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景天一空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9日 (五) 04:5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臺灣人口於2021年1月底的官方統計數字為23,548,633人[1][2]

臺灣人口指標
概況
 年齡層 比例  
總人口
  
23,548,633 (100%)
0~14歲
  
2,954,824 (12.55%)
15~64歲
  
16,790,176 (71.30%)
65歲以上
  
3,803,633 (16.15%)
11,666,663
(男人口數)
11,881,970
(女人口數)
目前處於高齡社會
性別比98.19%
扶養比40.25%
 - 扶幼比17.60%
 - 扶老比22.65%
老化指數128.73%
戶人口量2.6345人/戶
人口密度650.57 (人/km2)
2021年每月人口變化
月份 人口 消長
人口變化圖表
1 23,548,633 −12,603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累積年度增減:−12,603
本年人口流失,累積成長率為-0.053%
上述資料時間為2021年1月
臺灣
玉山
臺灣主題首頁
歷回台灣人口普查
年份人口±%
1905 3,123,302—    
1910 3,299,493+5.6%
1915 3,569,842+8.2%
1920 3,757,838+5.3%
1925 4,147,462+10.4%
1930 4,679,066+12.8%
1935 5,315,642+13.6%
1940 6,077,478+14.3%
1946 6,090,860+0.2%
1950 7,554,399+24.0%
1955 9,077,643+20.2%
1960 10,792,202+18.9%
1965 12,698,700+17.7%
1970 14,753,911+16.2%
1975 16,223,089+10.0%
1980 17,866,008+10.1%
1985 19,313,825+8.1%
1990 20,401,305+5.6%
1995 21,357,431+4.7%
2000 22,276,672+4.3%
2005 22,770,383+2.2%
2010 23,162,123+1.7%
2015 23,492,074+1.4%
2020 23,561,236+0.3%
来源:內政部戶政司-百年人口統計. 內政部. 

歷史統計

1981至今臺灣人口變化

人口變化數據(1981~2020年)[3]
年分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人口 18,193,955 18,515,754 18,790,538 19,069,194 19,313,825 19,509,082 19,725,010 19,954,397 20,156,587 20,401,305
 ±% + 1.768% + 1.484% + 1.483% + 1.283% + 1.011% + 1.107% + 1.163% + 1.013% + 1.214%
年分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人口 20,605,831 20,802,622 20,995,416 21,177,874 21,357,431 21,525,433 21,742,815 21,928,591 22,092,387 22,276,672
±% + 1.003% + 0.955% + 0.927% + 0.869% + 0.848% + 0.787% + 1.010% + 0.854% + 0.747% + 0.834%
年分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人口 22,405,568 22,520,776 22,604,550 22,689,122 22,770,383 22,876,527 22,958,360 23,037,031 23,119,772 23,162,123
±% + 0.579% + 0.514% + 0.372% + 0.374% + 0.358% + 0.466% + 0.358% + 0.343% + 0.359% + 0.183%
年分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人口 23,224,912 23,315,822 23,373,517 23,433,753 23,492,074 23,539,816 23,571,227 23,588,932 23,603,121 23,561,236
±% + 0.271% + 0.391% + 0.247% + 0.258% + 0.249% + 0.203% + 0.133% + 0.075% + 0.060% - 0.177%

人口相關數據

人口統計數據(1997~2020年)[4][a]
年份 人口數 出生人數 死亡人數 自然增加 社會增加 粗出生率(‰) 粗死亡率(‰) 自然增加率(‰) 社會增加率(‰) 總增加率(‰) 總生育率
1997 21,742,815 326,002 121,000 205,002 12,380 15.07 5.59 9.48 0.57 10.05 1.77
1998 21,928,591 271,450 123,180 148,270 37,506 12.43 5.64 6.79 1.72 8.51 1.47
1999 22,092,387 283,661 126,113 157,548 6,248 12.89 5.73 7.16 0.28 7.44 1.56
2000 22,276,672 305,312 125,958 179,354 4,931 13.76 5.68 8.08 0.22 8.31 1.68
2001 22,405,568 260,354 127,647 132,707 -3,811 11.65 5.71 5.94 -0.17 5.77 1.40
2002 22,520,776 247,530 128,636 118,894 -3,686 11.02 5.73 5.29 -0.16 5.13 1.34
2003 22,604,550 227,070 130,801 96,269 -12,495 10.06 5.8 4.27 -0.55 3.71 1.24
2004 22,689,122 216,419 135,092 81,327 3,245 9.56 5.97 3.59 0.14 3.73 1.18
2005 22,770,383 205,854 139,398 66,456 14,805 9.06 6.13 2.92 0.65 3.58 1.12
2006 22,876,527 204,459 135,839 68,620 37,524 8.96 5.95 3.01 1.64 4.65 1.12
2007 22,958,360 204,414 141,111 63,303 18,530 8.92 6.16 2.76 0.81 3.57 1.10
2008 23,037,031 198,733 143,624 55,109 23,562 8.64 6.25 2.4 1.02 3.42 1.05
2009 23,119,772 191,310 143,582 47,728 35,013 8.29 6.22 2.07 1.52 3.59 1.03
2010 23,162,123 166,886 145,772 21,114 21,237 7.21 6.3 0.91 0.92 1.83 0.895
2011 23,224,912 196,627 152,915 43,712 19,077 8.48 6.59 1.88 0.82 2.71 1.07
2012 23,315,822 229,481 154,251 75,230 15,680 9.86 6.63 3.23 0.67 3.91 1.27
2013 23,373,517 199,113 155,908 43,205 14,490 8.53 6.68 1.85 0.62 2.47 1.07
2014 23,433,753 210,383 163,929 46,454 13,782 8.99 7 1.98 0.59 2.57 1.17
2015 23,492,074 213,598 163,858 49,740 8,581 9.1 6.98 2.12 0.37 2.49 1.18
2016 23,539,816 208,440 172,405 36,035 11,707 8.86 7.33 1.53 0.5 2.03 1.17
2017 23,571,227 193,844 171,242 22,602 8,809 8.23 7.27 0.96 0.37 1.33 1.13
2018 23,588,932 181,601 172,784 8,817 8,888 7.7 7.33 0.37 0.38 0.75 1.06
2019 23,603,121 177,767 176,296 1,471 12,718 7.53 7.47 0.06 0.54 0.6 1.05
2020 23,561,236 165,249 173,156 -7,907 -33,978 7.01 7.35 -0.34 -1.44 -1.78

歷年年齡人口

人口數據(1997~2020年)
0–14岁        佔比% 15–64岁        佔比% 65岁以上   佔比%
2020 2,963,396 12.6% 16,810,525 71.3% 3,787,315 16.1%
2019 3,010,351 12.7% 16,985,643 72% 3,607,127 15.3%
2018 3,048,227 12.9% 17,107,188 72.5% 3,433,517 14.6%
2017 3,091,873 13.1% 17,211,341 73% 3,268,013 13.9%
2016 3,141,881 13.3% 17,291,830 73.5% 3,106,105 13.2%
2015 3,187,780 13.6% 17,365,715 73.9% 2,938,579 12.5%
2014 3,277,300 14% 17,347,763 74% 2,808,690 12%
2013 3,346,601 14.3% 17,332,510 74.2% 2,694,406 11.5%
2012 3,411,677 14.6% 17,303,993 74.2% 2,600,152 11.2%
2011 3,501,790 15.1% 17,194,873 74% 2,528,249 10.9%
2010 3,624,311 15.6% 17,049,919 73.6% 2,487,893 10.7%
2009 3,778,018 16.3% 16,884,106 73% 2,457,648 10.6%
2008 3,905,203 17.0% 16,729,608 72.6% 2,402,220 10.4%
2007 4,030,645 17.6% 16,584,623 72.2% 2,343,092 10.2%
2006 4,145,631 18.1% 16,443,867 71.9 2,287,029 10%
2005 4,259,049 18.7% 16,294,530 71.6% 2,216,804 9.7%
2004 4,387,082 19.3% 16,151,565 71.2% 2,150,475 9.5%
2003 4,481,620 19.8% 16,035,196 70.9% 2,087,734 9.2%
2002 4,598,892 20.4% 15,890,584 70.6% 2,031,300 9%
2001 4,661,884 20.8% 15,770,327 70.4% 1,973,357 8.8%
2000 4,703,093 21.1% 15,652,271 70.3% 1,921,308 8.6%
1999 4,734,596 21.4% 15,492,319 70.1% 1,865,472 8.4%
1998 4,815,400 22% 15,302,960 69.8% 1,810,231 8.2%
1997 4,914,280 22.6% 15,076,479 69.3% 1,752,056 8.1%

人口

臺灣縣市人口密度
臺灣鄉鎮市區人口密度
臺灣村里人口密度

總數

  • 台灣人口總數:23,548,633人,100%。(2021年1月底統計)
  • 臺灣原住民族人口總數:577,029人,2.45%。(2021年1月統計)
  • 歸化取得國籍的外裔(籍)配偶新住民人口總數:536,452人,2.27%。(2018年5月統計)

年龄結構(2021年1月統計):

  • 0-14歲:12.55%(合計:2,954,824人)
  • 15-64歲:71.30%(合計:16,790,176人)
  • 65歲以上:16.15%(合計:3,803,633人)
人口金字塔 (2021年1月)[5]
男性年齡女性
1,904 
100+
2,405 
12,450 
95-99
16,257 
52,141 
90-94
65,486 
104,366 
85-89
151,716 
186,781 
80-84
260,953 
260,455 
75-79
324,100 
427,100 
70-74
488,774 
688,683 
65-69
760,062 
811,116 
60-64
868,428 
890,517 
55-59
931,151 
887,612 
50-54
917,631 
860,638 
45-49
898,048 
994,576 
40-44
1,025,089 
937,772 
35-39
948,506 
812,280 
30-34
769,931 
828,777 
25-29
769,190 
775,638 
20-24
715,432 
599,359 
15-19
548,485 
507,183 
10-14
464,357 
552,492 
5-9
514,135 
474,823 
0-4
441,834 

(註:各年齡層該有百分比,分性別計。原統計應非出生登記之性別。不明是否包括未歸化取得國籍的外裔(籍)配偶。35歲以上女性比例突增,應是包括外裔(籍)配偶,亦可能因包括34歲以下女性遷移出境(含婚姻移民)而減,尤其若是同年齡層男女比例與組距年數前之下一層比例差異大,及當次統計15歲至34歲間男女比例較14歲以下比例差異大。)

年齡中位數

  • 總計:40.50歲
  • 男性:39.64歲
  • 女性:41.35歲(2017年3月統計)

(註:上述應是平均值,而非中位數,除非先計各年齡層之平均年齡。計齡應無取至月齡。個體年齡進位最小單位一般應是日,或以年概計,年之內單位(時或日或月等)化為年歲而有小數。年齡是週期數,群體於某日前年齡以此整數計。個數、次數、週期數或最小單位該以中位數計,未達定義最小單位以平均值計。)

人口密度

  • 651.71人/km²。(2021年1月統計)

人口成長率

  • -1.78‰。(2020年統計)

出生率

  • 7.01/1,000人。(2020年統計)
  • 總出生人數165249。 (2020統計)

死亡率

  • 7.35/1,000人。(2020年統計)
  • 總死亡人數173156。 (2020年統計)[6]

淨遷移率

  • 0.89/1000人(2015年統計)

性別比

  • 出生:1.069 男/女
  • 15歲以下:1.09 男/女
  • 15-64歲:1.00 男/女
  • 65歲以上:0.84 男/女
  • 平均:0.98 男/女(2018年統計)[7]

嬰兒死亡率

  • 總計:4.44/1,000人
  • 男性:4.84/1,000人
  • 女性:4.01/1,000人(2015年統計)

(註:上述男女死亡率之比較會受男女比例干擾,每千人死亡率該增統計以 男死/男;女死/女;總死/總,三值皆該同時段,死亡時間亦是同時段內。也該增以同月齡統計,否則時段內外的出生數和入境數(若疏忽國籍)、死亡後人口變化會干擾,月齡結構會影響死亡率。先增統計,而非立即變換,是因仍要比對歷年統計。)

結婚率:6.61 /1,000人。(2017年10月統計)

  • 結婚雙方均為本國人者佔總結婚人口比例: 84.7%
  • 與非本國人結婚者佔總結婚人口比例:15.3%,其中東南亞配偶佔所有外國人比例:40.6%,大陸地區配偶人佔所有比例:36.2%,港澳地區配偶佔所有比例:6.2%。(2017年統計)[8]

離婚率:2.26 /1,000人。(2017年10月統計)

平均壽命

  • 總計:80.69歲
  • 男性:77.55歲
  • 女性:84.05歲(2018年統計)[9]

總生育率

  • 1.18/婦女(2016年統計)
在臺外僑國籍分佈(2013年)

外僑居留人數:802,373人(2020年3月)[10]

失聯移工人數:52,396 人(2020年11月19日)[11]

外籍移工在所收容人數:514 人(2019年1月31日)[12]

人口劃分及族群分佈

臺灣族群文化人類學來區分,主要分為臺灣原住民漢族漢族閩南裔臺灣人客家裔臺灣人臺灣外省人。另外,近年來還有許多移居臺灣的新住民

依據2002年內政部統計處的一項調查研究:臺灣的閩南人76.9%、客家人10.9%、外省人10.0%、原住民1.4%以及不確定0.8%[13]

依據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上,「福佬人」占67.5%;「客家人」占13.6%;「臺灣人」占7.5%;「大陸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14]。2016年12月,客家委員會調查顯示,台灣客家人口超過453萬人,占全國人口約19.3%,較2011年調查結果增加33萬人,提升1.2%,代表民眾客家自我認同的提升,但能夠講客語的比例則降至46.8%(212萬人)[15]

對於人口數量多寡的敘述所在多有,不過除了國語現代標準漢語)以外,臺灣閩南語屬於優勢的語言,根據內政部統計,1993年時若以所用母語區分,推估使用「臺灣閩南語」(73.3%)、「臺灣客家語」(12%)、「其他漢語方言」(13%)及「原住民語」(1.7%)[16]。另根據2008年中華民國年鑑,臺灣大概有73%的人会使用閩南語[17]

臺灣早期族群分布深受分類械鬥影響,並非渡臺時間先後或是原鄉居住地形所造成。客家人、泉州人、漳州人同時來台,客家人因分類械鬥失利退出平原(如臺北盆地)轉往丘陵(如新竹丘陵)居住,因分類械鬥得勝而住在平原(如美濃區)、海濱(如新屋區[18]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新竹沿海地區、臺北盆地,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19]」的說法,僅在台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20][21]

臺灣原住民族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截至2015年底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4萬6,698人(佔臺灣人口總數的2.33%,該比重逐年上升)[22]。在不同時期皆被外來政權以歸化程度來分類管理,清朝時稱呼「番」,並以生番熟番化番分類;日治改為「蕃」,也因地緣呼應期歸化程度,故以高砂族及平地的平埔族分類;戰後沿用日治分類,但改稱為「山胞」,且不再承認平埔族人之原住民身份,將高山族細分為「山地山胞」及「平地山胞」;近年為尊重各個族群已改稱為「原住民族」。目前政府所承認的族群共有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達悟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邵族賽夏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等十六個族群,其中主要皆來自過往高山族分類之族人,平埔族群則皆尚未被承認,故人口僅以官方定義計算。

原臺南縣政府承認西拉雅族為縣定原住民族。

漢族及其他來自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

臺灣的漢族占總人口的97%,其中主要又分為閩南人[23](約73%)、客家人(約12%)、外省人(約13%)[24]

閩南人(泉漳人)

目前臺灣閩南人為人數最多的臺灣族群,占臺灣人口總數的七成以上[25],其中包含被「泉漳化」的潮州人客家人平埔原住民

一般指涉範圍是,在荷治時期起,由中國大陸閩南泉州漳州一帶移民而來的。閩南人主要是從明末至清朝,由中國大陸福建省南部的閩南地帶移民而來。又根據原居地,有泉州人與漳州人之分。

閩南人語言以臺灣閩南語為主,可依據泉漳口音融合程度的多寡,大致分為偏南部通行腔(高雄市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屏東縣部分地區)、偏北部通行腔(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部分地區、新竹市市區)、海口腔(沿海地區,如鹿港鎮臺西鄉)、內埔腔(內陸地區,如宜蘭縣南投縣)等,各腔差異性不大,在聲調上相當一致,溝通無礙[17]

閩南人(潮州人)

臺灣潮州人因所使用的潮州話(屬於閩南話子方言)和泉漳片閩南話相近,自我認同已轉為閩南泉漳民系[26]

客家人

一般指涉範圍是,在荷治時期起,由中國大陸粵東閩西一帶移民而來的。德國史學家Riess研究荷蘭史料發現:荷蘭人來台與原住民溝通時,多由客家人居中翻譯[27],可知客家移民渡臺甚早。

依據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調查,在客家基本法定義的條件下,臺灣的客家人占18.1%(具客家血緣或淵源,且認同為客家人者),約419.7萬人,其中新竹縣71.6%、苗栗縣64.6%是客家人。其次桃園市39.2%、花蓮縣31.7%、新竹市24.1%、屏東縣23.7%、臺東縣19.9%、臺中市16.4%、臺北市16.4%、南投縣16.0%、新北市14.1%、高雄市11.6%、基隆市10.0%,其餘縣市比例不足10%。客家人口數最多的縣市依序為桃園市(78.5萬人)、新北市(54.9萬人)及臺中市(43.6萬人)[14]

福佬客

台灣福佬客在族群認同上大都偏向閩南人,推測最多可能有200萬人以上。清朝時由中國大陸渡海來臺的移民,不少為梅州潮州惠州客家人,但由於閩南人優勢人口的關係,許多客家人已經徹底的閩南化,不再使用客家語,而改用臺灣閩南語,也完全融合於閩南族群,是為福佬客客家委員會曾於2004年舉辦「福佬客文化節」,活動地區以全台福佬客聚集最密集的雲林、彰化兩縣為重點,並增加宜蘭、台中及南投等三個縣[28]。年輕一輩的福佬客則以中華民國國語為主要使用語言。

畲族與回族

許多源自於中國大陸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的畲族,以及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回族也來到台灣,其語文多完全在地化,例如雲林縣崙背鄉枋南村彰化縣鹿港鎮郭厝里新竹縣湖口鄉湖口村。台灣的回族人中只有一部分人仍堅持信仰伊斯蘭教。

外省人

外省人」一詞與「本省人」意義相對。本省人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就從中國大陸移居臺灣的人,外省人則是指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後,特別是指1949年後隨國民政府人員遷臺的原中華民國大陸各行省人民,早期多聚居於各縣市眷村,此後散居於臺灣各地。其語言除原鄉語言外,主要使用現代標準漢語

金門馬祖烏坵等地,因劃分屬於「福建省」,甲午戰爭後也從未隨著臺灣澎湖被割讓與日本,一直繼續由清朝及中華民國統治,故不被認為是台灣本省人臺灣戰後時期,隨國民政府從中國大陸來台居住的中國大陸各個少數民族,也多半被認為是外省人。

金門人(漢族閩南民系)

居住在福建金門縣地區,其語言使用閩南話泉州話的次方言金門話。

烏坵人(漢族莆仙民系)

烏坵人原居於福建莆田國共內戰時定居於烏坵,現多數居於臺灣福建金門縣烏坵地區,其語言使用莆仙話閩南話

馬祖人(漢族福州民系)

或稱閩東人、福州人。居住在福建連江縣馬祖地區,其語言使用閩東語福州話次方言馬祖話

國共內戰後來台的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

1949年後,中國大陸除了漢人外,也有其他少數民族隨政府遷來臺灣,比方說蒙古族藏族滿族回族等等。1961年中國、泰國緬甸邊界的部分軍隊遷往台灣時,軍人在當地的雲南民族的配偶家屬也一起來到南投高雄屏東,至今仍有擺夷族哈尼族傈僳族等之後裔。例如里港鄉的信國一村

滿族

除了清朝即有自中國大陸唐山遷徙到彰化女真後裔粘姓之外,國共內戰國民黨中共打敗後,亦有一些族裔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知名人士包括金溥聰、作家曹又方、演員胡茵夢、畫家溥心畬等,而齊豫齊秦姊弟則有一半滿族血統。

蒙古族

知名人士包括女作家席慕蓉、演員乾德門等。

維吾爾族

包括因曾任中國大陸六四事件學生領袖之一而流亡來台的吾爾開希,歌手張韶涵則有四分之一的維吾爾血統。

雲南各少數民族

滇緬少數民族遷移到台灣的有納西族拉祜族(儸黑、洛黑、倮黑)、白族景頗族傣族擺夷)、壯族央族)、佤族哈尼族(阿卡、阿佧)、苗族瑤族(傜族)、傈僳族侗族彜族等。 [29]

臺灣新住民

東南亞以及其他國家歸化台灣取得身分證。佔台灣總人口3%以上。

台灣人血統争议

根據馬偕醫院醫師林媽利教授的研究,臺灣的閩南人及客家人中有許多是滿清時被漢化的平埔族,推測大多數人可能帶有臺灣原住民及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的基因,此外通婚取得耕地情況常見,如中國大陸南方百越混居,臺灣有90%以上的人也帶有百越基因,林媽利據此提出「臺灣是個族群的大鎔爐」[30][31][32],她於2007年的DNA研究顯示,全臺各族群比率約為:閩南族群73.5%,客家人17.5%,一九四五年之後遷台的外省族群7.5%,原住民佔1.5%。[33]

人類學博士陳叔倬,以及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段洪坤,共同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上撰文《平埔血源和台灣國族血統論》,對林媽利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三點質疑[34]

  1. 數據前後矛盾。在人類組織抗原方面,林媽利所聲稱的台灣人體內單倍型來自原住民的比例從13%(2000-2001年)變到52%(2007年);在線粒體DNA方面,則是由26%(2006年)變到47%(2007年)。
  2. 歸類標準有選擇性。在林媽利的研究中,判定“原住民血統”時使用了“絕對寬鬆標準”,只要研究對象的母系血緣、父系血緣、組織抗原這三個基因系統中有一與原住民相同,則被歸類於“原住民血統”之列,但對“漢族血統”的判定卻相當嚴苛,必須三個基因系統都不含原住民基因才能納入漢族範疇。若用同一標準衡量原住民血統和漢族血統,則可得90%的台灣人有亞洲大陸血統,而85%的台灣人有原住民血統,但林媽利只選擇性公佈了後者。
  3. 歸類方法不準確。如上所述,林媽利評判時的判定標準是“基因系統有無原住民基因”,而非“原住民基因比例是否比漢族高”,以提高“原住民血統”比例。但人類基因上萬,若依此“絕對寬鬆”標準,只要多檢測幾個基因系統,“原住民血統”的估算比例可以升到99.99%,但若按同一標準衡量“漢族血統”,估算比例達到99.99%的速度更快,所以全無意義。

對此,林媽利撰文《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回應陳叔倬、段洪坤的上述質疑[35]

針對林媽利的回應,陳叔倬、段洪坤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發表《台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他們指出林媽利選擇性迴避他們的質疑,卻花大量篇幅提出無關原文內容的問題,又指出文中並未回答兩人的問題,而林媽利僅質疑其動機是否有宣揚漢族血統論的政治意圖,要求林媽利正面回應。他們討論了追溯祖源基因檢測是否符合科學原理,指出“基因溯祖”方法不可能準確,也引用Brodwin、Bolnick等學者的論點,指出追溯祖源基因檢測不單是科學研究也同樣的會影響政治政策[36][37]。葉高華指出,在研究中,只要受試者自稱為平埔族人(無論是否真的有平埔族血統),林媽利就會將之置於平埔族樣本列中,而不需做進一步確認[38]

宗教信仰

中華民國不設國教,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國民有宗教自由。被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宗教超過15個。

根據2005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調查,臺灣人口中佛教佔35.3%、道教佔33.2%、民間信仰(包含儒教)佔約10%、基督教佔3.9%,無信仰或拒答佔18.2%[39]

根據出版物《The Global Situation》的資料,在台灣佛教儒教道教這三者融合難分,總計佔台灣人口中約93%,基督教所有派系合計佔4.5%,其他佔2.5%。[40]

語言

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地區以中華民國國語為通用語,使用文字為漢字正體中文;使用其他國家語言依人口比例分別為。臺語閩南語)、客家語臺灣原住民族語福州語馬祖列島),英語在教育上是除國語之外的第二大語言。

6歲以上常住人口在家使用語言(2010年,每百人)[b][41]
縣市 人數 國語 閩南語 客家語 原住民族語 其他
總計 21,407,235 83.5 81.9 6.6 1.4 2
新北市 3,779,575 92 82.9 2.4 0.9 2.4
臺北市 2,475,422 93.2 73.5 3.5 0.5 3.2
基隆市 358,927 87.2 91.1 0.9 1.8 1.8
新竹市 427,792 92 70.7 11.1 0.8 1.6
宜蘭縣 393,109 78.2 94.9 0.6 1.8 1
桃園市 1,982,734 93.4 58.2 17.1 1.3 1.3
新竹縣 464,165 90.6 27.7 56 2 1.1
臺中市 2,521,926 87.1 89.9 3.5 0.6 1.4
苗栗縣 482,329 79.4 45.8 52.4 1 0.5
彰化縣 1,123,439 69.5 98.1 0.3 0.2 0.9
南投縣 426,631 75.3 92 3.2 4.3 1.2
雲林縣 573,064 60 98.2 1.6 0.1 1.4
臺南市 1,719,853 71.7 95.8 0.5 0.3 2.7
高雄市 2,596,510 78.6 90.9 3 0.7 2.4
嘉義市 250,900 76.5 94.7 0.4 0.3 1
嘉義縣 458,244 61 97.5 0.8 0.8 3.6
屏東縣 750,122 66.2 82.3 12 4.7 0.5
澎湖縣 80,203 75 93.6 0.5 0.3 2.4
臺東縣 187,763 89.9 65.9 5.4 21.3 5.5
花蓮縣 287,858 90.8 60.9 10.8 16.9 1.6
金門縣 52,603 85.4 92.8 1.1 0.5 0.8
連江縣 14,066 96.6 44.7 3.9 1.6 24.1

教育水準

讀寫能力

  • 定義:15歲以上具有讀寫能力
  • 識字率:98.79%(統計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 ,2016年總計數20,479,354人,識字人口20,231,709人)[42][43]

注釋

  1. ^ 內政部資料庫資料起始時間為1997年即民國86年
  2. ^ 每人在家使用語言可能為一種以上,本表係指各類使用語言占常住人口相對人次
  1. ^ 下表之遷入遷出數為臺灣所有鄉鎮市區的總合,不等於實際對外的遷入遷出人數。

參考文獻

  1. ^ 1.0 1.1 戶口統計速報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
  2. ^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 中華民國 內政部戶政司 全球資訊網.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 2018-05-01 [2020-05-03]. 
  3. ^ 內政部統計月報-鄉鎮市區人口變化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4. ^ 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查詢網-土地與人口概況 、出生、死亡、遷移. 內政部統計查詢網. [2020-01-18]. 
  5. ^ 人口年齡分配. 內政統計年報. 內政部戶政司. [2017-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3). 
  6. ^ 內政部統計查詢網-出生死亡. statis.moi.gov.tw. [2019-12-31]. 
  7. ^ 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國內指標. www.gender.ey.gov.tw. [2020-01-14]. 
  8. ^ [行政公告] 107年第14週內政統計通報(106年與國人結婚登記之東南亞配偶計8,569人,自94年來首次超越陸配人數). 台灣. 2018-04-07 (中文(臺灣)). 
  9. ^ NEW 107年簡易生命表-統計處. www.moi.gov.tw. [2020-01-14]. 
  10. ^ 統計資料 外僑居留人數 民國109年3月 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11. ^ 移工 統計資料 109年11月 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12. ^ 移工 統計資料 108年1月 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13. ^ 徐富珍、陳信木,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 (PDF). [2009-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9). 
  14. ^ 14.0 14.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過半客家人不會說客語 客委會修法鼓勵
  16. ^ 東寫西讀—從「今日臺灣」看「臺灣的族群與語言」,臺灣內政部統計通報,民國98年第四週
  17. ^ 17.0 17.1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10-14.,《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8》,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18. ^ 參見臺灣客家。人
  19. ^ 清代台灣的社會變遷[永久失效連結]
  20. ^ 漳泉方言在台灣的融合[永久失效連結]
  21. ^ 洪惟仁,台灣語言分州圖
  22. ^ 內政統計月報105年第7週內政部統計處, 2015/6
  23. ^ 或作河洛、福老、鶴佬人等,但亦有再分如國民政府來台之前已在台灣居住,經歷日治時期的本土閩南人。
  24. ^ 根據內政部統計,1993年時若以所用母語區分,推估使用「臺灣閩南語」(73.3%)、「臺灣客家語」(12%)、「其他漢語方言」(13%)及「原住民語」(1.7%)東寫西讀—從「今日臺灣」看「臺灣的族群與語言」,臺灣內政部統計通報,民國98年第四週
  25. ^ 台灣人口. 中華消費者安保協會. 10-08-2018 [10-08-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1). 
  26. ^ 台灣的語言戰爭及戰略分析 (PDF). [2012-11-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9-16). 
  27. ^ 邱彥貴、吳中傑,2001年,台灣客家地圖。貓頭鷹出版社。
  28. ^ 2004福佬客文化節
  29. ^ 台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全球化下的文化認同與變遷──以居住在台灣的雲南族群為例
  30. ^ 林媽利. 再談85%台灣人帶原住民的基因. [2014-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31. ^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3-23.
  32. ^ 千楓公視_溯源台灣_臺灣族群血緣的來緣_林媽利(完整版)
  33. ^ 閩客族群85%有原住民血統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10-14.,自由時報, 2007年11月18日
  34. ^ 陳叔倬; 段洪坤. 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 (PDF).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8, (72): 137–173 [2013-06-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02). 
  35. ^ 林媽利. 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回應陳叔倬、段洪坤的《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9, (75): 341–346 [2013-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8). 
  36. ^ Carl Elliott; Paul Brodwin. Identity and genetic ancestry tracing (PDF). BMJ. 2002-12-21, 325 (7378): 1469–1471 [2013-06-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02). 
  37. ^ 陳叔倬; 段洪坤. 台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 (PDF).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9, (76): 347–356 [2013-06-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02). 
  38. ^ 葉高華. 台灣漢人的基因戰爭. CASE PRESS. 2010-10-25 [2013-06-15]. 
  39. ^ CIA World Factbook "Taiw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20年3月26日閲覧。
  40. ^ mixture of Buddhist, Confucian, and Taoist 93%, Christian 4.5%, other 2.5%《The Global Situation》Quinton Crawford (2010)
  41. ^ 行政院主計處. 6歲以上本國籍常住人口之父母相互溝通使用語言情形 (PDF). 行政院主計處. 99年普查統計結果表. [2020-04-19]. 
  42. ^ 內政統計查詢網. 內政部統計處. [2018-07-17]. 
  43. ^ 2016年總計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 內政部統計處. [2018-07-17]. 

參考

參見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