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CRHK128/沙盒
{{幽默}}
这是CRHK128的用户沙盒。用户沙盒是用户页的子页面,属于用户的测试区,不是维基百科条目。 公用沙盒:主沙盒 | 使用指南沙盒一、二 | 模板沙盒 | 更多…… 此用户沙盒的子页面: 外观选项: 用字选项: 如果您已经完成草稿,可以请求志愿者协助将其移动到条目空间。 |
香港联邦共和国 Commonwealth Republic of Hong Kong(英语) | |
---|---|
格言:Dieu et mon droit[参 1] “我权天授”/“天有上帝,我有权利” | |
国歌:《天佑女王(吾王)》 (God Save the King/Queen) | |
首都 | 香港 (城邦) [参 2] |
中央政府 所在地 | 中环添马 |
最大行政区 | 新界离岛区(以面积计算)/新界沙田区(以总人口计算) |
最大城市 | 香港 (城邦) |
官方语言 | 香港语、英语 |
官方文字 | 香港文、英文 |
族群 | 香港人 (93.6%)、印尼裔和菲律宾裔 (3.8%)、白人 (0.8%) |
政治体制 | 联邦制 议会民主制 |
法律体系 | 英美法系 |
国家宪法 | 香港宪法 |
政府 | 西敏制 |
• 总统 | User:Ael1025 |
• 总理 | User:CRHK128 |
• 总理 | User:CRHK128 |
• 国会 | 达苏沙女男爵 |
• | 约翰·贝尔考 |
• 最高法院 | 廖柏嘉 |
现役军人 | 55万5千(第9名) |
成立 | |
面积 | |
• 总计 | 2,755平方公里(第183名) |
• 水域率 | 59.91% |
人口 | |
• 2047年估计 | 8,290,825人(2047年中期估计)(第98名) |
• 密度 | 5,022.9/平方公里(第3名) |
GDP(PPP) | 2047年估计 |
• 总计 | 4955亿美元(第38名) |
• 人均 | 54722美元(第10名) |
GDP(国际汇率) | 2047年估计 |
• 总计 | 3420亿美元(第34名) |
• 人均 | 49871美元(第15名) |
货币 | 港元(HKD) |
时区 | UTC+8(香港时间) |
• 历法 | 公历 |
行驶方位 | 靠左行驶 |
电话区号 | 852 |
ISO 3166码 | HK |
主要节日 | * 新年:1月1日 |
家用电源电压 | 230V |
家用插座标准 | G |
家用电源频率 | 50 Hz |
中央银行 | 香港银行 |
人类发展指数 | 0.910(第12名) |
国家象征 | |
地理最高点 | 大帽山(海拔957米) |
最长河流 | 香港河(37.125公里) |
最大湖泊 | 万宜水库(6.66平方公里) |
海岸线 | 1,180公里 |
互联网顶级域 | .hk |
香港联邦共和国(英语:Commonwealth Republic of Hong Kong),简称为香港,处于南中国海沿岸,珠江口以东。北接大陆地区广东省深圳市、西接珠江,其余两面与南中国海邻接。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及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其中香港岛是全港的发展核心;地理环境上则由九龙及新界等土地、以及263个岛屿构成,人口约829万人。
公元前214年,香港被秦朝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此后为中原王朝或广东越南地区领土,也曾建立过本土政权。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大英帝国与清朝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此后再于1960年签订《北京条约》和于19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分别永久割让九龙和租借新界99年。二战期间,香港曾被大日本帝国占领约三年零八个月。战后香港重光,英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直至1997年7月1日,英国将香港主权移交中共,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成为中共的其中一个特别行政区。在50年后,即2047年7月1日,“五十年不变”的政治承诺到期,香港宣布独立并发表独立宣言,香港联邦共和国成立。
香港开埠前,未计九龙和新界,香港岛已经是一个有数千人口的小岛。英国人看中维多利亚港是一个水深港阔、四季不结冰,而且不在地震带的天然良港。在清廷分阶段割让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国后,英国人开始发展香港,在英国的统治下,香港从一个荒芜、地瘠山多且天然资源缺乏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一个转口港,成为欧洲各国商船向中国进行鸦片及其他商品贸易的枢纽,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乱局影响。同时,孙中山在香港先后成立兴中会和同盟会,为后来清廷被推翻打下基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在香港保卫战中攻占香港,香港经历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日占时期。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基于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环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国大陆长期战乱影响;太平天国、国共内战、阶级斗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中国难民逃港,令香港人口迅速增长,因而带来充足劳动力,加上资金和技术,使香港经济于20世纪后期急速增长,逐步发展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业为主的现代化国际大都会,获誉为亚洲四小龙和纽伦港之一。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共依此从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香港基本法》说明香港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除国防和外交由中共中央政府管理,中共给香港实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终审权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然而,在香港主权移交后,香港人对特区政府及中共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每况愈下,政府高压的权威也遭到民众质疑。在50年后,即2047年7月1日,“五十年不变”的政治承诺到期,香港人心惶惶,害怕中共会吞并香港,最终特区政府被推翻,新香港政府宣布独立并发表独立宣言,香港联邦共和国成立。
香港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并以优良治安、自由经济、简单税制和健全的法律制度而闻名于世界,素有“东方之珠”、“东方曼哈顿”等的美誉。香港同时为全球其中一个最安全、生活水平最高、最适宜居住及人均寿命最长的大都会。空气污染、贫富悬殊、政制发展等则为本港主要的社会问题。
历史
[编辑]香港地名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英国军队最初登陆香港岛赤柱时,原居民陈群带领英军到港岛北的故事(参考阿群带路图)。但英国于香港建立殖民地前,其实明朝末年已经有香港地方概念,当时的所指的香港是指铁坑对面的小岛,即现今黄竹坑对面的鸭脷洲[1],而不是指现今的香港仔。因鸭脷洲上拥有隋唐时代开始已为人信奉的洪圣爷庙(鸭脷洲洪圣庙),而香港仔只有清初才多人信奉的天后庙,鸭脷洲的开发历史应比香港仔更早,而香港仔这名字本身已说明它是比香港一名更晚才出现,而且现今黄竹坑、香港仔和田湾一带,在100年前还是海湾,平地稀少,人口应不多。
香港史前时期 前39000年~前221年
[编辑]于39,000至3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香港和附近地区已有人类活动[2],主要遗址位于黄地峒一带。
公元前3000年起,长江中游文化、东南亚沿海文化、殷商青铜文化和古越文化先后传入香港。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都发现新石器时代聚落和玦饰工场遗址[3]。
在前2000年至前1000年青铜器时代,香港一带初期受到东南沿海原始文化影响,后来商代青铜文化传入香港。
香港秦至元朝时期 前221年~1368年
[编辑]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军攻占百越,置南海郡,将香港正式纳入秦国地图。由公元前203年开始,香港由南越国管辖,直至前111年西汉灭南越,香港才再由中原王朝管治。其后东汉、东吴、西晋及东晋初年,香港一直仍属番禺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起,该地区属宝安县管辖[4]。
公元736年(唐朝开元二十四年),香港属于循州(今惠州市),并设立屯门军镇,当中两千名士兵驻守屯门,主力保护海上贸易。自唐朝,香港沥源(今沙田)以及大奚山沙螺湾土壤都适合牙香树生长,种香及产香也逐渐发展起来。一直到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海禁迁界为止。根据考证,明朝时期由东莞南部及新安全境(包括香港)香树制品会经陆路运至尖沙头(今尖沙咀),以小艇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再用艚船(俗称为“大眼鸡”)运至广州,最后送往苏杭销售[5]。“香港”这个名称由来,其中一个说法源于香港盛产和出口香木,因此得名(运送香料的港口)[6]。
五代十国时期,香港由割据两广的南汉国管治[7]。由于大步(现称大埔)一带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963年设立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宋灭南汉,北宋政府于九龙湾一带设立官富场,并派盐官驻守。南宋末年,宋端宗和宋帝昺为躲避元朝军队,逃到香港,传说他们曾在土瓜湾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后人称该处为宋王台或者宋皇台。
香港明朝时期 1368年~1644年
[编辑]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立葡属香港,明军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开战,史称屯门海战,最后全胜。
香港清朝时期 1644年~1841年
[编辑]清朝初年,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南明遗臣郑成功,遂于1662年(康熙元年)下迁界令,加上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后来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许弛禁,原有宗族陆续迁回,外来宗族亦应广东省政府鼓励乘势迁入,当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广东惠州、梅州等客家籍农民,新界宗族分布新局面逐渐形成[a]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清朝道光帝由主战转向主和,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1841年1月,琦善与查理·义律在清廷与英国不知情下草拟《穿鼻草约》[8],于1月20日由查理·义律发出《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中,宣称和琦善之间“达成初步协议”[b],其中包含“把香港岛和海港割让给英国”,及后于香港岛赤柱登陆,获香港岛原居民陈群引路到香港岛北部,当英兵行经香港村时从陈群以客家话回答中得知“Heong Kong”发音后记载于香港政府第二号宪报,后来简略为“Hong Kong”拼法成为全岛名称,沿用至今。由于清廷和英国政经界分别认为“有辱国体”及获利太少,故双方不承认存在《穿鼻草约》。直至1842年,英军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打败清军,翌年派砵甸乍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清廷将香港岛连同邻近鸭脷洲正式永久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军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即英法联军之役)中再次战败,签下《中英北京条约》[8],把九龙半岛南部连同邻近昂船洲一同永久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两地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隔,位置就在今日界限街。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9]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两百多个岛屿(九龙寨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割让和租借后得出的土地形成今天香港的全境[9]。
英治香港初期 1841年~1941年
[编辑]香港割让
[编辑]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战转向主和,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1841年1月琦善与义律在清廷与英国政府不知情下草拟《穿鼻草约》,并于1月20日由义律发出《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中,宣称他和琦善之间“达成了初步协议”[10],其中包含“把香港岛和海港割让给英国”,并于1月26日于香港岛北岸的水坑口登陆。但由于清廷及英国政经界分别认为有辱国体及获利太少,故双方不承认《穿鼻草约》的存在,但英国军队并没有撤出香港岛。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才正式割让给英国。此后,英国人开始发展香港,在英国的统治下,香港从一个荒芜、地瘠山多且天然资源缺乏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一个转口港,为日后香港成为国际大城市打下基础。
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中英北京条约
1873年,香港人的职业以渔民、水手、农夫、屠夫、铺东及差役等为主。[11]
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寨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香港开埠
[编辑]英国于1841年正式取得香港岛后,即宣布香港为自由港,是为“香港开埠”。英国的商人,包括鸦片商贩,逐渐将香港建立成与东方自由贸易的枢纽。美国的鸦片商贩及银行家亦有到香港参与跟中国华南即广东福建台湾一带的贸易,而华中一带的贸易则主要经上海进行。
1851年太平天国起,不少华南商人迁往香港逃避战乱。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000多人,增至1865年的12 万多人。清政府最初只实施广州一口有限通商,自五口通商以后,香港成为列强与中国的主要转口港,广州的广东以及福建[12]商人和来自广东以及福建各地的商人亦移居香港。东南亚为世界各列强的殖民地,而经济则被福建人控制,福建人经香港转运货物到五口通商城市,列强、满清及五口通商的商家则收取当地的营商费用,英国人和福建人则赚取巨额的转运利润。广州原为英国企业驻华的中心,但香港开埠后,英国人的公司(以鸦片为主)都改以香港为中心,亦由香港运到五口通商城市。除了货物的转运外,香港亦成为华南中国人移居海外的中转站。从1851年至1900年期间,超过200万广东及福建人经香港移居海外,当中主要是四邑人以及广府人以华工身份(香港称卖猪仔)兴建铁路或偷渡到发达国家如欧美以得到比在多中国很多的工资,福建人大多到东南亚经商,当地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福建人,而且控制了当地的经济,福建人从营商取得大量财富,而且一直希望推翻满清政府以建立一个资本主义和民主的中国,大力出钱以供杨衢云革命,有志得到资本的不少和香港的福建人通婚,如孙中山娶了陈粹芬,因为福建人很多只愿经商,不愿替别人工作,亦有需要请华人监控当地工人,而且优先请了与福建人关系较密切的广东人(包括广府人、潮州人、客家人),当时东南亚为欧美殖民地,人均GDP虽低于欧美,但亦远高于清朝末代,当管理层的薪金亦远比美国修铁路华工高。因为当时[[美国排华严重,而且当地华工有黑社会操控,所以潮州人、客家人大多只在东南亚工]]作。而欧美亦有福建人的企业,但亦少于中国和东南亚,广东人经商地主要在香港以及广州。
1890年代,南中国发生鼠疫。1894年春,在广州传出超过10万人死亡的消息。同年五月,上环太平山街一带的中国人集中聚居的地区亦爆发爆发鼠疫,每天的死亡人数最多达100人。结果当年之内共有2,552人死于瘟疫,为数约10万名的华人离开香港,贸易额亦一度大幅下降。之后30年之内,鼠疫仍偶尔在香港出现,1898年至1900年期间,便再有1,290人死于鼠疫。
现代化
[编辑]踏入20世纪初,香港发展成为与南中国贸易的转口港。香港人口稳步增加,市区面积亦按此增大。1876年香港人口14万人,至1914年已增至50万人。随着城市发展,香港一路增设各种现代市政建设,例如电车、火车、煤气、电力、电报等等设施逐渐在香港出现。而于1912年成立的香港大学,为香港培养技术人材。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清朝灭亡,然而其局势一直动荡不安,使不少人逃难来香港。而民国政府对废除包括香港割让的不平等条约显得有心无力,更因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未能藉《凡尔赛条约》收回德国控制的山东,使排外情绪更为高涨,并蔓延到香港,成为1922年海员大罢工及1925年至1926年省港大罢工的导火线之一。
1931年起,随着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香港更开始面对日本的威胁,使英军考虑加强对香港的防卫。而当时全球经济大萧条及银本位货币制度受到冲击,都对香港经济构成一定影响。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正式爆发,除了使大量难民涌入香港,更代表日军的威胁更接近一步。
香港日占时期 1941年~1945年
[编辑]香港在英国统治下的良好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军占领而中断。
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即展开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并迅速攻占广州及邻近地区,之后南下至深圳河北岸,与英军为界。
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当天,即1941年香港当地时间12月8日早上,由酒井隆指挥从深圳进攻香港。负责防守香港的包括有英国、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义勇军。日军不单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开战的首天便取得制空权。英军和印军撤退到醉酒湾防线,然后撤出九龙半岛。英军和渡海后的日军继续激战。最终英军失去了唯一的水库。因此,港督杨慕琦于同年12月25日代表英国殖民地官员向当时总部设于九龙半岛酒店三楼的日军投降,香港人称这一日为黑色圣诞节。香港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本占领时期。
日军随即成立军政厅,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长官,直至矶谷廉介抵任首位管治香港的日本总督。到了日军占领的中期,更有香港居民参与东江游击队,在新界等地方对抗日军。
日占时期,香港在经济、民生等方面皆受摧折。经济上,日军强迫香港市民以港币及法币(国民政府货币)兑换日本军票,到了战后所有的军票都不获承认而变成废纸。战时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大幅下降,香港的经济陷入低谷。日本又在香港实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强迫使用日文,香港的街道地区亦被改成日文。由于食品及其他物资严重不足,加上日军在香港实行疏散政策,鼓励或强迫市民离开香港,战后香港的居民人数大减至60万左右。
英治香港后期 1945年~1997年
[编辑]战后发展
[编辑]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战胜利以后,中华民国政府一度在联合国上要求收回香港,但碍于当时国共内战已经开始,国民政府又没取得美国支持,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香港。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英国承认位于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苏联以后第一个承认新政权的欧美国家。
暴动
[编辑]国共两党的冲突后来也蔓延到香港。1956年10月10日,支持国民政府的人士(右派工会)策动大规模捣乱多家香港亲共人士(左派)机构,其间有人四出抢掠,事件导致300人死伤,史称“双十暴动”,港督葛量洪派遣军警搜捕暴徒才告平息。国民政府的情报人员从此被禁止进入香港。
1960年代,随着中共发动“文化大革命”影响下,1967年,香港于一场劳资纠纷而演化成暴动。由于受到言论煽动及误解了民族主义,大批运挥动毛语录及叫喊口号之暴徒游行往港督府。[13]一个灼热、令人烦恼之炎夏随着1967年5月初来临;集体示威逐渐减少,取而代之是恐怖主义及放炸弹活动。[13]巴士及电车司机如继续上班保持香港正常运作,即受到恐吓,甚至袭击;暴徒在左派学校之课室内制造炸弹,然后在街上随处放置,更成立斗争委员会,策划与政府展开斗争。[13]街头被香港亲共人士(左派)放满写上“同胞勿近”的真假土制炸弹,使香港全城陷入一片恐慌之中,经济一片萧条。但不久便发现没有斗争首领愿意往中国参加造成死伤无数之全国性斗争运动;而支持动乱之富商,即所谓“红色肥猫”,则将子女送往他们极鄙之英美两国读大学。[13]
而深圳方面的红卫兵亦多次意图越过中港边境,包括爆发沙头角枪战。事件中共产党民兵从中国边境开火。[13]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坚持目前不打算收回香港,这事件方逐渐平息。
暴动过后,香港政府意识到要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港督麦理浩在任内推行多项措施。最主要的是推行廉价出租公屋政策,使低下阶层逐渐由山边寮屋搬至公屋,改善生活环境。另外,麦理浩成立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打击政府内严重的贪污问题。政府亦推行“九年免费强迫教育”、大学生资助计划、廉价和优质医疗等,使香港步入现代化城市之列。再加上经济迅速增长,香港与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四个地方并列“亚洲四小龙”。
经济转型及亚洲四小龙
[编辑]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之统治遭瓦解,因为在1949年,中共政权成立,之后,数以万计的人从大陆逃难到香港。香港人口由1947年的180万,增加至1951年的220万。此后的三十年,香港爆发逃港潮,大批大陆居民偷渡到香港,香港人口以每十年一百万增长。新移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及带来技术和资金,亦有不少外国公司把办事处从中国大陆各大城市搬到香港。华人资本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但1950-1980年代,东南亚排华,他们纷纷将资金转移至香港以及新加坡,两地经济同时急速起飞,由于香港当时不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管治,又没有大饥荒,又处于经济起飞时期,所以香港人的生活水平,事实上比中国大陆高出了许多,由1950年代香港只有英国的23%人均GDP急速上升到1987年追平英国的人均GDP,同时使香港金融业起飞。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使联合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禁运,香港原先依赖的转口港贸易不能再维持。这些都为香港经济转型为工业为迅速发展创造条件,使香港摇身一变成为制造业中心,初时以纺织业为主,其后扩展至成衣、电子制品、钟表及印刷等。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9年的经济改革开放,加上本地工资上升,香港的制造业逐渐北移。香港逐步转变为以商业及旅游为主的城市。香港在人均寿命、识字率及人均收入等各项社会经济指标皆拥有骄人成绩,足证香港在20世纪最后40年所获得的成就,但主权前途问题却有待解决。
前途问题
[编辑]1946年,香港总督杨慕琦提出杨慕琦计划,以推动政制发展。计划中香港会建立市议会,并缩减立法局中官守议员人数。惟后来计划失败,往后十多年再没有政治改革措施。
1958年,中共时任总理周恩来以反对“让香港成为一个像新加坡一样自治的地区”威胁英国,“中共将视任何(让香港)走向自治地位的行动为“非常不友好的行动”,中共希望香港现有的殖民地位继续,不发生任何变化。”。在60年代,中共官员进一步称,“如果英国允许香港自治,中共将不会犹豫入侵香港、九龙和新界。”[14]
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初调整政策方针,逐步吸纳华人进入决策机制,减少危害英国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香港经历了一次经济大衰退,但自1974年开始高速增长达20多年。1970年代中香港地铁开始动工,廉政公署成立,九年免费教育开始实行,香港公共房屋计划进一步扩展,如十年建屋计划及居者有其屋计划[15],皆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
1970年代初期,由于新界土地契约问题,使香港政府要考虑香港前途问题。英国政府曾多次要求中国当局延续新界租约。1980年代初,英国提出分拆香港主权和治权,主权归中国,英国仍保留管治权,均被中共拒绝。[15]
过渡期
[编辑]1980年代初,新界租约将于十多年后届满,最初英国向中国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权”及“治权”,主权归中国,英国则仍保留治权。不少香港传统上流社会的政治及商界精英,开始时亦支持有关建议,但遭当时的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否定。中国坚持英国对香港没有主权,只有治权;而且中国不单要收回新界,更认为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的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必须整体收回香港;但承诺保障香港人“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权利。邓小平认为香港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系不同于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体制,立即融合对双方均无好处,故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办法,在收回主权的同时,容许香港拥有独立的经济及政治制度,即所谓“高度自治”。
1984年12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分别作为中英双方代表,在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等见证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中英联合声明》。根据这份声明,英国将在1997年7月1日把香港的主权归还中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上述协定中,中国政府会“一国两制”政策,确保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实行,并保证香港在除外交及国防外的各方面都拥有高度自治,直至2047年——是谓“五十年不变”。《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对中共统治没信心的香港人纷纷移民欧美,带起第一浪香港移民潮。
在1984年至1997年之间,香港锐化成为全亚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香港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球排十名以内,但是,巨大的财富却未能掩盖香港人对未来政权更替、未来自由及民主的忧虑。1989年北京发生六四事件,香港绝大部分人反对镇压,除了逾百万人大游行外,更曾罢工、罢市、罢课一天,其后更引发新一浪香港移民潮。为稳固民心,当时港督卫奕信提出香港机场核心计划。
1990年4月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随即由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签署主席令发布,象征主权移交后的小宪法得到落实。1992年7月,彭定康获委派为最后一位香港总督。由于六四事件后,民主进程一直备受港人关注,因此彭定康上任后,在香港推行民主政制改革,在香港立法会增加直选的议席,但大陆当局认为彭定康的改革违反了《基本法》,自始香港政府跟大陆当局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直至香港主权移交。
香港特区时期 1997年~2047年
[编辑]1997年7月1日,在英国代表查尔斯王储、首相贝理雅和大陆当局代表中共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等的见证下,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内英国国旗和香港旗伴随《天佑吾王》徐徐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起,现场并奏起《义勇军进行曲》,标志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从而也代表着英国正式结束其对香港长达156年的管治,香港主权移交也正式完成。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也于同日零时从深圳驶入香港境内,正式接替驻港英军进驻香港履行防务职责。董建华正式就任香港首届行政长官。
主权移交后不久亚洲金融风暴随即爆发。在时任财政司曾荫权和时任金融管理局局长任志刚带领下,通用港府储备入市抵抗大鳄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冲击,成功挽救香港经济。
2003年春季,非典型性肺炎爆发。这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SARS,共有299人死亡,为死亡率最高的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8亿港元[16],失业率上升至8.7%的历史新高。同年年中,香港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立法时,在极强反对声音中依然因为选举制度问题将近而通过,成为了香港市民对政府不满的导火线。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行一些对香港有利的政策,例如落实《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兴建港珠澳大桥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贸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但是仍然无法阻止同年香港主权移交六周年当日逾50万人参与七一游行(占香港人口1/14);最后自由党根据民意转为反对,政府最终搁置立法建议。于疫症及游行过后,为刺激市道,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委托时任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与中国大陆商讨自由行,从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推出港澳个人游。而香港政府的施政再度以经济和民生为主,以此减少香港市民的不满。香港政府亦制订人口政策以吸引专才移民和投资移民,以提升人口质素。
2004年7至8月,香港开始出现轻微的通货膨胀,正式走出持续68个月的通缩时期。同年4月26日,200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及2008年香港立法会选举产生办法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否决双普选,并解释,到2017年及以后先后实行特首和立法会普选[17]。2005年3月1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宣布因为“健康问题”辞职。作为补选中唯一候选人,时任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于同年6月21日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出任行政长官。同年,香港政府推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被泛民主派批评为“原地踏步”,议案最终因为票数不逾2/3而未有通过,故2007年行政长官选举及2008年立法会选举办法维持不变。同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香港运动员高礼泽及李静在男子双打乒乓球项目中夺得银牌,为香港取得历来第二面奥运会奖牌。
2006年及2007年,因为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旧中环天星码头和皇后码头被香港政府宣布临时拆卸,保育组织发起保留旧中环天星码头事件及保留皇后码头事件,包括举行论坛、静坐和绝食,事件后来演变成警民冲突。两次事件也提高了香港市民对保育文物、公共空间及城市规划的意识。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18],决定香港可以于2017年普选产生行政长官、于2020年普选立法会。
香港经济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稳定,因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而失控地急转直下,结束了香港自2003年7月开始5年来的经济复苏,股市、楼市暴挫,裁员及结业的情况此起彼落。也就在同时,香港承办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比赛。而香港政府又在此一段时期多番出现施政争议,例如副局长风波[19]及处理滞留泰国的香港人事件等等[20],令到民怨日深,行政长官曾荫权民望大幅下滑[21]。
2009年4月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逼亚洲,香港政府以高标准处理。香港于5月1日确诊首宗病例,史无前例宣布把该名墨西哥患者入住的湾仔维景酒店封锁。同年12月,香港举办第五届东亚运动会,为香港首次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2009年末至2010年初,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的拨款在立法会审议,期间引起争议,发生一系统的社会运动,包括反高铁运动、撑高铁运动及五区苦行,最终更爆发警民冲突。
2010年,香港政府再次就政制改革咨询香港市民,期间5名地区直选立法会议员发起五区总辞,以他们辞职后举行的补选作为“公投”。政府发表《2012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建议方案》,最终由民主党提出的“改良方案”在建制派和民主党的支持下,在立法会以2/3票数通过,2012年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增加至1,200名,而2012年立法会地区直选及功能组别(即超级区议员)则各增加设备5席。2011年,为了堵塞五区总辞的漏洞,香港政府提出递补机制,然而没有进行咨询,成为当年七一游行的一大诉求之一,其后香港政府宣布押后立法,并且进行咨询。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辆载有20名香港游客的旅游巴士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被一名当地前任警务高级督察挟持,最终酿成8死7伤的惨剧,香港政府称事件为马尼拉人质事件。事件造成菲律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及香港关系一度紧张。香港政府在事件发生的开端时就随即成立紧急应变小组尝试解决事件,于事发当日下午,联络菲律宾的总统、派出专机与医疗支援队前往灾场善后,并且于事后派遣政务司司长亲身前往接机及慰问幸存者、安排香港警察乐队举行迎接殉难仪式、安排专家作出应变与调查、对香港传媒实行每天隔时段消息公布。此外,8月24日至26日连续3日香港区旗下半旗致哀,8月26日,全香港哀悼,早上8时正升旗礼及下半旗后默哀3分钟,获得全港各界的响应。香港政府对事件的迅速反应和处理手法,使到香港市民对香港政府的高级官员评分及满意度和信任度一度上升。经过3年多的时间,菲方在2014年4月对港方作正式声明和赔偿,声明说菲方对人质事件“致以最悲痛的歉意”[22]。
2011年香港区议会选举中,出现种票风波,例如美孚出现“1屋7姓13票”[23]等,曾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翌年2012年,三名候选人梁振英、何俊仁和唐英年参选第四届行政长官选举,最终梁振英以689票胜出当选[24]。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自由车女子凯林赛,香港单车运动员李慧诗夺得铜牌。
2012年9月8日,政府计划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不过由于在政府资助出版的课程参考书《中共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中出现将中国共产党形容为“进步、无私与团结的执政集团”等称颂中国共产党的内容,以及《课程指引》中载有“国情范畴学习,重视‘情怀’、注重‘情感’、本于‘真情’”,被社会质疑课程是“洗脑”教育,从而引起一连串大规模反对设立国民教育科的运动,例如设置街站、联署、游行、集会及绝食等,要求港府撤回该科目。同年10月9日,特首梁振英宣布在其任期内搁置国民教育科的课程指引,但拒绝撤回科目[25]。
2013年发生的免费电视牌照争议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和批评,王维基的香港电视网络不获发牌激起市民反弹,有评论指一连串事件令政府的公信度急跌,引发管治危机[26][27]。翌年2014年6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逾23,000字的一国两制白皮书。市民对白皮书普遍态度负面,担心“一国两制”名存实亡。
2014年9月26日,占领中环和雨伞革命展开。大量香港市民走上街头抗议,不满政改方案,并争取一个自由度更高的行政长官选举制度,示威者堵塞港岛九龙的主要干道。警方于9月27日出动防暴警察驱散示威群众,9月28日使用催泪弹等驱逐示威者,但却带来反效果,引发更多示威。占领中环行动历时79日至同年12月15日结束。而政改方案随后亦被否决。
香港联邦共和国时期 2047年~至今
[编辑]地理
[编辑]地貌
[编辑]香港管辖总面积为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05.6平方公里(香港岛80.7平方公里、九龙46.9平方公里、新界及离岛978平方公里,2014年年底数字)[28]:9,水域面积1,650.64平方公里。香港土地可概括为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大部分及263个岛屿[29],众岛屿中以大屿山面积最大。
香港为受到海水淹没的多山地体,亦属典型的滨海丘陵地形,山岭多平地少,地貌丰富[30]。山脉走向为东北至西南[31],最高点为新界海拔957米的大帽山。现时香港有少于25%土地为已开发土地,约40%土地被划为郊野公园及生态保育区。大面积天然平地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平原及粉岭等,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其余主要城市发展区多数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岸,该平地是近百年来香港填海工程的成果,将原来狭窄的土地经过多番填海而向外扩张,香港自1887年以来填海所得土地逾68平方公里。
九龙及香港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则因为港阔水深和四面抱拥,有利于船只航行,誉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32]。香港最初就是从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平地开始发展,至今该区仍然是香港都市的命脉所在。
占地50平方公里的中国香港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地质公园,包括西贡火山岩和新界东北沉积岩两个园区,展现香港独特的地貌[33][34]。
香港位于大陆南岸和珠江河口附近。香港河是香港和大陆之间的边界线。虽说是“一河之隔”,但由于香港河的源头和沙头角河的源头几乎都是在同一点,使得两地之间没有陆地交接点,在地理学角度上可以称九龙及新界为一个分隔开的岛屿。不过随着1960年代沙头角河河口被填海工程填塞而兴建中英街后,使得香港和大陆之间出现陆地交接点,故此可以说九龙及新界与大陆地区相连。不过自从在2047年7月1日,香港联邦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其与大陆当局的敌对状态,香港政府为了可以更容易防守香港,所以把香港河和沙头角河重新打通,再次令香港与大陆分隔开,形成“两河分治”。
生态
[编辑]香港有75%土地为郊区,自然生态盎然。至2006年6月,香港有逾3,100个维管植物品种或变种,境内繁殖的陆栖哺乳动物超过50种,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分别都过百种。当中不乏香港特有种,例如香港细辛、香港巴豆及卢文氏树蛙等。另外,香港位于亚洲鸟类迁徙路线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泽区有最多候鸟栖息,所属的后海湾湿地自1995年根据《拉姆萨尔公约》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濒危品种包括黑脸琵鹭、白腹军舰鸟和勺嘴鹬等亦会在香港过境。香港政府将部分郊区划为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以保护陆地自然生态环境;亦设有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以保护海洋自然生态[35]。
气候
[编辑]香港位处北半球亚热带、北回归线的南部,背靠欧亚大陆及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每年年底,西伯利亚聚积的高气压将干燥而寒冷的空气吹向低气压的太平洋,成为了香港冬季时间的季候风。年中时间,太平洋形成高气压,这股夏季季候风则会吹向欧亚大陆,为香港带来多雨潮湿的夏季[36]。每年约3月至5月为春季,气候温和潮湿,多云有雾,能见度低。6月至8月为夏季,气温炎热,潮湿,降雨量高。9月至11月为秋季,大致凉爽,阳光充沛。夏秋两季亦是台风季节,有时会引发水浸及山体滑坡;经常受到热带气旋吹袭[c]。12月至翌年2月则是冬季,清凉干燥,高地偶有霜降[37],不会降雪。
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且密布,香港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新界一些地区例如打鼓岭、石岗及北潭涌等地比较接近内陆,早晚温差亦普遍地比较市区大,一般平均日温差约8度。
受到中国大陆的影响,工业发展产生污染物经东北风吹至香港,以致空气污染日益严重。高楼大厦林立的市区也令到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和微尘难以被吹散,屏风楼阻碍空气流通,烟霞密布及低能见度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多[38]。由其在冬季,烟霞多在弱北风刚到达香港或者当影响香港的东北季候风缓和时发生。另外,当有热带气旋于台湾附近,香港就会受到其外围环流影响而转吹西北风及出现下沉气流,空气污染亦会变得严重[39]。
香港气象数据(平均数据采集自1991年至2020年;极端数据采集自1884年至1939年,以及1947年至今)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6.9 (80.4) |
28.3 (82.9) |
31.5 (88.7) |
33.4 (92.1) |
36.1 (97.0) |
35.6 (96.1) |
36.1 (97.0) |
36.6 (97.9) |
35.9 (96.6) |
34.6 (94.3) |
31.8 (89.2) |
28.7 (83.7) |
36.6 (97.9) |
平均高温 °C(°F) | 18.7 (65.7) |
19.4 (66.9) |
21.9 (71.4) |
25.6 (78.1) |
28.8 (83.8) |
30.7 (87.3) |
31.6 (88.9) |
31.3 (88.3) |
30.5 (86.9) |
28.1 (82.6) |
24.5 (76.1) |
20.4 (68.7) |
26.0 (78.8) |
日均气温 °C(°F) | 16.5 (61.7) |
17.1 (62.8) |
19.5 (67.1) |
23.0 (73.4) |
26.3 (79.3) |
28.3 (82.9) |
28.9 (84.0) |
28.7 (83.7) |
27.9 (82.2) |
25.7 (78.3) |
22.2 (72.0) |
18.2 (64.8) |
23.5 (74.3) |
平均低温 °C(°F) | 14.6 (58.3) |
15.3 (59.5) |
17.6 (63.7) |
21.1 (70.0) |
24.5 (76.1) |
26.5 (79.7) |
26.9 (80.4) |
26.7 (80.1) |
26.1 (79.0) |
23.9 (75.0) |
20.3 (68.5) |
16.2 (61.2) |
21.6 (70.9) |
历史最低温 °C(°F) | 0.0 (32.0) |
2.4 (36.3) |
4.8 (40.6) |
9.9 (49.8) |
15.4 (59.7) |
19.2 (66.6) |
21.7 (71.1) |
21.6 (70.9) |
18.4 (65.1) |
13.5 (56.3) |
6.5 (43.7) |
4.3 (39.7) |
0.0 (32.0)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33.2 (1.31) |
38.9 (1.53) |
75.3 (2.96) |
153.0 (6.02) |
290.6 (11.44) |
491.5 (19.35) |
385.8 (15.19) |
453.2 (17.84) |
321.4 (12.65) |
120.3 (4.74) |
39.3 (1.55) |
28.8 (1.13) |
2,431.2 (95.72) |
平均降雨天数(≥ 0.1 mm) | 5.70 | 7.97 | 10.50 | 11.37 | 15.37 | 19.33 | 18.43 | 17.50 | 14.90 | 7.83 | 5.70 | 5.30 | 139.90 |
平均相对湿度(%) | 74 | 79 | 82 | 83 | 83 | 82 | 81 | 81 | 78 | 73 | 72 | 70 | 78 |
月均日照时数 | 145.8 | 101.7 | 100.0 | 113.2 | 138.8 | 144.3 | 197.3 | 182.1 | 174.4 | 197.8 | 172.3 | 161.6 | 1,829.3 |
可照百分比 | 43 | 32 | 27 | 30 | 34 | 36 | 48 | 46 | 47 | 55 | 52 | 48 | 41 |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40][41] |
行政分区
[编辑]香港下设为18个行政区划,以方便香港政府协调及管理地区层面的服务及设施,并且鼓励香港市民参与地区事务。各地区均是设有区议会,功能主要是属咨询性质。区议会是香港议会制度的一部分,但是不具备有立法和审批公共财政的权力[d]或税收[42]。
18个分区分别为:
香港岛 | 九龙西 | 九龙东 | 新界东 | 新界西 |
---|---|---|---|---|
交通
[编辑]香港拥有高度发达及方便的交通网络,公共运输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铁路、巴士、小巴、的士及渡轮等,亦有电车及轻铁等。2013年全年,公共交通平均每日乘客约123.5万人次[28]:39。其中铁路是最主要公共运输工具,每日载客约442万人次[43];其次是专营巴士,每日载客约376万人次[43]。香港是首个于公共运输广泛使用电子货币的地区,名为八达通的电子车票兼且货币智能卡系统,总流通量逾2,400万张[44]。2007年年底,地铁和九广铁路合并为港铁[45],至今共有84座铁路车站(连轻铁则共152个站)。
香港人口密度高,对高载客量的交通工具有相当的需求,巴士大多数是双层巴士;而行驶在香港岛北岸的电车更是全球唯一使用全两层电车的车队。至于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则为世界上最长的有盖自动行人电梯系统。而在大屿山的昂坪360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索道系统。
香港道路的使用率位居世界前列[46],道路总长度有2099公里[28]:39,主要由街道、桥梁及隧道等组成10条主要的干线连接香港各地。香港最长的桥梁为青马大桥(主跨距长1,377米)和斜拉式设计的汀九桥(两主跨距总长923米)。而香港道路通行方向是根据英国的靠左行驶,有别于中国大陆。在香港注册的60多万架车辆当中,有68%是私家车,而每公里道路有约311辆车辆行走[47]。直至2014年年底,香港领牌车辆共70万辆[28]:39。和其他国际大城市一样,香港同样面对着交通挤塞、旧区道路设计过时和汽车流量过大等问题。
在对外航空交通方面,位于赤鱲角的新香港国际机场载客运输数量位居全球机场前列,是来往欧美、亚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转机点。因为在特区时期政治上较为中立地位,香港曾经长时间作为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转运站,而在香港独立之后,政治上改为亲英美及欧洲,香港则改成作为英美欧与中华民国之间的转运站。2013年,有372,000架次飞机进出香港[28]:38[48]。香港国际机场全年24小时运作,于2010年处理5,390万人次旅客及410万公吨货物[49][50];于2001年起至今一直挤身世界三甲最佳机场,当中8度被评级为全球最佳机场。旅客可以透过机场快线及公路与香港市区连接,24分钟以内就可以抵达中环中心商业区。现时机场已经分阶段地扩展,包括中场发展计划及三跑道系统以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及加强对珠江三角洲邻近地区的连接,进一步发展为区内旅客转运中心,继续巩固为亚洲转运机场的地位。
陆路交通方面,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建造工程于2010年1月正式展开[51],预定于2017年通车。高铁香港段全长约26公里,总站位于西九龙总站,经过地下铁路隧道直接抵达香港及深圳的边境,连接16,000公里长的中国高速铁路网络。高铁香港段落成后,由广州至香港的行车时间将会减半至约48分钟。此外,连接香港东涌至澳门和珠海市的港珠澳大桥亦在建造中,大桥落成后从香港驾驶至澳门及珠海车程将从4至5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
建筑
[编辑]香港城市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大量香港摩天大楼分布于维多利亚港两岸,高度逾90米的建筑逾3,069座[52],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宽的天际线。从太平山山顶俯瞰维多利亚港两岸或者从尖沙咀往香港岛方向眺望,以其城市景观及海景优美之特色,成为香港吸引游客之处,享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誉。香港的摩天大楼不限于商业大厦,不少住宅同样建得很高。全球最高100栋住宅大楼中,逾半位于香港[53]。
过去,摩天大楼主要集中在香港岛北岸。自从九龙启德机场于1998年7月关闭后,九龙区的楼宇高度限制便获大幅放宽,使九龙半岛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兴建。于2010年落成、位于西九龙的环球贸易广场,高度为484米,成为香港最高、全球第9高建筑物。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增多,加上八万五建屋计划之助力,即使是远离香港市区的新界,楼高40层以上的住宅大楼并不罕见,当中不少是公共房屋。另外,近年发展商主力发展新界地区,例如将军澳、沙田和元朗等,使新界像市区般多了高楼建筑,大多楼高40层以上,其中将军澳问题最为广泛,当中包括日出康城及峻滢等,使摩天住宅群由市区伸延至新界。
虽然建筑物高耸予人一片繁荣景象,但过于集中亦容易造成屏风楼及热岛效应。2000年,香港政府进行咨询[54],在2008年在各分区规划大纲图中制定建筑物在所属分区之高度限制。
香港不少著名建筑,当中包括有由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其外型为棱柱状,就像“节节高升”的竹笋一样,为最瞩目的香港地标之一。除此之外,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汇丰银行总行大厦于1985年重新兴建完成之时,为当时全球最昂贵建筑物;香港国际机场建筑设计也是出自其手笔[55]。
排名 | 摩天大厦 | 楼高(米) |
---|---|---|
1 | 环球贸易广场 | 484 |
2 |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 415.8 |
3 | 中环广场 | 374 |
4 | 中银大厦 | 367.4 |
5 | 中环中心 | 346 |
6 | 如心广场高座 | 318.8 |
7 | 港岛东中心 | 308 |
8 | 长江集团中心 | 282.9 |
9 | 天玺 | 269.9 |
10 | 河内道18号 | 261 |
-
公共屋邨德朗邨
香港桥梁的建筑技术位居世界前列,连接青衣岛及马湾的青马大桥,是全球最长的行车及铁路悬索吊桥,而邻近的汲水门大桥和汀九桥则分别为最长的行车及铁路斜拉桥和最长的三塔式斜拉桥。另外还有跨越蓝巴勒海峡,将昂船洲和青衣岛东南角的9号货柜码头连接起来的昂船洲大桥,桥塔是全球首次采用以不锈钢及混凝土的混合式结构。对香港港口物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也是香港新的建筑地标之一。
自195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积极规划很多建设项目,包括兴建大量公共房屋及其他配套设施。同时,香港政府开始在新界各区设立卫星城市,到了2007年共建立9座新市镇,容纳约320万人口[56]。这些新市镇应付香港的人口增长,分散香港市区挤迫的人口,从而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也积极进行填海工程,以使市区有更多可以使用的土地,但是近年来由于保育人士反对而大幅度地减少填海幅度。而未来香港土地利用的焦点包括西九龙填海地及前启德机场土地:前者将会发展为西九文化区;后者则将会发展成为一个集休闲、旅游、体育及中低密度商住区域。
注释
[编辑]- ^ 见《粤大记》
- ^ 港现旧石器制造场 岭南或为我发源地,人民网,2006年2月17日
- ^ 邓聪,考古与香港寻根,《新亚生活月刊》,第32卷第6期,2005年
- ^ 今日中國. 中国福利会. 1997.
- ^ 源自《岭海漫话》ISBN 9882111351
- ^ Iu, K. C. 1983,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cense Tree” (Aquilaria sinensis),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23: 247-249, http://sunzi.lib.hku.hk/hkjo/view/44/4401544.pdf
- ^ 唐代及五代時期屯門在軍事及中外交通上的重要性. [2014年9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8月29日) (中文).
- ^ 8.0 8.1 8.2 区志坚; 彭淑敏; 蔡思行. 改變香港歷史的六十篇文獻. 中华书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2011-05-01: 55–60. ISBN 978-962-8931-08-8.
- ^ 9.0 9.1 刘智鹏. 展拓界址. 中华书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2010-05-25. ISBN 978-962-8931-18-7.
- ^ 虽然义律在1月20日发出《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但义律和琦善关于香港岛的交涉仍在继续进行及举行了两次会谈。一次在1841年1月27日,地点是珠江口内的狮子洋(位于广州番禺区莲花山及东莞沙田镇两旁),另一次在2月10日,地点是蛇头湾(位于东莞市虎门镇北面),但两次会谈皆无结果。
- ^ 港人生死册藏138年 入境处首揭神秘面纱 《明报》 2011年10月9日
- ^ 广州十三行的闽商八行,旅粤福建商会,伍秉鉴为首等闽商
- ^ 13.0 13.1 13.2 13.3 13.4 鬥委會共黨民兵字眼消失 警:精簡內容 警隊網刪改六七暴動史. 香港: 《明报》新闻A2版. 2015-09-15.
- ^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013004464-260409 英解密文件:陆阻止香港民主化
- ^ 15.0 15.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簡明香港史2009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中文)疫情冲击香港经济损失巨大,BBC中文网,2003年5月28日
- ^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普选问题草案说明_时政新闻_新闻_腾讯网
-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普选问题的决定》
- ^ 议员质疑苏锦梁双重效忠 副局长遭围攻促弃加籍
- ^ 泰国动荡封机场 港旅客滞留无包机
- ^ 曾蔭權民望跌至歷來新跌. 明报. 2008-12-09 [2015年5月31日].
- ^ 菲律賓終跪低 家屬勉強接受. 东方日报 (香港). 2014-04-24.
- ^ 揭建制派區選大勝之謎 瘋狂種票 1屋7姓13票. 《苹果日报》. 2011-11-21 (中文(繁体)).
- ^ 梁振英当选行政长官 香港政府新闻网 2012年3月25日
- ^ 國教指引擱置 大聯盟「收貨」. 经济日报. 2012-10-09 [2012-10-09].
- ^ 方志恒. 電視風雲 衝擊政府管治. 明报. 2013-10-23 [2013-10-24].
- ^ 施永青. C觀點 - 發牌事件已變管治危機. am730. 2013-10-22 [2013-10-24].
- ^ 28.0 28.1 28.2 28.3 28.4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統計2015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全港共263个岛屿,由于地形曲折,香港亦有许多半岛,见地政总署测绘处:香港地理资料PDF,2006年4月更新。
- ^ 香港是怎样的城市,2011年10月6日查阅,旅行百科网
- ^ 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编著(1986年):《香港与澳门》,第25-45页,香港:商务印书馆。ISBN 9620750357
- ^ 香港旅游发展局(2003年): 维港海上游[失效链接] 旁述(英文DOC),见Victoria Harbour一段,第13页
- ^ 《认识香港的地质公园》小册子
- ^ 香港地质公园获国际地位,2011年9月18日,香港政府新闻网
- ^ 香港政府新闻处:〈郊野公园及自然护理〉,《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6月更新。
- ^ 罗楚鹏、胡鸣高(1967年):《新编香港地理》,第二章〈香港的气候〉第7至13页,香港:龄记出版公司。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研究馆藏,索书号DS 796 H7 L6 HKS.
- ^ 香港天文台:香港气候,存取于2007年3月21日。
- ^ 1968至2010年香港低能见度时数的长期趋势,载香港天文台网站,发表于2011年1月21日。
- ^ 李月婵、翁忠海(2005年):《由烟霞引致香港能见度下降的分析》第五页,发表于第十九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载香港天文台网站
- ^ Monthly Meteorological Normals for Hong Kong (1991-2020). Hong Kong Observatory. [2021-11-24].
- ^ Extreme Values and Dates of Occurrence of Extreme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between 1884-1939 and 1947-2020 for Hong Kong). Hong Kong Observatory. [2021-11-24].
- ^ 香港政府新闻处:〈地方行政〉,《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11月更新。
- ^ 43.0 43.1 参考自香港运输署《交通运输资料月报》,2011年8月号,第2页。 公共交通平均每日乘客人次数据。
- ^ 八達通的優勢. [2012-02-21].
- ^ 香港政府新闻处:〈民航〉,两铁12月2日落实合并,2007年10月[失效链接]
- ^ 《香港便览 — 道路设施》,香港政府新闻处,2007年4月
- ^ 参考自香港运输署交通运输资料月报2011年8月号第40页 第四组:车辆登记、领牌及检验统计数字
- ^ 2011年客运量及飞机起降量创新纪录
- ^ 香港国际机场. 香港國際機場2010年屢創流量紀錄. 2011-01-16 [2011年7月30日] (中文).
- ^ 香港政府新闻处:〈民航〉,《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11月
- ^ 立法会十二题︰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建造工程,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 ^ The World's Best Skylines: Skyscraper Cities Ranking List
- ^ Chun-Man CHAN:Advances i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all Bulidings in Hong Kong,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 ^ 2004年新闻发布[失效链接]
- ^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简介,香港摩天楼
- ^ 《香港便览 — 新市镇及市区的新大型发展计划》》,香港政府新闻处,2007年3月
[[Category:香港]]
[[Category:聯邦制國家]]
[[Category:城邦]]
[[Category:亞洲島國]]
[[Category:英聯邦]]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lower-alpha">
标签或{{efn}}
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
标签或{{notelist}}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