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杜文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杜文秀(1827年—1872年),本名杨秀,字云焕,号百香回族大清云南省永昌府保山县人,清朝云南回变首领,领导了清末的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1][2]

生平

[编辑]

杜文秀,本名杨秀,清道光七年(1827年)[3][2][注 1]生于永昌府保山县金鸡村(今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注 2]的一个回族商人家庭[5],生活条件优越,十岁时承嗣舅家,从舅姓,取名文秀[1]。杜文秀自幼好学,通晓伊斯兰经典,14岁考取秀才,16岁补廪生[2]

当时清廷执行以汉制回的政策,回汉两族冲突频发[6]。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当地回、汉两个少年发生口角争执,帮会组织“香把会”借此挑起回汉两族械斗;同年九月,在当地官府的命令下,香把会头子沈聚成带人进入保山县城,乘夜屠杀回民8000余人,被称为“保山惨案”或“永昌惨案”;杜文秀的亲属也几乎遇害[7][3]。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杜文秀与丁灿庭、木文科、刘义商赴,到都察院控告保山官府,云贵总督林则徐负责查办此案,但林则徐开脱官府责任,更令屠杀残余的两百余户回民强制迁往烟瘴之地官乃山;林则徐因功加太子太保衔,赏戴花翎[3][2]

杜文秀所用印,左侧为阿拉伯语“Qa'id jami al-muslimin”,意为“穆民的指挥官卡迪”,右侧为汉文篆字“总统兵马大元帅杜”
杜文秀使用的旗帜

1855年,又发生汉族矿工与回族矿工的冲突,云南巡抚密令各地“聚团杀回”,云南各地的回民蜂涌反抗。杜文秀以政府官吏贪污滥杀为由,于云南蒙化(今巍山)一地号召回民反抗清朝政权,提出“兴汉”“锄满”“除奸”也联合当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民众参与该反清斗争。起事后,他攻陷大理府等云南50座城市,几乎占据云南全省,与占据昆明马如龙遥遥相对;不久,建立政权,自任总统兵马大元帅,任命蔡发春为大都督、马金保为大将军、李国纶为大司空。他主张“三教同心,联为一体”,“三教”是佛教、伊斯兰教与彝族宗教[7]

1862年,颁刊大元帅杜新镌的《宝命真经》阿拉伯文版30卷,为中国最早的《古兰经》木刻本。

1867年,马如龙投降清朝的云南代理布政使岑毓英。杜文秀率部御驾亲征在昆明包围战失败,由于经验不足,指挥不当,围城一年多也未攻下昆明,形势恶化。杜退守大理,自此情势逆转。

1869年,清军反攻,起义军失利,退回滇西。

1872年,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军集中优势兵力直至大理,被清军攻陷,11月26日,杜文秀弹尽粮绝,为免遭屠城,杜文秀服毒药孔雀胆后着礼服自杀,被抬送至清军大本营。

1874年,清军完全镇压这次叛乱。

评价

[编辑]

清亡后的国共两党均视杜文秀为革命英雄。在云南有许多纪念他的文物残存,如位于大理古城复兴路的杜文秀元帅府、位于大理镇下兑村的杜文秀墓

年号

[编辑]

李玉振滇事述闻》称杜文秀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建伪号曰“全福”。[8]但根据大理下关地区出土的杜文秀时期的文物,杜文秀并没有用年号纪年,用干支纪年。[9]

注释

[编辑]
  1. ^ 另说1823年。[1][4]
  2. ^ 另说保山县板桥杜家庄。[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马颖生著. 马颖生史著论著选.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285–289. ISBN 7-5367-3406-9. 
  2. ^ 2.0 2.1 2.2 2.3 刘晨. 杜文秀起义始末. 云南档案. 2012, (12): 29-31. 
  3. ^ 3.0 3.1 3.2 罗尔纲. 回民起义杰出领袖杜文秀. 回族研究. 2009, 19 (3): 65-74. 
  4. ^ 4.0 4.1 林荃著. 杜文秀起义研究.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20. ISBN 7-5367-3406-9. 
  5. ^ 保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著;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编. 保山史话.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7: 80–82. ISBN 978-7-222-16673-8. 
  6. ^ 杨怀中. 杜文秀传略. 回族研究. 2009, 19 (04): 15-23. 
  7. ^ 7.0 7.1 钱汉江. 鲜为人知的杜文秀起义:秀才造反捅开清廷大窟窿. 人民网. 2014-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8. ^ 李玉振《滇事述闻》卷上:咸丰六年七月间,……文秀既出,倍道趋蒙化,率所募援姚回匪夷数千,袭据大理,共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僭伪号曰“全福”。
  9. ^ 肖娜. 杜文秀起義研究. 兰州: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