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Jimmy-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7日 (日) 02:24 (机器人: 尚未清空的已重定向分类(Cat:佛教典籍Cat:佛教經典))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契經天城體梵語सूत्र羅馬化:sūtra巴利語sutta),又稱線經长行,音譯修多羅素怛纜,簡稱。原義為線,原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散文文體。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都有被稱為契經的經典。

印度教中一般是指格言性質的短文。佛教中是指三藏十二部經典(十二分教)的一種[1]。表示佛陀所說的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謂之契;貫穿諸法深義,攝持所化眾生,謂之經。在九分教十二分教中,修多羅包括經與律,後世則專指三藏中的經藏

歷史

修多羅最早是印度的一種長行散文,不押韻,以背誦口傳的方式傳播,被形容如線一般可以一直延長。

釋迦牟尼時代,僧團成員發展出背誦釋迦牟尼口傳教義的習慣,作為修行之用,也可以將這些口述內容背誦給其他人聽,作為傳教之用。釋迦牟尼過世後,僧團召開第一次結集,由大迦葉主持。阿難負責在會中背誦出釋迦牟尼的口傳教導,經由在場僧眾一致同意後,形成最初的修多羅。優婆離負責背誦出波羅提木叉,最早也是被當成修多羅來背誦。

註釋

  1. ^ 《佛学大辞典》【长行】:“十二分教之中第一修多羅是也。”

外部連結

template:Indian Philosophy英语template:Indian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