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八解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解脱巴利语aṭṭha vimokkhā梵语aṣṭa vimokṣāḥ),又译为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与八胜处十遍处,合称三法。

概论

[编辑]

世俗谛

[编辑]

背舍,指洁净五欲,离开贪著的心[1]
共分为八个阶段:

  1.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2.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3.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4. 空无边处解脱(四无色定
  5. 识无边处解脱(四无色定
  6. 无所有处解脱(四无色定
  7.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四无色定
  8. 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

等八者的合称[2]

初背舍,指的是以不净心来观察在身心中的与外界的[3]

之后进入第二阶段,灭除身心中的色想,专一观察外界的色相[4]

初背舍与第二背舍阶段,仍然是不净心[5],以清净心进行观修,为三背舍。

三背舍之后,依序进入四无色定灭受想定

胜义谛

[编辑]

舍离八苦

  1. 舍-生苦
  2. 舍-老苦
  3. 舍-病苦
  4. 舍-死苦
  5. 舍-爱别离苦
  6. 舍-怨憎会苦
  7. 舍-求不得苦
  8. 舍-五蕴炽盛苦

注释

[编辑]
  1. ^ 《大智度论》卷21:“背是净洁五欲,离是着心,故名背舍。”
  2. ^ 《中阿含经》卷24〈97经〉〈大因经〉:“复次,阿难!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是谓第一解脱。复次,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解脱。复次,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是谓第三解脱。复次,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解脱。复次,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解脱。复次,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第八解脱。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大智度论》卷21:“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第三背舍;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是五。合为八背舍。”
    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11:“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智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10:“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二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三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不用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灭受想背舍。”
  3. ^ 《大智度论》卷21:“不坏内、外色,不内、外灭色相,以是不净心观色,是名初背舍。”
  4. ^ 《大智度论》卷21:“坏内色,灭内色相;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是第二背舍。”
  5. ^ 《大智度论》卷21:“是二皆观不净:一者、观内、观外;二者、不见内,但见外。何以故?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爱多者著乐,多缚在外结使行;见多者,多著身见等行,为内结使缚。以是故,爱多者,观外色不净;见多者,观自身不净坏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