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昌戰役
靖難之役的一部分

東昌戰役時形勢
日期建文二年
1400年12月25日
地點
山東聊城(故東昌侯封地)
結果 明軍勝利,燕軍北退,朱棣部十二月二十六日撤軍,至次年正月十六日回抵北平。
領土變更 山東全境為明軍掌控,此後燕軍不再企圖攻佔山東後南下
參戰方
燕王軍 明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燕王朱棣
高陽王朱高煦
慶壽寺住持姚廣孝(道衍)
都指揮僉事張玉 
都指揮僉事朱能
明惠帝朱允炆(統帥,未參戰)
平燕將軍、歷城侯盛庸(實際總指揮)
右軍都督僉事平安
兵部尚書鐵鉉
兵力
不詳 不詳
傷亡與損失
萬餘 不明

東昌之戰靖難之役中,燕軍為奪取東昌(今山東聊城)所引發的戰役。

背景[編輯]

濟南之戰後,南軍因撤換主帥取得主動優勢,遂主動發動討伐戰。

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十月,朱棣聞報南軍北上,主動南下迎擊,明令徵遼東,暗派徐理、陳旭在直沽(今天津市中)修浮橋,以繞過青縣、長盧的南軍防線部署。

過程[編輯]

進軍和前哨戰[編輯]

十月廿五,領軍從通州折南,沿河晝夜兼行,襲擒監倉哨所百餘人,南軍遂不知燕軍動向。十月廿七到滄州,敵軍守將徐凱尚在修築防禦中,將士來不及換上戰甲即投入戰鬥。燕軍大將張玉(一說朱棣親自)帥部隊肉搏攻下滄州城。斬首萬餘級,獲馬九十餘匹,生擒都督徐凱、程暹、都指揮俞琪、趙滸、胡原、李英、張傑並指揮以下百餘人。 [1][2]。 燕軍自長蘆渡河經過景州,十一月初四到達德州,並不理會濟南城[3]。 時盛庸守衛德州,朱棣招降盛未果,遂南下;盛庸軍襲擊燕軍後軍,卻因為朱棣親自殿後,將士都不敢射箭或接戰擒敵,即便朱棣所部僅數十騎,燕軍擒殺百餘人再而全軍而退[4]

十一月,燕軍到達臨清;朱棣決定擾亂南軍的糧道,遣輕騎至大名,焚其糧船。燕軍從館陶渡河(衛運河,京杭運河的一部分;當時黃河奪淮入海),先後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南方,迫使盛庸南下[5]

盛庸將計就計,決定在東昌決戰,並在陣中擺了大量火槍和毒弩[6]

首日作戰[編輯]

十二月廿五,燕軍至東昌,盛庸率部出城迎擊[7]。朱棣仍然親自率軍衝鋒,沿用之前的戰術,先衝擊其左翼,但因盛庸部署了精銳步兵於彼而不動;然後又衝擊其中堅,盛庸開陣將朱棣誘入,然後合圍。朱棣被重重包圍,燕軍張玉、朱能(一說還有朱高煦[8])分別引兵來救,朱能(或朱高煦,下同不表)負責殺入重圍援救朱棣,張玉則負責吸引分散敵軍,終於朱棣和朱能會合,逃離戰場。但大量燕軍軍士被預先佈置的火器劍弩所傷,張玉則戰死。平安亦率兵趕來,與盛庸合兵作戰。

再戰和敗退[編輯]

次日,燕軍再戰不利,共計損失萬餘人,遂北還,盛庸等率部追殺,北軍死傷甚多[9]

擊退南軍的阻截後,建文三年正月十六,燕軍部隊返回北平[10]

張玉戰死,朱棣十分悲傷[11][12]

結果和影響[編輯]

燕軍[編輯]

東昌之戰,朱棣多次瀕臨險境。但是由於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諸位將領怕被朱允炆帶上殺叔的帽子,而被處決,又怕抓住朱棣讓朱允炆難做,朱允炆之後會刁難自己,南軍不敢傷害他,也不敢抓他;朱棣也恃此特權,單騎視察前線或殿後,南軍無可奈何[13]

建文軍[編輯]

東昌之戰是靖難以來南軍的第一場大捷。惠帝朱允炆十分高興,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恢復了齊泰黃子澄的官職(建文元年十一月兩人被罷免,但仍作為智囊留用[14];至是恢復齊的兵部尚書和黃的太常寺卿職務)[15],並以東昌大捷告太廟[16][17]

局勢[編輯]

盛庸軍勢大振,燕軍經此敗,以後再南下,皆由徐沛,不再走山東[18]

在靖難全局中,盛庸、平安等人通過山東境內的兩次勝利消耗了燕軍有生力量,有效遏制了燕軍南進之步伐,使得山東全境尤其是德州、濟南等戰略要地得以鞏固。使得局勢一時平衡,南北二方都無法取得壓倒性優勢。

註釋,參考文獻和相關條目[編輯]

  1. ^ 《明太宗實錄》卷七:丙午,下令征遼東。……壬子,密令徐理、陳旭等朱詣直沽,造浮橋濟師。丙辰,移師還通州,循河而南。……戊午,我軍過直沽。上語諸將曰:「徐凱等所設備,惟青縣、長盧而已,塼垛兒、灶兒坡數程皆無水,皆不備,趨此可徑至滄州城不?」是夜二更,啟行,晝夜三百裏,敵兩發哨騎皆不相遇。明旦,至監倉,遇敵哨騎數百,盡擒之。食時,至滄州,敵猶未覺,督軍士築城。我軍既至城下,始蒼黃分,守城垛眾皆股慄,不及擐甲。我軍四面急攻之,上麾壯士由城之東北角登,逾時拔其城。而先已遣人斷敵歸路,遂斬首萬餘級,獲馬九十餘匹,而生擒都督徐凱、程暹、都指揮俞琪、趙滸、胡原、李英、張傑並指揮以下百餘人,餘眾悉降,咸給牒遣。
  2. ^ 《明通鑑》卷十二:丙辰,自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晝夜兼行。戊午,師至滄州城下,凱等方四出伐木,晝夜築城,倉猝收築具出戰。燕師四面攻之,張玉率壯士由城東北隅肉薄而登,庚申,拔之。
  3. ^ 《明鑑綱目》卷二:棣自長蘆渡河,至德州。
  4. ^ 《明太宗實錄》卷七:(十一月)甲子。……上慮德州盛庸之眾要之,乃率諸軍自長蘆度河,循河而南至景州,遂至德州,遣人於城下招盛庸,庸堅壁不出。時我軍皆已過,上獨率數十騎殿後,庸覘知之,遣騎數百來襲後,上返兵擊之,殺百餘人,生擒千戶蘇瓛,餘悉降。
  5. ^ 《明太宗實錄》卷七:壬申,駐軍臨清。上語諸將曰:「盛庸聚眾德州,而仰給禦河運糧,若邀其糧,彼乏食,必不得而出,出必虛聲躡我之後,其實欲向南就食。今覘伺其出,還軍擊之,蔑不破矣。」甲戌,移軍館陶,遣輕騎哨至大名,盡得其糧舟,遂取其糧,焚其舟。我軍至館陶渡河,至冠縣,過莘縣,遂向東阿、東平,以誘敵眾。
  6. ^ 《明通鑑》卷十二:乙卯,燕師抵東昌,庸背城而陣,列火器毒弩以待。
  7. ^ 《明太宗實錄》卷七:乙卯,我師至東昌,盛庸背城而出。
  8. ^ 《明史》卷一百一十八: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9. ^ 《明通鑑》卷十二:燕王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復衝中堅,庸開陣縱王入,圍之數重。燕將朱能率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而燕軍為火器所傷甚眾,大將張玉死於陣。會平安至,與庸合兵。丙辰,又戰,復大敗之,前後斬馘數萬人。燕師遂北奔,庸等趣兵追之,復擊殺無算。
  10. ^ 《明太宗實錄》卷七:丁巳,師至館陶。時盛庸馳報真定,於是敵眾四出,以要我歸師。……(三年正月)丙子,師至北平。
  11. ^ 《明通鑑》卷十二:王聞張玉敗沒,痛哭曰:「勝負常事,不足慮;艱難之際,失此良將,殊可悲恨!」
  12. ^ 《明太宗實錄》卷七:上複曰:「勝負固兵家常事,今勝負亦相當,未至大失,所恨者失張玉耳。艱難之際,喪此良輔,吾至今寢不帖席,食不下嚥也。」
  13. ^ 《明通鑑》卷十二:是役也,燕王瀕於危者數矣,諸將徒以奉上詔,莫敢加刃。王亦陰自恃,獨以一騎殿後,追者數百人不敢逼。適高煦領指揮華聚等至,擊退庸兵,獲部將數人而去。
  14. ^ 《明鑑綱目》卷二:(建文元年十一月)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棣以前所上書不報,再上書,請去泰、子澄。帝為罷二人以謝燕。陰留之京師,仍參密議。
  15. ^ 《明鑑綱目》卷二:辛巳三年,春正月。復齊泰、黃子澄官。
  16. ^ 《明通鑑》卷十二:丁丑(正月初七),享太廟,告東昌捷。
  17. ^ 《明朝那些事兒》第一卷:朱允炆大喜過望,決定去祭祀太廟,想來祭祀內容無非是告訴他的爺爺朱元璋,你的孫子朱允炆戰勝了你的兒子朱棣。真不知如朱元璋在天有靈,會作何感想。
  18. ^ 《明鑑綱目》卷二:庸軍勢大振。自燕人犯順,轉鬭兩年,奉銳甚。至是失大將,燕軍奪氣。其後定計南下,皆由徐沛,不敢復道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