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修订间差异
Banyangarde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35行: | 第35行: | ||
[[File:Changchun-Temple-Master-and-disciples-painting-0316.jpg|thumb|350px|王重陽與[[北七真]]]] |
[[File:Changchun-Temple-Master-and-disciples-painting-0316.jpg|thumb|350px|王重陽與[[北七真]]]] |
||
{{道教}} |
{{道教}} |
||
'''王重陽'''({{bd|1113年|1月11日|1170年|1月22日|catIdx=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道 |
'''王重陽'''({{bd|1113年|1月11日|1170年|1月22日|catIdx=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道教[[全真派]]的始創人,后被尊为全真[[五祖]]之一,七個主要門人稱[[七真]]。 |
||
==生平== |
==生平== |
||
王重陽於北宋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1/1/1113)出生於陝西咸陽大魏村,出身豪門。1125年金滅北宋,其後關中地區由傀儡齊國管轄,王重陽想應試,進入咸陽府學。1137年金廢齊,翌年舉行武舉,王重陽前往應試,中甲科。 |
'''王重陽'''於北宋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1/1/1113)出生於陝西咸陽大魏村,出身豪門。1125年金滅北宋,其後關中地區由傀儡齊國管轄,'''王重陽'''想應試,進入咸陽府學。1137年金廢齊,翌年舉行武舉,'''王重陽'''前往應試,中甲科。 |
||
王重陽傾心於道教,得遇真人[[呂洞賓]]與[[劉海蟾]]。1159年6月,王重陽46歲,任甘河鎮酒監(徵收酒稅的小吏)時,一日醉遇二道者,密授修真口訣。他於是更號重陽子。翌年中秋過醴泉縣,再遇二道者,給他書寫秘語五篇。「二人」暗指「兩口」人,即「呂」。從此王重陽自稱其師[[呂洞賓]]。1164年又遇仙人[[劉海蟾]],得授「仙酌」,因此尊[[劉海蟾]]為師叔。 |
'''王重陽'''傾心於道教,得遇真人[[呂洞賓]]與[[劉海蟾]]。1159年6月,'''王重陽'''46歲,任甘河鎮酒監(徵收酒稅的小吏)時,一日醉遇二道者,密授修真口訣。他於是更號重陽子。翌年中秋過醴泉縣,再遇二道者,給他書寫秘語五篇。「二人」暗指「兩口」人,即「呂」。從此'''王重陽'''自稱其師[[呂洞賓]]。1164年又遇仙人[[劉海蟾]],得授「仙酌」,因此尊[[劉海蟾]]為師叔。 |
||
1160年遇仙後,王重陽出家修道,捐棄妻子,隱居於終南地區,隱居時又數次遇仙。1161年自鑿一穴,廣深丈餘,號活死人墓,獨居其內。期間王重陽開始傳教,收納史處厚、嚴處常、趙抱淵等三數弟子。1163年,王重陽結束在活死人墓獨居,到終南劉蔣村與道友和玉蟾、李靈陽二人,結茅同處。 |
1160年遇仙後,'''王重陽'''出家修道,捐棄妻子,隱居於終南地區,隱居時又數次遇仙。1161年自鑿一穴,廣深丈餘,號活死人墓,獨居其內。期間'''王重陽'''開始傳教,收納史處厚、嚴處常、趙抱淵等三數弟子。1163年,'''王重陽'''結束在活死人墓獨居,到終南劉蔣村與道友和玉蟾、李靈陽二人,結茅同處。 |
||
1167年王重陽開始雲遊,意欲東遊海岸,與道友共赴蓬萊,並東遊傳教,但門人、道友無一願意隨他遠遊。他自焚茅庵,沿途乞化,經潼關、華山、洛陽、開封、登州,到寧海州牟平縣,遇巨富[[馬丹陽]]及其妻[[孫不二]]。王重陽在馬氏南園建庵,題庵名「全真」。「全真」教名源於此。 |
1167年'''王重陽'''開始雲遊,意欲東遊海岸,與道友共赴蓬萊,並東遊傳教,但門人、道友無一願意隨他遠遊。他自焚茅庵,沿途乞化,經潼關、華山、洛陽、開封、登州,到寧海州牟平縣,遇巨富[[馬丹陽]]及其妻[[孫不二]]。'''王重陽'''在馬氏南園建庵,題庵名「全真」。「全真」教名源於此。 |
||
王重陽成功吸收幾個虔誠的弟子,先後納[[丘處機]]、[[譚處端]]、[[馬丹陽]]、[[王處一]]、[[郝大通]]五人為徒。丘、譚二人聽聞王重陽寓居馬宅,請為弟子,求教歸依。[[馬丹陽]]在王重陽多方勸喻下,同意出家。[[王處一]]來遊適遇王重陽,亦願從待。1168年初,王重陽帶領馬、譚、王、丘四人離開牟平縣城,到偏遠的文登縣昆嵛山煙霞洞隱居修煉。[[郝大通]]亦入山求為弟子,師徒六人建庵而居。 |
'''王重陽'''成功吸收幾個虔誠的弟子,先後納[[丘處機]]、[[譚處端]]、[[馬丹陽]]、[[王處一]]、[[郝大通]]五人為徒。丘、譚二人聽聞'''王重陽'''寓居馬宅,請為弟子,求教歸依。[[馬丹陽]]在'''王重陽'''多方勸喻下,同意出家。[[王處一]]來遊適遇'''王重陽''',亦願從待。1168年初,'''王重陽'''帶領馬、譚、王、丘四人離開牟平縣城,到偏遠的文登縣昆嵛山煙霞洞隱居修煉。[[郝大通]]亦入山求為弟子,師徒六人建庵而居。 |
||
王重陽「誘化」幾個弟子後,開始教化一般信眾。隱居昆嵛山時,信徒日益增多,不斷前往向他問道,亦有信士送其子上山入道。為使更多人有機會聞道,師徒六人在昆嵛山居住六個月後,返回文登縣城,傳教重心轉變為「普化」大眾。 |
'''王重陽'''「誘化」幾個弟子後,開始教化一般信眾。隱居昆嵛山時,信徒日益增多,不斷前往向他問道,亦有信士送其子上山入道。為使更多人有機會聞道,師徒六人在昆嵛山居住六個月後,返回文登縣城,傳教重心轉變為「普化」大眾。 |
||
1168年8月至1169年10月,王重陽在寧海州、登州和萊州先後成立五個群眾傳教組織,以「會」為名,全真教稱「三州五會」,即寧海州文登縣「三教七寶會」、牟平縣「三教金蓮會」、登州福山縣「三教三光會」、蓬萊縣「三教玉華會」及萊州掖縣「三教平等會」。「會」有門堂、廊舍、水井,如同道庵,道友可在此論道修行。自此遠近風動,與會日千餘人。 |
1168年8月至1169年10月,'''王重陽'''在寧海州、登州和萊州先後成立五個群眾傳教組織,以「會」為名,[[全真教]]稱「三州五會」,即寧海州文登縣「三教七寶會」、牟平縣「三教金蓮會」、登州福山縣「三教三光會」、蓬萊縣「三教玉華會」及萊州掖縣「三教平等會」。「會」有門堂、廊舍、水井,如同道庵,道友可在此論道修行。自此遠近風動,與會日千餘人。 |
||
1169年,王重陽收納[[孫不二]]、[[劉處玄]]為弟子,與[[馬丹陽]]等五人全真教合稱「七真」。是年,[[王處一]]、[[郝大通]]先後辭師隱居查山;[[孫不二]]到牟平縣三教金蓮會出家,王重陽到萊州時,[[劉處玄]]前往迎拜。自此[[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四人一直追隨王重陽,是最親近的嫡系門人。 |
1169年,'''王重陽'''收納[[孫不二]]、[[劉處玄]]為弟子,與[[馬丹陽]]等五人[[全真教]]合稱「七真」。是年,[[王處一]]、[[郝大通]]先後辭師隱居查山;[[孫不二]]到牟平縣三教金蓮會出家,'''王重陽'''到萊州時,[[劉處玄]]前往迎拜。自此[[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四人一直追隨'''王重陽''',是最親近的嫡系門人。 |
||
王重陽對弟子十分嚴厲,往往以誚罵捶楚的方式磨練,方法更甚於禪宗的「棒喝」,超出常人的理解,有信徒因難以忍受而散去。[[劉處玄]]即一度不堪其苦而逃遁,王重陽升化時未能立在床邊。 |
'''王重陽'''對弟子十分嚴厲,往往以誚罵捶楚的方式磨練,方法更甚於禪宗的「棒喝」,超出常人的理解,有信徒因難以忍受而散去。[[劉處玄]]即一度不堪其苦而逃遁,'''王重陽'''升化時未能立在床邊。 |
||
1170年初,王重陽辭世於西行途中。成立三州五會後,1169年10月,王重陽帶同[[馬丹陽]]等四門人西返,欲回關中,到開封旅邸,體力不支,無法繼續西行,於22/1/1170辭世。臨終前指定「已得道」的[[馬丹陽]]為繼承人,管領其他弟子,發展其教。王重陽暫埋開封當地信徒的花圃,兩年後,[[馬丹陽]]等四弟子為他遷葬於關中終南劉蔣村故庵。 |
1170年初,'''王重陽'''辭世於西行途中。成立三州五會後,1169年10月,'''王重陽'''帶同[[馬丹陽]]等四門人西返,欲回關中,到開封旅邸,體力不支,無法繼續西行,於22/1/1170辭世。臨終前指定「已得道」的[[馬丹陽]]為繼承人,管領其他弟子,發展其教。'''王重陽'''暫埋開封當地信徒的花圃,兩年後,[[馬丹陽]]等四弟子為他遷葬於關中終南劉蔣村故庵。 |
||
==思想== |
==思想== |
||
王重陽不重視過去道教的符籙、呪術、金丹。修道宗旨,應是清淨(無為)、真功、真行。真功就是存神固氣,保持清淨不動心,使身心安定。真行就是善行助人,積德,拯難貧苦有難,導人行善。 |
'''王重陽'''不重視過去道教的符籙、呪術、金丹。修道宗旨,應是清淨(無為)、真功、真行。真功就是存神固氣,保持清淨不動心,使身心安定。真行就是善行助人,積德,拯難貧苦有難,導人行善。 |
||
王重陽勸人修道,認為人生易逝,舊業難消,輪回難避,不修道則下地獄,萬劫不復,出家修道則可脫離欲海,消盡舊業,超脫輸回,成仙上升天堂。 |
'''王重陽'''勸人修道,認為人生易逝,舊業難消,輪回難避,不修道則下地獄,萬劫不復,出家修道則可脫離欲海,消盡舊業,超脫輸回,成仙上升天堂。 |
||
王重陽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三教同源,勸人讀《般若心經》、《孝經》、《道德經》和《清淨經》。人人可以求仙學道,七十歲學道也不遲,修道者的真師是自己的心神,類似禪宗人人本有佛性之說,如果慈悲清淨,就可立刻頓悟。 |
'''王重陽'''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三教同源,勸人讀《般若心經》、《孝經》、《道德經》和《清淨經》。人人可以求仙學道,七十歲學道也不遲,修道者的真師是自己的心神,類似禪宗人人本有佛性之說,如果慈悲清淨,就可立刻頓悟。 |
||
王重陽吸收佛教禪宗,以打坐為修行方法,視酒色財氣為修道的大敵,主張不立文字,最好不讀書,以免受文字束縛, |
'''王重陽'''吸收佛教禪宗,以[[打坐]]為修行方法,視酒色財氣為修道的大敵,主張不立文字,最好不讀書,以免受文字束縛, |
||
==影響== |
==影響== |
||
王重陽成立「三州五會」,信徒雲集,[[全真教]]開始風行山東半島,形成基層群眾組織。五會有一致的約束規矩,[[全真教]]興盛後,仍以五會為榜樣,在各地建會,向大眾傳佈全真教旨。 |
'''王重陽'''成立「三州五會」,信徒雲集,[[全真教]]開始風行山東半島,形成基層群眾組織。五會有一致的約束規矩,[[全真教]]興盛後,仍以五會為榜樣,在各地建會,向大眾傳佈全真教旨。 |
||
王重陽去世後,[[七真]]繼續傳教,四處活動,將[[全真教]]傳播到更多地區,僅僅十幾年,信徒和教團遍佈北方,在中國北方宗教中佔統治地位。經過王重陽和[[七真]]兩代大師的努力,[[全真]]教從無到有,從微小的民間修道會,發展成北方最大宗教組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創造中國宗教史上一大奇跡。 |
'''王重陽'''去世後,[[七真]]繼續傳教,四處活動,將[[全真教]]傳播到更多地區,僅僅十幾年,信徒和教團遍佈北方,在中國北方宗教中佔統治地位。經過'''王重陽'''和[[七真]]兩代大師的努力,[[全真]]教從無到有,從微小的民間修道會,發展成北方最大宗教組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創造中國宗教史上一大奇跡。 |
||
[[全真教]]以[[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1269年(元世祖至元六年)元朝追封「重陽全真開化真君」,1310年(元武宗至大三年)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
[[全真教]]以[[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1269年(元世祖至元六年)元朝追封「重陽全真開化真君」,1310年(元武宗至大三年)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
||
==著作== |
==著作== |
||
王重陽詩詞文章輯為《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均收入[[正統道藏]])。 |
'''王重陽'''詩詞文章輯為《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均收入[[正統道藏]])。 |
||
王重陽寓居[[馬丹陽]]宅時,以詩詞勸喻[[馬丹陽]]入道,[[馬丹陽]]亦作詩酬和,二人詩詞多達300多首,多收入《分梨十化集》。 |
'''王重陽'''寓居[[馬丹陽]]宅時,以詩詞勸喻[[馬丹陽]]入道,[[馬丹陽]]亦作詩酬和,二人詩詞多達300多首,多收入《分梨十化集》。 |
||
==武俠小說裡的王重陽== |
==武俠小說裡的王重陽== |
||
第146行: | 第146行: | ||
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
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
||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 |
鄭素春:《[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hl=zh-TW&lr=&id=iWlBuK1o5XQC&oi=fnd&pg=PA10&dq=%E9%A6%AC%E9%88%BA&ots=5Y_4QbqQlm&sig=SWp7nhTNwlRKcghSY_BBkxZI4Nc&redir_esc=y 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 |
||
{{全真五祖}} |
{{全真五祖}} |
2012年12月16日 (日) 13:20的版本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09年1月13日) |
| ||||
---|---|---|---|---|
字 | 允卿 知明 | |||
號 | 重阳子 | |||
出生 | 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 | 1113年1月11日|||
逝世 | 1170年1月22日 開封旅邸 | (57歲)|||
種族 | 汉族 | |||
宗派 | 全真教 | |||
頭銜 | 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元世祖御封) 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元武宗御封) | |||
徒弟與學生 | 七真 | |||
著作 | 《重陽全真集》 《重陽教化集》 《分梨十化集》 |
道教 |
---|
道教主題 |
王重陽(1113年1月11日—1170年1月22日),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道教全真派的始創人,后被尊为全真五祖之一,七個主要門人稱七真。
生平
王重陽於北宋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1/1/1113)出生於陝西咸陽大魏村,出身豪門。1125年金滅北宋,其後關中地區由傀儡齊國管轄,王重陽想應試,進入咸陽府學。1137年金廢齊,翌年舉行武舉,王重陽前往應試,中甲科。
王重陽傾心於道教,得遇真人呂洞賓與劉海蟾。1159年6月,王重陽46歲,任甘河鎮酒監(徵收酒稅的小吏)時,一日醉遇二道者,密授修真口訣。他於是更號重陽子。翌年中秋過醴泉縣,再遇二道者,給他書寫秘語五篇。「二人」暗指「兩口」人,即「呂」。從此王重陽自稱其師呂洞賓。1164年又遇仙人劉海蟾,得授「仙酌」,因此尊劉海蟾為師叔。
1160年遇仙後,王重陽出家修道,捐棄妻子,隱居於終南地區,隱居時又數次遇仙。1161年自鑿一穴,廣深丈餘,號活死人墓,獨居其內。期間王重陽開始傳教,收納史處厚、嚴處常、趙抱淵等三數弟子。1163年,王重陽結束在活死人墓獨居,到終南劉蔣村與道友和玉蟾、李靈陽二人,結茅同處。
1167年王重陽開始雲遊,意欲東遊海岸,與道友共赴蓬萊,並東遊傳教,但門人、道友無一願意隨他遠遊。他自焚茅庵,沿途乞化,經潼關、華山、洛陽、開封、登州,到寧海州牟平縣,遇巨富馬丹陽及其妻孫不二。王重陽在馬氏南園建庵,題庵名「全真」。「全真」教名源於此。
王重陽成功吸收幾個虔誠的弟子,先後納丘處機、譚處端、馬丹陽、王處一、郝大通五人為徒。丘、譚二人聽聞王重陽寓居馬宅,請為弟子,求教歸依。馬丹陽在王重陽多方勸喻下,同意出家。王處一來遊適遇王重陽,亦願從待。1168年初,王重陽帶領馬、譚、王、丘四人離開牟平縣城,到偏遠的文登縣昆嵛山煙霞洞隱居修煉。郝大通亦入山求為弟子,師徒六人建庵而居。
王重陽「誘化」幾個弟子後,開始教化一般信眾。隱居昆嵛山時,信徒日益增多,不斷前往向他問道,亦有信士送其子上山入道。為使更多人有機會聞道,師徒六人在昆嵛山居住六個月後,返回文登縣城,傳教重心轉變為「普化」大眾。
1168年8月至1169年10月,王重陽在寧海州、登州和萊州先後成立五個群眾傳教組織,以「會」為名,全真教稱「三州五會」,即寧海州文登縣「三教七寶會」、牟平縣「三教金蓮會」、登州福山縣「三教三光會」、蓬萊縣「三教玉華會」及萊州掖縣「三教平等會」。「會」有門堂、廊舍、水井,如同道庵,道友可在此論道修行。自此遠近風動,與會日千餘人。
1169年,王重陽收納孫不二、劉處玄為弟子,與馬丹陽等五人全真教合稱「七真」。是年,王處一、郝大通先後辭師隱居查山;孫不二到牟平縣三教金蓮會出家,王重陽到萊州時,劉處玄前往迎拜。自此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四人一直追隨王重陽,是最親近的嫡系門人。
王重陽對弟子十分嚴厲,往往以誚罵捶楚的方式磨練,方法更甚於禪宗的「棒喝」,超出常人的理解,有信徒因難以忍受而散去。劉處玄即一度不堪其苦而逃遁,王重陽升化時未能立在床邊。
1170年初,王重陽辭世於西行途中。成立三州五會後,1169年10月,王重陽帶同馬丹陽等四門人西返,欲回關中,到開封旅邸,體力不支,無法繼續西行,於22/1/1170辭世。臨終前指定「已得道」的馬丹陽為繼承人,管領其他弟子,發展其教。王重陽暫埋開封當地信徒的花圃,兩年後,馬丹陽等四弟子為他遷葬於關中終南劉蔣村故庵。
思想
王重陽不重視過去道教的符籙、呪術、金丹。修道宗旨,應是清淨(無為)、真功、真行。真功就是存神固氣,保持清淨不動心,使身心安定。真行就是善行助人,積德,拯難貧苦有難,導人行善。
王重陽勸人修道,認為人生易逝,舊業難消,輪回難避,不修道則下地獄,萬劫不復,出家修道則可脫離欲海,消盡舊業,超脫輸回,成仙上升天堂。
王重陽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三教同源,勸人讀《般若心經》、《孝經》、《道德經》和《清淨經》。人人可以求仙學道,七十歲學道也不遲,修道者的真師是自己的心神,類似禪宗人人本有佛性之說,如果慈悲清淨,就可立刻頓悟。
王重陽吸收佛教禪宗,以打坐為修行方法,視酒色財氣為修道的大敵,主張不立文字,最好不讀書,以免受文字束縛,
影響
王重陽成立「三州五會」,信徒雲集,全真教開始風行山東半島,形成基層群眾組織。五會有一致的約束規矩,全真教興盛後,仍以五會為榜樣,在各地建會,向大眾傳佈全真教旨。
王重陽去世後,七真繼續傳教,四處活動,將全真教傳播到更多地區,僅僅十幾年,信徒和教團遍佈北方,在中國北方宗教中佔統治地位。經過王重陽和七真兩代大師的努力,全真教從無到有,從微小的民間修道會,發展成北方最大宗教組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創造中國宗教史上一大奇跡。
全真教以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1269年(元世祖至元六年)元朝追封「重陽全真開化真君」,1310年(元武宗至大三年)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著作
王重陽詩詞文章輯為《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均收入正統道藏)。
王重陽寓居馬丹陽宅時,以詩詞勸喻馬丹陽入道,馬丹陽亦作詩酬和,二人詩詞多達300多首,多收入《分梨十化集》。
武俠小說裡的王重陽
金庸武侠小说人物 | |
---|---|
王真人 | |
小说 | 《射鵰英雄傳》 《神鵰俠侶》 |
姓名 | 王重陽 |
綽號 | 中神通 |
门派 | 全真派創派祖師 |
徒弟 | 全真七子 |
武功 | |
内功 | 先天功 |
轻功 | 金雁功 |
绝技 | 全真派招式 :三連環 :天山飛渡 :天外飛仙 :大關門式 :風掃落葉 :急流勇退 :揩磨塵垢 :無欠無餘 :紫電穿雲 :白雲出岫 全真劍法 :定阳针 :探海屠龍 :罡風掃葉 :分花拂柳 :雁行斜击 :白虹经天 :浪迹天涯 :横行漠北 :马蹴落花 :天绅倒悬 :白鹤亮翅 :大江東去 同歸劍法 一炁化三清 履霜破冰掌法 天罡北斗陣 |
兵器 | 劍 |
王重陽是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人物。
王重陽身材甚高,腰懸長劍,風姿颯爽,英氣勃勃,飄逸絕倫。
全真派創派祖師和「天下五絕」之首「中神通」為金庸小說中武功最絕頂的高手之一。
人物
王重陽是一个独步武林的奇才,武功造詣深不可測,武功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是「老頑童」周伯通的師兄,「全真七子」的師父。
他是一个抗金保宋的义士,他组义师、抗金兵,不遗余力,甚至在抗金之前,动用数千人力,历时数年建成活死人墓,在其中暗藏器甲粮草,作为起事之根本,虽然义举失败,却仍能激荡人心,由於將士傷亡殆盡,王重陽憤而出家,自稱『活死人』,接連幾年,住在本山的一個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門一步,意思是雖生猶死,不願與金賊共居於青天之下。
事隔多年,王重陽生平勁敵林朝英用計激他出墓,二人經此一場變故,化敵為友,攜手同闖江湖。
王重陽是一个不懂爱情的男人,他与林朝英,本是一对神仙眷侣,却因他一心国事,无暇私情,以致辜负了林朝英的日夜思慕;又因二人性格相近,争强好胜,尽管是相恋一生,柔情高义,却仍是“落得情天长恨,一个出家做了黄冠,一个在石墓中郁郁以终”。
林朝英曾經和王重阳打賭,石頭上刻幾個字,勝過王重阳,逼使他在出家为道士与跟她一起在古墓中长相厮守之间作一选择。但即使這樣,林朝英也无法如愿以償,王重阳宁愿把自己所建的古墓让给她居住,自己另在古墓不远处盖了全真观,出家为道士,那就是重陽宮的前身,其時黃藥師上終南來訪,王重阳知他極富智計,說起此事,黃藥師點破此事,原來林朝英的左手掌心中藏著一大塊化石丹,將石面化得軟了,在一柱香的時刻之內,石面不致變硬。
王重陽初為道士,心中甚是不忿,但道書讀得多了,終於大徹大悟,知道一切全是緣法,又參透了清淨虛無的妙詣,乃苦心潛修,光大我全真派。
华山论剑,王重陽憑「先天神功」技压丐幫幫主九指神丐洪七公、桃花島主黄药师、白駝山莊主欧阳锋和大理宣宗功極帝段智兴,夺得“武功天下第一”的称号,抢到武林奇书《九阴真经》。
他是一个智义双绝的英雄,他夺取《九阴真经》,不是为了称霸武林,而是为了解救普天下的豪杰,让江湖远离腥风血雨,他智慧超群,即便是不久于人世,也能安排一场假死伤人的戏,使出含有「先天功」的「一陽指」震慑欧阳锋,最后油尽灯枯,溘然长逝。
武功
- 先天功
道家呼吸煉氣之法,修煉至極處可返後天為先天,無為而作,奪天地之精華,能吸取天地自然的力量,聚先天三寶元氣、元神、元精合於一身,煉虛合道,無窮無盡,激發出無窮無盡的潛能。
- 金雁功
可空中凌空行走三十七步,凌空直上三尺,可谓惊世骇俗、无与伦比,在内力修行上有极大帮助。
- 全真劍法
七剑七式,共七七四十九式,變化精微,穏重端嚴。
- 一炁化三清
全真派上乘劍術,連刺二九一十八劍,每一劍都是一分為三,刺出時只有一招,手腕抖處,劍招卻分而為三。
- 履霜破冰掌法
全真派最厲害的掌法,精妙凌厉。
- 同歸劍法
本意是为了对付那个大对头而创,只盼全力殺死或牺牲的一两人与之同归于尽,因而保全了一众同门,每一招都是猛攻敌人要害,招招狠,剑剑辣,威力不可輕視。
- 天罡北斗陣
全真教中最上乘的玄门武功,全真七子按北斗星座的方位,集体御敌的阵法迎敌时只出一掌,另一掌却搭在身旁之人身上,敌人来攻时,正面首当其冲者不用出力招架,却由身旁道侣侧击反攻,犹如一人身兼数人功力,的确威不可当。
參考文獻
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考》(北京:中華書局,1962)。
蜂屋邦夫著,欽偉剛譯:《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與馬丹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景安寧:《道教全真派宮觀、造像與祖師》(北京:中華書局,2012)。
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