里 巴布薩族
1946年改名土庫 土庫鎮宮北里 巴布薩族
北港塘、北港汛、北港街 1946年改名北港 共榮里 羅亞族
Ponkan (舊)[7]、笨港所[8]、灣仔莊、撫蕃社莊、府蕃仔莊、府番子 1946年改名府番 北港鎮府番里 羅亞族
笨港署 (舊)、笨港汛 (舊)、笨港街 (舊) 1946年改名北港 北港鎮東華里 羅亞族
笨港北街 1946年改名北港 北港鎮光民里 羅亞族
笨港南街 1946年改名北港 北港鎮東陽里 羅亞族
笨北塘、笨北街 1946年改名北港 北港鎮大同里 羅亞族
北港新街、新街莊 1920年改名新街 北港鎮新街里 羅亞族
秀才莊、好收莊 1920年改名好收 北港鎮好收里 羅亞族
望古坑、庵古坑街、庵古坑莊 1920年改名古坑 古坑鄉古坑村 羅亞族
、斗六門社 (新)、溪邊厝街、溪邊厝莊 1946年改名東和 古坑鄉東和村 羅亞族
大坡頭莊、大埤頭莊、大埤莊 1920年改名大埤 和村 羅亞族
l、大肚莊、大坡莊、舊莊 1920年改名舊庄 大埤鄉怡然村 羅亞族
西螺塘、莿桐巷街、莿桐巷莊 1920年改名莿桐 莿桐村 巴布薩族
檨仔腳、樹仔腳莊、樹子腳 1946年改名饒平 莿桐鄉饒平村 巴布薩族
Tsaba (新)、打馬辰、打馬辰莊、大埔尾莊、下大埔尾莊、大埔尾 1946年改名大美 莿桐鄉大美村 巴布薩族
斗六門社 (舊)、林內莊 1920年改名林內 林中村 羅亞族
、斗六東莊 1946年改名茂興 林內鄉林茂村 羅亞族
斗六門汛 (舊)、九姜林莊、九芎林街、九芎林莊 1946年改名九芎 林內鄉九芎村 羅亞族
Davolee、二崙莊、二崙仔莊、崙仔莊、義崙莊 1920年改名二崙 二崙鄉崙西村 巴布薩族
Davolee、二大崙莊、大義崙莊 1946年改名大義 二崙鄉大義村 巴布薩族
1920年改名油車 二崙鄉油車村 羅亞族
Vasikan[9]、貓兒乾社 (舊)、貓兒乾舊社莊、舊厝莊 1920年改名舊庄 崙背鄉舊庄村 羅亞族
貓兒乾社 (新)、貓兒干社 (舊)、茂利干莊[10] 1946年改名豐榮 崙背鄉豐榮村 羅亞族
貓兒干社 (新)[11]、麥仔藔莊、麥仔藔街、麥藔莊 1920年改名麥寮 麥寮鄉[12][13][14]麥津村[15] 羅亞族
Heiankan[16][17]、海豐港所、水汛、海豐港街、海防港、麥藔港、貓兒干港、中溪 1946年改名海豐 麥寮鄉海豐村[18] 羅亞族
觀音嶼[19][20][21][22][23][24]、水汛[25][26][27][28]、海豐莊[29]、大館[30]、文館[31]、海豐街[32]、麥藔街[33] 1920年改名麥寮 麥寮鄉麥豐村[34] 羅亞族
Basjekan (舊)[35]、蔴芝乾社[36]、麻芝乾社[37]、猫兒幹社[38]、猫兒幹莊[39]、東勢厝莊[40]、東勢莊[41] 1920年改名東勢[42] 東勢鄉東南村 羅亞族
Favorlang (舊)[43]、埔姜崙地 [44]、南勢底所 [45]、南勢底莊、南勢莊、牛埔頭莊、牛埔莊 1946年改名嘉隆 東勢鄉嘉隆村 羅亞族
Favorlang (新)[46]、埔姜崙所、埔姜崙莊、埔姜崙街、褒忠崙莊、褒忠崙[47] 1946年改名褒忠 褒忠鄉[48][49]埔姜村 巴布薩族
Vavorolang (舊)[50]、布嶼稟社[51]、布嶼稟大莊、大廍莊 1920年改名大廍 褒忠鄉中民村 巴布薩族
布嶼稟渡、褒忠莊、布嶼鋪、褒忠街 1946年改名褒忠 褒忠鄉中勝村 巴布薩族
中客厝莊、海口莊 1946年改名臺西 臺西鄉[52][53]臺西村 羅亞族
南社 1946年改名成功[54] 臺西鄉牛厝村 羅亞族
吼尾溪港[55]、臺仔挖 (舊)[56]、蕃仔挖 (舊)、海口厝莊 1946年改名海口 臺西鄉海 羅亞族
海豐線[57]、五條港所、五條港莊 1946年改名五港 臺西鄉五港村 羅亞族
Wanckan (舊)[58]、宋元港[59]、宗元挖[60]、狀元挖[61]、狀元澳[62]、狀元港[63]、蚊港莊[64][65] 1920年改名蚊港 臺西鄉蚊港村 羅亞族
白沙墩汛、白沙墩塘、元掌莊、元長莊 1920年改名元長 元長鄉長北村 巴布薩族
白沙墩、白沙墩莊、角婆莊、合和莊 1920年改名合和 元長鄉合和村 巴布薩族
南社汛、南社塘、四湖莊 1920年改名四湖 四湖鄉四湖村 羅亞族
舊口湖莊、下口湖莊 1920年改名口湖 口湖鄉口湖村 羅亞族
象領挖、象鼻湖、樹苓湖、下湖、象苓澳、象苓湖、象林港 1920年改名下崙 口湖鄉下崙村 羅亞族
下崙仔莊、廈崙莊、下崙莊 1920年改名下崙 口湖鄉崙中村 羅亞族
臺仔挖 (新)、臺仔挖莊、𩻸仔挖莊、𩻸魚挖莊、𩻸雅挖莊、鮐仔挖莊、鮐子挖 1946年改名臺子 口湖鄉臺子村 羅亞族
下湖汛、下湖街、下湖港 1946年改名蚶寮 口湖鄉臺子村 羅亞族
臺仔挖塘、臺仔挖汛、新港仔莊、新港莊 1946年改名金湖 口湖鄉港西村 羅亞族
秀才莊汛、水漆林莊、水燦林莊 1920年改名水林 水林鄉水北村 羅亞族
Orange (舊)[66]、蔦菘莊、頂蔦松莊 1946年改名蔦松 水林鄉松中村 羅亞族
Goemach (舊)[67]、紅毛路莊 1946年改名紅毛 水林鄉車港村 羅亞族

嘉義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天興縣諸羅縣桃城 1661年設天興縣,1664年改為天興州,1684年改名為諸羅縣,1787年改名為嘉義縣,日治初期改為嘉義支廳嘉義廳,1920年設嘉義郡,1945年改為嘉義區,1950年改為嘉義縣 嘉義縣
Maibayu (鄒語) 、Tilaossen、Tirosen、Tirocen、Tiracen (洪雅語/荷蘭語) 諸羅山 1684年改名為諸羅,1787年改名為嘉義,1920年改為嘉義街,1930年改為嘉義市 嘉義市 羅亞族
溝尾莊 1838年改名太保 太保市 王得祿返臺,清廷加封為伯爵太子太保
猴樹港汛、樸仔樹腳、猴樹港街/樸仔腳街 1920年改名朴子 朴子市開元里 羅亞族
布袋嘴 1920年改名布袋 布袋鎮九龍里 羅亞族
Wanckan (新)、Wancan、Wankan (荷蘭語)、魍港、蚊港、虎尾 1946年改名好美 布袋鎮好美里 羅亞族
青峰闕、蚊港 1952年改名好美里漁港 布袋鎮好美里 羅亞族
冬港、前東港 1945年改名東港 布袋鎮東港里 羅亞族
Valaula、大埔林、大坡林莊、大莆林街、大林街、大林莊 1946年改名大林 大林鎮吉林里 羅亞族
打貓塘、打貓汛、打貓莊、打貓鋪、打貓街 1920年改名民雄 民雄鄉中樂村 羅亞族
Balauala、打貓社、蕃仔莊、番子 1946年改名福權 民雄鄉福權村 羅亞族
雙溪口 1920年設溪口莊 溪口鄉
蔴園藔、新南港莊、新南港街、新港街、新巷莊 1946年改名新港 新港鄉大興村 羅亞族
笨港署 (新)、笨港汛 (新)、笨港街 (新)、板頭厝莊 1946年改名板頭 新港鄉板頭村 羅亞族
笨南汛、笨港前街、舊南港街、舊南港莊 1946年改名南港 新港鄉南港村 羅亞族
笨港後街、南港汛、南港塘、南港街 1946年改名南港 新港鄉南港村 羅亞族
六家佃、六腳佃 1920年改名六腳 六腳鄉 乾隆年間有六戶佃農至此開墾
Calcken/蚵石港社、猴樹港、猴樹 1887年改名東石 東石鄉東石村 羅亞族
義竹圍 義竹鄉
鹿仔草 1920年改名鹿草 鹿草鄉 該地鹿仔草 (楮樹) 茂盛
水堀頭 1920年改名水上,設水上莊 水上鄉 康熙年間漢人移民進入水堀池拓墾
中埔莊 1920年設中埔莊 中埔鄉 漢人移民開墾的中心位置
竹頭崎 大目根堡竹頭崎莊1920年改名竹崎,設竹崎莊,1946年改為竹崎鄉 竹崎鄉
羌仔科 竹崎鄉和平村
沙坑 竹崎鄉沙坑村坑頭村
獅子頭 竹崎鄉獅埜村
山子門 竹崎鄉義和村
番子潭 竹崎鄉義仁村
Yomasana (鄒語) 、蘆麻產社、盧麻產社、鹿麻產社 康熙年間稱為蘆麻產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 ,後改稱鹿麻產 竹崎鄉鹿滿村紫雲村 台語 Lo̍k-muâ-sán
灣橋村 竹崎鄉灣橋村
內埔子 竹崎鄉內埔村桃源村昇平村
樟樹坪 竹崎鄉文峰村塘興村白杞村
瓦厝埔 竹崎鄉龍山村義隆村
覆金 竹崎鄉復金村
緞厝寮 竹崎鄉緞繻村
Pipiho (鄒語) 、Appassouangh (舊)、Aboan Kirrinan、Aboan Zjippan (荷蘭語) 、阿拔泉社、阿拔寮 阿拔泉社 竹崎鄉緞繻村阿拔泉
金獅寮 竹崎鄉金獅村仁壽村
Yovana (鄒語) 、柑仔宅 竹崎鄉光華村
畚箕湖 竹崎鄉奮起湖光華村中和村
糜仔坑、梅仔坑、Kiringangh、Kiranghangh、Kirangang、kirmgangh、Kieriangh (荷蘭語) 、奇冷岸社、嶇嶺岸社 1684年稱為奇冷岸社,1920年改名小梅,設小梅莊,1946年改名梅山 梅山鄉
圳頭 梅山鄉圳北村圳南村
科子林 梅山鄉瑞里村太和村
過山 梅山鄉過山村
大半天寮 梅山鄉半天村
雙溪 梅山鄉雙溪村
九芎坑 梅山鄉永興村
大草埔 梅山鄉安靖村大南村
大坪 梅山鄉太平村
龍眼林 梅山鄉龍眼村
生毛樹 梅山鄉瑞峰村瑞里村
Toingia (鄒語) 、番仔路 番仔路莊,1920年改稱番路莊 番路鄉番路村民和村觸口村
Pooftonga veoveo (鄒語) 、觸口 番路鄉觸口村
內甕 番路鄉內甕村江西村
轆子腳 番路鄉新福村
下坑 番路鄉下坑村
大湖 番路鄉大湖村
'A'acai (鄒語) 、公田 番路鄉公田村公興村草山村
Kanakanabu (卡那卡那富語) 、Kanna kannavo、Cannacannavo、Kannacannavo、Kannekaneno、Kannekannevo (荷蘭語) 、干仔霧社、嫻仔霧社、簡仔霧社 1742年稱為嫻仔霧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 ,1642年間稱作後大埔莊,1920年改稱大埔莊 大埔鄉 卡那卡那富族干仔霧社, (Kanakanabu) 前大埔,位於今嘉義農場的斜對岸,靠近臺南市東山區
Arissangh、Arrissangh、Arressangh、Talack Bajen (荷蘭語) 、阿里山 阿里山社1946年設吳鳳鄉,1989年改稱阿里山鄉 阿里山鄉 紀念阿里山通事吳鳳
沼の平 (日語) (Numa-no-hira) 、沼之平 阿里山鄉中山村中正村沼平
眠月 (日語) 阿里山鄉中正村眠月
Psoseongana (鄒語) 、飯包服(日語 阿里山鄉香林村 飯包服山
二萬坪 (日語) (Niman-daira) 阿里山鄉香林村二萬平 台語 Jī-bān-pênn
十字 (山卡) (日語)、十字卡、十字路 阿里山鄉十字村
平遮那 1965年改名屏遮那 阿里山鄉十字村屏遮那 奇觀台
科子林 阿里山鄉十字村
Tapangu (鄒語) 、Niewangh (荷蘭語) 、踏枋社タパン 1742年稱為踏枋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 阿里山鄉達邦村達邦 鄒族達邦社 (Tapangu)
Tfuya (鄒語) 、Tivora、Sivora (荷蘭語) 、豬母朥社、豬母壠社、肚武膋社トフヤ 17世紀初成立Tfuya大社,1742年稱為豬母朥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 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 鄒族特富野社 (Tfuya)
Lalauya (鄒語) 、ララウヤ、拉拉吾雅 阿里山鄉樂野村 鄒語意為,美麗的楓香林地
Nia'ucna (鄒語) 、尼雅俟烏支那、頂笨子、頂笨 (客語) 阿里山鄉里佳村 鄒族里佳社 (Nia』ucna)
Pnguu (鄒語) 阿里山鄉來吉村 鄒族來吉社 (Pnguu)
Poneo imucu (鄒語) 、石鼓盤 阿里山鄉豐山村 鄒族伊姆茲
Saviki (鄒語) 、沙米箕社、Tanayigu (鄒語) 、達那伊谷 1742年稱為沙米箕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 阿里山鄉山美村 鄒族山美社 (Saviki) ,為南三村之一
Takupuyanʉ (鄒語) 、達谷布朗 (布農語) 、Tackopoelangh (荷蘭語) 、大龜佛社、大圭佛社、大居佛社、達谷布亞努、達庫布雅努、塔庫普亞女、Niahosa (鄒語) 、尼亞後薩 1684年稱為大圭佛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 阿里山鄉新美村 布農族蘭社群,達谷布亞努族,第一部落耶比亞畢 (Japiapi) 、第二部落尼雅後薩 (Niahosa) 、第三部落伊拜班 (Ipaipayu) 鄒語,Niahosa意為古老的部落,有鄒族新美社 (Singvi) ,為南三村之一
Cayamavana (鄒語) 、珈雅瑪麻拿、珈雅瑪方納、珈雅瑪 日治時前簡稱為珈雅瑪,1946年改名為茶山 阿里山鄉茶山村 布農族蘭社群,達谷布亞努族,第四部落亞比亞那 (Yaviana) 、第五部落伽雅瑪 (Cayamavana) ,鄒語意為山腰上的平原,有鄒族茶山社 (Cayamavana) ,為南三村之一

臺南市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府城 原臺南市
Saccam、新港 1653年改名赤崁 中西區赤崁里 西拉雅族
永寧 西部併入南區,東部併入仁德區
臺灣、大員、Taijoan 1661年改名安平 安平區王城里 西拉雅族
加老灣 (Callewangh) 安平區 當時臺江外圍沙堤,有一小水道稱鹿耳門
安順 安南區
溪仔漧 安南區溪漧里、安富里
中州寮 安南區州南里、州北里
店仔口 白河區
官佃 1920年改名官田 官田區
蕭壟 1920年改名佳里 佳里區永寧里 西拉雅族
茄哩嶼、加哩林 1685年改名佳里興 佳里區佳興里 西拉雅族
史椰甲、學甲、慈生 2006年改名慈福 學甲區慈福里 西拉雅族
東番、倒豐、倒風、倒芳、新芳 2006年改名三慶 學甲區三慶里 西拉雅族
馬沙溝 1945年改名長沙 將軍區長沙里 西拉雅族
大目降 新化區
灣裡 善化區
直加弄 安定區
山仔頂 山上區
焦吧哖 玉井區
西阿里關 南化區關山村
關帝廟街 關廟區
埔羌頭 永康區
萬裕埤 永康區六合里
橄欖山 永康區六合里

高雄市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打狗(Takau)、打狗山
打鼓(Tánn-kóo)、打鼓山
1920年改名「高雄·たかお」(Takao)
1945年改稱「高雄」(:Ko-hiông,:Go+ hiung,:Kaohsiung)
高雄市 馬卡道族(Makatau)打狗社(Tankoya),意為「刺竹林」
打鼓山 1945年設立鼓山區 鼓山區
白砂墩、白砂崙 茄萣區福德、萬福、白雲等三里 台語
位於二層行溪出海口南側
茄藤社(Cattia)、茄萣社
茄藤港
1948年設立茄萣鄉 茄萣區頂茄萣和下茄萣 馬卡道族大傑顛社領域,意為「多魚之地」
今台語讀作(Ka-tiāⁿ-á)
荷蘭人稱此地為漁夫角(de Vissers Caep)
堯港(Jockan)、蟯港 1974年開始建立新打港
1977年完工改名興達漁港
茄萣區下茄萣至崎漏之間 堯港內海出海口
荷蘭人稱堯港內海為漁夫灣(Vissers baojj)
烏樹林 1950年設立永安鄉 永安區 台語,因海岸充滿紅樹林
以鄉內「舊永安塭」、「新永安塭」命名之
竹仔港 日治時期設立竹仔港區
1920年後改屬彌陀莊
1950年設立永安鄉
永安區 台語
堯港內海裡南邊的港口
彌羅(Viro)
彌羅港、微羅港、眉螺港
日治時期設立彌陀港區
1920年改稱彌陀
彌陀區 馬卡道語(Makatau)「Viro」意為「竹子」
堯港內海最南端的港口
大湖、大湖街、湖街 1920年與圍仔內合併為湖內莊 湖內區 舊時修築有大湖埤
圍仔內 1920年與大湖合併為湖內莊 湖內區 台語(Uî-á-lāi)
早期居民環植竹木,形成竹圍 
半路竹 1920年改名為路竹 路竹區 馬卡道族大傑巔社故地
往返安平與鳳山半路上之竹木
呵嗹、阿嗹 1946年鄉務會議更改縣名為阿蓮 阿蓮區 有說法推測為西拉雅語(Alien),即「敬拜阿立祖之地」
阿公店(Agongtoan)(Agongtoen)
竿蓁林
1920年改名為岡山 岡山區 馬卡道族阿加社故地,社名意為「很多船仔花」
竿蓁林為漢人移民意譯
援剿 1920年改為燕巢(えんそうく)(Ensouku)
1945年改稱燕巢(Yanchao)
燕巢區 馬卡道族大傑巔社故地
明鄭時期「援剿中鎮」、「援剿右鎮」來到此地開墾
苓仔寮 1925年改名苓雅
1946年改名連雅
1952年復名苓雅
苓雅區
旗後 旗津區
內圍 鼓山區內惟里等數個里
湳仔坑
楠仔坑
1920年改名楠梓(なんしく)(Nanshiku)
1945年設立楠梓區(Nanzih)
楠梓區 台語(Lâm-a-kheⁿ),地勢低窪之意
右衝
右沖
楠梓區右昌
鳳山港 小港區
大港埔 古名𩻸港 (tāi/ㄉㄞˇ)
1920年設立大港埔大字
1946年更名新興區
新興區 先民取本地出產𩻸魚 (鮘魚)的河岸故名𩻸港埔,後演化為大港埔 (tāi-káng-poo)
下坡頭街 鳳山區
林仔邊 林園區
蕃薯寮 旗山區
彌濃 美濃區
羅漢門 內門區
甲仙埔
阿里關
東阿里關
甲仙區
雅爾(ní)、雅你(lí) 1920年原名為雅爾鄉,1947年改為雅你鄉,後又改名桃源鄉 桃源區
多納 1957年以前為多納鄉,1957年改名茂林鄉 茂林區
瑪雅 1957年以前為瑪雅鄉,1957年改名三民鄉
2008年改名那瑪夏
那瑪夏區
橋仔頭 橋頭區

屏東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Akauw(馬卡道語)
阿猴、雅猴
阿猴社,阿猴街(乾隆年間),阿猴廳(1903年)
1903年改名為"阿緱",設阿緱廳
1920年改名為"屏東",設屏東街隸屬於屏東郡屏東市(1933年)
屏東市 舊有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群阿猴社(Akau)
九塊厝 1920年改名為"九塊",設九塊莊
1946年改名"九如",設九如區(隸屬於屏東市),九如鄉(隸屬於屏東縣)(1950年)
九如鄉
大武崙 九如鄉後庄村 出自乾隆元年(1736年)《台海使槎錄》,今日位置由伊能嘉矩考據[68]
阿里港(排灣語馬卡道語) 阿里港街(乾隆年間)
1920年改名為"里港",設里港莊,里港鄉(1946年)
里港鄉
Swatelauw(馬卡道語荷蘭語)、塔樓 塔樓社 里港鄉塔樓村 舊有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社群塔樓社(Zoatalau)
武洛(馬卡道語客語)、武洛社 武洛社(大澤機社),武洛庒(1706年)(上武洛莊、下武洛莊) 里港鄉茄苳村武洛 舊有馬卡道族武洛社
客家六堆右堆最早根據地
Panenda(馬卡道語)、萬丹 萬丹社,萬丹民社,1920年設立萬丹莊萬丹區(隸屬於屏東市)(1946年),萬丹鄉(隸屬於屏東縣)(1950年) 萬丹鄉 馬卡道語"Panenda",意為「市集買賣的地方」
舊有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社群萬丹社(Panendal)(Pandangdangh)
Tapouliangh(馬卡道語荷蘭語)、上淡水、上淡水社、上澹水社、大木連 萬丹鄉上社村 舊有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社群上淡水社(Tapoliang)
Verrovorongh(馬卡道語荷蘭語)、淡水、下淡水、下淡水社、下澹水、麻里麻崙 萬丹鄉香社村 舊有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社群下淡水社(Verrovorongh)
濫濫、濫濫莊 萬丹鄉四維村 客家六堆之發祥地
新園 1920年設新園莊新園鄉(1946年) 新園鄉
Netne(馬卡道語荷蘭語)、力力、力力社 1950年設崁頂鄉 崁頂鄉 舊有馬卡道族放索社群力力社
潮州莊、潮莊 潮州莊(1760年),1920年設潮州街 潮州鎮 舊為馬卡道族放索社群力力社領域
八老爺 潮州鎮八爺村 為感念當地八位德高望重之士紳而得名
頓物(客語) 1920年改名為"竹田",設竹田莊,1945年為竹田鄉 竹田鄉 舊為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社群下淡水社(Verrovorongh)領域
客家六堆中之"中堆"
長興 1920年設長興莊
1946年改名"長治"
長治鄉 舊為馬卡道族領域
為客家六堆中之"前堆"
凌洛、玲路、麟落、玲珞、玲珞社 麟落莊(1698年)
後改為"麟洛",1955年設立麟洛鄉
麟洛鄉 舊有番社玲珞社
為客家六堆中之"前堆"
東振新莊
高樹下莊
高樹下莊
1920年改名"高樹",設高樹莊,1945年為高樹鄉
高樹鄉 舊為排灣族馬卡道族領域
加蚋埔、打獵埔、嘉獵埔(馬卡道語) 高樹鄉泰山村 馬卡道族聚落加蚋埔
鹹埔 鹽埔莊鹽埔鄉(1945年) 鹽埔鄉
內埔 內埔莊(1920年),內埔鄉(1945年) 內埔鄉
中心崙 內埔鄉美和村
蠻蠻、戀戀、萬蠻(馬卡道語) 萬巒鄉 舊有番社蠻蠻社
為客家六堆之"先鋒堆"
拆散、赤山(馬卡道語)
茄藤、奢連(馬卡道語)
萬巒鄉赤山村 馬卡道族放索社群赤山聚落
萬巾、萬金(馬卡道語)
放索、阿加(馬卡道語)
萬巒鄉萬金村 馬卡道族放索社群萬金聚落
加匏朗(馬卡道語) 加匏朗社,加匏朗莊(同治年間) 萬巒鄉佳和村 舊有歸化生番番社加匏朗社
馬卡道族放索社群聚落加匏朗
小淡水 1920年設東港街,東港鎮(1945年) 東港鄉
溪州 1951年設溪州鄉
1956年改名為"南州"
南州鄉
新埤頭 1920年改名"新埤",設新埤莊,1945年改為新埤鄉 新埤鄉
林仔邊 1920年改名"林邊",設林邊莊,1945年改為林邊鄉 林邊鄉 舊有馬卡道族放索社群放索社
茄苳腳、茄藤社
六根、六根莊
1920年改名"佳冬",設佳冬莊,1945年改為佳冬鄉 佳冬鄉 舊有馬卡道族放索社群茄藤社
為客家六堆中之左堆
枋寮 1920年設枋寮莊,1945年改為枋寮鄉 枋寮鄉
北旗尾 1950年改名東海村 枋寮鄉東海村
Vudai(魯凱語)、霧台 霧台鄉
音斯笛摩兒、斯笛摩兒、笛摩兒(排灣語)
山地門、山豬毛
三地
1945年設三地盟鄉
1947年改名為三地鄉
1992年改名為三地門鄉
三地門鄉
Makazayazaya(排灣語)、瑪卡札亞札亞
瑪佳沙
1945年原訂設瑪佳沙鄉
1946年改為瑪家鄉
瑪家鄉
大武 泰武鄉
Pavuavua(排灣語)、巴夫瓦夫瓦
Rai(排灣語)、來義
來義鄉
Kasubagan(排灣語) 1941年改名為"春日",1945年設春日鄉 春日鄉
崩山 枋山鄉
獅子頭社 獅子鄉
牡丹社 牡丹鄉
Kabeyawan(排灣語荷蘭語)、龜壁灣
統領埔
福安城
柴城
車城鄉
Lonkiauw(排灣語荷蘭語)瑯橋、瑯嶠、郎嶠 恆春鎮 排灣語之意為「蘭花」
Manutsuru(排灣語)、蚊蟀埔 1920年改名"滿州",設滿州莊,1945年改為滿州鄉 滿州鄉 排灣語"Manutsuru'之意為「臭氣」
Lamey、Lambay Insel(德語)、拉美島
Gouden Leeuw Eiland(荷蘭語)、金獅子島
砂瑪磯、沙馬基
小琉球、琉球嶼
1920年改名為"琉球"
1946年設立"琉球"鄉
琉球鄉

宜蘭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Kbalan(噶瑪蘭語)
蛤仔欄、甲子難、葛雅蘭、噶瑪蘭
1810年設"噶瑪蘭"廳」
1875年廢廳改縣,改稱"宜蘭"
宜蘭縣 噶瑪蘭語"Kbalan",意為「平原之人類」
五圍 宜蘭市
頭圍 1796年改名"頭城",不久復名
1946年再度改名頭城
頭城鎮
Tamayan(巴賽語)
打馬煙、達媽嫣、八知買譯、巴抵馬悅
頭城鎮竹安里 舊有巴賽族打馬煙社,意為「煮鹽」
Tuvigan(巴賽語)
抵美簡
礁溪鄉白雲村 舊有巴賽族抵美簡社
民壯圍 壯圍鄉
利澤簡( 噶瑪蘭語 五結鄉
老董
老懂
羅東鎮
濁水 1945年改名太平
1958年改名大同
大同鄉
煙斗嶼
五獅嶼
龜山島、龜山嶼、龜島、龜嶼
頭城鎮龜山島 清何徵<台灣雜詠>記為"五獅嶼"
釣魚臺、釣魚嶼、釣魚山、釣嶼、釣臺 頭城鎮釣魚臺列嶼

花蓮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洄瀾 花蓮市
知卡宣
七腳川
1911年設立吉野鄉
1948年改名吉安鄉
吉安鄉
鯉魚尾 壽豐鄉
馬太鞍 1937年改名上大和
1945年改名台安
1947年改名光復
光復鄉
水尾 瑞穗鄉
森坂村 萬榮鄉
璞石閣 玉里鎮
研海 新城鄉
巴內大
乾溪
卓溪鄉
公埔 富里鄉

臺東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Puyuma(卑南語)、Pinara(卑南語)
Pimala(荷蘭語)、卑瑪拉
卑南
卑南廳(1875),台東直隸州(1886),臺南縣臺東支廳(1895),臺東廳(1897),臺東縣(1945) 臺東縣
Papulu(卑南語)
寶桑
寶桑莊(同治末年),卑南街(1895),臺東街(1919),台東鎮(1945),台東市(1979) 台東市 台灣閩南語"寶桑莊"Pó-song-tsng
Puyuma(卑南語)、Pinara(卑南語)
Pimala(荷蘭語)、卑瑪拉
卑南
卑南莊(1895),卑南鄉(1946) 卑南鄉 台灣閩南語"卑南"Pi-lâm
Binaski(卑南語)
比納斯基
檳榔
卑南鄉賓朗村 卑南語"Binaski"意為「上斜坡」
卑南族下賓朗部落(Binaski)
Alibai(卑南語)、阿里擺 卑南鄉賓朗村 卑南語"Alibai"意為「螞蟻很多」
卑南族阿里擺部落(Alibai)
班鳩(卑南語) 卑南鄉美農村 卑南語原意指一種辣椒
萬萬(卑南語) 卑南鄉美農村
Ulivelivek(卑南語)、烏利敷利敷庫
Pahaliwan巴哈利彎
北絲鬮
日治時期改稱"初鹿尾",後簡稱"初鹿" (Hatsushika) 卑南鄉初鹿村 卑南語"Pahaliwan"意指休憩的地方
卑南族初鹿部落(Wupulipulipa/Ulivelivek)
Dandanau(卑南語)
龍過脈
卑南鄉明峰村 卑南語"Dandannau"為「水池」之意
卑南族龍過脈部落(Dandanau)
Aloran(阿美語) 卑南鄉嘉豐村 阿美族馬蘭阿美群和平部落(Aloran)
Kanatolan(阿美語)、堪那多羅 卑南鄉嘉豐村 阿美族馬蘭阿美群山里部落(Kanatolan)
Inabara(卑南語) 日治時期音譯為"稻葉"(Inaba) 卑南鄉嘉豐村 卑南語"Inabara"意指「客死他鄉」或「離別」
阿美族馬蘭阿美群稻葉部落(Inabara)
Tamalakau(卑南語)、大巴六九 卑南鄉泰安村 卑南族泰安部落(Tamalakau)
Likavung(卑南語)、利卡夢、利嘉
Likavung(卑南語)、呂家罔、呂家望、呂家
遵化、迪化
卑南鄉利嘉村太平村 卑南語"Rikavon"意指土地肥沃,種地瓜很肥大的地方
卑南族利嘉部落
Tarumak(魯凱語)、達魯瑪克
大南
1969年改名"東興" 卑南鄉東興村 魯凱語"Tarumak"意為「卑南東魯凱」
魯凱族東魯凱族東興部落
Tripulr(卑南語)、治本
Katripulr、卡地布
後音譯為"知本" 卑南鄉溫泉村 卑南族知本部落(Tripulr)
Likiliki(阿美語)、利基利基 卑南鄉利吉村 阿美語"Likiliki"意為「懷念」
阿美族恆春阿美群利吉部落(Likiliki)
Fulafulangan(阿美語) 卑南鄉富山村 阿美語"Fulafulangan"意為「莿桐」
阿美族馬蘭阿美群莿桐部落(Fulafulangan)
Lilong(阿美語)
里壟
里壠區役場(1920),關山莊役場(1939),關山鄉(1946),里壠鎮(1946),關山鎮(1954) 關山鎮 阿美語"Lilong",意指當地多「紅蟲」
台灣閩南語"阿里壟"A-lí-lóng
Maloalong(阿美語)
Fafukod(阿美語)
馬武窟、大馬武窟
1920年設置都蘭區役場,1937年改名都蘭
1946年改名東河
東河鄉 台灣閩南語"大馬武窟"Tánn-má-bú-khut
Madaudau(阿美語)
麻老漏、麻荖漏、麻荖漏社
1920年改稱"新港",新港支廳(1921),新港鄉(1946),成功鎮(1946) 成功鎮 阿美語"Madaudau"意為「枯草原」、「枯地」
台灣閩南語"麻荖漏"Muâ-láu-lāu
成廣澳 1937年改稱"小湊"(小港) 成功鎮忠孝里 一說源自阿美語,意為「多白石灰之地」
Pisiliang(阿美語)
比西里岸、比西里岸社
海岸阿美族比西里岸部落,後更名為白守蓮部落 成功鎮三仙里 阿美語"Pisiliang"意為「養羊的地方 」
Nuwalian(阿美語) 成功鎮三仙里三仙台 阿美語"Nuwalian"意為「最東邊的地方」
Kahciday(阿美語)
加只來、加只來社
恆春阿美族加只來部落,後更名為嘉平部落和平部落,也稱鹽濱部落 成功鎮和平里 阿美語"Kahciday"意為「鹹」
Papian(阿美語)
跋便、跋便社
舊有加只來部落分社跋便社 成功鎮和平里八邊
Pikakasawan(阿美語馬卡道語)
加走灣
1937年改名為"長濱" 長濱鄉 台灣閩南語"加走灣"Ka-tsáu-uan
新開園 池上鄉
Tjavualji(排灣語)
大貓狸、朝麻籬、大麻里
1920年定名為"太麻里",太麻里莊(1937),太麻里鄉(1946) 太麻里鄉 排灣語"Tjavualji"意為「太陽照耀的肥沃土地」
巴塱衛(排灣語) 1920年改名大武 大武鄉 台灣閩南語"巴塱衛"Pa-lóng-ué
鹿寮 鹿野鄉 台灣閩南語"鹿寮"Lo̍k-liâu
Haitotowan、Haitutuan(布農語)
海多端王、海哆哆灣
1946年改名簡稱為"海端",設置海端鄉 海端鄉海端村 布農語"Haitotowan"意指「三面被山圍繞、一面敝開」
Samuluh(布農語)
新武路(Sinburo)(日語)
新武呂
海端鄉海端村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新武部落(Samuluh)
Sulaiiat(布農語) 戰後取其音改稱為"初來" 海端鄉海端村 布農語"Sulaiyaz"意為「榕樹」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初來部落(Sulaiiat)
Tagbahtastas(布農語) 日治時期意譯為"瀧下" 海端鄉海端村 布農語"Tagbahtastas"意為「瀑布之下」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瀧下部落(Tagbahtastas)
Kanachan(布農語)
加拿典(日語)
戰後改名簡稱為"加拿" 海端鄉加拿村 布農語"Kanachan"意指「平坦山腹」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加拿部落
加奈鹿(布農語)
加鹿
戰後改名為"加樂" 海端鄉加拿村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加樂部落
里壟山(阿美語) 戰後改名為"崁頂" 海端鄉崁頂村 "崁頂"為山下關山區域的漢人聚落對山上的稱呼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崁頂部落
Sunuki(布農語)
紅石頭
戰後改名簡稱為"紅石" 海端鄉崁頂村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紅石部落(Sunuki)
Tuabu
大埔
日治時期設立大埔駐在所
戰後依原意改名為"廣原"
海端鄉廣原村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大埔部落(Tuabu)
Likauwan(布農語)
網綢
戰後改名為"錦屏" 海端鄉廣原村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錦屏部落(Likauwan)
Kakini
瀧(日語)
戰後改名為"龍泉" 海端鄉廣原村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龍泉部落(Kakini)
Bulbul(布農語)
霧鹿
海端鄉霧鹿村 布農語"Bulbul"表示水自地層中冒出來的聲音
布農族巒社群(takebanuad)郡社群(isbukun)霧鹿部落(Bulbul)
Ebaho(布農語)
下馬谷(Ebako)(日語)
戰後簡稱為"下馬" 海端鄉霧鹿村 布農語"Ebaho"意為山之中腹
布農族郡社群(isbukun)下馬部落(Vauvu)
Lidtu(布農語)
利稻
海端鄉利稻村 布農語稱枇杷為"Lito"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利稻部落(Lidtu)
Sazasa(布農語)
沙拉沙
延平鄉鸞山村
Pasikau(布農語)
巴喜告
延平鄉桃源村 布農語意為「竹林」
包含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桃源部落鹿鳴部落下里部落
Vakagan(布農語)
瓦崗南
延平鄉紅葉村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紅葉部落(Dahdah)
Buklavu(布農語)
布穀拉夫
延平鄉武陵村 布農語意為「平原」
Sinunsung(布農語)
喜儂頌
延平鄉永康村
Laipunuk(布農語)
內本鹿
延平鄉海端鄉 中央山脈南段卑南主山以南、鬼湖區以北
金崙 1946年設置金崙鄉,又改為金山鄉
1958年改名為金峰鄉
金峰鄉 台灣閩南語"金崙"Kim-lun
阿塱衛、阿塱衛社 1933年設置阿塱衛社,1946年設置達仁鄉
1947年簡稱為安朗村,後筆誤為安朔村,排灣語Agiogetsu
達仁鄉安朔村
Cuwabar(排灣語)、Tuabale(排灣語)
土哇巴樂
日治時期稱為土哇巴樂社
1946年改名土坂村,排灣語Tjuluqalju
達仁鄉土坂村
大坂鹿 日治時期設立大坂鹿社
1946年改名台坂村
達仁鄉台坂村 包含拉里巴、佳阿烏、加發哪額、加滿額斯四個部落
kuvaleng(排灣語) 達仁鄉新化村 舊有Tjuakakuljai(就卡固來)部落
達仁鄉森永村
Seljupelj(排灣語) 達仁鄉南田村
Sanasai(阿美語)
Samasana Insel(德語)
火燒島
雞心嶼、青仔嶼
嘉慶年間大火焚島
1948年改名"綠島"
綠島鄉綠島 台灣閩南語Hué-sio-tó 
Ponso no Tao(達悟語)
Voturu(阿美語布農語)
淡馬顏
紅頭嶼、紅豆嶼
Botel Tabacco(法語)
日治時期定名為"紅頭嶼"(こうとうしょ;Koutoushio)
1947年改名"蘭嶼"
蘭嶼鄉 達悟語"Ponso no Tao",意為"人之島"
南宋趙汝適諸蕃志》(A.D.1225)記為"淡馬顏"
張燮東西洋考》(A.D.1618)記為"紅頭嶼"
台灣閩南語Âng-thâu-sū
西方早期稱為"Botel Tobago"(西班牙語德語),也有稱為"Koto island"(英語)
Jimagaod(達悟語)
小紅頭嶼
1947年改名"小蘭嶼" 蘭嶼鄉小蘭嶼

澎湖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島夷、西瀛、亶州
方壺、平湖、彭湖
Pescadores(葡萄牙語)、漁翁島
元代1281年設立澎湖巡檢司 澎湖縣 "平湖"文獻上始見於南宋樓鑰攻媿集》(A.D.1171)
台灣閩南語"平湖"Pînn-ôo
媽宮、媽宮社
媽祖嶼
1920年改名"馬公",設立"馬公"街 馬公市 台灣閩南語"媽宮"Má-king
埔仔 馬公市中興里光復里
紅毛城 馬公市朝陽里
火燒棚 馬公市光明里
東衛、東衛社 馬公市東衛里
西衛、西衛社 馬公市西衛里
案山、案山仔社 1986年遷村,改稱"大案山",原址改稱"小案山"
"小案山"後又改稱"測天島"
馬公市案山里
後窟潭、小日月潭 馬公市重光里
闉墩仔社
前寮、前瞭
馬公市前寮里
石井社 馬公市石泉里
鐵線渼、鐵線尾社 馬公市鐵線里
菜園社 馬公市菜園里
圭母塢、雞母塢社 日治時期稱為"圓頂"
1951年改名設立"五德里"
馬公市五德里
小管、(小港)、鎖港 馬公市鎖港里
噚垵、禪垵、禪垵澳 清代改稱"井仔垵社" 馬公市井垵里
豬母落水、豬母水 曾改名"珠江",後改名為"山水" 馬公市山水裡
嵵內、嵵內嶼 清代改寫為"嵵裡",設有嵵裡澳嵵裡社 馬公市嵵裡里
烏崁社 馬公市烏崁里
風櫃澳、風櫃尾社 馬公市風櫃里
好井 馬公市虎井裡虎井嶼
桶盤、桶盤社 馬公市桶盤里桶盤嶼
鮓腳嶼、鮓腳嶼社 日治時期改稱為"宅腳嶼(宅跤嶼)" 馬公市安宅里 台灣閩南語"宅跤嶼" The̍h-kha-sū
湖西社 1920年設立"湖西"莊 湖西鄉湖西村
湖東社 湖西鄉湖東村
許家村 湖西鄉許家村
港底社 1974年改名為成功村 湖西鄉成功村
大城北 湖西鄉城北村 拱北山古稱"大城"
東後、東石社 湖西鄉東石村
西溪、西澳社 湖西鄉西溪村
句龜鼊港、龜壁社 清代改稱為"奎壁港"社 湖西鄉南寮村
潭邊社 湖西鄉潭邊村
林投社 湖西鄉林投村
青螺社 湖西鄉青螺村 虎頭山古名為"青螺山"
隘門 湖西鄉隘門村
沙港頭社 湖西鄉沙港村
尖山 湖西鄉尖山村
紅林擔、紅林罩 湖西鄉紅羅村
鼎灣 清代時設有鼎灣澳鼎灣社 湖西鄉鼎灣村
菓葉、菓葉社 湖西鄉菓葉村
太武社 湖西鄉太武村
良文港 湖西鄉龍門村
白猿坑、白猿坑社 湖西鄉白坑村
頂山
北海嶼
白沙鄉
城前 白沙鄉城前村 1624年建有"鎮海城"
瓦硐港社
巷港
白沙鄉瓦硐村
中墩、中墩社 白沙鄉中屯村中屯嶼
岐頭、岐頭社 白沙鄉岐頭村
港仔社 白沙鄉港子村
大赤崁社 白沙鄉赤崁村
港尾、港尾社 後改名"講美" 白沙鄉講美村
鎮海 白沙鄉鎮海村
通梁、通梁社 白沙鄉通梁村
員貝 白沙鄉員貝村員貝嶼
吉貝、吉貝汛
大烈嶼
Bird Island
白沙鄉吉貝村吉貝嶼
目斗嶼 白沙鄉吉貝村目斗嶼
大倉 白沙鄉大倉村大倉嶼
鳥嶼
Conch
白沙鄉鳥嶼村
漁翁島 雍正中期官方稱"西嶼澳" 西嶼鄉
大池角、大池角社 西嶼鄉大池村
小池角 西嶼鄉池東村池西村
內塹 日治時期改為"內垵" 西嶼鄉內垵村
外塹 日治時期改為"外垵" 西嶼鄉外垵村
緝馬灣、緝馬灣社 西嶼鄉赤馬村
竹篙灣、竹篙灣社 西嶼鄉竹灣村
小門、小門社 西嶼鄉小門村小門嶼
橫礁、橫礁社 西嶼鄉橫礁村
八罩嶼
網垵
光緒十一年設立"八罩"巡檢
日治前期設立"網安"支廳
日治後期設立"望安"支廳
望安鄉望安島 台灣閩南語"網垵"Bāng-uann
水垵、水垵澳 望安鄉水垵村
花宅 清朝時為"花宅"社,日治時期設立"花宅"鄉
1946年改名為"中社"村
望安鄉中社村花宅聚落 "花宅"之名最初可見於《台灣府志》(A.D.1695)
挽毛潭、挽毛潭澳 康熙22年改名"挽門汛"
1950年興建港口"潭門港"
望安鄉東安村潭門港
將軍澳嶼 望安鄉將軍村
東吉嶼、(東急嶼) 望安鄉東吉村
西吉嶼、(西急嶼) 望安鄉東吉村
東嶼坪嶼 望安鄉東坪村
西嶼坪嶼 望安鄉西坪村
花嶼、(花崗石嶼) 清朝時為"花嶼"社
日治時期設立"花嶼"鄉
望安鄉花嶼村
大嶼
南嶼、南天島
1949年改名七美 七美鄉 "七美"為原民間稱呼,明、清、日治時期官方均稱為"大嶼"
台灣閩南語"大嶼"Tuā-sū

金門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浯洲
仙洲
金門縣
後浦 金城鎮
金瓊鄉 併入金湖鎮

連江縣

[編輯]
舊地名 地名變革 現今位置 備註
鏡澳 北竿鄉芹壁
白犬
白肯
莒光鄉
東湧 東引鄉

註釋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翁佳音,1998,《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 ^ 臺灣堡圖-1904年九十九 坎(崁) [2021-04-07]
  3. ^ 熱蘭遮城日誌-1646年Chaumul(舊社) [2021-03-06]
  4. ^ 諸羅縣志-(1667年)皇帝崙(假墓) [2022-01-12]
  5. ^ 虎尾(皇帝)德興宮志-池王(趙㬎/外人)皇帝崙(虎尾公園) [2022-01-12]
  6. ^ 臺灣汛塘望寮圖-大崙(莊) [2022-01-12]
  7.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Ponkan(興化外語:內港) [2021-04-24]
  8. ^ 臺灣府志-(笨)港稅所 [2021-04-24]
  9.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Vasikan(興化外語:公主港) [2021-01-16]
  10. ^ 臺灣府輿圖纂要-茂利干(莊) [2021-01-16]
  11. ^ 乾隆臺灣輿圖-1761年貓兒干(小社) [2021-01-16]
  12. ^ 臺灣府志-(1279年海豐港)興化(話) [2021-06-25]
  13. ^ 熱蘭遮城日誌-Heiankan Vasikan Vavorolang Basiekan Favorlang(興化外語:太后海豐麥豐村 公主貓兒麥津村 皇帝光大 宰相中街 王爺街尾 /麥寮鄉) [2021-06-25]
  14. ^ 諸羅縣志-海豐港脂麻粟豆(興化外語:脂莊鍾周鄭曾姓 脂油楊厝姓北港 /麻貓兒乾 貓麥寮麥津村 麥林李姓 /粟栗施厝村姓鹿港 鹿廖姓 /豆許厝姓 /麥寮鄉) [2021-06-25]
  15. ^ 雲林縣採訪冊-彰德祠(學校)麥藔街西北300餘步(麥津村) [2021-01-14]
  16. ^ 臺灣府志-(1279年)零丁洋(文天祥海豐五坡嶺/海豐港)敗遁者(興化話) [2021-01-16]
  17. ^ 熱蘭遮城日誌-Heiankan(興化外語:太后港) [2021-01-16]
  18. ^ 雲林縣採訪冊-(貓兒干港)麥藔街西北11里(海豐村) [2021-01-18]
  19. ^ 雲林縣採訪冊-(1279年)觀音嶼(太后陵) [2022-01-12]
  20. ^ 麥豐(太后)成德堂志-觀音(楊巨良/外人)太后崙(麥寮公園) [2022-01-12]
  21. ^ 麥津(公主)拱範宮志-媽祖(趙富美趙珠寶/外人)太后崙(麥寮公園) [2022-01-12]
  22. ^ 光大(皇帝)聚寶宮志-保生日月吏使(趙㬎趙昰趙昺/外人)太后崙(麥寮公園) [2022-01-12]
  23. ^ 中街(宰相)鎮北宮志-李王蕭太傅(文天祥陸秀夫/外人)太后崙(麥寮公園) [2022-01-12]
  24. ^ 街尾(王爺)鎮西宮志-蕭王(張世傑/外人)太后崙(麥寮公園) [2022-01-12]
  25. ^ 諸羅縣志-海豐水汛 [2021-01-08]
  26. ^ 拱範宮沿革誌 -拱範宮(海豐汛麥藔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21-01-08]
  27. ^ 雲林縣採訪冊-拱範宮麥藔街 [2021-01-14]
  28. ^ 雲林縣採訪冊-海豐汛麥藔街 [2021-01-14]
  29. ^ 臺灣府汛塘圖-海豐莊 [2021-01-13]
  30. ^ 臺灣府汛塘圖-大館(絲竹軒/外樂) [2021-01-13]
  31. ^ 乾隆臺灣輿圖-文館(雅雅齋/外樂) [2021-01-13]
  32. ^ 雲林縣採訪冊-海豐(街) [2021-01-08]
  33. ^ 雲林縣採訪冊-麥藔街 [2021-01-08]
  34. ^ 雲林縣採訪冊-拱範宮(麥豐村)麥藔街 [2021-01-14]
  35.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Basjekan(興化外語:宰相港) [2021-01-21]
  36. ^ 臺灣府志-蔴芝乾社 [2021-01-21]
  37. ^ 臺灣府志-麻芝乾社 [2021-01-21]
  38. ^ 福建通志臺灣府—{貓}-兒幹(社/東勢厝東勢莊)君英(杜/君英莊東勢村) [2021-01-21]
  39. ^ 臺灣府志—{貓}-兒幹莊 [2021-01-21]
  40. ^ 彰化縣志-東勢(厝)莊 [2021-01-21]
  41. ^ 臺灣府輿圖纂要-東勢莊 [2021-01-21]
  42. ^ 臺灣堡圖-東勢 [2021-04-03]
  43.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Favorlang(興化外語:王爺崙) [2021-02-16]
  44. ^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埔姜崙(埔地) [2021-02-16]
  45. ^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南勢底(屯所) [2021-02-16]
  46. ^ 熱蘭遮城日誌-1638年Favorlang(埔地) [2021-02-21]
  47. ^ 臺灣堡圖-(褒忠)崙 [2021-03-28]
  48.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漢人(興化話) [2021-02-16]
  49. ^ 費佛朗(王爺)語字典-Terner Ternern Ereneren Cho(興化外語:龍岩龍巖 頂田洋頂田 下田洋 潮洋潮厝 /褒忠鄉) [2021-02-16]
  50.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Vavorolang(興化外語:皇帝崙) [2021-02-16]
  51. ^ 彰化縣志-布嶼稟(小社) [2021-04-30]
  52. ^ 臺灣府志-(1279年)南(貓兒乾)社興化(話) [2021-05-31]
  53. ^ 諸羅縣志-崇爻(泰雅洪雅支族)爻山泉鹽(興化外語:爻姚姓 爻蔡姓 蔡蘇厝姓 爻巫厝 巫牛厝村 牛吳留劉姓 吳傅姓 /山寮 山丘厝 丘客厝海口臺西村 客王黃姓 /泉州村 泉陳張姓 /鹽田 鹽埔臺西 鹽丁姓)南社(洪雅羅亞支族/臺西鄉) [2021-02-13]
  54. ^ 諸羅縣志-(1667年)南社鄭(經成功子/外人) [2021-05-27]
  55. ^ 諸羅縣志-(1685年吼)尾溪港 [2021-02-08]
  56. ^ 諸羅縣志-臺仔挖 [2021-02-16]
  57. ^ 乾隆臺灣輿圖-1761海豐(線) [2021-02-08]
  58. ^ 北港圖-(1279年)Wanckan(興化外語:外港) [2021-02-08]
  59. ^ 彰化縣志-(宋)元港 [2021-02-08]
  60. ^ 彰化縣志-宗元挖 [2021-02-08]
  61. ^ 臺灣府輿圖纂要-狀元(文天祥/外人)挖 [2021-02-08]
  62. ^ 臺灣前後山輿圖-狀元澳 [2021-02-08]
  63. ^ 雲林縣採訪冊-狀元(港) [2021-02-08]
  64. ^ 雲林縣採訪冊-蚊港(虫文台文/狀元臺灣)莊 [2021-02-08]
  65. ^ 蚊港(狀元)鎮安宮志-李王(文天祥/外人)宰相崙(假墓) [2021-02-08]
  66.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Orange(興化外語:烏榕) [2021-03-06]
  67.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Goemach(興化外語:古井) [2021-02-22]
  68. ^ 陳秋坤等, 《里港鄉志》, 2003, 頁8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