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Zhujianfei/沙盒2
土木堡之變 | |||||||
---|---|---|---|---|---|---|---|
瓦剌-明朝戰爭、也先南侵明朝的一部分 | |||||||
土木堡之變示意圖 | |||||||
| |||||||
參戰方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大同守軍: 宣府守軍: 遼東守軍: 甘州守軍: 明英宗親征軍: 留守京師: 郕王朱祁鈺 駙馬都尉焦敬 |
宣府進攻軍: 遼東進攻軍: 蒙古汗脫脫不花 | ||||||
兵力 | |||||||
陽和之戰:
| 約9,000至2萬,但不超過3萬 | ||||||
傷亡與損失 | |||||||
明英宗親征軍: 不少於10萬[3],大量官員戰死。 明英宗被俘虜。 | 不詳 |
土木堡之變[4](又稱土木之變或己巳之變),是指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註 1]八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北伐瓦剌後退途中,於北直隸宣府鎮土木堡(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遭遇瓦剌軍襲擊,慘敗被俘的事變。同時也是正統十四年七月至八月十五日期間,明朝和瓦剌在大同、宣府兩地爆發的一系列軍事衝突的統稱。
明英宗遭俘後被拘往北方囚禁,因此明朝史學家在史書中將該事件諱之為北狩,土木堡之變是明朝對外政策開始由攻勢轉為防禦的標誌性事件。[5][6]
背景
[編輯]明正統四年(1439年),瓦剌首領脫歡死,其子也先嗣位。瓦剌首領脫歡兼併太平、把禿孛羅等部,統一了瓦剌,立蒙古黃金家族後裔脫脫不花為大汗,脫歡自任太師,實掌大權,統一了漠北諸部。也先繼位後,實力進一步壯大,自稱太師淮王。經過脫懽及其子也先的經營,瓦剌勢力強盛,時刻窺伺中原地區。也先不從脫脫不花號令,脫脫不花與也先分別先各自遣使來明朝貢,明朝也都予以承認和接納,分別給予賞賜。也先在遣使向明朝貢的同時,不斷擴張其勢力,騷擾明朝北方邊境。[7][4]
正統十年(1445年)也先進攻哈密衛,次年又攻入兀良哈三衛,瓦剌的勢力自哈密向遼東發展,日益形成對明朝的威脅。當時明廷許多官吏都認識到這一問題,力主警惕戒備。但當時正值王振擅權,也先因而與王振結納,王振對明朝邊境北部邊防不作任何戰備措施,甚至還不斷指使其親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遞年多造鋼鐵箭頭,用瓮盛之以遺瓦剌使臣」,而也先則「每歲以良馬等物資」賄賂和報答王振和郭敬。[6]
起因
[編輯]正統十三年十二月(1449年),也先和諸蒙古首領遣使向明朝貢馬,虛報人數以冒領明廷賞物。其中,屬於脫脫不花汗的使臣號稱有471名,實際上只有414名,也先使臣號稱2,257名,實際只有1,358名,買賣回回號稱有870名,只有752名,加起來實際使臣數量共計2,524名,比號稱的少了1,074名。[8]司禮監王振核實使者人數後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將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
也先貢使稱:「此聘禮也(供馬為迎娶明朝公主聘禮),」明廷答覆:「詔無許姻意(沒有許婚這回事)」。原來事前也先遣使向明朝入貢,重金賄賂翻譯官員,探聽明廷的虛實。也先還曾提出過與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明朝翻譯官員私下許諾,事後尚未奏報明廷。也先以為通婚成功,方才遣使貢馬作為聘禮。事後也先以明朝刁難貢使並撕毀婚約及隨意克減歲賜為由,集結軍隊出兵大舉進攻明朝邊境。[9][10]
過程
[編輯]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七月,也先召集諸部,兵分四路進攻明朝邊境。脫脫不花以兀良哈攻遼東,阿剌知院攻宣府(今河北宣化),圍赤城,又遣別騎攻甘州。七月十一日,也先攻大同,明朝大同右參將吳浩於貓兒莊(今山西陽高縣北一帶)迎戰瓦剌,迅即兵敗戰死。[11]七月十五日,大同總督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總兵官朱冕、左參將都督石亨四員將領各率兵一萬赴陽和(今山西陽高西北)防禦。緊接着,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左參將石亨等率明軍與瓦剌戰於陽和。由於太監郭敬從中作梗,致使明軍大敗,全軍覆滅。宋瑛、朱冕戰死,石亨單騎奔還逃回大同城內,郭敬躲藏在草叢中才躲過一劫。[12][13][4]也先軍隊銳不可擋,大同明軍交戰失利。塞外城堡,接連失陷。明軍幾經接戰,前線敗報頻傳[14],太監王振此前曾有主導遠征雲南麓川土司獲勝的功績,此時希望借與蒙古開戰的機會繼續擴權,因而蠱惑明英宗御駕親征。吏部尚書王直等人則認為「邊鄙之事,自古有之」,只要「將士用命,必可圖勝」,朝廷應以守為主,勸諫英宗「不必親御六師,以臨塞下」。但英宗不聽,在不知瓦剌軍隊主力方向的情況下,詔令迅速集結軍隊,兩日內出兵討伐也先。[15]
正統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明英宗不顧吏部尚書王直等群臣反對,偕同王振率軍五十餘萬御駕親征。命皇弟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師。[16]此次出征,詔下兩日五十萬大軍即匆忙集結啟程,各項準備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亂。[5]親征詔書下達後,英宗對文武大臣的多次勸諫置之不理。英宗雖然名為親征,但軍務大事皆由監軍太監王振決定,將領處處受王振節制,無法按己意指揮作戰,而王振不懂軍事,指揮接連失當,致使明軍屢戰屢敗。明軍出京西行,之後前方敗報頻傳,一路伏屍蔽野,軍隊士氣低落,加之風雨交加,眾皆危懼,軍紀大壞。隨軍群臣多次上表勸諫英宗止行,王振大怒,命上表群臣到陣前助威。大軍尚未到達大同,明軍已經開始缺糧。士兵飢疲交加,沿途多有殭屍。而瓦剌軍隊佯敗避戰,引誘明軍深入險境。[15][17][4]
八月初一,明軍到達大同。初二,英宗駐蹕大同。王振又下令繼續向北進軍,途中眾文武大臣多次勸諫。兵部尚書鄺埜冒死闖進英宗行在「力請回鑾」,戶部尚書王佐整日跪伏在草叢中,請求皇帝南還,欽天監監正彭德清以天象示警相勸,皆為王振叱回。學士曹鼐說:「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豈可輕進!」王振生氣的說:「倘有此,亦天命也」。[18][5]不久駙馬都尉井源戰敗的消息傳來,鎮守太監郭敬秘告王振以現在的形勢斷不可再向北前進,此時王振才開始打算班師。[19][20]次日遂起兵班師返程時,大同總兵郭登告訴學士曹鼐等人,車駕宜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進入,王振不聽。王振想讓明英宗從他的家鄉蔚州(今河北蔚縣)經過,行四十里後,怕大軍過境時損壞莊稼,又急令軍隊東回宣府,此時瓦剌大軍已經追至。[21]
八月十三日,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領的蒙古騎兵大敗,兩人戰死。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三萬騎兵前去阻擊瓦剌追兵,至鷂兒嶺時遭瓦剌伏擊,全軍覆沒。同日英宗一行抵達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離懷來城僅二十里,王振以自己的千餘輛輜重車還未到達,下令就地宿營。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儘快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王振卻怒斥道:「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鄺埜說:「我為社稷生靈,何得以死懼我!」王振更加生氣,叱左右扶出。土木堡旁無水泉,各處的要道也很快被瓦剌軍隊佔據。[22][23]
八月十四日,英宗想要繼續前進,但瓦剌大軍已經逼進,不敢動。明軍人馬無水可飲已達二日,饑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有河,也被瓦剌軍隊控制。瓦剌軍隊從土木傍麻谷口大舉進攻,都指揮郭懋拒戰終夜,瓦剌援軍仍不斷增加[24]。
八月十五日,也先遣使詐和,以麻痹明軍。明英宗召曹鼐起草詔書,派遣二個通事(通譯)與瓦剌使者回去。王振緊急下令移營,軍隊行軍秩序列大亂。明軍南行三四里,瓦剌大軍突然折回,「四面攻圍」,明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瓦剌鐵騎進入明軍陣中,大喊脫掉盔甲丟棄武器者不殺,明軍很多裸體而死。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戰死,從臣只有蕭維楨、楊善、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25][26][27]
混亂中,護衛將軍樊忠在皇帝身邊用棰將王振捶死,曰:「吾為天下誅此賊!」在突圍時殺死數十人後戰死。明英宗突圍不成,下馬盤膝面南坐,不久被俘。此役明軍死者數十萬,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余疲卒不及十萬。隨從文武大臣陣亡五十餘人。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掠奪。[28][29][30][31]太監喜寧投降,以中國虛實告訴也先。[32]
陣亡名單
[編輯]- 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
- 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
- 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33]
- 龔全安,蘭谿人。進士,授工科給事中,累遷左通政。歿贈通政使。
- 黃養正,名蒙,以字行,江西瑞安人。以善書授中書舍人,累官太常少卿。歿贈太常卿。
- 戴慶祖,溧陽人,王一居,直隸上元人。俱樂舞生,累官太常少卿。歿,俱贈太常卿。
- 包良佐,字克忠,浙江慈谿人。進士,授吏科給事中。
- 鮑輝,字淑大,浙江平陽人。進士,授工科給事中,數有建白。
- 張洪,福建安福人。黃裳,字元吉,曲江人。俱進士,授御史。
- 魏貞,直隸懷遠人。進士,官御史。
- 申祐,字天錫,貴州婺川人,拜四川道御史。
- 尹竑,字太和,四川巴縣人。童存德,字居敬,蘭谿人。俱進士,官御史。
- 林祥鳳,字鳴皐,福建莆田人。由鄉舉授訓導,擢御史。
- 齊汪,字源澄,天台人。以進士歷兵部車駕司郎中。
- 程思溫,婺源人。程式,常熟人。逯端,仁和人。俱進士,官員外郎。
- 俞鑑,字元吉,桐廬人。以進士授兵部職方司主事。
- 張瑭,字廷玉,慈谿人。進士,授刑部主事。
- 尹昌,吉水人。進士,官行人司正。
- 羅如墉,字本崇,廬陵人。進士,授行人。
- 劉容,太僕少卿。淩壽,尚寶少卿。
- 夏誠、孫慶皆御史。
- 馮學明,郎中。
- 王健,員外郎。
- 俞拱、潘澄、錢昺,皆中書舍人。
- 馬預,大理寺副。
- 劉信,夏官正。李恭、石玉,序班。里居悉無考。[34]
- 護衛將軍樊忠、司禮太監王振[31]。
影響
[編輯]土木堡一戰,明軍死傷過半。京軍精銳毀於一旦,武將重臣多人戰死。太監喜寧投降,為討好也先,向瓦剌透露了明朝的情報。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底,也先在喜寧的建議下,以「奉皇帝還」的名義,率軍挾持英宗再度南侵,明朝遭遇到開國八十多年以來所未曾有的嚴重危機。[35]英宗兵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為了穩定局勢,廷臣聯合奏請皇太后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為帝,遙尊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36]明朝命兵部尚書于謙率軍迎戰進攻北京的瓦剌軍,引發京師保衛戰。[15][4]土木之變削弱了明朝的邊防力量,明朝此後不再大幅擴張疆土,改為大幅修建長城,加強北方邊防。
此戰使明朝國力受到削弱,成為明朝由鼎盛前期進入守成中期的轉折點[5][37]。
其他觀點
[編輯]廈門大學傅小凡教授認為,英宗才是明軍的真正指揮者,身為太監的王振根本不可能指揮軍隊,只是為英宗頂替罪名而已[38]。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註釋
[編輯]- ^ 這一年是己巳年。
引用
[編輯]- ^ [1]張欣. 論"土木之變"前後明朝與朝鮮間的交涉[D]. 延邊大學, 2017.
- ^ 《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陞遼東廣寧右衛指揮僉事趙忠為指揮同知,贈其妻左氏為淑人。初忠守備鎮靜堡,達賊來侵,忠與戰不退,賊攻圍甚急,左氏曰:「此堡旦夕必破,破則吾寧死不受辱。」遂與母及三女皆自縊死。忠悉力拒守,賊解圍去,城賴以全。鎮守左都御史王翱以聞,上嘉其忠節,故有是命。仍遣官諭祭,賜金營葬,旌其門曰「貞烈」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遂偕王振並官軍五十餘萬人。」但李賢《天順日錄》載:「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
- ^ 4.0 4.1 4.2 4.3 4.4 翟禹. 论“土木之变”.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201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7).
- ^ 5.0 5.1 5.2 5.3 秦賢寶. 明英宗被俘与喜宁被杀. 《紫禁城》. [1993年 第1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 ^ 6.0 6.1 白壽彝. 中国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 范文瀾、蔡美彪. 中国通史. 人民出版社. 1996.
- ^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173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十四年春二月,也先遣使二千餘人進馬,詐稱3,000人。王振怒其詐,減去馬價,使回報,遂失和好。先是,也先遣人入貢,通事輩利其賄,告以中國虛實。也先求結婚,通事私許之,朝廷不知也。至是,貢馬,曰:「此聘禮也。」答詔無許姻意,也先益愧忿,謀寇大同。」
- ^ 《明史》(卷328):「十一年冬,也先攻兀良哈,遣使抵大同乞糧,幷請見守備太監郭敬。帝敕敬毋見,毋予糧。明年,復致書宣府守將楊洪。洪以聞,敕洪禮其使,報之。頃之,其部眾有來歸者,言也先謀入寇,脫脫不花止之,也先不聽,尋約諸番共背中國。帝詔問,不報。時朝使至瓦剌 ,也先等有所請乞,無不許。瓦剌使來,更增至3,000人,復虛其數以冒廩餼。禮部按實予之,所請又僅得五之一,也先大愧怒。」
- ^ 《明史》(卷328):「十四年七月,遂誘脅諸番,分道大舉入寇。脫脫不花兀良哈寇遼東,阿剌知院寇宣府,圍赤城,又遣別騎寇甘州,也先自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貓兒莊,羽書踵至。」
- ^ 《明史》(卷10):「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參將吳浩 (明朝將領)戰死,下詔親征。吏部尚書王直帥隣臣諫,不聽。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與瓦剌戰於陽和,敗沒。」
- ^ 《明史》(卷173):其秋,也先大舉寇大同,亨及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等戰陽和口。瑛、冕戰沒,亨單騎奔還。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秋七月,也先圖犯邊,其勢甚張。侍講徐呈語其友劉溥曰:「禍不遠矣!」亟命妻子南歸,皆重遷,有難色。呈怒曰:「爾不急去,不欲作中國婦耶!」乃行。八日,也先大舉入寇,兵鋒銳甚。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邊報日至,乃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出御之。源等既行,太監王振勸上親征。」
- ^ 15.0 15.1 15.2 孟修. 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 《中國長城博物館》. [2011年第2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4).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遂偕王振並官軍五十餘萬人。」但李賢《天順日錄》載:「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遂偕王振並官軍五十餘萬人,至龍虎台駐營。方一鼓,眾軍訛相驚亂,皆以為不祥。明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連日風雨,人情洶洶,聲息愈急。隨駕諸臣連上章留,振怒,悉令掠陣。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糧,殭屍滿路。寇亦佯避,誘師深入。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八月戊申朔,至大同。振又欲進兵北行,鄺請迴鑾,振矯旨令與王佐隨老營。乘馬蹀躞而前,墜地幾殆。王佐竟日跪伏草中請還。欽天監正彭德清斥振曰:「象緯示警,不可復前。若有疏虞,陷乘輿於草莽,誰執其咎?」學士曹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豈可輕進!」振怒曰:「倘有此,亦天命也!」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八月戊申朔,至大同。振又欲進兵北行,……於是井源等報敗踵至。……鎮守大同中官郭敬密言於振,勢決不可行,振始有還意。
- ^ 《明史》(10):「八月戊申,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諫,議旋師。」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明日班師,大同總兵郭登告學士曹鼐等,車駕入,宜從紫荊關,庶保無虞。王振不聽。振,蔚州人,因欲邀駕幸其第;既又恐損其禾稼,行四十里,復轉而東。還至狼山,追騎且及。」
- ^ 《明史》(卷10):「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戰沒,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救之,至鷂兒嶺遇伏,全軍盡覆。辛酉,次土木,被圍。」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十三日庚申,遣朱勇等率三萬騎禦之。勇無謀,進軍鷂兒嶺,敵於山兩翼邀阻夾攻,殺掠殆盡。是日,駕至土木,日尚未晡,去懷來僅二十里。眾欲入保懷來,以王振輜重千餘兩未至,留待之。鄺埜再上章請車駕疾驅入關,而嚴兵為殿。不報。又詣行殿力請,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埜曰:「我為社稷生靈,何得以死懼我!」振愈怒,叱左右扶出。遂駐土木。旁無水泉,又當敵衝。」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十四日辛酉,欲行,敵已逼,不敢動。人馬不飲水已二日,饑渴之甚,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其南十五里有河,已為也先所據。也先分道自土木傍麻谷口入,守口都指揮郭懋拒戰終夜,敵益增。」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十五日壬戌,敵遣使持書來,以和為言。遂召曹鼐草敕與和,遣二通事與北使偕去。振急傳令移營,踰塹而行,迴旋之間,行伍已亂。南行未三四里,敵復四面攻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鐵騎蹂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眾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賁矢被體如蝟。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被擁以去。英國公張輔,尚書鄺埜、王佐,學士曹鼐、張益而下數百人皆死。從臣得脫者蕭惟禎、楊善]]等數人。」
- ^ 《明史》(卷10):「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 ^ 《明史》(卷176):「李賢,字原德,鄧人……,改文選。扈從北征,師覆脫還。」
- ^ 《明史·英宗本紀》(卷10):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 ^ 《明史·列傳》(卷170):「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余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初,師既敗,上乃下馬盤膝面南坐。」
- ^ 31.0 31.1 《明史紀事本末》(卷29):「八月,師潰於土木,帝北狩。護衛將軍樊忠者,從帝旁以所持棰捶死振,曰:「吾為天下誅此賊!」遂突圍殺數十人,死之。」
-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軍士脫者踰山墜谷,連日饑餓,僅得達關。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太監喜寧降於也先,盡以中國虛實告之。」
- ^ 明史(卷10):「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 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 ^ 《明史》(卷167):「英宗之出也,備文武百官以行。六師覆於土木,將相大臣及從官死者不可勝數,英國公張輔及諸侯伯自有傳,其餘姓氏可考者,卿寺則龔全安、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劉容、淩壽,給事、御史則包良佐、姚銑、鮑輝、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祐、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庶寮則齊汪、馮學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俞鑑、張瑭、鄭瑄、俞拱、潘澄、錢昺、 馬預、尹昌、羅如墉、劉信、李恭、石玉。景帝立,既贈卹諸大臣,自給事、御史以下,皆降敕褒美,錄其子為國子生,一時卹典綦備雲。」
- ^ 白壽彝 :《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 ^ 《明史》卷十,本紀第十,英宗前紀
- ^ 新華網. 战史今日8.31:明朝"土木之变". [2010年8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7月5日).
- ^ YouTube上的CCTV百家講壇 大明疑案(上部)16 英宗被俘之謎
來源
[編輯]-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