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胎息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上玉皇胎息经,简称《胎息经》。撰人以及著作年代不详,似出于唐代[1]。此经为七言韵文,全篇仅八十八字论述胎息要旨,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胎息为道家养生之术,渊源甚古,可追溯至先秦两汉的“行气”呼吸之术,《抱朴子内篇》〈遐览〉有著录以“胎息”为名的道经,此后历代修习者,络绎不绝[2]

题解

[编辑]

胎息,道教炼养方法之一。指至深入静之呼吸,达到有如婴儿在母胎之中,不用口鼻而用丹田内呼吸的“真息”境界[3][4]

抱朴子内篇》〈释滞〉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内丹家视胎息为修炼内丹术的重要功法,“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含守于真息。又云神息定而金木交,心意宁而龙虎会,此内丹之真胎息之用也”[5][6]

内容

[编辑]

论述胎息修炼法中“”和“”的关系,主张“胎”从气中结,气从胎中息。若气在身中,神不离身;若神住身内,气不离身。所以修行者要了解“神”与“气”的相注关系,从而“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注解

[编辑]
  • (唐)幻真先生《胎息经注》
  • (明)王文禄《胎息经疏略》
  • 张义尚,《胎息经》注释,1982年,第3期《气功》杂志

影响

[编辑]

《胎息经》对后代气功的实践有很大影响。唐代修习胎息法的人特别多,出现了大量有关胎息法的著述。《诸真圣胎神用诀》收录了这一时期二十多家的胎息法,虽然各家功法侧重不同,但均师承《胎息经》的修持法则。相传为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著的《胎息精微论》,对胎息养生的原理,有更为深刻的阐述[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胡孚琛 (编). 中華道教大辭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346. 
  2. ^ 孙嘉鸿. 道教胎息術今探 (PDF). 嘉南学报. 2008, 34 [2016-06-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27). 
  3. ^ 胎息 tai xi. 道教学术资讯网站.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4. ^ 《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夫服气本名胎息。胎息者,如婴儿在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为新受正气,无思无念,兀然凝寂,受元气,变化关节藏府,皆自然而成。岂有傅保之卫,饥渴之备耶?及出母腹,即吸纳外气,而有啼叫之声,即干湿饥饱,似有所念,即失元气。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曰胎息。(桑榆子曰:此言失元气者,非也。苟纳外气,便失元气,即世问无复有生人矣)”。
  5. ^ 张阳. 「傳習」之道 與 內丹之學 ──兼論道教對王陽明思想的影響 (PDF). 弘道. 2014 [2016-06-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19). 
  6. ^ 長生詮經. [永久失效链接]
  7. ^ 林书立. 《胎息經》解說.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