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印度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教在当今印度的各个宗教中已属小众,在其起源地印度的发展也几经起伏。现今佛教徒于印度总人口中占0.7%的比例[1],按2023年的资料印度有约1000万名佛教信徒[2]

概论

[编辑]

佛教起源于印度,是古印度诸宗教之一,受到吠陀传统与沙门传统的影响,与耆那教在同时间开始发展。在孔雀王朝时代获得正统地位,开始向外传播。

在公元1世纪前后,大乘佛教部派佛教中独立出来,形成两大传统,二者同时发展。

早期印度佛教

[编辑]

印度佛教史上曾经有四次(或三次)集合僧团共同诵出佛经,确定正式经典的情况发生,称为四次(或三次)“结集”。

佛教经典的第一次结集发生在释迦牟尼入灭(称为“佛灭”)后不久,由大迦叶主持,在王舍城集合了五百名被认为已经证得罗汉果位的僧人(五百罗汉)确立最初的佛经体系。此次集结由迦叶主持,阿难负责诵出经藏修多罗藏),优波离负责诵出律藏毘尼藏)。[3][4]

佛教经典的第二次结集据记载发生在佛灭后百年。[4]根据上座部诸律藏的记载,是由于毘舍离比丘违反十种戒律的规定(十事),为此集合了七百名比丘讨论十事是否符合律法。讨论的结果为“十事”非法,七百比丘并在此后合诵经典。南传佛教岛史》声称与此同时,毗舍离僧人为代表的人数众多的僧人也集合了一万人,并进行了自己的集结,称为大集结。由此,并引起了佛教上座部大众部的分裂,由于是佛教僧团的第一次重大分裂,故称为“根本分裂”。以上大众部和上座部的前身所进行的集结一并被称为第二次集结。

部派佛教时期

[编辑]

自从第二次结集后,佛教分化为大众部上座部两大部派,史称“根本分裂”。后来随着教徒对戒律、教义见解的差异,两大部派又再度分化,大约持续到西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中慢慢形成大乘佛教为止,此即所谓的“枝末分裂”。大众部先后发展成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上座部则分裂出说一切有部雪山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经量部赤铜鍱部等。[5]

孔雀帝国阿育王时期

[编辑]
婆罗米文石柱阿育王敕令碎片
在阿育王时期,佛教在孔雀帝国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播

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初信佛教时,北传记载他曾将数以万计的分那婆陀那国的拜偶像外道屠杀,导致误杀了自己敬重的佛教长老[6]。据南传记载阿育王曾因佛教僧侣不与外道一起和合说戒,而屠杀了都城内的佛教僧侣[7],阿育王后悔之后,再没有迫害各宗教的具体记载,对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都予以慷慨捐助[8]。为了扶持佛教,他投入了大量金钱,护送大量僧人到印度各地传教,并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这些佛塔都供奉著舎利。百姓都认为兴建这些佛塔是积德行善,造福百姓。后来,阿育王的一子一女相继出家,佛教传播至印度全境并向外传播到斯里兰卡孟族地区[9]

第三次结集的记录仅保存在南传佛教的文献中,没有其他资料可供印证,故有学者对这次集结持怀疑态度。根据南传佛教的资料,这次集结发生在阿育王时代,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集合了一千名阿罗汉,历时九个月完成。根据著有《印度佛教史》的平川彰等学者研究,这次集结的成果可知的仅为《论事》的成立和向境外传教,故即使在历史上存在这次集结,其范围也仅在分别说部内,如果《论事》如《岛史》等传说那样是这次集结中所作,就其涉及到的部派观点而言,其时代当在公元前二世纪。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典籍中也有着阿育王时代其他部派进行自己的第三次结集的记载。

巽伽王朝与印度-希腊王国等时期

[编辑]

佛教典籍中记载了,中印度摩揭陀国弗沙蜜多罗毁灭佛法,和西北印的三恶王灭法等事件。印度史记载巽伽王朝开国君主华友一面压制佛教,一面致力复兴婆罗门教印度-希腊王国米南德一世信仰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编辑]

佛教在印度的复兴

[编辑]
阿姆倍伽尔 (1891-1956)
那格浦尔迪克沙布米,1956年阿姆倍伽尔率领追随者们集体皈依佛教之处

1956年,阿姆倍伽尔发起了达利特佛教运动,并有大约100万追随者信奉佛教。阿姆倍伽尔在印度复兴了佛教,他被称为菩萨。1951年,印度的佛教徒只有181,000名,此转变后,佛教徒增长了1.6倍,1961年达到320万。[10] 2011年,印度有8,500,000佛教徒,其中7,300,000(87%)是安贝德卡的支持者。[11][12] 马哈拉施特拉邦有650万佛教徒,占全印佛教徒的77%。

注释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2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30). 
  2. ^ 存档副本. [202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9). 
  3. ^ 大迦葉-頭陀第一. 佛光山万维网. [2009-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4). 
  4. ^ 4.0 4.1 佛光山宗务委员.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佛教图书馆. [2009-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4). 
  5. ^ 唐玄奘. 異部宗輪論. 香港中文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5) (中文(台湾)). 
  6. ^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卷第三:复有一国名分那婆陀那(翻正增长)。彼国一切信受外道。复有一人受外道法事裸形神。画作如来礼其神足。有一佛弟子见此事白阿育王。王时闻已语驶将来。阿育王所领。于虚空中半由旬上。一切夜叉悉系属王。地下一由旬一切诸龙悉系属王。是时夜叉闻王语已。于一念顷即将外道弟子并画像来。时阿育王见已生大瞋心。于分那婆陀那国一切外道悉皆杀之。于一日中杀十万八千外道。复有一外道弟子。受外道法事裸形神。画作如来礼其神足。时阿育王复闻是事。即敕余人令取此人及其亲属。置一屋中以火焚之。时王复敕。若有人能得一尼揵首者。我当与其金钱一枚。是时长老毘多输柯入养牛处一日停住。毘多输柯病来多日头须发爪悉皆长利。衣服弊恶无有光色。时养牛女窃生是念。今此尼揵来入我舍。便语其夫。汝应杀此尼揵取头与阿育王。必当得金。其夫闻已即便拔刀往毘多输柯所欲斩其头。时此长老即自思惟。见其业至无得脱处。即便受死。
  7. ^ 善见律毘婆沙》卷二:“阿育王知已,遣一大臣,来入阿育僧伽蓝,白众僧:“教灭斗争和合说戒”。大臣受王敕已入寺,以王命白众僧,都无应对者。臣便还更咨傍臣,王有敕令,众僧灭争而不顺从。卿意云何?傍臣答言:“我见大王往伏诸国,有不顺从王即斩杀,此法亦应如此。”傍臣语已,使臣往至寺中,白上座言:“王有敕令,众僧和合说戒,而不顺从。”上座答言:“诸善比丘!不与外道比丘共布萨,非不顺从。”于是臣从上座次第斩杀,次及王弟帝须而止。……帝须比丘便前遮护,臣不得杀。臣即置刀,往白王言:我受王敕,令诸比丘和合说戒,而不顺从,我已依罪次第斩杀。”此事同样见于锡兰铜鍱部传的《大王统史》
  8. ^ 陈国典. 世界宗教大觀. showwe technology limited. ISBN 9789866732201 (中文(台湾)). 
  9. ^ 夏传才. 中國佛教圖鑑. 知书房出版集团. ISBN 9789866874314 (中文(台湾)). 
  10. ^ 存档副本. [202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11. ^ 存档副本. [202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4). 
  12. ^ 存档副本. [202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