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法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印日语法印梵语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 或 Tri-dṛṣṭi-nimitta-mudrā),佛教术语,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用这三项准则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其内容可见于《杂阿含经》,但将其称为三法印,则出现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法蕴论成实论大智度论

南传上座部与此近似的概念称为三相(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南传佛教将其作为一切万法之特征。《俱舍论》也举出“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一切法空非我性”,称为四念处共相

字义

[编辑]

三法印中的“印”,可对应到梵语mudrā,是图章、印章之意。如普光在《俱舍论记》中,认为三法印如同印章,可用来印证佛法,因此得名[1]

起源

[编辑]

三法印的内容最早出自《杂阿含经》中,诸比丘教导阐陀的内容,为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三者,但在《杂阿含经》中并未称此为法印[2]。正式举出三法印的名称,则是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3],与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中[4]。印顺法师认为,三法印是由三三昧发展而来[5]

龙树《大智度论》中,将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三者,并列合称三法印[6]

《成实论》中有相同记载[8],大乘佛教佛经中亦有记载[9]

其他法印说

[编辑]

诸佛教印

[编辑]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圣法印

[编辑]

杂阿含经》中,将随顺三解脱门,观察无常,离知见,得清净见,称之为“圣法印”[10][11][12]

瑜伽师地论》解释了“圣法印”[13],由遍知无常等八相,出离过患,善遍知‘一切法中无有我性’[14]

四法印

[编辑]

增壹阿含经》将“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槃为永寂”,称为四法本末[15]

菩萨地持经》称为“四忧檀那”:“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瑜伽师地论》称为四种法嗢拖南(梵语dharmoddānāni[16]):一切诸行皆是无常,一切诸行皆悉是苦,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涅槃寂静[17][18],此四者为欲令有情清净,依三解脱门[19],而说的“可记事教”[20]

《法集名数经》亦说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为四法印(梵语:dharmapadāni[16][21]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说有四殊胜法,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五法印

[编辑]

天台宗将《维摩诘经》摩诃迦旃延敷演五义的段落,视作五法印[22]:无常(诸行无常),苦(诸漏是苦),空(诸法本空),无我(诸法无我),寂灭(涅槃寂静)[23]。敦煌文献《毘尼心》也有以五法印验大乘:一切无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寂灭的说法[24]

实相印

[编辑]

妙法莲华经》中有实相印[25]天台宗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以诸法实相为一实相印,为大乘佛教的判准[26]。这说法即是来自《大智度论》,以“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寂灭涅槃”作为实相印[27]

解说

[编辑]

汉传佛教三法印印证佛经的真伪[28],最典型论述如智𫖮妙法莲华经玄义》:

  •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藉因缘所生之诸行法,当因缘变化时,即无法保有常恒不变之相。
  • 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亦即无有本来自在、不藉诸缘出生、常恒不变的本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无有一切生死的烦恼与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的般若中道体性义。

影响

[编辑]

三法印同时也是佛教与在其之前的婆罗门教以及其他沙门教派,相比较时的主要不同之处。佛教在许多方面,承袭或相似于婆罗门教和沙门传统,如禅定头陀行等,佛教反对苦行:悉达多太子虽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后来他觉悟到苦行非正道,不能解脱。于是舍弃苦行,另求正法[30]。三法印即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不同处,三法印为佛所宣说,用来印证真如体性。

引用

[编辑]
  1. ^ 普光《俱舍论记》卷1:“经教虽多,略有三种,谓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谓四法印:四法印即是诸法实相,此印诸法,故名法印。若顺此印,即是佛经。若违此印,即非佛说。”
  2. ^ 杂阿含经》卷10〈262经〉:“佛般泥洹未久。……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3.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时摩竭鱼闻是语已。于世尊所深生敬信。世尊即为说三句法。告言贤首。诸行皆无常。诸法悉无我。寂静涅槃即证得诸法实相。是名三法印。”
  4. ^ 玄奘译《法蕴足论》卷12:“于三法印,而起犹预:为一切行无常?为非一切行无常?为一切法无我?为非一切法无我?为涅槃寂静?为非涅槃寂静?”
  5. ^ 印顺《空之探究》:“从空,无所有,无相,著重于正观的三三昧,演化为空,无愿,无相的三三昧,只是著重于 出世道的出发于厌离,终于不愿后有生死的相续而解脱。在圣道中,依无常(苦)而引发的厌离 (无愿),是有重要意义的。”
  6. ^ 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7. ^ 大智度论》卷十五:复次菩萨虽未得无漏道,结使未断。能信无漏圣法及三种法印。 一者,一切有为生法无常等印。 二者,一切无为生法无我等印。 三者,涅槃实相法印。 得道贤圣人自得自知。菩萨虽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忍”。
  8. ^ 《成实论》卷1〈法宝论初三善品〉:“又佛法中,有三法印:一切无我,有为诸法念念无常,寂灭涅槃。是三法印。”
  9. ^ 《莲花面经》卷下:“佛告阿难,佛钵舍利所放光明,复更至于十方世界。于其光中,而说偈言:‘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寂灭涅槃,此三是法印。’”
  10. ^ 杂阿含经》卷3〈80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
  11. ^ 竺法护译《佛说圣法印经》:“是时,佛告诸比丘:‘听!诸比丘!’……‘当为汝说圣法印所应威仪,现清净行,谛听!善思念之!’佛言:‘比丘!假使有人说不求空,不用无想,欲使兴发至不自大禅定之业,未之有也。设使有人慕乐空法,志在无想,兴发至要消除自大、㤭慢之心禅定之业,此可致矣,辄如道愿,普有所见,所以者何?慕乐于空,欲得无想、无慢自大见,于慧业皆可致矣。何谓比丘圣法印者,其圣法印所可更习,至清净见?假使比丘处于闲居,若坐树下空闲之处,解色无常,见色本无;已解无常,解至空无,皆为恍惚、无我、无欲,心则休息,自然清净而得解脱,是名曰空。……得致柔顺之定……以故谓言至于无想,故曰无欲……其心续存柔顺之定,彼则见除所有贪淫、瞋恚、愚痴,是故,名曰无欲之定……晓了是者,乃知无本,得至降伏消一切起,得入道行,是乃逮致除于自大无慢放逸禅定之业,现清净行,是则名曰由圣法印清净之业,从始至终,究竟本末。’”
  12. ^ 施护译《佛说法印经》:“佛告苾刍众言:“汝等当知,有圣法印,我今为汝分别演说。……诸苾刍!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脱门,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即诸佛所归趣故。是故汝等,谛听谛受,记念思惟,如实观察。”
  13. ^ 杂阿含经》卷3〈80经〉:“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
  14. ^ 瑜伽师地论》:“复次、于诸行中,略有二种离增上慢、观无我见。何等为二?一不善清净,二善清净。……当知此智,由二因缘,不善清净。……由是因缘,作如是念,我今于空,能修能证,空是我有,由是空故,计我为胜。如空,无相及无所有,当知亦尔。……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诸过患,当知是名,极善清净,离增上慢,无我真智。
    1. 又于此中,已灭坏故,灭坏法故,说名无常。
    2. 诸业烦恼所集成故,说名有为。
    3. 由昔愿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
    4. 从自种子现在外缘所集成故,说名缘生。
    5. 于未来世衰老法故,说名尽法。
    6. 死殁法故,说名殁法。
    7. 未老死来为疾病等种种灾横所逼恼故,名破坏法。
    8. 由依现量,能离欲故,能断灭故,名于现法,得离欲法及以灭法。
    当知此中,除离欲法及以灭法,由所馀相,略观三世所有过患,由所除相,观彼出离。若由如是,过患出离,遍知彼识,名善遍知:‘一切法中无有我性’,名诸法印。即此法印,随论道理,法王所造,于诸圣身,不为恼害,随喜能得一切圣财,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广大险难长道,是故亦名众圣法印。”
    印顺《杂阿含经论会编》:“若由如是过患、出离,遍知彼识,名善遍知。一切法中无有我性,名诸法印。”
  15. ^ 《增壹阿含经》卷18〈26 四意断品〉:“今有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云何为四?一切诸行无常,是谓初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一切诸行苦,是谓第二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一切诸行无我,是谓第三法本末,如来之所说。涅槃为永寂,是谓第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是谓,诸贤!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CBETA, T02, no. 125, p. 640, b13-19)
  16. ^ 16.0 16.1 Tse-fu Kuan. Mahāyāna Elements and Mahāsāṃghika Traces in the Ekottarika‐āgama (PDF). : 174 [2024-06-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9-11). 
  17. ^ 瑜伽师地论》卷46:“复有四种法嗢拖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何等为四:一切诸行皆是无常,是名第一法嗢拖南。一切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拖南。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拖南。涅槃寂静,是名第四法嗢拖南。诸佛菩萨多为有情,宣说如是法相应义,是故说名法嗢拖南。”
  18. ^ 菩萨地持经》卷8:“有四忧檀那法,诸佛菩萨为令众生清净故说。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忧檀那法,一切行苦是忧檀那法,一切法无我是忧檀那法,涅槃寂灭是忧檀那法。诸佛菩萨具足此法,复以此法传授众生,是名忧檀那。”
  19. ^ 瑜伽师地论》:“由三解脱门增上力故,当知建立四种法嗢拕南,谓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者,依无愿解脱门,建立第一、第二法嗢拕南。一切法无我者,依空解脱门,建立第三法嗢拕南。涅槃寂静者,依无相解脱门,建立第四法嗢拕南。”
  20. ^ 瑜伽师地论》:“教导略有十二。所谓事教。想差别教。观自宗教。观他宗教。不了义教。了义教。世俗谛教。胜义谛教。隐密教。显了教。可记事教。不可记事教。……可记事教者。谓四种法嗢拕南教。即一切行无常。乃至涅槃寂静。如是等类所有言教。……”
  21. ^ 《法集名数经》卷1:“云何四法印。所谓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 (CBETA, T17, no. 764, p. 660, c22-23)
  22.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荆溪云:对三法者,夫开合者适物所宜,一切经论文无不尔。今此开合亦但于类例同者合之为三。若开为五,为五法印有何不可?”
  23. ^ 《维摩诘所说经》卷1〈弟子品〉:“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24. ^ 毘尼心. 
  25. ^ 《妙法莲华经》卷1〈方便品〉:“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26. ^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8:“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
  27. ^ 《大智度论》卷22:“问曰。佛说声闻法有四种实。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故说三实。答曰。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无常即是苦谛集谛道谛说。无我则一切法说。寂灭涅槃即是尽谛。复次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著。无相不著故。即是寂灭涅槃。以是故,摩诃衍法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寂灭涅槃。”(CBETA, T25, no. 1509, p. 223, b3-10)
  28. ^ 俱舍论记》卷1:“若顺此印即是佛经,若违此印即非佛说。”
  29. ^ 大正藏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八
  30. ^ 链接至维基文库 卷十二. 链接至维基文库 長阿含經. 维基文库. 犹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来所说正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