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道周北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道周北伐是指隆武元年(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九月,南明隆武政權的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出師江西的抗作戰。

背景

[編輯]

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初七日(7月29日),唐王朱聿鍵監國於福州,二十七日(8月18日),即皇帝位,年號「隆武」,以七月初一日(8月21日)之後為元年。

隆武元年,隆武帝封黃道周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兵部尚書。

過程

[編輯]

清廷頒布剃髮令,江南人民求救於南明隆武朝廷,但福建總兵鄭芝龍養兵自重,不發一兵一卒。

黃道周上奏隆武帝出師北伐抗清,由於南明隆武朝廷剛成立且財政窘迫,黃道周雖然任兵部尚書一職,但是調不動任何將領兵馬,兵部尚書形同虛設,南明隆武朝廷實際兵權在福建總兵鄭芝龍手中。

福建總兵鄭芝龍並沒有表態,只是要求各部閉關自守,黃道周只得返鄉籌兵籌糧。

準備

[編輯]

黃道周回到家鄉漳州府漳浦縣募眾兵勇,募集糧餉,籌備北伐抗清相關事務。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八日,黃道周招募數千人,馬僅十餘匹,另有一月糧餉。

戰事

[編輯]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黃道周出師北伐抗清,人數雖然只有數千人,仍出仙霞關,與清廷抗擊。施琅曾一度率部眾與他前往,不久卻逕自返回福建仙霞關。

十月二日,黃道周抵達廣信(今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又再募眾數千人,籌得三個月兵糧,分兵三路,向清兵發起進攻,一路向西攻撫州(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另兩路北上分攻婺源(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休寧(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不久三路皆敗。

十二月六日,黃道周率主力向婺源出發,至童家坊,得知樂平(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已被清廷攻陷,黃道周下令進攻從德興(今江西省上饒市德興市)反攻回樂平。

十二月二十四日,黃道周抵明堂里時遇到清廷伏擊,部隊損失殆盡,參將高萬容敗逃降清,於是全軍崩潰退自徽州。

十二月二十七日,黃道周率餘部三百人退至徽州(今安徽省歙縣)修整,並派人回福州請求援助,但福建總兵鄭芝龍仍按兵不救。

十二月二十九日,明朝降將張天祿引導清軍主力抵達。黃道周與四門生蔡春溶、趙士超、賴繼謹、毛至潔衝鋒在前,率餘部與清軍死戰到底,終因實力懸殊,五人被徽州守將張天祿俘獲交付給清廷。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黃道周被清廷處死,這場北伐以失敗結束。

結果

[編輯]

黃道周北伐抗清行動失敗原因:

一、北伐抗清倉促準備。士兵未作任何充足訓練。

二、整體北伐孤立無援。南明隆武朝廷實際兵權在福建總兵鄭芝龍,採取閉關自守,所以並未發一兵一卒支援。

三、南明隆武朝廷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問題。同時期和浙江魯王政權和其它地方勢力不合且跋扈自利自保。

評價

[編輯]

此事北伐抗清為南明隆武朝廷唯一一次,至此之後採閉關自守戰略,直到南明隆武朝廷滅亡。

由於南明隆武朝廷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又與福建和江西各地方勢力不合且各自跋扈自利自保,無法一致對外抗清。

同時福建隆武帝政權與浙江魯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共同發展抗清合作行動,反而在為明朝正統地位和合法性視同水火不合,各自為戰與各自為政的內部激烈鬥爭。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