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
外观
(重定向自大刹)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佛寺(巴利语:Vihāra)、招提寺,通称寺院、寺,是佛教宗教建筑物、僧伽居住、修行的地方。寺中常有佛塔(浮屠塔)(stūpa)。
概论
[编辑]汉明帝以白马寺安置入华的僧人和佛经,但此后古汉语中“寺”仍常指政府部分、场所,相当于今天的“部”(如大理寺相当于今日的法务部),至今在泰国汉语中“寺”仍保留著这一义项。
唐代的招提寺又称招提院、招提所、招提精舍,系四方僧房之意。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即得名于此。
此后“佛寺”主义转为宗敎场所,尤其是佛教供养佛像和僧人居住的场所。
此外,有多种类似概念:
- 佛寺在古时称精舍(vihāra),梵语中vihāra可代指所有佛教寺院,南传佛教地区多以此为名,如大寺(mahā-vihāra);
- 又称阿兰若(aranya),略称兰若,意为丛林、净处;
- 又称伽蓝,为“僧伽蓝摩”(samghārāma)的略称,意为僧人的园林、僧院;
- 汉地禅宗自百丈禅师建立丛林制度后也称为丛林、禅林[2];
- 缅甸、泰国、云南西部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可称“奘房、缅寺”;
- 上座部佛教地区也有从“围、界、绕”(梵语:वाट,罗马化:vāṭa)演变来的“洼寺、暹寺”,即泰语称วัด(wát)、寮语ວັດ (wat)、掸语ဝတ်ႉ (wâ̰t)[3];
- 庵,出家女众的寺院可称为庵院、尼庵;
- 喇嘛寺,针对藏传佛教的称呼,喇嘛指藏地僧侣;
- 还有异名如僧寺、道场、刹多罗(kṣetra,也译为净土、佛土、什刹、什刹多罗;一说为laksatā之译[2])、金刚净刹、金刚刹(vajra-kṣetra)、寺刹、佛刹、梵刹(刹字均来自于刹多罗)、栴檀林、檀林、绀园、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寂灭道场、清净无极园、远离恶处、亲近善处等[4]。
注释
[编辑]参阅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佛光大辞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曹仕邦:〈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顺俗政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道端良秀著,李孝本译:〈唐代佛教寺院与经济问题〉。
- 孙英刚:〈隋唐长安寺院长生畜禽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黄启江:〈北宋汴京之寺院与佛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陈玉女:〈明五台山诸佛寺建筑材料之取得与运输——以木材、铜、铁等建材为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