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擔仔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擔仔麵
擔仔麵
上菜順序主食
起源地台灣台南
發明者臺灣人
上菜溫度熱食
主要成分麵條、蝦、香菜、肉醬、蒜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擔仔麵
台語白話字Tàⁿ-á mī
度小月擔仔麵

擔仔麵白話字:Tàⁿ-á mī,英語:Ta-a noodlesTa-a mi [1]),是一種發源於臺灣臺南的小吃。「擔仔(tàⁿ-á)」即台語「挑肩擔」之意。2017年,台南市文化局舉辦台南文化關鍵詞推薦活動,擔仔麵成為網路票選第一名。

這道麵食的主要成份為:麵條米粉豆芽菜香菜蒜泥蝦仁、少許湯汁以及獨門肉臊

歷史

[編輯]

擔仔麵起源時間相傳為清末光緒年間,創始者為臺南的洪芋頭。臺南海邊清明時節常有暴雨,夏季常有颱風侵擾,風雨交加導致不易出海捕魚,生計頓時艱困。台語稱收入不佳的淡季為「小月(sió ge̍h)」,以捕魚為業的洪芋頭在無法出海捕魚的「小月」,常於臺南水仙宮前挑著扁擔,叫賣麵食,以度過「小月」,並自名「度小月擔仔麵(Tō͘ Sió Ge̍h tàⁿ-á mī)」,書寫在攤前所吊的燈籠[2][3]。度小月擔仔麵開設於光緒二十年(1895年)[4]

台南擔仔麵最早歸為「點心」,原因是台灣只有很少數地方的氣候適合種植小麥(主要在台中大雅區一帶)。直到台灣戰後時期之初,台灣本省人的主食都是米飯。因為麵粉的價格比米貴很多,所以麵屬於副食品,主要做成點心、小吃,當時只有家境較富裕的階層才有機會經常食用。直到1950年代初美援駐台美軍抵達台灣,同時把大量美援麵粉運到台灣[5],麵粉才成為廉價的主食,麵粉製品在台灣漸漸普及,擔仔麵也成為台灣民眾常吃的麵食[6]

現代

[編輯]

現今在臺南地區有許多店家,老店集中於臺南市中正路上。擔仔麵通常略貴[7]、量少(約僅成人兩口份量),是所謂「食巧毋食飽」(臺灣話Tsia̍h khá m̄ tsia̍h pá。臺灣俗諺:吃得精緻而不吃飽)的點心而非正餐。

擔仔麵曾出現在總統府的國宴和飛機餐點[8]。臺南市民曾稱擔仔麵為「國寶」食物[9]

於2017年度獲得國際潔淨美食獎項A.A. Taste Awards的肯定。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ow To Tell Taiwanese Ta-a And Tshik-a Noodles Apart. MICHELIN (米其林指南). 2020-10-19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8) (英語). While both are quintessentially Taiwanese noodles, ta-a-mi and tshik-a-mi are two distinct dishes with unique broths and side ingredients, enjoyed in very different ways. 
  2. ^ 【快訊】度小月榮獲媲美米其林的「亞太A.A.美食獎」(A.A. Taste AWARDS) 三星殊榮!推廣無添加餐飲,讓民眾食得安心!. 度小月. [2018-12-26] (中文(臺灣)). [永久失效連結]
  3. ^ Winners. A.A. Taste Awards. [2018-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4) (美國英語). 
  4. ^ 臺南度小月擔仔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官方網站
  5. ^ 為何50年前美援時期,台灣人拿來當內褲的麵粉袋全印著「22公斤」?原來還有這玄機!. 風傳媒. 2017-09-27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6. ^ 美援除了送麵粉,還讓臺灣人開始養成麵食文化.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7. ^ 臺南度小月所賣的擔仔麵一碗要價新臺幣50元。
  8. ^ 《大成報》2007年3月1日
  9. ^ 《大成報》2007年3月12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