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
mahā-cakra-vajra dhāraṇi(大輪金剛陀羅尼): namas tryadhvikānāṃ tathāgatānāṃ oṃ virāji virāji mahā-cakra-vajri sata sata sarate sarate trayī trayī vidhamani saṃbhañjani tramati siddhāgryatvaṃ svāhā。 《陀羅尼集經》:誦此陀羅尼三七遍。即當入一切曼茶羅(此云壇也)所作皆成。誦呪有身印等種種印法。若作手印誦諸呪法。易得成驗。若未曾入灌頂壇者。不得輒作一切手印。若人誦此陀羅尼者。即同入壇。作印行用。不成盜法也。 |
漢傳密宗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
唐密,又稱真言陀羅尼宗、真言宗、金剛頂宗、大日宗、毗盧遮那宗、開元宗,佛教密宗流派,發源於印度,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西元716年-720年)傳入漢傳佛教中,主要以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密法為主,稱為二部純密。唐朝之後,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密法在中國失傳,外傳至日本,現代日本所傳的東密、台密二個流派皆是源自於唐密。宋代之後,仍有一些屬於雜密的密宗修行方式流傳,如蒙山施食、放焰口等,但已不被視為是獨立流派。
中國佛教密宗祖庭為大興善寺。青龍寺曾是密宗傳法之所,寺宇於北宋時被毀。高野山真言宗總本山寺院金剛峯寺與京都的東寺同為日本真言宗之聖地。
歷史
[編輯]在成體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稱為「雜密」的一些密法已經就傳入中國,最早見於三國吳黃龍二年(230年)竺律炎譯出《摩登伽經》,支謙譯《華積陀羅尼神咒經》,《無量門微密持經》,[1]和《金光明最勝王經》。
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善無畏在一行協助下,於洛陽大福先寺譯出《大日經》,成為胎藏界密法傳入中國的開始。
唐開元八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剛智經南海郡、廣州抵達洛陽,傳入金剛界密法。金剛智於開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後在長安資聖寺、大薦福寺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等經四部。
其弟子不空曾奉師命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學習密法,在普賢阿闍黎座下受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密法灌頂。回中國後先後在長安、洛陽、武威等地譯出《金剛頂經》、《金剛頂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等十一部,計143卷。《金剛頂經》後亦為密宗所依的主要經典。他們的傳授以金剛界密法(智)為主。
在唐武宗會昌毀佛之後,因為失去皇室的支持,需縝密壇城佈置與繁複儀軌教授的唐密傳承遭到斷絕,僅留大悲、尊勝、準提、穢跡等較簡明之獨部密法為大眾知悉。詳細儀軌在禪宗、淨土宗、華嚴宗等出家眾中隱密傳承下來。另外未受法難影響之唐密教法在日本以東密、台密傳承保存至今日。
清末民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成前,大陸密宗轉復興盛。不少佛教人士赴東洋取經,重新學習東密、台密法門返華復興,包括有純密、顯蔭、慧剛、談玄、曼殊揭諦、又應、默禪、慧剛、海印、悟光、持松、大勇、談玄[2]等僧人,以及桂伯華、王弘願、程宅安、顧淨緣、江味農、陳濟博[3]、黃邦輝等居士。[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87年於陝西省法門寺地宮出土包含唐密在內之唐朝文物,以致近代唐密熱潮興起,以持松法師的武漢寶通寺爲主要弘法道場。
香港有寶霞法師早年得福建僧人穢跡金剛法門秘法灌頂,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香港北角英皇道設立金霞寺作爲道場弘揚密法[5]。寬濟法師於公元2007年赴日高野山金剛峰寺獲得東密真言宗傳承,定期於青山蓮池淨院道場[6]。 開設結緣灌頂法會。
經典
[編輯]純正密典的代表作,歷代有「五部秘經」、「三部秘經」、「五經二論」等不同的說法。
經典名稱 | 全稱 | 譯者 | 是否東密五經二論 | 是否台密五經 | 台密中相應的五大疏 |
---|---|---|---|---|---|
大日經 |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 善無畏 | 是 | 是 | 一行:大日經義釋 |
金剛頂經 |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 不空 | 是 | 是 | 圓仁:金剛頂大教王經疏 |
蘇悉地經 | 蘇悉地羯羅經 | 善無畏 | 是 | 是 | 圓仁:蘇悉地羯羅經略疏 |
一字佛頂輪王經 | 一字佛頂輪王經 | 菩提流志 | 否 | 是 | 圓珍:菩提場所說一字佛頂輪王經略義釋會本 |
瑜祗經 |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祗經 | 金剛智 | 是 | 是 | 安然: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祗經修行法 |
大毗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 | ----- | 金剛智 | 是(或用金剛頂瑜伽略出念誦經代替) | 否 | |
略出經 |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 | 金剛智 | 是(或用大毗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代替) | 否 | |
釋摩訶衍論 | ----- | 龍樹(託名)著,(姚秦)筏提摩多(託名)譯 | 是 | 否 | |
菩提心論 |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 龍樹(託名)注,不空譯 | 是 | 否 |
教義
[編輯]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
唐密的特色在於揉合胎藏界與金剛界兩個密宗流派為一體,傳統上,以開元三大士傳入的胎藏界《大日經》,與金剛界《金剛頂經》合稱二部大法,稱為「純密」,而稱以前所譯出的為「雜密」。「純密」與「雜密」的區分,見諸弘法大師空海的「三學錄」。主要的道場包括長安的大興善寺、青龍寺和扶風縣的法門寺。
漢傳密教三昧耶戒
[編輯]在純密傳入中國的唐代,密僧們仍然保持着重視戒律的傳統。而且為了適應密宗複雜的事相,規定實行密法咒術的次序儀軌,專門的密教律也應運而生。善無畏翻譯了含攝密教戒律的《蘇悉地揭羅經》與《蘇婆呼童子請問經》[7],並為《蘇悉地經》作供養法,使之廣泛流播。
印度宗教對密宗的影響甚鉅,例如「阿闥婆吠陀經」的咒術有治病法、長壽法、增益法、贖罪法、和合法、女事法、降服法、王事法、婆羅門法。後來,密宗的《蘇悉地經》和《大日經》的增益、降服、息災三法,不但與「阿闥婆吠陀經」咒術的名稱相同,內容也無差異。《金剛頂經》又加入敬愛法與鈎召法,成為五種法。
密教的戒律稱為三昧耶戒[8]。「三昧耶」在梵語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廣義的說,它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四種含義。
平等 | 身、語、意三密平等、圓融、無礙,稱為三三昧耶,故又稱三平等。行者初發心時,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見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 |
本誓 | 既以三平等之理為緣,乃起大誓願,修大悲,行四無量、四攝等,能利益眾生。 |
除障 | 本誓發得三三平等之戒體時,能除滅過去、現在、未來的惡業罪障。 |
驚覺 | 自驚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 |
三昧耶戒的戒體是眾生本有的清淨菩提心;行相為法界無量萬德;而戒相則為《大日經·具緣真言品》列舉的四種重戒。
名稱 | 解釋 | 相當於何種三聚淨戒 | 相配於何種菩提心 |
---|---|---|---|
不應舍正法戒 | 如來一切正教,皆當修行受持讀誦,應如海納百川,而無厭足之心。 | 攝律儀戒 | 三摩地菩提心 |
不應捨離菩提心戒 | 菩提心為三昧耶戒的根本。菩提心存,則三昧耶戒存;菩提心失,則三昧耶戒失。學密行人雖然具有菩提心,但由於他們處於因位,沒有圓滿,不免有遠離之虞。因此三昧耶戒在此告誡學人不應遠離此心。 | 攝善法戒 | 勝義菩提心 |
不應慳吝法戒 | 諸勝法皆是如來在因位時,勤苦修行,捐棄身命,甚至為他人僮僕、床座而得,因此一切佛法,乃一切眾生父母的遺產,不能為一人獨有。因此,即便一個人能不捨正法,不離菩提心,但於正法慳吝,見機不惠施,則也犯下了盜三寶物相同的罪。 | 攝眾生戒 | 行願菩提心 |
饒益行戒 | 這是菩提心根本所決定。修學佛法者應普攝一切眾生,為入道因緣。 |
此後,四重禁戒又發展成密教十重戒,在不同的經典里有不同的說法,但只是條文開合的不同,內容上並無太大區別。
《大日經疏》第十七卷的說法 | 善無畏《無畏三藏禪要》的說法 |
---|---|
不舍佛寶 | 不應舍三寶皈依外道,是邪法故 |
不舍法寶 | 不應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
不舍僧寶 | 不應毀謗三寶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
不舍菩提心 | 於甚深大乘經典不通解處不應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
不謗一切三乘教法 | 若有眾生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說如是法令退墮,趣向二乘,斷三寶種故。 |
不慳吝一切法 | 未發菩提心者,亦不應說如是法,令彼於二乘之心,違本願故。 |
不起邪見 | 對小乘人及邪見人前,不應輒說深妙大乘,恐彼生謗獲大殃故。 |
不阻止他發大心,亦不得見其懈退而不勸發 | 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令斷善根故。 |
不差機說法 | 於外道前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辦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損故。 |
不施一切不饒益他物 | 但於一切眾生有所損害及無利益者,皆不應作及教人作、見作隨喜,於利他法及慈悲心相違背故。 |
總攝上說,漢傳密教三昧耶戒之戒相可歸納為如下十戒條文:
(一)不退菩提心。 | 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 |
(二)不舍離三寶,不皈依外道。 | |
(三)不毀謗三寶,及三乘佛法。 | |
(四)不應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 |
(五)不應起邪見,不撥無因果。 | |
(六)於法不慳吝,不差機說法。 | 攝眾生戒 |
(七)不應向大心,說法令退墮。 | |
(八)不應向小根,輒說微妙法。 | |
(九)不應向外道,自說具妙戒。 | |
(十)必饒益有情,不作損害行。 |
在《大日經疏》 卷九中,列舉了違背三種違背三昧耶戒的重罪:
罪名 | 行為 |
退三昧耶 | 受三昧耶戒之後,退失本誓而不修行 |
破三昧耶 | 已受密法,卻對密藏產生疑謗之念 |
越三昧耶 | 未得阿闍梨允許,恣意見聞聖教口訣 |
代表人物
[編輯]唐密以開元三大士為開宗者,三大士中,以不空的弟子最多,影響力也最大。
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慧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覺超,世稱「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國師」。其弟子有爪哇僧辯弘、日僧空海等。[9]
唐密東傳日本真言宗(東密)以空海為開宗祖師,此外,又有最澄開創台密。
民國後多位大師前往日本學習東密,傳入中國大陸後亦或稱之為唐密,由此傳承的代表人物為持松大師。
參考文獻
[編輯]- ^ 東晉 帛尸梨蜜多羅譯《大灌頂經》12卷
- ^ (簡體中文)談玄法師是太虛大師弟子,他兩度留學日本 五台山在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中國佛教通史(第十五卷)》第九章·第一節·<日本密宗的回傳> [ 江蘇人民出版社 / 2010-11 鳳凰文庫·宗教研究系列 賴永海 主編] ISBN 9787214063946
- ^ (簡體中文)唐密在近代中國 鄧子美 王佳 著[失效連結]
- ^ 穢跡金剛法傳承上師—釋寶霞法師. [2018-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 ^ 圓融佛學院 寬濟法師簡介. 圓融佛學院. 1993-09-30 [2020-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 ^ 《宋高僧傳》:「畏……又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揭羅經三卷。二經具足咒毗柰耶也。即秘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羅者。不合輒讀誦。猶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也。」
- ^ 又稱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三昧耶佛戒,略稱為三戒。
- ^ 《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