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聖道分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
三十七菩提分法 | |||||||||
四念住 | |||||||||
四正勤 | 四神足 | ||||||||
五根 | 五力 | ||||||||
七覺支 | |||||||||
八正道 |
八聖道分(巴利語: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語:Ārya aṣṭāṅga mārgaḥ),又譯為八正道、八聖道、八支正道、八支圣道、八聖支道,佛教术语,是指佛教徒修行达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故又稱八船、八筏。包括:正見解(正見)、正思惟、正語言(正語)、正行為(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正意念(正念)、正禪定(正定)。梵语“正”也有“圆、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
字源
[编辑]在梵文中,Ārya(雅利亞)是聖的意思。aṣṭa是數字八,āṅga是「支」、「分」、「肢體」之意,而mārgaḥ為道。字面直譯為八聖道分[1][2]或八支聖道。
漢譯本中,為求簡潔,通常譯為八正道,或八聖道。
內容
[编辑]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佛弟子依四聖諦修行的八步過程。依四聖諦正見為主軸,以正定目標,成就「正定」才能「轉動智慧」。
正見
[编辑]又作諦見。是指的是正確的四聖諦和正確的增上次第[3][4][5],故此依四聖諦尋伺五蘊等,也是正見。見解分為三類:邪見[6]、有漏正見[7]、無漏正見[8]。依四聖諦有漏正見,斷外道邪見;然後依四聖諦有漏正見,輔助無漏正見精進增上(有漏及無漏皆是漏支)。
正思惟
[编辑]又作正志、諦念,正思惟指依正諦見而正確思惟,思惟正諦見積集如實知見。人天乘學習的斷三結,聲聞乘學習的四果,乃至大乘等增上,不得離開四聖諦。思惟又可分類為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 [9] 邪思惟[10]、有漏正思惟[11]、無漏正思惟[12]等。
正語
[编辑]又作正言、諦語。依四聖諦正見而正思惟,成就正想及正語。依正想及正語,不妄語(謊言或虛妄無諦之語)、不慢語、不惡語、不謗語、不綺語、不暴語,遠離一切戲論[13]。正语的特征为,適時、真實、柔和、有益、慈愛而語[14]。佛陀宣称需要考慮三個要素決定其是否說:話語是否真實、是否對聽眾有益、是否為聽眾所喜愛[15][16]。
佛教佛子已修四聖諦故,也應當避免的两種话题为:無益徒勞之論[17]和諍論[18]。而应当谈论的十种话题包括:少欲、知足、遠離、離縛、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19]。
正業
[编辑]又作正行、諦行。指依「苦聖諦」知見,依行苦正見而造作,如活動、行為、工作等。也就是不殺生(五戒之一)、不偷盜(五戒之一)、不邪淫(五戒之一),不作一切惡行[20]。
正命
[编辑]又作諦受。指依「苦聖諦」知見而說壽、命,或是指的謀生手段,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21]。於《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谋生手段分类为三种:即邪命、有漏正命、無漏正命[22]。
正精進
[编辑]又作正方便、正治、諦治。謂正確的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巧施方便,令未生之惡心不生,已生者令斷;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應長養[23]。不精進是指懈怠、昏沉和睡眠。懈怠是指知正見而不修,昏沉是指軟弱或沉滯,睡眠是指不清醒。
正念
[编辑]又作諦意,正念就是指憶記,由聞知正見,經歷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久所曾習,久所曾聞,成就正念即不會忘記[24] [25]。
正定
[编辑]又作禪定,諦定,依四聖諦知見,經歷七正道而成就正諦確定、正諦肯定的智慧[26],堅定不疑的定見見諦,故正定無量。「奢摩他」長養專注,對治散亂,目的是「輔助四聖諦」增上轉動智慧,故奢摩他不名禪定。外道主張不散亂不分別的修定,沒有四聖諦智慧轉動,不能修依轉四聖諦智慧增上的四禪定。
參考條目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雜阿含經》卷28〈753經〉:「阿梨瑟吒比丘白佛言:『世尊!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得甘露法不?』佛告比丘:『有,所謂八聖道分——謂正見乃至正定。』 」
- ^ 《雜阿含經》(七八四)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婬。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 《大念处经》):“諸比庫,什麼是正見呢?諸比庫,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導至苦滅之道之智。諸比庫,這稱為正見。”
- ^ 《巴利大藏经·相應部》(卷45):“諸比庫!隨明於有智者則生正見,有正見則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則生正語,有正語則生正業,有正業則生正命,有正命則生正精進,有正精進則生正念,有正念則生正定。”
-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然,諸比庫!須先行正見。”
-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無施,無供養,無犧牲,無諸善行、惡行業之異熟果,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諸化生之有情,於世無諸沙門、婆羅門之正至、正行、自通達、證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說。諸比庫!此為邪見。”
-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有施,有供養,犧牲,有諸善行、惡行業之異熟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諸化生之有情,於世沙門、婆羅門之正至、正行、有自通達、證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說。諸比庫!此是正見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
-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令成就聖心、無漏心、聖道者,為修習聖道結果之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道支。諸比庫!此等為正見之聖、無漏、出世之道支者也。”
- ^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大念處經》):“諸比庫,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諸比庫,這稱為正思惟。”
-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欲思惟、嗔思惟、害思惟,諸比庫!此等為邪思惟。”
- ^ 《巴利大藏經·中部》(卷117):“出離思惟、無嗔思惟、無害思惟,諸比庫!此等是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 ^ 《巴利大藏經·中部》(卷117):“以成就聖心、無漏心、聖道者,修習聖道結果之思擇、思惟、專注、細專注、心之專精、語行,諸比庫!此等為正思惟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什麼是正語呢?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諸比庫,這稱為正語。”
- ^ 《巴利大藏经·增支部》(卷5章198):“比庫們,具有五個要素的言語為善說,而非不善;為無疵,不為智者所責備。是哪五個呢?‘適時、真實、柔和、有益、慈愛而語’。”
-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58):“如來知其語為非實、非真、不具利益者,其因為他人所不愛、所不好者,如來即不語此語。又如來知其語雖為如實、真諦、然不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不愛、所不好者,如來亦不語此語。然如來知其語為實、真諦、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不愛、所不好者,對此如來記說其語是知時者也。又如來知其語為非實、非真、不具利益者、雖然彼語是他人所愛、所好者,如來即不語此語。又如來知其語為如實、真諦、不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愛、所好者,此語如來不語此語。如來知其語為如實、真諦、具利益者,且彼語是他人所愛、所好者,對此,如來即言彼說其語是知時者也。何以故?王子!如來於諸有情、有憐憨心也。”
-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61):“當你以口作口業已,則應省察你之口業:“我已作之口業,危害自己嗎?危害他人嗎?自、他倆害嗎?為不善、成苦果、苦報嗎?”羅喉羅,如果省察時你知道:我已作之口業,危害自己,危害他人,自、他倆害,為不善、成苦果、苦報。羅喉羅!你之如是口業,當對於師長、智者、同梵行者懺悔之、應發露之、應顯發之;懺悔已、發露已、顯發已、應成就將來之防護。但是如果你省察時你知道:我已作之口業,不危害自己,不危害他人,不自、他倆害,為善、成樂果、樂報,那麼你當晝夜隨學善法,住喜悅中。”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有某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於無益徒勞之論。例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兵論、恐怖論、戰爭論、食物論、飲料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料論、親族論、乘具論、村裏論、鄉鎮論、都市論、國土論、婦女論、英雄論、路邊論、井邊風傳論、祖先論、種性論,世界起源論、海洋起源論、如是有無之論爭。遠離如是等無益徒勞之論。此亦為比庫戒之一份。”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又有某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於諍論。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如此法、律,汝如何如此法、律耶?”“ 汝是耶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前後]相應,汝言不相應。”“ 汝應言於前者而言於後,應言於後者而言於前。”“ 汝無細慮而[自]言返複。”“ 汝之立論,墮於負處。”“ 為解汝負說而尋思,若能者即自解!”遠離如是等任何諍論。此亦為比庫戒之一份。”
- ^ 《巴利大藏经·增支部》(卷10章69)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什麼是正業呢?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諸比庫,這稱為正業。”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什麼是正命呢?諸比庫,於此,聖弟子舍離邪命,以正命而營生。諸比庫,這稱為正命。”
-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諸比庫!如何為邪命?以欺騙、饒說、占相、騙詐、利之熱求,諸比庫!此等為邪命。諸比庫!如何為正命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於此,諸比庫!有聖弟子斷邪命,正命以養命。於此,諸比庫!有正命有漏而福分、有持依果者。諸比庫!如何為正命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諸比庫!成就彼聖心、無漏心、聖道者,修習聖道之結果,邪命之不樂、離樂,別離樂、遠離,諸比庫!此等為正命之聖、無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什麼是正精進呢?諸比庫,於此,比庫為了未生之惡、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惡、不善法的斷除,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長、廣大、修習、圓滿,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諸比庫,這稱為正精進。”
- ^ 《中阿含經卷第一》(中阿含七法品 善法經第一):“「云何聖弟子得七善法?謂聖弟子得堅固信,深著如來,信根已立,終不隨外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是謂聖弟子得一善法。復次,聖弟子常行慚耻,可慚知慚,惡不善法穢汙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是謂聖弟子得二善法。復次,聖弟子常行羞愧,可愧知愧,惡不善法穢汙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是謂聖弟子得三善法。復次,聖弟子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是謂聖弟子得四善法。復次,聖弟子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是謂聖弟子得五善法。復次,聖弟子常行於念,成就正念,久所曾習,久所曾聞,恒憶不忘,是謂聖弟子得六善法。復次,聖弟子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是謂聖弟子得七善法也。”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什麼是正念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諸比庫,這稱為正念。”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什麼是正定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而住;離喜,住於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具足第三禪而住;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具足第四禪而住。諸比庫,這稱為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