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神霄九宸天尊之一,简称普化天尊,民间常称雷祖,又称九天普化君,九天贞明大圣,是神霄玉清真王化身,掌九霄三十六天,化形十方三界。

文献纪载[编辑]

根据《明史》记载,雷声普化天尊

“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天尊示现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夫,南郊合祀,而山川坛复有秋报,则此祭亦当罢免”。[1]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记载

“天尊言:吾是九天贞明大圣,每月初六及旬中辛日,监观万天,浮游三界。”

“天尊言:吾昔于千五百劫,以先心缝此道,遂位上真,意酿此功,遂权大化。尝于大罗元始天尊前,以淸净心发广大愿,愿于未来世,一切众生,天龙鬼神,一称吾名,悉使超涣。如所否者,吾当以身身之。”[2]

主要经典[编辑]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3],又名《雷霆玉枢宝经》。

此经为宋代神霄派所传。是道教消灾解厄的第一经典。

经文为雷声普化天尊所说。

此神为神霄九宸天尊之一,是执掌三界,监观万天,总司五雷,普化群生,赏善罚恶之神。

经文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节。

第一节论述“至道”。内称:“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又曰:“惟其忘而不忘,忘无所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

第二节论“气数”。认为人之禀受不同谓之气,智愚清浊谓之数;数系乎命,气系乎天。学道之士若为气数所囿,天命所梏,则不得真道。经文又述消灾解厄之法。谓凡遇三灾九厄,可依法持诵经文,若默念普化天尊之号,即有诸神消灾解厄;若归命此经,可以长生。

其他相关经典[编辑]

  • 《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
  •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
  • 《雷霆玉枢宥罪法忏》

掌管[编辑]

掌管九霄三十六天,诸天诸地一切众生。

九天者,乃统三十六天总司也。

始因东南九炁而生,正出雷门,所以掌三十六雷之令,受诸司府院之印,生善杀恶,不顺人情。

盖以九天之名者,取其阳刚而不泯者之谓也。

应元者,仰惟元始祖劫一炁分真,玉清真王应元之体。

雷者,阴阳二炁结而成雷,既有雷霆,遂分部隶九天雷祖。因之以剖析为五属,神霄真王用之,以宰御三界。

真王所居神霄玉府,其道在乎巽。巽者,天中之地也,东南乃九阳之炁。结清朗光,元始父祖,化神霄玉清真王。

玉府在碧霄梵炁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

天有四方四隅,分为九霄,惟此一霄居于梵炁之中。在心曰神,故曰神霄,乃真王按治之所。天尊临莅之都。

卿师使相,列职分司,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检押启闭,管钥生成。

上自天皇,下自地帝,非雷霆无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枯荣,非雷霆无以主其政。[4]

文学中的杜撰形象[编辑]

明清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将殷商末代君王纣王朝中的太师闻仲杜撰为九天应元普化天尊,率领雷部二十四员神将,负责催云布雨,行雷击电。

天尊宝偈[编辑]

无上玉清王,统天三十六。

九天普化君,化形十方界。

披发骑麒麟,赤脚蹑层冰。

手把九天炁,啸风鞭雷霆。

能以智慧力,摄伏诸魔精。

济度长夜魂,利益于众生。

如彼银河水,千眼千月轮。

誓于未来世,永扬天尊教。[5]

相关页面[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ming-s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 :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4-06-19] (中文(台湾)). 
  3. ^ 尹翠琪, 道教版畫研究:[[大英圖書館]]藏《玉樞寶經》四註本之年代及插畫考 (PDF), 道教研究学报:宗教、历史与社会 2, 2010, 2: 135–183 [2015-04-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3)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4. ^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註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zh.wikisource.org. [2024-06-19] (中文(繁体)). 
  5. ^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 :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4-06-19]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