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昌战役
靖难之役的一部分

东昌战役时形势
日期建文二年
1400年12月25日
地点
山东聊城(故东昌侯封地)
结果 明军胜利,燕军北退,朱棣部十二月二十六日撤军,至次年正月十六日回抵北平。
领土变更 山东全境为明军掌控,此后燕军不再企图攻占山东后南下
参战方
燕王军 明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燕王朱棣
高阳王朱高煦
庆寿寺住持姚广孝(道衍)
都指挥佥事张玉 
都指挥佥事朱能
明惠帝朱允炆(统帅,未参战)
平燕将军、历城侯盛庸(实际总指挥)
右军都督佥事平安
兵部尚书铁铉
兵力
不详 不详
伤亡与损失
万余 不明

东昌之战靖难之役中,燕军为夺取东昌(今山东聊城)所引发的战役。

背景[编辑]

济南之战后,南军因撤换主帅取得主动优势,遂主动发动讨伐战。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主动南下迎击,明令征辽东,暗派徐理、陈旭在直沽(今天津市中)修浮桥,以绕过青县、长卢的南军防线部署。

过程[编辑]

进军和前哨战[编辑]

十月廿五,领军从通州折南,沿河昼夜兼行,袭擒监仓哨所百余人,南军遂不知燕军动向。十月廿七到沧州,敌军守将徐凯尚在修筑防御中,将士来不及换上战甲即投入战斗。燕军大将张玉(一说朱棣亲自)帅部队肉搏攻下沧州城。斩首万余级,获马九十余匹,生擒都督徐凯、程暹、都指挥俞琪、赵浒、胡原、李英、张杰并指挥以下百余人。 [1][2]。 燕军自长芦渡河经过景州,十一月初四到达德州,并不理会济南城[3]。 时盛庸守卫德州,朱棣招降盛未果,遂南下;盛庸军袭击燕军后军,却因为朱棣亲自殿后,将士都不敢射箭或接战擒敌,即便朱棣所部仅数十骑,燕军擒杀百余人再而全军而退[4]

十一月,燕军到达临清;朱棣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燕军从馆陶渡河(卫运河,京杭运河的一部分;当时黄河夺淮入海),先后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南方,迫使盛庸南下[5]

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决战,并在阵中摆了大量火枪和毒弩[6]

首日作战[编辑]

十二月廿五,燕军至东昌,盛庸率部出城迎击[7]。朱棣仍然亲自率军冲锋,沿用之前的战术,先冲击其左翼,但因盛庸部署了精锐步兵于彼而不动;然后又冲击其中坚,盛庸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朱棣被重重包围,燕军张玉、朱能(一说还有朱高煦[8])分别引兵来救,朱能(或朱高煦,下同不表)负责杀入重围援救朱棣,张玉则负责吸引分散敌军,终于朱棣和朱能会合,逃离战场。但大量燕军军士被预先布置的火器剑弩所伤,张玉则战死。平安亦率兵赶来,与盛庸合兵作战。

再战和败退[编辑]

次日,燕军再战不利,共计损失万余人,遂北还,盛庸等率部追杀,北军死伤甚多[9]

击退南军的阻截后,建文三年正月十六,燕军部队返回北平[10]

张玉战死,朱棣十分悲伤[11][12]

结果和影响[编辑]

燕军[编辑]

东昌之战,朱棣多次濒临险境。但是由于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诸位将领怕被朱允炆带上杀叔的帽子,而被处决,又怕抓住朱棣让朱允炆难做,朱允炆之后会刁难自己,南军不敢伤害他,也不敢抓他;朱棣也恃此特权,单骑视察前线或殿后,南军无可奈何[13]

建文军[编辑]

东昌之战是靖难以来南军的第一场大捷。惠帝朱允炆十分高兴,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恢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建文元年十一月两人被罢免,但仍作为智囊留用[14];至是恢复齐的兵部尚书和黄的太常寺卿职务)[15],并以东昌大捷告太庙[16][17]

局势[编辑]

盛庸军势大振,燕军经此败,以后再南下,皆由徐沛,不再走山东[18]

在靖难全局中,盛庸、平安等人通过山东境内的两次胜利消耗了燕军有生力量,有效遏制了燕军南进之步伐,使得山东全境尤其是德州、济南等战略要地得以巩固。使得局势一时平衡,南北二方都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

注释,参考文献和相关条目[编辑]

  1. ^ 《明太宗实录》卷七:丙午,下令征辽东。……壬子,密令徐理、陈旭等朱诣直沽,造浮桥济师。丙辰,移师还通州,循河而南。……戊午,我军过直沽。上语诸将曰:“徐凯等所设备,惟青县、长卢而已,塼垛儿、灶儿坡数程皆无水,皆不备,趋此可径至沧州城不?”是夜二更,启行,昼夜三百里,敌两发哨骑皆不相遇。明旦,至监仓,遇敌哨骑数百,尽擒之。食时,至沧州,敌犹未觉,督军士筑城。我军既至城下,始苍黄分,守城垛众皆股栗,不及擐甲。我军四面急攻之,上麾壮士由城之东北角登,逾时拔其城。而先已遣人断敌归路,遂斩首万余级,获马九十余匹,而生擒都督徐凯、程暹、都指挥俞琪、赵浒、胡原、李英、张杰并指挥以下百余人,余众悉降,咸给牒遣。
  2. ^ 《明通鉴》卷十二:丙辰,自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昼夜兼行。戊午,师至沧州城下,凯等方四出伐木,昼夜筑城,仓猝收筑具出战。燕师四面攻之,张玉率壮士由城东北隅肉薄而登,庚申,拔之。
  3. ^ 《明鉴纲目》卷二:棣自长芦渡河,至德州。
  4. ^ 《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一月)甲子。……上虑德州盛庸之众要之,乃率诸军自长芦度河,循河而南至景州,遂至德州,遣人于城下招盛庸,庸坚壁不出。时我军皆已过,上独率数十骑殿后,庸觇知之,遣骑数百来袭后,上返兵击之,杀百余人,生擒千户苏𤩽,余悉降。
  5. ^ 《明太宗实录》卷七:壬申,驻军临清。上语诸将曰:“盛庸聚众德州,而仰给御河运粮,若邀其粮,彼乏食,必不得而出,出必虚声蹑我之后,其实欲向南就食。今觇伺其出,还军击之,蔑不破矣。”甲戌,移军馆陶,遣轻骑哨至大名,尽得其粮舟,遂取其粮,焚其舟。我军至馆陶渡河,至冠县,过莘县,遂向东阿、东平,以诱敌众。
  6. ^ 《明通鉴》卷十二:乙卯,燕师抵东昌,庸背城而阵,列火器毒弩以待。
  7. ^ 《明太宗实录》卷七:乙卯,我师至东昌,盛庸背城而出。
  8. ^ 《明史》卷一百一十八: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9. ^ 《明通鉴》卷十二:燕王直前薄庸军左翼,不动;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燕将朱能率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而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会平安至,与庸合兵。丙辰,又战,复大败之,前后斩馘数万人。燕师遂北奔,庸等趣兵追之,复击杀无算。
  10. ^ 《明太宗实录》卷七:丁巳,师至馆陶。时盛庸驰报真定,于是敌众四出,以要我归师。……(三年正月)丙子,师至北平。
  11. ^ 《明通鉴》卷十二:王闻张玉败没,痛哭曰:“胜负常事,不足虑;艰难之际,失此良将,殊可悲恨!”
  12. ^ 《明太宗实录》卷七:上复曰:“胜负固兵家常事,今胜负亦相当,未至大失,所恨者失张玉耳。艰难之际,丧此良辅,吾至今寝不帖席,食不下咽也。”
  13. ^ 《明通鉴》卷十二:是役也,燕王濒于危者数矣,诸将徒以奉上诏,莫敢加刃。王亦阴自恃,独以一骑殿后,追者数百人不敢逼。适高煦领指挥华聚等至,击退庸兵,获部将数人而去。
  14. ^ 《明鉴纲目》卷二:(建文元年十一月)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棣以前所上书不报,再上书,请去泰、子澄。帝为罢二人以谢燕。阴留之京师,仍参密议。
  15. ^ 《明鉴纲目》卷二:辛巳三年,春正月。复齐泰、黄子澄官。
  16. ^ 《明通鉴》卷十二:丁丑(正月初七),享太庙,告东昌捷。
  17. ^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朱允炆大喜过望,决定去祭祀太庙,想来祭祀内容无非是告诉他的爷爷朱元璋,你的孙子朱允炆战胜了你的儿子朱棣。真不知如朱元璋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
  18. ^ 《明鉴纲目》卷二:庸军势大振。自燕人犯顺,转鬭两年,奉锐甚。至是失大将,燕军夺气。其后定计南下,皆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