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上海市: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标签疑似noteTag與noteFoot使用錯誤
Junown留言 | 贡献
消歧义
标签疑似noteTag與noteFoot使用錯誤
第65行: 第65行:
}}
}}
{{Portal|上海}}
{{Portal|上海}}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与[[国家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第一大城市{{NoteTag|上海一向有“中国第一大城市”的称谓,自1997[[重庆市]]年直辖后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是统计数据中,重庆一般仅使用[[重庆主城区]]数值与其他城市比较,因此其不在中国大城市前列。}}。上海位于中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部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最北部为处于[[长江]]入海口中的[[崇明岛]]。上海是移民城市,常住人口逾2300万,流动人口近40%。江南的吴越传统与移民带入的各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与[[国家中心城市]]。上海位于中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部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最北部为处于[[长江]]入海口中的[[崇明岛]]。上海是移民城市,常住人口逾2300万,流动人口近40%。江南的吴越传统与移民带入的各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先秦]]至[[元代]],上海渐成为粮、盐产地。[[明代]]起,上海发展为重要的棉纺织基地{{refTag|1={{cite web | title = 松江美布“衣被天下” | publisher = 文汇读书周报 | date = 2009-07-31 | url = http://shp-p.news365.com.cn/wxpd/ds/sz/200907/t20090731_2412544.htm| accessdate = 2011-03-12}}}}。1843年[[上海开埠|开埠]]后,移民从各地涌入,上海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迅速崛起,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与工商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中外观瞻之所系”{{NoteTag|源于[[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讲话。}}。1949年以后,上海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与制造业基地,1990年起施行的[[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使得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并于2005年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先秦]]至[[元代]],上海渐成为粮、盐产地。[[明代]]起,上海发展为重要的棉纺织基地{{refTag|1={{cite web | title = 松江美布“衣被天下” | publisher = 文汇读书周报 | date = 2009-07-31 | url = http://shp-p.news365.com.cn/wxpd/ds/sz/200907/t20090731_2412544.htm| accessdate = 2011-03-12}}}}。1843年[[上海开埠|开埠]]后,移民从各地涌入,上海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迅速崛起,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与工商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中外观瞻之所系”{{NoteTag|源于[[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讲话。}}。1949年以后,上海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与制造业基地,1990年起施行的[[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使得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并于2005年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2年7月2日 (一) 15:37的版本

Template:中国省份

上海市
File:Shanghai1.jpg
书法“上海”
File:Symbol Shanghai.png
上海市标
汉语
发音
字面意思上海浦,原为吴淞江的支流,黄浦江的前身

上海市,简称,别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上海位于中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部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最北部为处于长江入海口中的崇明岛。上海是移民城市,常住人口逾2300万,流动人口近40%。江南的吴越传统与移民带入的各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先秦元代,上海渐成为粮、盐产地。明代起,上海发展为重要的棉纺织基地[參 1]。1843年开埠后,移民从各地涌入,上海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迅速崛起,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与工商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中外观瞻之所系”[註 1]。1949年以后,上海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与制造业基地,1990年起施行的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使得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并于2005年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是中国大陆的商业与经济中心[參 2]地区生产总值中国城市中居第一位,最重要的产业为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是中国的铁路航空枢纽,其港口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并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与航运中心。

释名

上海名称的由来,常见说法认为最早始于宋朝,源于一条名为上海浦的吴淞江支流。浦,原为吴语中小河的意思。江东地区命名河流有一个习惯,通常将靠近源头的支流谓之里或上,靠近下游河口地区的称为外或者下,吴淞江的南北岸的两条支流因而被命名为上海浦与下海浦。后由于酒业发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设置酒务以征收酒税,称为上海务,上海一词因而逐渐扩大影响[參 3]

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认为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种则说“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为上海。

此外,上海的简称“滬”来源于古时当地人创造的一种名为“扈”的捕鱼工具,别称“申”则因相传上海西部地区曾为楚国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參 4]

历史

明代的上海
开埠前的上海,城墙尚存

上海境内最早的人类文明遗迹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參 5]。元朝以前,上海为沿海的一个渔港和商贸集镇。宋代设有华亭县,元代始有上海县,明朝时已颇为繁荣。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全国经济、外贸中心,1930年代远东最大的都会以及商业和金融中心。1949年以后,上海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制造业中心。借助1990年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保持了持续繁荣并快速发展,现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參 6]

上海主城区发展历史[註 2]

年份 1267 1292 1927
行政等级 上海镇 上海县 上海特别市

早期历史

約7000年前,上海西部已形成陆地,东部地区则为近2000年陆续形成,早期有马家浜崧泽良渚马桥文化的踪迹[參 7]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即吴淞江[註 3])和滨海一带即有渔民聚集。天宝十年(751年),设立华亭县,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此为松江建城之始[參 8]

咸淳三年(1267年),华亭县于上海浦(松江的一条支流)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格为府,并于翌年更名松江府,辖华亭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政府析华亭县部分,设立上海县,隶属松江府,标志着上海有独立行政建制之始[參 9]。至 嘉靖三十二年,筑起上海城墙。至明代时,松江府大致相当于今日上海市全境(不包括宝山区、崇明县),经济已较为发达,时称“松江税赋甲天下”[參 10]。清袭明制,上海县归属江南省松江府[參 11]

开埠至清末

上海县城及租界变迁图

1843年,根据上一年两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正式开埠[參 12]。1845年,中英签订《上海租地章程》,由此开始租界的历史。此后,法国美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其后,租界逐渐形成不受中国政府管辖,拥有独立司法、行政权力的地区。租界之后历经数次扩张,到1900年,公共租界达33503亩,法租界2135亩,范围基本为今天上海的核心区域的大部分地区[註 4][參 13]

凭借这独特的政治制度和地理位置,上海开埠后逐渐发展为远东最繁荣的经济和商贸中心,被誉为“十里洋场”和“冒险家的乐园”。由于租界的存在使得当时上海繁华地区未遭受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为上海之后的持续繁荣创造了条件。

北洋时期

1911年11月3日,上海光复[參 14]。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保守势力与革命党互相争夺中央及地方权力,全国局势较为混乱,上海华界也时常处于无序状态。与此同时,租界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和平,在经济、人口等方面进一步加快了发展,由1914年开始至1936年成为上海租界高度繁荣的一个阶段。

1927年以前,租界以外的闸北南市江苏省上海县管辖。由于租界的政治特殊性,20世纪初的一些影响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亦在上海发生。1919年因巴黎和会,上海工人、学生及各界人士举行全市总罢工、罢课、罢市,该年6月5日起,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移向上海。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的召開[參 15]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上海也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直至1933年[參 16]。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与市民抗议日资棉紗厂厂主枪杀罢工工人,公共租界巡捕向抗议人群开枪,造成五卅慘案,引发了全国性的反英运动[參 17]。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为防止中国共产党政变,对中共开始进行清理,第一次国共合作濒临结束。

国民政府时期

1930年代的南京路
2003年的南京路

1927年3月29日,中华民国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同时将原属江苏省的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并入,上海正式脱离江苏管辖,直属行政院[參 18]。因为紧邻首都南京,加之为对外贸易中心,故而大批金融机构包括四大银行均将总部设立于上海,其全国经济与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上海无论租界还是华界在此后黄金十年内均得到飞速发展。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于上海激战三个月,上海沦陷[參 19]。战后,原先繁华的闸北、南市市面受到严重破坏,华界基本沦为贫民区,这对上海今后几十年城市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沦为日军防区,而法租界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因为独特的情况,则产生了长达四年多、畸形繁荣的孤岛时期。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占领租界,自1943年起,租界不复存在[參 20]。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由国民政府接管。

1946年爆发国共内战,上海经济陷入崩溃,物价飞涨,1948年政府推行的经济及币制改革也以失败告终。1949年5月的上海战役后,解放军在5月27日控制上海全境,同时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此间,许多与民国政府及海外机构有关的人员、财产和机构随同中华民国政府撤离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设上海为直辖市,总辖区面积636平方公里。在1958年,江苏省上海嘉定宝山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共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上海市辖区范围急剧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參 21]

由于1949年起中国大陆政府对外资的严格控制,以及1953年起进行的一化三改,上海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日益下降。但是上海仍长期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至改革开放前,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国三成左右[參 22]。 1980年代起,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经济中心的地位一度受到南方新兴经济特区挑战。而1990年起推行的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再度巩固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现上海市政府致力于将上海建设成國際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其规划已于2009年3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參 23]

自然地理

上海属于冲击平原,至今陆地面积还因泥沙堆积在持续增长,从卫星图像上可见夹带泥沙的长江

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北纬30°23′-31°27′,东经120°52′-121°45′,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前缘,东濒东海,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西与江苏省浙江省接壤,是中国海岸线的中心位置[參 24]。全市面积6340.5平方千米,南北最长处约12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0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2648.6平方千米。

上海市全境为冲积平原,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海拔平均高度在4米左右,地势平坦,略呈东高西低,山脉少而低小。东部沿海由长江不断携带入海的泥沙沉积而成,崇明浦东等地的面积依旧在增长中,西部有佘山天马山等,但高度都在100米以下。上海市最高点是位于杭州湾内的大金山岛,海拔103米。

气候

上海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7 °C。(4月-5月)、(10月-11月)较短,(12月-次年3月)、(6月-9月)较长。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因而5月至9月间为上海的汛期,降水量达全年的60%左右[參 25]。每年的7月进入伏旱天气,较之日常月份显得潮湿酷热平均气温为27.8 °C。每年平均有8.7天最高氣溫超過攝氏35度,有记载的极端最高气温为40.2 °C。由于地处东南沿海,每年夏天和初秋时节常会有来自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颱風)过境或影响。每年1月为全年最寒冷的季节,平均气温3.5 °C,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12.1 °C。受北方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影响,会出现霜冻现象。如遇强冷空气来袭并恰逢暖湿气流,上海也会出现雨夹雪或降雪天气[參 26]

上海 (1971-200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8.1
(46.6)
9.2
(48.6)
12.8
(55.0)
19.1
(66.4)
24.1
(75.4)
27.6
(81.7)
31.8
(89.2)
31.3
(88.3)
27.2
(81.0)
22.6
(72.7)
17.0
(62.6)
11.1
(52.0)
20.2
(68.4)
平均低温 °C(°F) 1.1
(34.0)
2.2
(36.0)
5.6
(42.1)
10.9
(51.6)
16.1
(61.0)
20.8
(69.4)
25.0
(77.0)
24.9
(76.8)
20.6
(69.1)
15.1
(59.2)
9.0
(48.2)
3.0
(37.4)
12.9
(55.2)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50.6
(1.99)
56.8
(2.24)
98.8
(3.89)
89.3
(3.52)
102.3
(4.03)
169.6
(6.68)
156.3
(6.15)
157.9
(6.22)
137.3
(5.41)
62.5
(2.46)
46.2
(1.82)
37.1
(1.46)
1,164.5
(45.85)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9.7 10.3 13.9 12.7 12.1 14.4 12.0 11.3 11.0 8.1 7.0 6.5 129
平均相對濕度(%) 75 74 76 76 76 82 82 81 78 75 74 73 76.8
月均日照時數 123.0 115.7 126.0 156.1 173.5 147.6 217.8 220.8 158.9 160.8 146.6 147.7 1,894.5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

政治

政治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上海市人大在法律上为最高权力机构,并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一起被称为四大领导班子。而基于以党领政的实际,中共上海市委对全市各部门有实际上的领导权,市委书记享有比市长更高的地位,而市人大与市政协则拥有较小权力[參 27]。上海市的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省部级干部,而市委书记通常由副国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驻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现任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市政协主席为冯国勤[參 28]

行政区划

上海现有16区1县,下辖109个镇,2个乡,99个街道办事处,细分为3747个居民委员会和1692个村民委员会[參 29]。其中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为传统中心城区,现今浦东新区、闵行、宝山的部分也属于中心城区。据2001年统计,上海市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0%(其中中心城区占4%,城乡结合区占46%),市区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參 30]

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5月成立时,上海市总辖区面积仅为今日的1/10(大致位于外环线以内)。在1958年,江苏省10个县划归上海市,基本形成当今的辖区范围。至1988年,上海开始试行撤县建区。此后数年,宝山、上海、川沙、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一系列郊县完成撤县建区工作。2000年,南市区并入黄浦区。同年,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2009年,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參 31]。2011年,卢湾区并入黄浦区[參 32]

除上述行政区域外,上海市在江苏省安徽省境内尚有行政上完全属于上海市管辖的众多飞地及不拥有当地土地所有权的准飞地。当地居民拥有上海户籍[參 33],当地诸多的生活习惯和福利待遇上与上海相同[參 34]

政治事件

文化大革命时期,上海政治活动相当活跃,成为四人帮重要的活动基地,在四人帮被捕后其支持者曾试图发动武装政变[參 35]

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上海市领导一方面向抗议学生喊话以化解民怨,另一方面以行政手段将支持学生运动的《世界经济导报》等报纸杂志停刊。由于在上海并未发展成大规模事件,市领导的表现受到中央的肯定,之后江泽民朱镕基曾庆红黄菊等陆续进入中国政治的权力中心,形成了在中国政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上海帮

2008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陈良宇因牵涉违法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的案件[參 36]被解职并判刑18年,造成上海政坛大地震[參 37]

对外联系

最初由于租界的开辟,上海市政府的外事活动主要以划定租界土地和处理租界内中国籍公民的相关事宜,直至1949年治外法权消失[參 38]。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对外交流几乎呈现中断状态。自1990年代以后,上海开始逐步承办众多重要国际会议和大型赛事。如1993年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參 39]、2001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參 40]、2006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相关会议[參 41],以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參 42]等,上海逐渐加强了与世界的交流。

1973年横滨成为第一个与上海发展友好关系的城市,随后逐渐遍布五大洲。至2007年底,上海的友好城市已有70个,分布在52个国家和地区[參 43]。另外,上海也是众多外国领事机构的驻地,截止2008年,共有64个国家和地区在沪开设领事机构,大多为总领事馆,并服务于华东地区[參 44]

经济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海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多年来位居中国大陆城市之首。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9195.69亿元[參 45],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大致占1%、41%、58%。上海生产总值的一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贡献的。上海最重要的产业依次为商贸流通业金融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成套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此六大支柱产业约占生产总值的一半[參 46]

上海现在以工业服务业并重。轻工业是上海发展最早也是最为成熟的工业部门,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中国最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參 47],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等均为其著名代表,“上海制造”曾经作为高质量产品的代名词行销全国,不过1980年代后,轻工业日渐走向衰落。而以江南制造总局为起点,上海的重工业持续繁荣,诞生了上海宝钢上汽集团世界五百强企业。

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曾一度为远东的金融中心[參 48],于1956年公私合营后,所有资本市场也被关闭[參 49]。以1987年交通银行恢复营业[參 50]以及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再度成立为标志,金融市场开始恢复。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设立上海总部。2009年,上海启动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參 51]

上海近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參 45]

年份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生产总值(亿元) 272.8 311.9 337.1 390.9 490.8 648.3 781.7 1,114 1,991 2,958 3,801 4,771 5,741 8,073 10,572 14,070 17,166
相对于1978年 1.00 1.14 1.26 1.43 1.80 2.37 2.86 4.08 7.30 10.84 13.93 17.49 21.04 29.60 38.75 51.57 62.92
占全国比重(%) 7.48 6.86 6.33 5.42 4.78 4.31 4.19 4.14 4.13 4.16 4.50 4.81 4.77 5.05 4.89 4.48 4.28

浦东开发开放

在1980年代,上海在中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下降,经济发展缓慢。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參 22],宣布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參 52]。浦东的经济得以在20年间剧增60余倍[參 53],上海经济也在之后连续十余年保持10%以上年增长,再度巩固了作为中国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的地位[參 22],现浦东新区占上海市的经济比重近30%。

社会

人口与民族

自1993年起,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负值
自开埠后,上海市区人口逐渐增加,并从1930年代起剧烈增长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上海市全市总人口为2301.91万人,外来人口占总数的39%[參 54]。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共有11.8万人,其中回族约有7万余人。除常住人口以外,持居住证的少数民族为103万人。另外有16万外国人常年居住于上海[參 55]

在人口结构方面,上海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上海全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81.28岁[參 56],60岁以上户籍老龄人口已达300多万,预计到2030年前后,上海60岁上老年人口将超过500万,占户籍人口的40%[參 57]

人口流动

上海自开埠以后,各地人口迅速涌入,其中江苏浙江[參 58]广东[參 59]安徽是上海居民的主要来源地,并与上海本地居民融合,构成今日上海市民主体的上海人

1843年前,上海主要以本地居民为主。随着开埠后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原先在的大批买办、因避太平军战乱的吴越富商、受水灾逃难的苏北民众纷纷离开原籍并定居上海[參 60]。到1949年,上海市区人口已达500万人[參 61]。同时也聚集了例如宋嘉澍家族荣毅仁邵逸夫徐悲鸿胡蝶等众多中国近代史上的政商文艺名人。

1949年以后,随着支援内地、上山下乡等各类政治运动,一定数量的上海居民被迁移至中国各地,如安徽云南东三省等地。而一些富裕阶层则在1950年代左右移民香港或经由香港前往台湾。1978年以后,大批上海籍知青、支内纷纷返回上海。进入1990年代,随着出国风潮,大量上海民众又移民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另外在1949年以前,有数量众多的英、法等国公民居住于上海。二战时期,上海因无需签证、担保即可进入的地区而接纳了大批由欧洲因躲避纳粹而逃难的犹太难民。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商务活动的增加,上海再度聚集了诸多外籍人士[參 62]

尽管上海全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3年后一直为负增长,但上海每年以引进人才的方式给予2万余人户籍,户籍人口依旧保持了连年增加。上海曾长期对户籍进行严格控制,但近年来已有所放宽[參 63]。另外随着流动人口的剧烈增加,上海市的土地、水源、环境、交通等资源承受沉重压力,且大部分犯罪为流动人员所为,对上海的治安造成了影响[參 64]。与日益增加的外来人口相对应,上海市民的排外现象也引发了诸多讨论[參 65][參 66]

语言

上海社会主体的日常口语以上海话为主,但普通话也广泛使用,而官方和科教领域基本只使用普通话。上海话简称沪语,一般意义上是指上海市区居民自近代以来所使用的一种现代吴语,由各地吴语融合而成。

随着1980年起中国学校开始统一推广普通话授课,上海话完全退出了科教领域。由于普通话的强势地位,上海少年一代对于上海话的掌握能力开始下降[參 67],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保护上海话的行动[參 68]

饮食

红烧狮子头

上海菜,当地人称为本帮菜。最初为上海本地居民的家庭料理,后各地移民纷至沓来,上海菜开始吸收各地不同的风格,调和成今天以浓油赤酱、淡雅爽口、醇厚鲜美、咸淡适中的本帮菜。除一般烹调手法外,本帮菜擅长糟味,极富江南地区特色。目前本帮菜以绿波廊、上海老饭店等两家百年老店最为著名[參 69]八宝鸭、糟钵头、虾子大乌参、腌笃鲜等均为知名的菜肴,而油爆虾、红烧甩水则是较为知名的家常菜。此外,生煎馒头小笼馒头则是本帮小吃的知名代表。

此外,由于上海开埠后大批移民涌入,申城可以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菜系餐馆。其中粤菜杏花楼和新雅粤菜馆[參 70] 最为著名,而苏菜则以德兴馆为其代表,宁波风格料理则可以在宁波汤团店品尝到。

而西方饮食文化随同上海开埠进入申城,1853年开业的老德记西餐馆为沪上首家西餐厅。最初西餐一般以应对外国顾客为主,1910年德大西餐馆开业,成为面向各界民众的西餐馆。十月革命后,由于大批苏俄侨民涌入,俄式西餐一度成为大众西餐的典范,其中罗宋汤颇受平民喜爱[參 71]。目前,上海经营各国菜肴的餐馆为数众多,风格来自世界各地。而西方糕点随同西餐传入后由于其价格较之正式西餐相对低廉,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

上海民众日常饮食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偶尔以馄饨、面条等作为调节。传统家庭早饭以隔夜的剩余米饭加水制成泡饭,并辅以酱菜、咸蛋和腐乳等。如在小摊提供的早餐则以豆浆油条大饼粢饭最为常见,因而被沪上民众称为“四大金刚”[參 72]

宗教

规模宏大的徐家汇天主教堂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龙华寺
城隍庙周边已发展成为商业区域,现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目前上海和中国内地其他地方一样,有5种宗教是得到中国政府承认的合法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新教。1949年后,信徒和宗教场所逐渐减少,在文革时受到较大影响,后又逐渐恢复。至2009年,有宗教信仰群众88.76万人,以佛教信徒为最多[參 73]。历史上上海还曾经存在过许多其他宗教,例如犹太教东正教锡克教等,现在仅存遗址。

上海地区的佛教和道教均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孙吴时期。现开放寺庙98所[參 74],以始建于三国时期的龙华寺历史最为悠久。而1949年时,上海尚有道观236座,如今仅存27座[參 75],最著名的非正一道城隍庙莫属,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周边也已是沪上知名的商业区域,各种小吃餐厅、古玩商铺和小商品市场鳞次栉比,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另一著名道观为全真道海上白云观[參 76]伊斯兰教最早随宋代在上海镇经商的大食商人进入上海,现有7坊清真寺[參 77],信徒集中于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

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则为近代由传教士传入。万历三十六年意大利传教士开始在上海传播天主教。1949年以后,由于罗马教廷和中国政府的关系,天主教在沪发展的较为艰难。在上海现存的107座天主教堂中[參 78],地处上海西郊佘山圣母大殿,气势宏伟,为远东最大的天主教堂[參 79],也是教徒重要的圣地。而基督教新教在上海出现得最晚,是在开埠的1843年由英国传教士传入的。上海的基督教堂多达169处[參 80],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了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且大多位于市中心,因而也被游客视为热门的旅游景点[參 81]

宗教 信众 著名场所
佛教 43.5万 龙华寺玉佛寺静安寺
道教 13.8万 上海城隍庙海上白云观
伊斯兰教 8.5万 小桃园清真寺、沪西清真寺
天主教 15.1万 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上海圣若瑟堂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
基督教新教 22.5万 国际礼拜堂沐恩堂景林堂怀恩堂鸿德堂圣三一堂

市政建设

城市规划

工部局曾主持了租界大量市政建设
破旧的棚户区与高楼形成了反差
延中绿地

在开埠后,上海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进行了大量市政建设[參 82],包括电厂自来水厂等。1927年制定《大上海计划》则是上海最早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现在,上海的城市规划依据2001年5月由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进行,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为核心[參 83]。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中,可见到相应以1:500比例制作的内环线1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规划模型[參 84]

旧房改造与拆迁

1949年以后的几十年中,市政建停留在新建工人住房、置换电水管网等阶段。自1990年代起,上海开始大规模市政建设,广泛推行平改坡工程(将旧房屋的平顶改造为坡顶)[參 85]和屋顶水箱改造工程[參 86]。对违法建筑和环境脏乱路段也年年进行整治[參 87]。以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为契机,上海市政部门对城市景观、道路、居民住宅等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

上海历史上遗留下了大面积的棚户区,在1990年代的对其中365万平方米的危棚简屋进行了改造,但是曹家村、光复路一代的棚户区由于成本问题始终未能动工,与周边高楼行成鲜明对比的城中村景观留存至今[參 88]

环境污染与治理

上海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參 89],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时常被市民投诉[參 90],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事故损害市民健康的事件[參 91]。上海也是一个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由于水质的逐步恶化,自来水厂的水源地屡次进行搬迁[參 92]。另外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产生了地面沉降问题。

对此也有一些相应措施正在执行。市区汽车鸣喇叭已用法律进行规范,高架旁则树立了隔音屏以降低对居民住宅的影响。长期受污染严重的苏州河,自1990年代以后进行了三次治理,环境已有所改观[參 93]。对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则采用自来水回灌的手段达到基本平衡,但是地面依旧以每年6毫米的速度沉降[參 94]

园林绿化

上海开埠以前,园林绿化全部都为私家园林,最为著名的有豫园、露香园、古猗园、秋霞圃、醉白池等等;开埠后,公共园林开始出现,1868年诞生的公共花园为第一座公园。但1928年前,中国人不得进入工部局公董局兴建的公园[參 95]

目前,上海全市除上海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等个别公园外,已经取消公园门票[參 96]。自2000年以后,为了净化城市空气,美化环境,上海开始在城市中心和郊区兴建一批开放绿地。到2008年,上海全市绿地总面积34256公顷,公共绿地14777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8%。全市林地总面积到近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1.6%[參 97]

交通

上海拥有全世界里程最长的地铁网络
黄浦江上建有卢浦大桥等9座大桥,以及10余条隧道
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线覆盖世界73个国家和地区
虹桥枢纽是集机场火车站公交站地铁站于一体的大型换乘中心,图为其火车站候车大厅
依靠 洋山深水港,上海已成为世界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

市内公共交通

上海的公交车最早出现于1908年[參 98],到2011年,全上海公交线路1100多条,公交车近17000辆,公交网络已经覆盖每一个行政村[參 99],日客运量为770万人次[參 100]

轨道交通是又一重要的市内交通交通工具,在客流量上和公交车平分秋色。包括12条地铁线路,1条磁悬浮线路,1条有轨电车线路,于1995年4月正式开始运营。上海地铁总里程已超过40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地铁网络,将中心城区密集覆盖,并连接了大多数区县[參 101],工作日日均客流近700万[參 102]

上海出租汽车始于1908年,1930年代曾经达到一个高峰,自1980年代以来,出租汽车业重新活跃,目前全市共有运营汽车达5万辆[參 103],出租车扬招点也陆续设立[參 104]。此外轮渡也曾为重要的交通方式,用以连接黄浦江两岸,以及服务于崇明岛和上海市区之间[參 105],但随着跨黄浦江和长江的隧道桥梁陆续建成,轮渡对于客运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黄浦江上行驶的众多观光游船。

于1999年起出现的上海公共交通卡是市民出行的主要结算方式,发行总量已经超过3000万张[參 106]。这是一种可储值的非接触式IC卡,可用于上海市公交、轨交、轮渡、出租车、停车场的付费,以及上海境内高速公路路段的收费、公用事业收费和加油站等多领域使用,并可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通用[參 107]

公路

上海市区内由南北高架(南北向)、延安路高架(东西向)和内环高架(环线)组成全长55公里形状如“申”字的主干道[參 108],并仅供汽车通行[參 109]。由内环线向外扩散,依次为中环线外环线绕城高速公路。另外还尝试以地下通道的方式来缓解路面交通的阻塞。

由于河流纵贯,上海建有诸多桥梁隧道,横贯市区的苏州河上方就有外白渡桥等数十座桥梁[參 110],1975年建成的松浦大桥是黄浦江上的首座大桥,而下游的南浦大桥迟至1991年才建成,截至2012年,黄浦江上的桥梁和隧道数量已超过20。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建成,结束了崇明岛只能依靠船舶往来大陆的历史。

上海市区通过十余条省级高速公路连接市郊或邻近城市,此外还有多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国道和对外相连。

国家级高速公路
国道
主要省级高速公路

航空

上海是中国的三大航空枢纽之一,拥有两座国际机场,年运送旅客5111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301.87万吨。两机场年起降飞机45万架次[參 111],均被中國東方航空中國國際航空作为枢纽机场使用。

1921年,虹桥机场在上海西郊兴建并于1929年开始系统运营,之后进行过多次扩建,现已成为虹桥枢纽的一部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于1999年投入使用,现为中国最繁忙的机场之一,航线覆盖世界7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2个国内城市[參 112],并有两岸直航。

此外,中国东方航空上海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中国货运航空、上海国际货运航空、扬子江快运航空长城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也以上海为基地。

铁路

上海拥有四个特等火车站和四个一等站[參 113],以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最为重要[參 114]。上海最早的铁路是1876年建成的吴淞铁路,同时也是中国最早运营的铁路。至1909年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均已通车,形成了现有进出上海的铁路干线。

上海现有京沪(北京-上海)沪昆(上海-昆明)两条铁路干线,以及金山支线、浦东铁路南何线等市内运营的线路。 高速铁路方面,沪宁城际(上海-南京)沪杭客专(上海-杭州)京沪高铁(北京-上海)已相继通车,前往昆明沪昆和前往成都沪汉蓉线路还在建设中。

航运

上海港自开埠后迅速成为中国的最大港口[參 115]码头集中于黄浦江沿岸,后由于黄浦江水深已不符合大型集装箱船的要求,上海于2005年在东海的岛屿上建成洋山深水港,并用32公里长的跨海大桥与大陆相连。到2008年,上海港拥有各类码头1200余个,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137个,码头线总长115公里,年吞吐量58170万吨,最大靠泊能力15万吨级。至2010年,上海港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參 116]

除货运外,上海港每月定期发出客运航班2258次,每年有国际邮轮58班次[參 117]

科教文卫

复旦大学光华楼
两年一度的上海车展吸引了大量人流

教育

元祐年间,华亭县开设了县学。

上海开埠后,外国传教士和教会组织开始在上海开设各类学校。1863年,李鸿章奏请开设了上海首家华人新式学堂即上海广方言馆[參 118]。1896年开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參 119],1905年复旦公学创立(今复旦大学),1907年创立德文医学堂(今同济大学)。到1936年,上海已有高校34所。淞沪会战爆发后,大部分高校随国民政府迁到内陆,并于1945年返回,同时上海开始实行国民教育制度

1949年5月,全市公立学校和国立大学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私立学校进行整顿,同时收回教会学校和外资学校。1952年起高等学校开始进行院系调整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部分或全部前往内陆[參 120]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师资则部分迁至上海。

上海拥有10所211工程重点高校,其中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4所为985工程院校。全市现有100多所科研机构,10万科研人员,及100多所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參 121][參 122]。在上海产生了遗传学家谈家桢、显微外科专家陈中伟张涤生、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陈竺等著名科学家。

基础教育方面,上海共有包括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等53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一百多所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適齡幼兒、小学、初中学生的净入学率接近100%,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为98%,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率为82.1%[參 123],其基础教育水平也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有所展现,2011年上海学生在此评价中排名全球第一[參 124]

公共博览

1860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创立中国第一间博物馆以展出长江流域的动植物标本[參 125],现在全市已有博物馆百余座[參 126]。位于人民广场中心地带的上海博物馆有12万件馆藏文物,为上海最大的博物馆。另外自1985年开始举办的上海车展也颇有影响力。除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等大型博物馆外,上海还有鲁迅纪念馆等专业博物馆,正逐步向公众免费开放[參 127]

公共图书

上海古代以私人藏书为主,开埠后出现近代图书馆,其中以1847年兴建的天主教耶稣会徐家汇藏书楼最为著名[參 128]中华民国建立后,上海市立图书馆1936年试行开放[參 129],在高校陆续出现了图书馆[參 130]。上海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为主馆位于淮海中路上的上海图书馆,拥有各类图书、报刊资料5200万册,以及15万余张旧唱片和影音资料,并和世界各地150多家公共图书馆建立图书交换业务。

卫生

上海开埠后,西医随同传教士和医生一同进入。1844年,出现现代医院[參 131]。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參 132]。现在,上海的公共医疗体系以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28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为主,辅之以社区医疗机构。同时,在各郊区县开始建设三级甲等医院的分院,并进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

文化艺术

位于公共租界内的多伦路曾聚集众多作家,现为文化名人街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而海派的来源,有说法指于清末民初海上画派有关。海上画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后随着上海商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卖画为生,海上画派之名渐广为人知。

文学

魏晋时期,华亭人陆机陆云曾为当时一代文豪。而自1919年后,由于租界独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众多名人,上海很快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基地[參 133],聚集了左联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郁达夫王造时丁玲张爱玲等名家也在上海从事创作,并产生了《子夜》等以上海为背景的著名作品。

1980年代以后,海派文学出现了叶永烈、叶辛、王安忆等知名作家,而以《三重门》一举成名的韩寒以其特立独行的作风引发了诸多讨论,被称为韩寒现象[參 134]

美术

吴昌硕《牡丹水仙图》
1947年越剧《山河恋》上演时越剧十姐妹合影
上海大剧院为上海歌剧的主要演出地
上海音乐厅
大世界游乐场
大光明电影院曾为远东最大的影院

明代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逐渐兴起[參 135],并在清代主导了江南地区的画风[參 136],出现了如顾昉之类的大家。

清末时,传统书画上,形成以吴昌硕李叔同为代表的海上画派[參 137],内容多以花鸟鱼虫为主。同治年间,由教会开办了中国最早的美术教育机构土山湾画馆引进了西方美术[參 138]民国建立后,随着张大千刘海粟徐悲鸿丰子恺等名家定居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美术的中心。摄影木刻雕塑漫画连环画等美术形式开始兴起,产生了《三毛》等著名作品[參 139]

目前,上海的美术展馆以上海美术馆为主,辅以莫干山路50号、田子坊等美术创意园区[參 140]。而传统美术上,1960年代的上海中国画院则代表着上海国画艺术界[參 141]1996年后,上海双年展成为中外美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參 142]

曲艺与传统戏剧

在十九世纪后期,文艺演出成为民众主要的休闲娱乐形式。20世纪初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逐渐出现了独角戏,多由一人以吴语方言。在1920年代末期,通过吸收话剧艺术和传统说笑艺术,在上海产生了滑稽戏[參 143],主要使用上海话和其他吴语方言。1912年开业的大世界游乐场后逐渐成为重要的演出场地。

而随着苏州的四大昆班、徽班的皮黄、京剧艺术等陆续进入上海[參 144]。评弹也籍着语言与地理位置的优势,从苏州扩展到上海,并随着商业电台的普及,评弹艺术迅速发展,到1930年代,当时每天的评弹节目多达103档。1920年代以后,上海并逐渐形成了以周信芳盖叫天为首的海派京剧风格,并吸引了梅兰芳等京剧大家常住上海[參 145]。同一时期,浙江嵊县(今浙江嵊州)小歌班也在上海舞台上开始发扬越剧这一新剧种[參 146]。而上海本地的传统唱腔在融合了现代戏剧形式后,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沪剧

至2012年,上海主要的传统剧团有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等,昆剧团经常赴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參 147],京剧交流活动也时常举办[參 148],同时借助于电视媒体,出现了《越女争锋》等选秀活动。上海滑稽剧团、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和上海青年滑稽剧团等也开始借助于电视进行演出,尤其《老娘舅》节目自1995年起连演12年,成为上海电视上最长寿的电视节目之一[參 149]。1999年,用于杂技表演的上海马戏城落成[參 150],并长期上演《时空之旅》节目。此外,以浦东说书、松江锣鼓书等地区性曲艺形式通过今年来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得到重视,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參 151]

现代戏剧

上海的话剧于19世纪末在教会学校中产生,当时主要以英语演出西方名剧的片段。1899年上演的《官场丑史》成为有记录的最早的一出剧目[參 152]。1907年,《黑奴吁天录》在兰心大戏院公演,成为早期话剧形成的标志。新文化运动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多用话剧来表达观点。进入192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了《麻雀与小孩》等歌舞剧[參 153]

1927年成立的国立音乐院[參 154]和1950年代陆续成立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歌剧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參 155] 现为上海现代戏剧的演出机构和专业培训机构。话剧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主体,而音乐剧和歌剧的演出则主要借助于国际演出团队。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也分别进行了改造和兴建,之后上演了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參 156],以及普契尼的经典歌剧《波西米亚人[參 157]、《图兰朵[參 158]等。

音乐

上海的早期音乐以传统的江南丝竹为主,上海开埠后,西洋音乐传入。1878年,上海管乐协会成立管乐队[參 159],即今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进入1930年代,上海流行音乐进入繁荣时期。《夜上海》、《苏州河畔》、《夜来香》、《何日君再来》、《玫瑰玫瑰我爱你》、《如果没有你》、《恭喜恭喜》、《明月千里寄相思》等,均创作并流行于这一时期。除流行音乐以外,鉴于当时局势,上海的大部分音乐人也兼创作爱国歌曲,出现了《毕业歌》、《大刀进行曲》等作品。现在用作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在由知名音乐家聂耳创作于上海。

1949年以后,上海的流行音乐以及电影原声音乐红色歌曲所取代,少有新作品诞生,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至1978年,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恢复举行,即后来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随着音乐教育的恢复,上海逐渐出现了孔祥东黄英廖昌永等著名艺术家。为普及高雅音乐,上海电台创立星期广播音乐会,并持续至今。帕尔曼小泽征尔马友友柏林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也曾在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进行交流演出。

流行音乐方面,上海本地的相关制作和乐团在197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复苏。1993年,为鼓励上海和中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设立专业的流行乐榜单,即东方风云榜。而本土的流行乐也培养毛阿敏胡彦斌等明星。一些国际流行乐坛的著名歌手和乐队如惠特尼·休斯敦[參 160]席琳·狄翁[參 161]瑪麗亞·凱莉[參 162]林肯公園[參 163]比吉斯[參 164]海莉·薇思特拉[參 165]滨崎步[參 166] 都在上海举办过演唱会。

电影

1895年8月,上海出现了名为西洋影戏的电影。1909年,亚细亚影戏公司成立,为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在1921年至1931年间,上海各类电影公司摄制的故事片有650余部。随着电影业的迅速发展,阮玲玉胡蝶周璇赵丹上官云珠、黎明晖、王人美等成了当时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大量私营电影则1950年代被整关闭。上海的电影业界先主要由国有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參 167]上海电影译制厂[參 168] 等构成,并于2003年组建成上海电影集团。1949年后诸多著名革命题材电影如《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鸡毛信》等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所拍摄,而成立于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三个和尚》、《宝莲灯》等经典作品。

定期活动

上海每年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上海电视节创办于1986年,是中国最早的国际电视节[參 169],创办于199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也较为知名[參 170]。上海旅游节为每年9月至10月的文化节日,主要进行国际旅游推广活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会举行多场画展、音乐会、艺术展,并聘请各国艺术家登台献艺。每年8月中旬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书展,而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通常在世纪公园举行。

传媒

报业

申报》为近代中国的重要报纸,图为其创刊号

上海现代化报业自开埠以后便开始发展,之前主要有一些邸钞、《京报》等官方公报的传统新闻传播媒介。1850年,全英语的《北华捷报》创刊,成为上海最早的报纸[參 171]。1861年,汉语报纸《上海新报》创刊。1872年,近代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的《申报》创刊[參 172]。至1936年,《申报》、《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大公报》等五大报纸,每日销售总数即达到50万份。至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后,《申报》等由于不接受日军的新闻审查而停刊。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后,上海报业基本停运。直到1945年才恢复,至1949年5月,上海全市有各类报纸70余种[參 173],为全国报业中心[參 174][參 175]

早期创刊于上海的重要报纸
报纸 创刊 停刊 备注
北华捷报 1850年6月26日 1951年3月31日 上海最早的报纸,英文
上海新报 1861年10月17日 1872年12月31日 上海第一份汉语报纸
申报 1872年4月30日 1949年5月27日 1946年后成为国民党官方报纸
新闻报 1893年2月17日 1949年5月27日 以经济新闻为主
时事新报 1911年5月18日 1949年5月27日 由《时事报》和《舆论日报》合刊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控制上海全境后,为了控制舆论,《申报》和《新闻报》等很快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没收并停刊,上海报业也开始转向全面国有,到了1960年代中期以后,全市只有《解放日报》和《文汇报 (上海)》两种[參 176]1979年起,上海大批报纸开始复刊。

目前上海主要有解放日报和文汇新民两大报业集团,《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等保留了党报性质,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实行强制订阅[參 177]。而较为贴近平民的报纸有《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等,以《新民晚报》的发行量为最大。

出版

一二八事变前,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
193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

1843年,上海英商墨海书馆引进中国第一台印刷机,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出版社[參 178]。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參 179]。1912年,中华书局在沪开业[參 180],并迅速发展崛起。上海此后逐渐成为了中国出版业的中心。到1910年代底,上海各类出版销售机构增加到120余家,占全国出版机构的80%。到1936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的出版已占全中国出版图书的71%。

1949年起,政府开始对出版进行整顿,形成以新华书店为核心的图书出版发行。进入1959年以后,包括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在内的大型印刷出版机构被迁移至北京[參 181],上海出版行业逐渐衰落,到1969年全年上海出版仅为16种。

进入2000年,上海各出版社开始被整合成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颇为著名,而上海文艺出版社则有著名期刊《故事会》。

广播电视

1923年1月23日在上海开播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是中国首家公共广播电台[參 182]。1920年代以后,随着相关无线广播的法规制定,私营电台与国有电台迅速发展。到1945年,拥有营业许可的国营电台和民营电台达108家[參 183],广播节目除新闻时讯外,也经常播出苏州评弹和滑稽戏等曲艺节目。1949年5月27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參 184],同时各类私营电台被陆续整合,至1953年,仅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一家。1992年初,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成立[參 185],成为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有竞争关系的第二家省级广播电台。

1958年上海电视台成立并播出黑白电视,而彩色电视于1973年出现[參 186],同时建成高210米的上海电视塔。为了引进竞争机制,在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作为上海第二家省级电视台开播[參 187],其新闻减少了部分上海电视台的政治内容,其他节目也更加贴近市民。1994年2月,上海教育电视台开播,成为主要以播送教育与科技信息为主的电视台[參 188]。1992年起,开始播出有线电视。

2001年,广播电视机构改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全部并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几乎控制了上海市全部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參 189]。各电视台也进行明确分工,原本竞争的格局不复存在。同时凭借其垄断地位,原本播出戏剧的频道完全变成了购物频道,其他节目中也时常播出购物节目,另外访谈类节目造假等现象,均引发部分观众的批评,在宽带山讨论区中也经常爆料其集团内部的丑闻。

体育

姚明曾率领上海大鲨鱼获得CBA冠军
上海体育场承办了北京奥运会部分足球比赛
上海国际赛车场F1举办地

上海开埠后,近代体育传入上海,后通过新式学校的教学活动在华人学生中开始,促进了上海体育水平的提高。193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的三分之一为上海运动员[參 190]

1949年以后,在有较高群众基础的等领域,培养了篮球运动员姚明、乒乓球运动员王励勤、游泳冠军乐靖宜、跳水运动员吴敏霞、田径运动员刘翔中国象棋冠军胡荣华,围棋冠军常昊,以及徐根宝范志毅孙雯谢晖等著名足球教练员和运动员。1980年代后,上海开始尝试商业化体育运转模式,并于1993年成立了国内首家职业体育俱乐部,上海申花俱乐部[參 191]1990年代起,各类健身器材开始在社区内出现,并逐步将学校场地对公众开放,到2008年,全市开放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已有1100多处[參 192]

团体

1903年,中国最早的相对专业的足球队在上海出现[參 193]。目前上海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棒球上有专业的职业俱乐部及代表队。中超上海申花中甲上海东亚CBA上海大鲨鱼等颇为著名。

赛事

在民国时期,上海举办过1915年、1921年、1927年的远东运动会,以及第一届东亚运动会等4届洲级综合运动会,又主办了第六届、第七届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一度实行的三地轮流举办政策[參 194]第五届第八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国际性赛事方面,上海举办过1993年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參 195]、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參 196]等,并于2008年承办了部分奥运会的赛事[參 197],并多次主办的各类世界单项体育赛事[參 198][參 199]。此外从2004年起,每年的F1中国大奖赛都会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

建筑

上海的古代建筑,目前基本遗留的以明代建筑为主,而且大部分为民居和私家园林。除官署学堂寺庙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民居大多为江南风格,砖木立帖式平房,在上海,除老城厢以外,在各郊区的乡镇中仍能见到较多的此类建筑。上海的私家园林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为豫园,而古代居民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闵行七宝镇青浦朱家角镇浦东新场镇等。

上海开埠以后,随着租界建立和欧美文化大举进入,一些西式别墅和洋房开始兴建,上海也开始出现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因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其中尤以外滩地区的金融建筑最为著名,诸如中式的中国银行原总行大楼,如折衷主义风格的江海关,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等,采用美国装饰艺术运动摩天楼风格的沙逊大厦等,现大量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予以保护。因为人口大量增加,这个阶段也产生了极富上海特色石库门住宅,直至1980年代一直是上海最常见的住宅样式[參 200]

进入1990年代后,上海开始广泛进行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改造,新建了大量商务办公楼、大型商场等现代风格建筑,至2008年,楼层超过30层的已有2000多栋[參 201],其中尤以而浦东陆家嘴地区为代表,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已成为上海地标,另有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正在興建。

旅游

上海在租界时期遗留了众多富有特色的欧式建筑,而1990年代起又出现了诸多现代化建筑,同时,周边郊区分布着几处具有江南风格的水乡古镇,均成为了旅游景观。上海于1986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各国游客,到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达到640万人次。

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科技馆3处属中国最高的5A级旅游景点[參 202],另有20处4A级景区佘山东平共青海湾等4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沙逊大厦外白渡桥等617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每年举办的文化推广活动也推动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包括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等。每年9月的上海旅游节则是展示上海和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舞台和途径。网球上海大师赛一级方程式赛车中国站也成为一些游客到上海旅游的目的。2010年5月至10月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参观人数是达到了7300余万人次[參 203]

上海外滩的夜景全景圖

注释

  1. ^ 源于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讲话。
  2. ^ 清朝时的苏松太道因在雍正八年(1730年)后驻地位于上海县,因而俗称为上海道,或者江海关道,但上海的行政等级并未改变。1927年,上海被设为市,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最初称为特别市,1930年后称为院辖市,1948年后称为直辖市。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政权一度将上海恢复上海特别市的名称。1949年后,上海市继续维持直辖市地位。
  3. ^ 始见于《后汉书·左慈传》,本称之为吴地松江。宋朝时,始作吴松江。以后称之为吴淞江,即现在的苏州河
  4. ^ 1914年,法租界完成最后一次扩界。公共租界范围大致为今上海市的黄浦、静安和虹口、杨浦两个区的南部沿江地带。中区与西区,东至黄浦江、西抵静安寺、镇宁路,南起延安路,北达苏州河;北区与东区,西至浙江北路、北界至武进路、周家嘴路一线,南抵苏州河,东界至复兴岛。黄浦、徐汇两区的部分区域主要是上海法租界,其南线由徐家汇沿肇嘉浜路、徐家汇路、人民路一线,东抵黄浦江,北到延安路与公共租界相邻,西由静安寺沿华山路到徐家汇。长宁则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而闸北和南市两片中国管理的华界则被租界分割为互不相连的两块。

参考文献

  1. ^ 松江美布“衣被天下”. 文汇读书周报. 2009-07-31 [2011-03-12]. 
  2. ^ 历史性变革. 中国上海. [2011-03-12]. 
  3. ^ 上海为什么叫上海“下海”又在哪里. 腾讯读书. 2009-12-07 [2011-03-09]. 
  4. ^ “申”、“沪”的由来. 中国上海. [2009-08-01]. 
  5. ^ 上海崧泽遗址发现座新石器时代墓穴. 人民网. 2004-05-13 [2011-03-12]. 
  6. ^ 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11 (PDF). Z/Yen. [2012-03-19] (英语). 
  7. ^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发掘取重大成果. 中国国家地理. 2009-01-08 [2011-03-09]. 
  8. ^ 上海的历史沿革. 上海企业信息网. 2005-12-27 [2011-03-09]. 
  9. ^ 上海建城. 上海市政府. [2009-08-01]. 
  10. ^ 上海世博加速污染企业淘汰 松江区5年关停553家. 新浪新闻. 2010-07-21 [2011-03-09]. 
  11. ^ 近代上海. 中国上海. [2009-08-01]. 
  12. ^ 谁的上海?——近代上海社会的主体性问题. 文汇报. 2010-04-16 [2011-03-11]. 
  13. ^ 上海租界志>>第一篇区域人口>>第一章区域>>第三节租界扩张.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01-12-01 [2011-03-11]. 
  14. ^ 1911年11月1日-上海光复陈其美任沪军都督. 网易历史. 2006-11-01 [2011-03-11]. 
  15.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附图). 新浪新闻. 2002-01-27 [2011-03-11]. 
  16. ^ 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迁入苏区后中央与中央局组织若干问题考析. 中国知网. 2003-01 [2011-03-11]. 
  17. ^ 血染浦江的五卅惨案. 新浪读书. 2005-04-04 [2011-03-11]. 
  18. ^ 上海设立“特别市”--历史上的今天网
  19. ^ “八一三”淞沪会战 我运炮弹炸日军司令部.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1-03-11]. 
  20. ^ 租界结束. 海上风网. 2005-03-20 [2011-03-11]. 
  21. ^ 1958年上海市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网. 2009-08-04 [2011-03-11]. 
  22. ^ 22.0 22.1 22.2 近十年北京與上海空間發展管理體制的比較分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 黄士正. 2004-04-24 [2011-03-11]. 
  23. ^ 建设双中心上海本地股面临战略性机遇. 上海证券报. 2009-03-26 [2011-03-11]. 
  24. ^ 地理位置. 中国上海. [2011-03-12]. 
  25. ^ 上海概览-上海气候概况. 中国上海. [2011-03-11]. 
  26. ^ 上海气候概况. 中国网. 2009-09-08 [2011-03-11]. 
  27. ^ 今年“两会”作秀难. 德国之声. [2012-04-19]. 
  28. ^ 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市政府领导合影. 中国上海. 2011-03-11 [2011-03-11]. 
  29. ^ 上海市行政区划情况统计表. 上海民政. 2011-02-15 [2011-03-11]. 
  30. ^ 上海人民政府志>>第一篇政权、政务>>第四章区政、县政>>节.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04-11 [2011-03-11]. 
  31. ^ 国务院已批复浦东扩区申请同意撤除南汇区. 新民网. 2009-05-06 [2011-03-11]. 
  32. ^ 上海宣布黄浦区、卢湾区两区建制撤销. 新民网. 2011-06-08 [2011-06-08]. 
  33. ^ 市公安局印发《上海市常住户口管理规定》(修正本)
  34. ^ 融入大上海 大丰在行动-大丰之声
  35. ^ 四人帮被粉碎后上海余党竟妄图发动武装政变. 党史博览. 2012-04-16 [2012-04-19]. 
  36. ^ 原上海社保局长祝均一被终止全国人大代表资格. 新浪新闻. 2006-08-11 [2012-03-19]. 
  37. ^ 未明确承认有罪 陈良宇承认“社保案”中有责任. 联合早报. 2008-03-29 [2011-04-18]. 
  38. ^ 第七节美国重获治外法权. 《上海外事志》编辑室. 1999-09 [2011-03-12]. 
  39. ^ 历史上的今天-1993年5月9日首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举行
  40. ^ 上海APEC. 人民网. 2001-03-11 [2011-03-11]. 
  41. ^ 上海峰会.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2006-04-20 [2011-04-18]. 
  42. ^ Shanghai now the world's largest cargo port. Asia Times Online. 2006-01-07 [2008-03-20] (英语). 
  43. ^ 2009上海年鉴-第四十一外事-综述. 中国上海. [2011-04-18]. 
  44. ^ 上海旅游. 中国旅游. 2010-11-25 [2011-04-18]. 
  45. ^ 45.0 45.1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12-02-24 [2012-04-03].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2011统计”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46. ^ 主要年份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 上海市统计局. [2012-04-20]. 
  47. ^ 上海轻工业志-总述.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2-04-19]. 
  48. ^ 黄浦区区志-金融.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2-04-20]. 
  49. ^ 上海最后“攻破”的一座堡垒:取缔证券大楼[图]. 中华网军事. 2009-12-11 [2012-04-20]. 
  50. ^ 交通银行详细资料. 凤凰财经. [2011-03-12] (中文). 
  51. ^ 上海将启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 交行为首家试点银行. 新华网财经频道. 2009-02-26 [2012-04-20]. 
  52. ^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08 [2012-04-05]. 
  53. ^ 浦东:数字20年---对比1990和2009. 东方网. 2010-04-13 [2012-04-05]. 
  54. ^ 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海市统计局. 2011-05-03. 
  55. ^ 上海老外人数激增钱包缩水. 广东省政府. 20012-1-29 [2012-04-20]. 
  56. ^ 上海年鉴2009-三十五、卫生-综述.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2]. 
  57. ^ 上海人口预期寿命已达到81.28岁 人口老龄化加剧. 新华社. 2009-04-20 [2012-04-20]. 
  58. ^ 南浔古镇导游词. 品牌互动网. 2007-05-17 [2012-04-20]. 
  59. ^ 旧上海人口省籍构成,广东籍排第三. 广东省政府. 2004-11-9 [2012-04-20]. 
  60. ^ 山坳中的上海话:兴衰背后见证中国社会微妙变化. 新闻周刊. 2005-10-19 [2012-04-20]. 
  61. ^ 人文环境概述--上海的人口、地理简介. [2012-04-20]. 
  62. ^ 浦东概述:浦东生活之公共服务. 浦东新闻网. 2010-11-12 [2012-04-20]. 
  63. ^ 上海户籍人口第17年负增长. 新闻晨报. 2010-03-09. 
  64. ^ 中国大城市人口严重超载 人口流动带来犯罪问题. 瞭望新闻周刊. 2010-02-23.  已忽略文本“ accessdate 2012-04-20” (帮助)
  65. ^ 教授陈信康:上海市民素质偏低 排外严重. 新民网. 2008-10-14 [2012-04-20]. 
  66. ^ “上海地铁悲情一幕”引发“沪人排外”之争. 金羊网. 2006-09-22 [2012-04-16]. 
  67. ^ 保护断裂的上海话. 东方早报. 2011-03-03 [2012-04-20]. 
  68. ^ 独家:《上海话大词典》面世 "说打"沪语先过"音标"关. 东方网. 2007-08-15 [2012-04-20]. 
  69. ^ 迷倒众多国家元首的绿波廊特色小点心. 上海旅游网. 2008-06-25 [2012-04-20]. 
  70. ^ 概况. 新雅粤菜馆. [2012-04-20]. 
  71. ^ 回忆让上海人泪流满面的罗宋汤. 丁丁网. 2009-12-25 [2012-04-20]. 
  72. ^ 上海四大金刚. 中外书摘. [2012-04-20]. 
  73. ^ 上海年鉴2009>>四十三、民族·宗教>>第一节 综述.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0 [2012-04-20]. 
  74. ^ 上海市佛教概况. 上海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 2010 [2012-04-12]. 
  75. ^ 上海市道教概况. 上海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 2010 [2012-04-20]. 
  76. ^ 白云观. 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员会. 2001-03-11 [2012-04-20]. 
  77. ^ 上海市伊斯兰概况. 上海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 2010 [2012-04-20]. 
  78. ^ 上海市天主教概况. 上海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 2010 [2012-03-12]. 
  79. ^ 远东最大的天主教堂——佘山圣母大殿. 壹旅游. 2010-02-10 [2012-04-20]. 
  80. ^ 上海市基督教概况. 上海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 2010 [2012-04-20]. 
  81. ^ 上海宗教志>>第五编基督教>>第一章场所>>第一节、开放教堂.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2-04-20]. 
  82. ^ 上海租界志>>第二篇机构>>第三章行政管理机构>>第一节 道路码头委员会.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01-03-11 [2012-04-03]. 
  83. ^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中国上海. 2001-03-11 [2012-04-03]. 
  84. ^ 规模最大的城市规划模型 —“上海市内环线内主体模型”. 大世界吉尼斯. [2012-04-03]. 
  85. ^ 上海"平改坡"工程将大扩容. 东方网. 2002-07-20 [2011-04-18] (中文). 
  86. ^ 中心城区屋顶水箱改造工程已经纳入“十一五”规划. 东方网. 2006-04-12 [2012-04-03]. 
  87. ^ 上海年鉴2009>>城市建设管理>>第九节市容环境卫生. 中国上海. 2001-03-11 [2012-04-03]. 
  88. ^ “蜗居”上海的人们 上海棚户区生活现状特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03-11 [2012-04-03]. 
  89. ^ 上海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德国之声. [2011-03-11]. 
  90. ^ 上海年鉴2009>>城市建设管理>>第九节市容环境卫生. 新民晚报. 2012-4-18 [2012-04-17]. 
  91. ^ 上海公布儿童血铅超标调查结果 承认环境污染致血铅超标. 搜狐科学. 2012-2-26 [2012-04-17]. 
  92. ^ 水质型缺水城市上海的20年找水路径. 第一财经日报. 2010-12-06 [2012-04-17]. 
  93. ^ 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全线启动. 上海水务局、上海海洋局. 2011-01-12 [2011-03-11]. 
  94. ^ 海地下水抽取回灌达基本平衡 地面沉降量每年6毫米. 东方网. 2012-04-09 [2012-04-18]. 
  95. ^ 上海园林志>>第二篇公园.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1]. 
  96. ^ 上海免费公园为何让人欢喜让人忧. 人民网社会频道. 2005-04-15 [2011-03-11]. 
  97. ^ 上海森林覆盖率10年增3倍. 文汇报. 2011-01-23 [2011-03-11]. 
  98. ^ 走过百年的上海公交1908年——2008年. 新民网. 2008-02-26 [2011-03-11]. 
  99. ^ 上海将实现“村村通公交”. 票价搜索. 2008-03-15 [2012-04-15]. 
  100. ^ 沪轨交日均516万次 每天335万元补贴公交. 腾讯新闻. 2011-03-11 [2012-04-15]. 
  101. ^ 上海地铁总长全球第一-联合早报2010年3月23日
  102. ^ 上海地铁工作日日均客流逼近700万
  103. ^ 杭州出租车数量只有上海的二成. 新闻晨报. 2011-03-11 [2012-04-11]. 
  104. ^ 首批新式出租车扬招点亮相街头 新扬招点更人性化. 新闻晨报. 2008-02-29 [2012-04-15]. 
  105. ^ 浦江沧桑话轮渡(附图).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08-03-31 [2012-04-15]. 
  106. ^ 交通卡能否网上充值. 新浪新闻. 2008-02-20 [2012-04-15]. 
  107. ^ 交通卡年底升级长三角通用. 新民网. 2009-04-26 [2012-04-15]. 
  108. ^ 主干路网——55公里,"三纵三横". 东方网. 2008-10-29 [2012-04-15]. 
  109. ^ 上海出台摩托车管理新举措“三纵三横”禁行. 新华网. 2002-07-30 [2012-04-15]. 
  110. ^ 上海通志>>第二十六卷城市建设>>第二章道路、桥梁>>第三节、桥梁、立交桥、隧道.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2-04-15]. 
  111. ^ 上海年鉴2009>>二十四交通运输业>>第九节航空运输.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1]. 
  112. ^ 上海年鉴2009>>二十四、交通运输业>>第九节、航空运输.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113. ^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特等站列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一等站列表
  114. ^ 1月28日起子弹头动车组将在沪宁杭间投入使用. 新浪网. 2007-01-23 [2011-03-11]. 
  115. ^ 上海:一个城市的传奇和梦想. 新浪网. 2006-09-12 [2011-03-11]. 
  116. ^ 2011年全球20大集装箱港排名出炉. 中国船员招募网. [2012-04-01]. 
  117. ^ 2009年上海年鉴>>二十四交通运输业>>港口航道.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01-03-11 [2011-03-11]. 
  118. ^ 卢湾区志>>第三十四编专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五、广方言馆.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4]. 
  119. ^ 南洋公学1896年纪事. 上海交大校史网. [2011-03-12]. 
  120. ^ 西安交大举行西迁50周年纪念座谈会(图). 中国教育在线. 2006-04-10 [2011-03-12]. 
  121. ^ 城市求学印象:上海. 北京考试报. 2010-04-07 [2011-03-12]. 
  122. ^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公报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实力和水平. 中国国家统计局. 2010-11-23 [2011-03-12]. 
  123. ^ 2008年上海统计年鉴. 上海市统计局. [2011-03-12]. 
  124. ^ 数据显示:学生能力国际评价上海学生全球第一. 新华网. 2011-01-11 [2011-03-12]. 
  125. ^ 旧上海的博物馆.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08-04-01 [2011-03-12]. 
  126. ^ 上海市博物馆数量已达百座. 上海工业旅游网. 2005-12-27 [2012-04-16]. 
  127. ^ 上海试点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 逐步实现对市民免费开放. 新华网. 2012-3-5 [2012-04-16]. 
  128. ^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 韶华再现. 上海图书馆. [2011-03-14]. 
  129. ^ 杨浦区志 >> 第三十九编专记 >> 国民政府与《大上海计划》.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4]. 
  130. ^ 上海图书馆专业志-总述.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2]. 
  131. ^ 上海通志--第三十六卷、卫生--概述.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2]. 
  132. ^ 中国红十字会初创及初步发展时期_高清图集. 新浪网. [2011-03-12]. 
  133. ^ 五四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 新华网. [2012-04-20]. 
  134. ^ “韩寒现象”始末. 搜狐网. [2012-04-20]. 
  135. ^ 《上海地方志》>>1989年第五期>>“松江画派”源流.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2-04-20]. 
  136. ^ 上海通志>>第三十八卷文化艺术(上)>>第六章美术、书法、摄影>>节.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2-04-20]. 
  137. ^ 复兴文人画传统的最后一次搏击——吴昌硕和海上金石画派. 中国知网. [2011-03-14]. 
  138. ^ 刘德斋与土山湾画馆. 艺术导报. [2012-04-20]. 
  139. ^ “三毛”最早诞生于1935年7月28日《晨报》副刊. 天津网. 2010-07-29 [2012-04-20]. 
  140. ^ 田子坊创意园区. 上海招商. [2012-04-20]. 
  141. ^ 上海中国画院. 今日艺术. [2011-03-12]. 
  142. ^ 上海双年展开幕. 东方早报. 2010-10-23 [2012-04-20]. 
  143. ^ 王无能. 易文网. 2006-11-30 [2012-04-20]. 
  144. ^ 历史上的今天 3月2日. 中国网. [2012-04-20]. 
  145. ^ 梅兰芳的几次出国演出(附图).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08-02-27 [2012-04-20]. 
  146. ^ 怀想当年“越剧十姐妹”绍兴将共演《山河恋》. 搜狐娱乐. 2007-02-01 [2012-04-20]. 
  147. ^ 上海昆剧团将携全本《长生殿》登上台北舞台. 东方网. 2010-03-30 [2011-03-12]. 
  148. ^ 京津沪京剧流派对口交流演唱会12月23、25日在沪举行. 东方网. 2010-12-17 [2012-04-20]. 
  149. ^ 老娘舅. 豆瓣电影. [2012-04-20]. 
  150. ^ 上海马戏城. 上海马戏城官网. 2010-11-19 [accessdate =2012-04-20]. 
  151.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2008-06-14 [2012-04-20]. 
  152. ^ 剧变沧桑:第1集 舞台西洋风. 文明网. 2009-02-21 [2012-04-20]. 
  153. ^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与《小小画家》的差异性比较. 博景源论文网. 2007-3-24 [2012-04-20]. 
  154. ^ 学院简介. 上海音乐学院. [2012-04-20]. 
  155. ^ 学院简介. 上海戏剧学院. [2012-04-20]. 
  156. ^ 经典音乐剧《猫》3月28日大剧院首演. 新浪上海. 2003-02-25 [2012-04-20]. 
  157. ^ 原汁原味意大利歌剧《波希米亚人》献演上海大剧院. 上海大剧院. [2012-04-20]. 
  158. ^ 图兰朵情定上海 吕嘉携手第四男高音. 新浪网. 2007-01-20 [2012-04-20]. 
  159. ^ 近代西方音乐传媒--上海工部局乐队.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08-04-08 [2012-04-20]. 
  160. ^ 惠特尼-休斯顿上海演唱会上演全家秀(组图). 新浪娱乐. 2004-07-23 [2012-04-20]. 
  161. ^ 席琳-迪翁引爆上海 《我心依旧》压轴演唱会. 新浪娱乐. 2008-04-11 [2012-04-20]. 
  162. ^ 玛利亚凯利上海演唱会专题. 新浪娱乐. [2012-04-20]. 
  163. ^ 2009林肯公园Linkin Park上海演唱会. 中国票务在线. [2012-04-20]. 
  164. ^ Bee Gees上海演唱会专题. 新浪娱乐. [2012-04-20]. 
  165. ^ 2010上海大剧院世博演出季闭幕演出新生代跨界美声——海莉·薇思特拉独唱音乐会. 上海大剧院. [2012-04-20]. 
  166. ^ 滨崎步上海演唱会专题. 新浪娱乐. 2008 [2012-04-20]. 
  167. ^ 中国动画的摇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介绍.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2012-04-20]. 
  168. ^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50周年:永不消失的声音. 新浪网. 2007-06-26 [2012-04-20]. 
  169. ^ 上海电视节. 上海电视节. [2012-04-20]. 
  170. ^ 上海国际电影节. 央视国际. 2008-06-24 [2012-04-20]. 
  171. ^ 《北华捷报》创刊号.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08-04-08 [2011-03-12]. 
  172. ^ 1872年4月30日 《申报》创刊. 人民网. 2010-04-30 [2011-03-12]. 
  173. ^ 上海新闻志>>第一编 报纸.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4]. 
  174. ^ 上海通志>>第四十一卷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概述.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2]. 
  175. ^ 中国新闻界与“世界报界大会”的姻缘(图). 搜狐滚动. 2010-12-27 [2011-03-14]. 
  176. ^ 上海中文报纸史略(1861~1949). 中国知网. 1992-03 [2011-03-12]. 
  177. ^ 上海:确保党报党刊发行. 新闻晨报. [2012-04-16]. 
  178. ^ 咸丰三年(1853)墨海书馆出版博物. 上海印刷博物馆. [2011-03-12]. 
  179. ^ 商务印书馆与上海. 文汇读书周报. 2007-06-29 [2011-03-14]. 
  180. ^ 希望是最后的个案——中华书局上海总厂的前世今生. 中华书局. 2010-6-7 [2011-03-14]. 
  181. ^ 上海通志>>第四十一卷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第二章出版>>第一节出版机构.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2]. 
  182. ^ 外国人在华广播电台的建立. 中国现代广播史. 2007-06-21 [2011-03-12]. 
  183. ^ 上海通志>>第四十一卷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概述.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2]. 
  184. ^ 上海通志>>第四十一卷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第三章广播>>第一节、无线广播.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2]. 
  185. ^ 上海广播电视志>>第一编广播电台>>第一章无线广播>>第五节、上海东方广播电台.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2]. 
  186. ^ 彩色电视会战(1970~1973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2011-03-14]. 
  187. ^ 东方卫视总监田明:我只是折射阳光的一滴水. 东方网. 2009-10-23 [2011-03-12]. 
  188. ^ 教视简介. 上海教育电视台. [2012-04-20]. 
  189. ^ 关于SMG. 上海广播电视台. [2012-04-19]. 
  190. ^ 上海通志-第三十七卷体育-第四章竞赛-第二节参加运动会.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1]. 
  191. ^ 上海申花简介. 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 2001-03-11 [2011-03-11]. 
  192. ^ 上海年鉴2009-三十六体育-第二节群众体育.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1]. 
  193. ^ 中国男队世界杯征战史1930-2002. 凤凰网. 2009-09 [2011-03-11]. 
  194.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取消全国运动会由北京、上海、广东轮流举办限制的函. 凤凰网. 2010-12-2 [2012-04-17]. 
  195. ^ 历史上的今天-1993年5月9日首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举行
  196. ^ 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十月上海开幕. 新浪上海. 2007-02-13 [2011-03-11]. 
  197. ^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赛区
  198. ^ 上海通志-体育-竞赛-举办承办运动会.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3-11]. 
  199. ^ 上海获得2011年第十四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主办权. 新华网. 2007-03-24 [2011-03-11]. 
  200. ^ 石库门,走过百年继续守望上海. 新民晚报. 2010-11-21 [2012-04-17]. 
  201. ^ Skyscraper Cities Ranking List. The World's Best Skylines. 2012-04-05 [2012-04-05] (英语). 
  202. ^ 上海科技馆成为5A级科普旅游景区. 新华上海. 2010-03-18 [2011-03-11]. 
  203. ^ 外国媒体盛赞上海世博会. 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 2001-03-11 [2011-03-14]. 

外部链接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