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担仔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担仔面
担仔面
上菜顺序主食
起源地台湾台南
发明者台湾人
上菜温度热食
主要成分面条、虾、香菜、肉酱、蒜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担仔面
台语白话字Tàⁿ-á mī
度小月担仔面

担仔面白话字:Tàⁿ-á mī,英语:Ta-a noodlesTa-a mi [1]),是一种发源于台湾台南的小吃。“担仔(tàⁿ-á)”即台语“挑肩担”之意。2017年,台南市文化局举办台南文化关键词推荐活动,担仔面成为网络票选第一名。

这道面食的主要成分为:面条米粉豆芽菜香菜蒜泥虾仁、少许汤汁以及独门肉臊

历史

[编辑]

担仔面起源时间相传为清末光绪年间,创始者为台南的洪芋头。台南海边清明时节常有暴雨,夏季常有台风侵扰,风雨交加导致不易出海捕鱼,生计顿时艰困。台语称收入不佳的淡季为“小月(sió ge̍h)”,以捕鱼为业的洪芋头在无法出海捕鱼的“小月”,常于台南水仙宫前挑着扁担,叫卖面食,以度过“小月”,并自名“度小月担仔面(Tō͘ Sió Ge̍h tàⁿ-á mī)”,书写在摊前所吊的灯笼[2][3]。度小月担仔面开设于光绪二十年(1895年)[4]

台南担仔面最早归为“点心”,原因是台湾只有很少数地方的气候适合种植小麦(主要在台中大雅区一带)。直到台湾战后时期之初,台湾本省人的主食都是米饭。因为面粉的价格比米贵很多,所以面属于副食品,主要做成点心、小吃,当时只有家境较富裕的阶层才有机会经常食用。直到1950年代初美援驻台美军抵达台湾,同时把大量美援面粉运到台湾[5],面粉才成为廉价的主食,面粉制品在台湾渐渐普及,担仔面也成为台湾民众常吃的面食[6]

现代

[编辑]

现今在台南地区有许多店家,老店集中于台南市中正路上。担仔面通常略贵[7]、量少(约仅成人两口分量),是所谓“食巧毋食饱”(台湾话Tsia̍h khá m̄ tsia̍h pá。台湾俗谚:吃得精致而不吃饱)的点心而非正餐。

担仔面曾出现在总统府的国宴和飞机餐点[8]。台南市民曾称担仔面为“国宝”食物[9]

于2017年度获得国际洁净美食奖项A.A. Taste Awards的肯定。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ow To Tell Taiwanese Ta-a And Tshik-a Noodles Apart. MICHELIN (米其林指南). 2020-10-19 [202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英语). While both are quintessentially Taiwanese noodles, ta-a-mi and tshik-a-mi are two distinct dishes with unique broths and side ingredients, enjoyed in very different ways. 
  2. ^ 【快訊】度小月榮獲媲美米其林的「亞太A.A.美食獎」(A.A. Taste AWARDS) 三星殊榮!推廣無添加餐飲,讓民眾食得安心!. 度小月. [2018-12-26]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3. ^ Winners. A.A. Taste Awards.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美国英语). 
  4. ^ 台南度小月担仔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官方网站
  5. ^ 為何50年前美援時期,台灣人拿來當內褲的麵粉袋全印著「22公斤」?原來還有這玄機!. 风传媒. 2017-09-27 [202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6. ^ 美援除了送麵粉,還讓臺灣人開始養成麵食文化. [202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7. ^ 台南度小月所卖的担仔面一碗要价新台币50元。
  8. ^ 《大成报》2007年3月1日
  9. ^ 《大成报》2007年3月12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