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欖寺祖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欖寺祖師(帕蒙坤貼牟尼祖師)
別名隆普唆(唆祖師)
隆婆唆(唆大師)
隆普·瓦罷喃(北欖寺祖師)
個人資料
出生(1884-10-10)1884年10月10日
逝世1959年2月3日(1959歲—02—03)(74歲)
宗教信仰佛教
國籍 泰國
學校上座部佛教大部派
高級職位
根據地 泰國吞武里帕世乍能區北攬寺英語Wat_Paknam_Bhasicharoen

隆普唆·湛塔薩羅(1884年10月10日—1959年2月3日),北欖寺祖師,也被尊稱為帕蒙昆帖牟尼祖師泰語พระมงคลเทพมุนี),1961年擔任帕世乍能區北欖寺英語Wat_Paknam_Bhasicharoen的住持,是泰國入法身法門靜坐法英語Dhammakaya_meditation的發掘者。身為北欖寺的前住持,他經常被人稱呼為隆普·瓦罷喃(「北欖寺祖師」)。在戰間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成為泰國家喻戶曉的靜坐大師。並對發展泰國的佛教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1] 。在法身法門傳統的傳承英語Dhammakaya_Movement中,他被被稱為法身法門(Vijja Dhammakaya)靜坐法的重新發掘者。這項靜坐法,相信是佛陀本身曾用過的靜坐方法。二十世紀初,有些學者已指出,隆普唆在把上座部佛教(「南傳佛教」)介紹到西方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之前在泰國是被忽略的一點[2][3][4]

早年生活

[編輯]
一尊北欖寺祖師的肖像,被安放在隆普·唆出生地一所名為宋匹農的寺院裡

隆普唆出生於1884年10月10日,俗家名為唆·彌給諾(Sodh. Mikaewnoi)。他生長於素攀武里府頌丕農縣英語Song_Phi_Nong_District曼谷西面102公里處一個富裕的大米商家庭里。父親名「艮」,母親名「素在」。九歲那年,他就在叔叔出家的寺院裡正式接受教育。童年時代就已開始接觸與熟悉佛教的他,展現出具聰慧與自主學習[3][5][6] 的品質。當叔叔「行腳[7]到「華奔」(Wat Hua Bho)寺時,也帶著他到那裡繼續學習。過不久,因叔叔還俗,父親便安排他跟隨邦巴寺院的住持隆婆薩(Luang Por Sub)繼續學習。他也在此處,學習了高棉語 。13歲那年,他完成了高棉語的學習。並回家協助父親經營生意。他的父親是位大米交易商,把大米從素攀布里府運到在曼谷里的碾米廠和那空差西縣英語Nakhon_Chai_Si_District。在他14歲那年,父親往生了,身為長子的他,負起繼續經營家族生意的責任。在面對有關盜賊與受到生命威脅等事件上,他意識到家庭生活的徒勞,18歲那年,他就想出家為比丘。但他首先得安頓好自己的家人,且為他們先準備好充足的錢糧儲備,然後才出家為比丘。[3][5] 根據泰國法身寺的傳記記載,他甚至把通貨膨脹率也預算在內,並加倍努力賺錢。終於在四年後,成功地為家人儲備了足夠日後生活的儲備金。[8]

22歲那年,他在家鄉的頌丕農寺院出家為比丘,且獲賜了巴利語法號唆·湛塔薩羅。[9]·湛塔薩羅比丘向以傳統口述引導靜坐,和精通佛教經藏分析的大師們求教。在當時,這是極不尋常的事。[10] 他的自傳筆記中寫到,從出家那天開始,他就每天修行靜坐。[11] 出家第一年,在他進行傳統的僧侶托缽英語Alms#Buddhism時,都很難獲得他人給予食物。那時的南傳比丘,一般會在早上挨家挨戶地尋找在家人供養食物。這種艱苦的生活,使他下定決心,終有一天他會為僧侶們,在寺院裡建立一個廚房,這樣的話,他們就可以更方便專注於提升自身在心靈方面的品質。[12] 在他出家第3年的結夏安居期間,唆·湛塔薩羅比丘行腳遍全泰國,並向有所成的大師們學習傳統的經藏與修行靜坐。他對各種各樣的事物,都報以好學的態度。並對有關心靈層面的事物,都具習慣性的尊重。他在帕徹獨彭大寺(Wat Pho)研習經藏並參訪了啦差系踏冉寺(Wat Ratchasittharam)在內八所修行中心,學習靜坐修行。[2][5][13] 他在啦差系踏冉寺院,與隆婆延(Luang Por Aium) 研習了一種屬於內的靜坐法,且獲得一個重要的修行經驗。他感知到一顆光球的存在。[14][註 1] 佛教研究學者凱特·克羅斯比(Kate Crosby)和凱薩琳·紐威爾(Catherine Newell)都相信,在隆普唆重新發掘入法身法門靜坐法的過程中,啦差系踏冉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3][16]

證得法身

[編輯]

參見:入法身法門靜坐-「禪定「的階段英語Dhammakaya_meditation#The_samatha_stage

雖然唆·湛塔薩羅比丘曾跟隨多位大師學習,且精通了多項重要的巴利三藏,但他還未滿意。他曾兩次退隱到在家鄉較平靜的地方。有其他消息的來源說,他也曾退隱到叢林中,更精進地修行靜坐,但紐維爾(NewelI)卻對這一點持保留的態度。[17][18] 1916年,在出家後第11次的結夏安居(vassa)期間,他住在暖踏武里府(Nonthaburi Province)的埠奔·邦庫威寺。埠奔·邦庫威寺曾是他在兒時接受教育的地方,是以其環境的寧靜而著稱。[19] 在隆普唆的自傳筆記中,他自我反省自己雖已研習了靜坐多年,還是無法領會佛陀所傳承下來的修行靜坐精髓所在。因此在1916年10月10日的農曆月圓英語Hindu_calendar之夜,他獨自在埠奔·邦庫威寺的大雄寶殿裡靜坐,並立願在靜坐修行中,無論發生什麼事,其決心都不會動搖。 當天的夜裡,他在靜坐中所體會的,就是後來被稱為證得法身的靜坐體驗。這也標誌著入法身法門靜坐法作為一種傳統的開始。[17][20]

確信自己已證得佛陀教誨的核心所在後,唆·湛塔薩羅比丘掀開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他奉獻其餘生,傳授與深修入法身法門靜坐法的知識。他也稱之為「法身法門」(Vijja Dhammakaya),意為:法身之法(the direct knowledge of the Dhammakaya)。所有沿襲著帕司乍刃縣北欖寺傳統的寺院,也被稱為是屬於法身法門體系的傳承(Dhammkaya Movement),且相信法身法門是佛陀用來證悟「無上正等正覺 」的原始靜坐法。但在佛陀入涅槃後英語Parinirvana [21][17] 500年,此方法就已失傳了。證得法身的事件,在法身法門體系傳承中,通常都以「神奇」與「宇宙運行」 相關的方式來描述。例如:在此事件發生之前,就下了大雨。[22]

成為住持

[編輯]
北欖寺祖師(隆普唆•湛塔薩羅)金像,被用於泰國法身寺所主辦的法會儀式。

唆•湛塔薩羅比丘將大部分的時間用在教導。就連當他還在帕徹獨彭大寺時,他會在自己的「寮房」(在泰國寺院裡比丘的住所)里,教導其他比丘與沙彌巴利語。[9] 他也曾復興在他家鄉頌丕農的一所荒廢的寺院,並在素攀布里府的帕立啦踏吶瑪哈他寺(Wat Phrasriratanamahathat)里設立學校教導在家人佛法。他曾報名參加了改革後的巴利語考試,但沒有通過。過後,他並沒有再重新報名。雖然在當時,他的巴利語造詣已是屬於「學者」級別的程度。他相信考獲正式的巴利文學位後,他可能會被召攬到僧團里,當任行政工作。但這並非他的志向。[3][23] 然而,因為他所作的一切,被在泰國僧團里的一位大長老注意到了。1916年,帕司乍刃縣僧團的僧長諞長老(Somdet Puean),委派唆•湛塔薩羅比丘成為位於吞武里府,帕司乍刃縣北攬寺的暫代住持(泰語ผู้รักษาการเจ้าอาวาส) 。[2][24] 從此之後,他就常被人稱為隆婆唆或隆普唆。

1916年,吞武里府還未被歸劃為曼谷的一部分,也沒有橋梁連接到曼谷。[3] 當時北欖寺正面對不少人事與紀律上的問題,且需要一位好的領導者。[9] 隆普唆提倡並實施嚴格地僧團紀律。[25] 他也改善了北欖寺的狀況,從一所曾被忽略與幾乎荒廢的寺院,變成一所擁有幾百位比丘的寺院,一所研究佛學的學校,且也是一所被泰國政府批准,能開辦普通課程的小學。還是一所具備自足廚房的寺院。[9][26] 除了提供膳食給寺院裡的常住比丘外,其廚房也為到寺院來參訪的在家人提供食物。[27] 北攬寺也成為當時一所著名教導靜坐的中心。[3] 隆普唆強調的是個人的發展,而非在建設方面。[28] 除了在寺院裡建立了個龐大的僧團外(在1959年,擁有了500位比丘),[20] 還在寺院裡設立一個具有個別寮房和靜坐修行室、屬於八戒女英語Maechi的社區。這群八戒女,在北欖寺在弘揚佛法和靜坐法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9] 隆普唆的貢獻初期並未獲得某些在家人的認同。根據其傳記中的記載,寺院當時還牽涉犯罪勾當與不感激隆普唆對寺院所進行的改革。他還曾被人放冷槍,但卻沒受傷。[24]

在他被任命為暫代住持後不久,就被任命為北攬寺的正式住持了。他就如此一直留在北欖寺,直到1959圓寂。[2] 基於他在生活與工作上的成就,他獲得了泰國僧團與皇室給予以下的「僧銜」:1921年,的「帕庫•桑雅聞」(Phrakhru Samanadham-samathan)、1949年的「帕巴彎夠首提拉」(Phrabhavanakosolthera)、1955年的「帕蒙昆臘查牟尼」(Phramongkolratmuni),和1959年的「帕蒙昆貼牟尼」(Phramongkolthepmuni)。[30][31][32] 最後三項僧銜的受封是來得遲些,因為當時北欖寺還未獲得泰國皇族的護持,因此所受到的關注程度就會比起其他的寺院來的少。[33][34][註 2]

教導靜坐修行

[編輯]

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隆普唆持續地教導入法身法門靜坐法,每逢星期四引導靜坐並在星期日與布薩日里開示佛法。隆普唆會分發一本介紹靜坐修行的書籍給前來學習的研習者。[35] 起初,入法身法門靜坐法引起了當時泰國僧團當局的批評,因為那是一種嶄新的靜坐方法。[36] 而泰國僧團內部,在進行了討論後,也對北欖寺進行了審查,但最終結論隆普唆所教導的靜坐方法是正確的。[20]

在教導靜坐時,隆普唆會考驗那些學習靜坐的人,是為了讓他們能自我驗證入法身法門靜坐法的益處。他也組織了一組最具天賦的靜坐者,並設立了所謂的「深修道場」(泰語โรงงานทำวิชชา)。這些靜坐研習者,大部分是比丘與八戒女。他們會在寺院裡的一處隔絕區,一天24小時輪班,每一班靜坐6小時。[37][38] 他們的「任務」是,為了廣大社會的利益。而奉獻他們的生命進行對法身法門地深修。在法身法門體系傳承的許多文獻記錄中,可發現法身法門英語Vijja Dhammakaya是如何解決當時大部分的社會與世界問題。法身法門曾,且還繼續被相信,是帶有某些「神通」(巴利語:abhiññā),例如:可到達其他境界;他心通(能讀他人的心)等。[39][40] 曾有刊物曾描述,法身法門是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避免泰國受到轟炸。隆普唆也利用了這靜坐法幫人治病,也因此聲名遠播。[36][41][42] 有一篇關於長老的故事經常被引用:他是帕徹獨彭大寺的住持,在與隆普唆一起進行靜坐後,他所患的疾病,就消失了。[43] 「法身寺」的傳記中記載,在深修道場裡,有一位重要的女弟子(八戒女)詹•孔諾雍老奶奶英語Chandra_Khonnokyoong。她曾被隆普唆,讚嘆在靜坐技巧上,是獨一無二的。[44]

遺贈

[編輯]
埠奔·邦庫威寺的大雄寶殿

除了靜坐外,隆普唆也提倡研習佛學。將兩者合併一起辦的人,在泰國佛教中,他也是先驅者之一。[45] 1939年,隆普唆在北欖寺,建設了一所巴利佛典學院。據說當時,它的建築費耗資了250萬泰銖。他是以分發自製佛牌為紀念品來籌款。這樣的募款方式,在泰國佛教界裡,是常見的方式。為了實現當他還在帕徹獨彭大寺(Wat Pho)出家的第一年時,在經歷艱苦托缽食物的情況後,下定決心要實現的想法。他在自己的寺院裡建設了廚房,是這也是為了能讓比丘們,能有更多的時間來研習佛法。[3]

隆普唆參與了泰國的佛教園區撲塔蒙吞英語Phutthamonthon(Phutthamonthon)的建設。這是50年代由泰國當時的前總理-貝·鑾披汶頌堪 (Plaek Phibunsongkhram)發起的一項雄壯的計劃。建此園區,是為了用它來主辦泰國佛誕(衛塞節)2500年的慶祝活動。通過設在佛教園區中央的大雄寶殿裡,向隆普唆與法身法門的致敬,以及隆普唆通過分發自製的佛牌進行籌款,來參與建設此佛教園區。紐厄爾(Newell)推測,隆普唆在此建造佛教園區的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前總理-貝·鑾披汶頌堪,有著重要的關聯。[46]

根據在法身寺的傳記記載,隆普唆並不支持在泰國佛教中所盛行使用「法術」的行為。諸如:算命與施幸運咒等。但他卻經常通過靜坐治癒病患者,且隆普唆的自製佛牌,至今依然廣泛地受到尊崇,因它們都被認為是具有「力量」的。[33][47]

弘揚佛法

[編輯]

參見:英國法身法門體系的傳承英語Dhammakaya Movement UK

根據「The Cover」的報導:有英國人出家時。所發的小冊子,曾印製了1萬份。

隆普唆對能把入法身之法門靜坐法介紹到泰國以外的地方,非常有興趣。[48] 北欖寺曾在國際雜誌與時代雜誌上發表了,有關「卡奔啦哇朵「比丘(巴利語法號Kapilavaddho)的故事,他是獲得隆普唆親自指導的第一位西方學生。寺院裡的期刊是使用泰語和英語出版,而在有些場合中,宣傳小冊子也會用華語出版。在寺院的舊期刊物中,曾有從日本與中國的高僧到寺院參訪的記載。[49] 而入法身法門靜坐法,仍然被日本的真言宗(Shingon)教徒所延用,他們也曾到過北欖寺學習過靜坐。[50]

隆普唆是在泰國為外國人剃度出家為泰國佛教比丘的泰國戒師之一。1954年,由他當戒師,在北欖寺為英國人威廉•普福特(William Purfurst)【理察•蘭德爾(Richard Randdall)】剃度,法號是「卡奔啦哇朵」比丘。[51]「卡奔啦哇朵」比丘在回到英國後兩年,創辦了「英語僧伽信託」(English Sangha Trust)[52][53] 前信託董事泰瑞•叄恩(Terry Shine)描述「關卡奔啦哇朵」比丘,是首位在西方世界,創辦了英語上座部佛教的人。[54][55] 雖然他是首位在泰國出家的比丘,但卻在1957年,還俗了。不久,他當時的輔導法師提塔未都比丘(Phra Ṭhitavedo)也因與隆普唆意見不合而離開了北欖寺。[4][55] 過後,他也在英國再次出家,並在1967年,成為了「英語僧伽信託」的董事[4][56]

隆普唆也為另一位英國人彼得•摩根(Peter Morgan)剃度,巴利語法號為「潘那瓦都」比丘(Paññāvaḍḍho Bhikkhu)。隆普唆圓寂後,潘那瓦都比丘繼續由瑪哈•布阿指導法師英語Ajahn_Maha_Bua給予指導。潘那瓦都比丘繼續出家,直到2004年往生。他是西方人中,在泰國出家最久的比丘[57] ;第3位比丘,出家前的俗名是「喬治•布萊克」(George Blake),他是位具有牙買加血統的英國人,且是第一位出家為佛教比丘的牙買加人。[58] 他的巴利語法號為「未加瓦朵」(Vijjāvaḍḍho)比丘,過後還俗,在加拿大成為一位知名的治療師。[59][60] 「未加瓦朵」比丘、「潘那瓦都」比丘與另一位法號為「薩答瓦朵「的英國比丘(俗名:羅伯特•奧比生 Robert Albison)的出家儀式,在當時的泰國,是項大型的公開活動,吸引了一萬位的觀眾圍觀。[61][62] 念結仁波切英語Namgyal_Rinpoche(俗名:萊斯利•喬治•道森 Leslie George Dawson),一位來自傳統藏傳佛教的老師,也在隆普唆的座下學習了一段時間,但他並未在隆普唆的座下剃度出家。隆普唆的時代,最後一位出家的西方弟子,俗名是「泰倫斯·馬格尼斯」(Terrence Magness)。他也在北欖寺,跟一位在家人導師「卡拉雅瓦滴導師」(Acharn Kalayawadee),學習過入法身法門靜坐法。他出家時的法號,是「蘇拉塔弄「(Suratano)比丘,且撰寫了一部有關隆普唆的傳記。[5][63]

綜上所述,隆普唆在泰國和國外,都對泰國佛教的有著重大影響。[1] 他協助開創了,將泰國佛教傳統上,兩項獨立的僧團作業研習經典與靜坐的結合。紐厄爾指出在這一點上,隆普唆甚至超前了批磨譚比丘(Phra Phimontham),一位將新緬甸靜坐法英語U_Nārada(New Burmese (meditation)Method)引進了泰國的泰國行政比丘。隆普唆曾為首位將佛教引入英國的英籍人剃度成為比丘。此外,他也啟動了多項發展計劃,這些發展都是由後來成為泰國最大的寺院法身寺,繼續進行著。[64]

圓寂

[編輯]

1954年,隆普唆宣布他即將圓寂的消息,並囑咐他的弟子們,在他圓寂後,繼續執行他們各自原有的任務。特別是把法身法門弘揚開去的任務。兩年後,他被診斷出患了高血壓。隆普唆於1959年圓寂。[65][66] 他的遺體並未被火化,而是被進行防腐處理後保存下來。這樣做,是為了在他圓寂後人們還仍然會前來瞻仰與護持北欖寺。[3] 法身寺在寺內建了一座紀念堂,來紀念隆普唆[67],北攬寺也創立了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會。[68]

刊物

[編輯]
  • Phramonkolthepmuni (2006) "Visudhivaca: Translation of Morradok Dhamma of Luang Phaw Wat Paknam" (Bangkok,60th Dhammachai Education Foundation) ISBN 978-974-94230-3-5
  • Phramonkolthepmuni (2008) "Visudhivaca: Translation of Morradok Dhamma of Luang Phaw Wat Paknam", Vol.II (Bangkok,60th Dhammachai Education Foundation) ISBN 978-974-349-815-2

備註

[編輯]
  1. ^ 「在上座部佛教傳統靜坐法中,一項光亮物品的出現("巴利語nimitta")是定力已建立的徵兆。[15]
  2. ^ 「在現今時代,泰國皇族會給予泰國比丘賜予僧銜,為了表揚他們對泰國佛教的發展,做出貢獻的認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Newell 2008,第106頁.
  2. ^ 2.0 2.1 2.2 2.3 Dhammakaya Foundation 2010.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Newell 2008.
  4. ^ 4.0 4.1 4.2 Skilton 2013,第165頁.
  5. ^ 5.0 5.1 5.2 5.3 Bhikkhu 1960.
  6. ^ Scott 2009,第66頁.
  7. ^ 指佛教僧侶為了尋訪名師求法而遊歷四方的一種修行方式。除此以外,也有「被轉移」的意思
  8. ^ Dhammakaya Foundation 2010,第28頁.
  9. ^ 9.0 9.1 9.2 9.3 Fuengfusakul 1998,第23頁.
  10. ^ Newell 2008,第80頁.
  11. ^ Phramongkolthepmuni. อัตชีวประวัติ พระมงคงเทพมุนี (สด จนฺทสโร) หลวงปู่วัดปากน้ำ [Biography of Phramongkolthepmuni (Sodh Candasaro)]. Moradoktham, Book 1. Khlong Luang District英語Khlong_Luang_District, Pathumthani Province英語Pathum_Thani_Province: Dhammakaya Foundation英語Wat_Phra_Dhammakaya#The_foundation: 29–39. ISBN 978-616-7200-36-1 (泰語). 
  12. ^ Chattinawat 2009,第63頁.
  13. ^ Newell 2008,第81, 95頁.
  14. ^ Newell 2008,第81–2頁.
  15. ^ Harvey 2013,第329頁.
  16. ^ Crosby, Skilton & Gunasena 2012.
  17. ^ 17.0 17.1 17.2 Newell 2008,第82頁.
  18. ^ Bhikkhu 1960,第34頁.
  19. ^ พระมงคลเทพมุนี (สด จนฺทสโร) [Phramongkolthepmuni, Sodh Candasaro]. Wat Luang Por Sodh Dhammakayarama. 1999 [19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9) (泰語). 
  20. ^ 20.0 20.1 20.2 Fuengfusakul 1998,第24頁.
  21. ^ Mackenzie 2007,第76頁.
  22. ^ Scott 2009,第79頁.
  23. ^ Vuddhasilo 2003.
  24. ^ 24.0 24.1 Scott 2009,第67頁.
  25. ^ Harvey 2013,第389頁.
  26. ^ Chattinawat 2009,第55–6,58頁.
  27. ^ Mackenzie 2007,第36頁.
  28. ^ Chattinawat 2009,第54頁.
  29. ^ Newell 2008,第84–5頁.
  30. ^ Thatkaew, Worathan. วัดปากน้ำภาษีเจริญ สำนักงานแม่กองบาลีสนามหลวง [Wat Paknam Bhasicharoen, Office of Pali Studies Coordination, Sanam Luang]. Post Today (The Post Publishing). 9 March 2008: B4 [23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2月2日) –透過Matichon E-library (泰語). 
  31. ^ Fuengfusakul 1998,第24–5頁.
  32. ^ Vasi 1998,第7頁.
  33. ^ 33.0 33.1 Litalien, Manuel. Développement social et régime providentiel en thaïlande: La philanthropie religieuse en tant que nouveau capital démocratiqu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 providential regime in Thailand: Religious philanthropy as a new form of democratic capital] (PDF) (學位論文). 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 130. January 2010 [2017-12-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6-06) (法語). 
  34. ^ Mackenzie 2007,第32頁.
  35. ^ Chattinawat 2009,第56–7頁.
  36. ^ 36.0 36.1 Scott 2009,第68頁.
  37. ^ Fuengfusakul 1998,第24, 99頁.
  38. ^ Chattinawat 2009,第59頁.
  39. ^ Newell 2008,第241頁.
  40. ^ Newell 2008,第80–1頁.
  41. ^ Cheng & Brown 2015.
  42. ^ Mackenzie 2007,第34–5頁.
  43. ^ Newell 2008,第94頁.
  44. ^ Scott 2009,第72頁.
  45. ^ Newell 2008,第107頁.
  46. ^ Newell 2008,第84–5, 99–106頁.
  47. ^ Newell 2008,第96頁.
  48. ^ Newell 2008,第89頁.
  49. ^ Buddhabhavana Society (Ngee Hua). คณะสงฆ์อังกฤษ (ที่ระลึกในงานอุปสมนทคณะสงฆ์อังกฤษ) [The English Sangha (gift at ordination ceremony of English Sangha)]. Bangkok: Watanatham Publishers. : 1–10 (泰語). 
  50. ^ Sulak Sivaraksa. Thai Spirituality (PDF). Journal the Siam Society英語Journal_of_the_Siam_Society. 1987, 75: 85 [2017-12-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3-18). 
  51. ^ Rawlinson, A. The Transmission of Theravada Buddhism to the West. Masefield, P.; Wiebe, D. (編). Aspects of Religion: Essays in Honour of Ninian Smart. New York: Lang: 360. 1994. [失效連結]
  52. ^ Oliver, I. Buddhism in Britain. London: Rider and Company. 1979: 102. 
  53. ^ Snelling, J. The Buddhist Handbook: A Complete Guide to Buddhist Teaching, Practice, History, and Schools. London: Inner Traditions英語Inner_Traditions_–_Bear_%26_Company. 1987: 262. 
  54. ^ Shine, Terry. Honour Thy Fathers (PDF). Buddhanet. Buddha Dharma Education Association Inc. [16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2-21). 
  55. ^ 55.0 55.1 Newell 2008,第86頁.
  56. ^ Newell 2008,第91頁.
  57. ^ Newell 2008,第86, 91頁.
  58. ^ 作者不詳(因為這一本1950年代的雜誌). Ordain Buddhist Monk. Jet英語Jet (magazine) (Johnson). 3 November 1955, 8 (26): Pg.14. 
  59. ^ Rinaldi, Luc. 'Are you sure you're not doing some African black magic?'. Maclean's (Rogers Media). [25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2). 
  60. ^ 2014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 Dr. B. George Blake. African Canadian Achievement Awards. [5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2). 
  61. ^ Skilton 2013,第151頁.
  62. ^ Newell 2008,第90頁.
  63. ^ Newell 2008,第91, 116頁.
  64. ^ Newell 2008,第106–7頁.
  65. ^ อลังการ ... วัดปากน้ำ บารมีหลวงพ่อสดยังขลัง [Magnificent ... Wat Paknam: Luang Por Sodh's barami is still magical]. Banmuang. 2 January 2011: 8 [23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2月2日) –透過Matichon E-library (泰語). 
  66. ^ Cook 1981,第76頁.
  67. ^ Scott 2009,第69頁.
  68. ^ ถวายปริญญาศิลปศาสตรดุษฎีบัณฑิตกิตติมศักดิ์ แด่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มหารัชมังคลาจารย์ [Offering an Honorary Arts Degree to Somdet Phramaharachamangalacharn]. Thai Rath (Wacharapol). 2 April 2014 [24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7) (泰語). 

引用

[編輯]

傳記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