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Eason50412/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德语)
格言: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统一、正义和自由
国歌:Das Deutschlandlied
德意志之歌
首都柏林
中央政府
所在地
柏林
最大行政区巴伐利亚州
最大城市柏林
官方语言德语[1]
官方文字德文
族群81% 德意志人[参 1][参 2][参 3][参 4]
10%其他欧洲群族
4% 土耳其人
1% 亚洲族群
1% 非裔德国人3%其他(美洲,或混血)
宗教基督教新教信义宗天主教
政治体制联邦制
内阁共和制议会民主制
法律体系欧陆法系
国家宪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政府共和立宪制
• 总统
约阿希姆·高克
• 总理
安格拉·默克尔
• 总理
安格拉·默克尔
• 国会
温弗里德·克瑞特许曼
• 
诺贝特·拉默特
• 最高法院
克劳斯·托尔克斯多夫
现役军人250,613人(第22名
成立
• 通过基本法
1949年5月23日
• 正式成立
1949年5月23日
面积
• 总计
357,021平方公里或137,847平方英里平方公里(第64名
• 水域率
2.416%
人口
• 2014年估计
81,083,600[参 5]第16名
• 密度
226人/平方公里或583人/平方英里/平方公里(第37名
GDPPPP估计
• 人均
44,741美元[参 6]第17名
GDP(国际汇率)2014年估计
• 总计
3.820兆美元[参 6]第4名
• 人均
47,201美元[参 6]第16名
货币欧元EUR
时区UTC+1(欧洲中部时间)
+2
• 历法
公历
行驶方位右侧通行
电话区号+49
ISO 3166码DEU
主要节日元旦国庆日圣诞节
家用电源电压230 V、400 V[参 7]
家用插座标准F[参 7]
家用电源频率50赫兹[参 7]
中央银行德国联邦银行
人类发展指数 0.911[参 8](第6名)-极高
国家象征
地理最高点楚格峰(属阿尔卑斯山脉海拔2962米)
最长河流莱茵河
最大湖泊波登湖
海岸线2,389公里世界第53名
互联网顶级域.de[2]
  1.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pop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Germans without any migrant background
  3. ^ Press releases - For the first time more than 16 million people with migration background in Germany.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Destatis) - Destatis.de. 2010-07-14 [2012-11-04]. 
  4. ^ Pressemitteilungen - Ein Fünftel der Bevölkerung in Deutschland hatte 2010 einen Migrationshintergrund.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Destatis) - Destatis.de. 2011-09-26 [2012-11-04]. (德文)
  5. ^ Statistisches BundesamtBevölkerung auf Grundlage des Zensus 2011. Retrieved 22 June 2013.
  6. ^ 6.0 6.1 6.2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IMF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7.0 7.1 7.2 Electric Current Information for Germany. trade.gov. [2012-11-09]. 
  8. ^ 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 (PDF).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13 [2014年7月24日]. 
国家军事预算 48,022,000,000美元第6名
^ 丹麦语低地德语索布语罗姆语弗里西语等语言为官方于ECRML中所承认
^ 于2002年以前为德国马克(DEM).
^ 德国为欧盟会员国,亦可使用.eu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发音:[ˈbʊndəsʁepuˌbliːk ˈdɔʏtʃlant] ,简称:德国)是一个中欧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德国领土面积为357,021平方公里,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80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亦是欧洲大陆主要的经济政治实体之一,按国际汇率计算世界第4大经济体[参 1],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5大经济体[参 2],同时还是世界第3大出口国第3大进口国[参 3]。德国国民生活水平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位,并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德国是世界上第二个最流行的迁移目的地,仅次于美国。[参 4]

德国源自于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族村落,并于百年间发展成数个遍及欧洲的世袭王国。自第10世纪起,日耳曼地区为神圣罗马帝国版图核心[参 5]。北日耳曼地区于16世纪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但南部及西部地区仍以信仰罗马公教为主,两教派间的冲突引发了三十年战争,标志著罗马公教与新教在日耳曼社会中维持并立[参 6]。日耳曼地区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为拿破仑所控制。随著德意志邦联泛日耳曼主义兴起,在普鲁士王国的主导下,令大多数日耳曼邦国于1871年统一为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于1914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18年国内爆发革命而被迫停战,帝国解体、成为共和制的魏玛共和国。由于德国在停战协定——《凡尔赛条约》中深受不公正待遇、经济崩溃、政局混乱,促使激进派政党抬头,最终于1930年代的经济大恐慌时,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取得政权、建立纳粹德国,从此之后进入了法西斯专政时期。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最终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德国于1945年战败,国土被分区占领,并被迫割让奥德河以东的领土给波兰,剩余领土在美苏主导下分裂形成了东德西德两个国家,一直到1990年重新统一

德国为欧洲各共同体于1957年设立时的创始国之一,该组织后于1993年统合于欧洲联盟之下;德国为申根区的一部份,并于1999年成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参与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大工业国组织20国集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并任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2011年至2012年间的非常任理事国。

名称和来源[编辑]

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书 1][书 2],日耳曼尼亚纪载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后来英语单词的德国(Germany)由此演变而来。而德文中的德国(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diutisciu land)来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diutisc(大众的,指属于diotdiota"人"的[书 3])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文罗曼语族地方话。diutisc一词依序来自原始日耳曼语þiudiskaz(大众的),þiudiskaz又来自于þeudō,þeudō又承继自原始印欧语的tewtéh(人)。[书 4]

日本韩国旧时对德国的国名汉字写法,都是“独逸”,日文写作“どいつ独逸,Doitsu)”,韩国字写作“독일獨逸,Dokil)”

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中分别称德国为阿勒芒(Allemagne)、阿拉曼尼亚(Alemania)、Alemanha,是承袭过去称呼由日耳曼人一支的阿勒曼尼人创建的独立国家的旧称。

历史[编辑]

日耳曼部落及法兰克王国[编辑]

日耳曼尼亚(绿色区域)及罗马帝国(红色区域)地图

日耳曼部落最早可追溯至北欧铜器时代德语Nordische Bronzezeit(西元前17至前5世纪)或者最晚是前罗马铁器时代英语Pre-Roman Iron Age(西元前5~4世纪至西元前1世纪)。西元前1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与伊朗人波罗的人凯尔特人高卢部落以及东欧斯拉夫人发生接触[书 5]。在奥古斯都的统治时代,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入侵日耳曼地区,该地区约为莱茵河乌拉尔山脉之间,西元9年时,谢鲁斯克德语Cherusker部落主阿尔米尼乌斯击败了瓦卢斯领导的三个罗马军团,使奥古斯都放弃将罗马帝国边界扩张至易北河的意图[书 6]塔西佗于西元100年完成日耳曼尼亚志时,日耳曼部落已在莱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据了现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而奥地利、巴伐利亚南部及莱茵兰西部则为罗马帝国所管辖[书 7]

3世纪时,出现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拉曼人法兰克人夏登人德语Chatten撒克逊人图灵吉人德语Thüringer等。日耳曼人约于西元260年进入罗马帝国控制地区。[书 8]匈人于375年西移至罗马帝国统治地区后,罗马帝国势力自395年起衰弱,日耳曼部落因而得以进一步向西南方迁移[书 9],同时,今日德国境内出现了较大的部落取代先前的小型部落。日耳曼地区大片土地(即墨洛温王朝时所称的奥斯特拉西亚一带)为法兰克人所占领,而北部则为萨克森人及斯拉夫人所统治[书 7]

神圣罗马帝国[编辑]

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

查理大帝[注 1]于800年圣诞节于罗马接受教宗利奥三世加冕,并建立卡洛林帝国,后于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分裂[书 11],分裂后出现的东法兰克王国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型[书 12],领土北至艾德河,南达地中海[书 11]。在奥托王朝(919年-1024年[注 2])统治期间,由各公国推举间推举共主,王位虽非世袭,但仍多为父死子继的情形,而形成王室家族[书 13]。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于962年经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参 7]。在萨利安王朝(1024年-1125年[书 13])统治期间,义大利北部及勃艮第并入神圣罗马帝国,但由于叙任权斗争,皇帝权力遭到削弱[书 14]

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统治期间,帝国扩张至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地区进行向东垦殖,促成商业繁荣[书 15],日耳曼北部城镇则因组织汉萨同盟而繁荣[书 16]。在1315年的大饥荒及1348年至1349年的黑死病后,日耳曼地区人口大幅减少[参 8]。1356年颁布的金玺诏书规范由七个最具势力的公国统治者及大主教为选帝侯[书 17],采多数决选举皇帝[书 18]

马丁·路德维滕贝格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挑战罗马公教教会并引发了宗教改革[书 19][参 9]信义宗(路德宗)自1530年后成为许多日耳曼邦国的国教。1618年6月26日之前,封建君主制国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由390个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骑士领地组成,因宗教冲突导致1618年6月26日—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战争爆发,该战争对日耳曼地区造成严重破坏[书 20],战后日耳曼邦国的人口约减少30%—65%[书 21]。1648年10月29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日耳曼各邦国结束战事,而神圣罗马帝国事实上则为许多独立的公国所控制,于18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约由1,800个领地所组成[书 22]。自1740年起,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普鲁士王国主导日耳曼地区。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由于拿破仑战争被迫退位[书 23],也宣告神圣罗马帝国解散[书 24]

德意志邦联及德意志帝国[编辑]

1871年,德意志帝国于凡尔赛宫成立,俾斯麦为中间著白色制服者。

拿破仑一世战争失败后,欧洲各国于1814召开维也纳会议,并建立由39个主权邦[注 3]组成的松散联盟-德意志邦联。对欧洲协调政治不满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自由主义运动,但随后遭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梅特涅所镇压。于1834年成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则促成日耳曼邦国的经济整合[参 10]。受法国大革命影响,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逐渐受德意志人支持,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建立一个具备中央集权政府的民族国家[书 26]。受1848年欧洲革命法国建立共和国影响,德意志知识份子和平民也发动了革命国民议会决议由普鲁士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担任德意志帝国皇帝,但威廉四世认为其权力将受限而拒绝,使革命运动暂时遭遇挫败[参 11]

威廉四世的继任者-威廉一世,与以自由派为主的议会渐生冲突,就军事预算有相当歧异,于1862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主导普鲁士改革及建军政策[书 27]。普鲁士于1864年普丹战争(Danish-Prussian War)及1866年普奥战争(Austro-Prussian War)获得胜利后,并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排除过去曾主导日耳曼地区事务的奥地利势力[注 4]。俾斯麦欲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及达姆施塔特等地并入北德意志邦联,与法国冲突渐增[书 29],遂于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法国于普法战争失利后,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统合奥地利以外的日耳曼国家,即采“小德意志”路线。普鲁士约占帝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及人口,主导帝国事务,德意志帝国由霍亨索伦王朝统治,首都设于柏林[参 11]。在德意志统一后,扩大了市场范围,统一货币及度量衡,原先的贸易障碍因此消除,而历经了繁荣时期德语Gründerzeit[书 30],普法战争后,法国弥漫复仇主义,俾斯麦为防止其对德展开复仇战争,故透过外交上与他国结盟、拉拢俄国、孤立法国来避免战争[书 31]。就1884年柏林西非会议达成协议,德意志帝国控制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洲多哥兰喀麦隆等殖民地[书 32]。而于威廉二世继任后,德国外交战略大为改变,在国际事务上积极介入,与其他欧洲列强的利益发生严重的冲突。原先有帝国参加的同盟不复存在,而新的同盟又将德意志排斥在外[书 33]。与此同时,法国却通过《英法协约》与英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巩固了与俄罗斯帝国的联系。除了与奥匈帝国保持接触,德意志帝国日益孤立。

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于1914年6月28日被刺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志帝国为同盟国成员,为协约国所败,德意志帝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超过200万名军人死亡[参 12]。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918年11月11日签订康边停战协定,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6月,德意志帝国被迫签署《凡尔赛和约》。由于条约被认为过于苛刻且令德国蒙羞,促进了纳粹主义的兴起[书 34]

魏玛共和国及纳粹德国[编辑]

阿道夫·希特勒,1933至1945年德国元首兼总理。

德国革命时,德国改行共和制,但权力争夺仍然持续,极左派共产主义于巴伐利亚夺权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于1919年8月11日签署魏玛宪法,革命结束[书 35]。1929年,大萧条发生,以及凡尔赛条约规定严苛的和平条件、政府长期不稳定,民众渐对政府失去认同[书 36]刀刺在背传说广泛流传,认为德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系由于欲推翻政府者。威玛政府因签属凡尔赛条约而被认为背叛德国。德国共产党纳粹党于1932年掌握议会多数。在连续数个政府内阁失败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总理[书 37]。国会大楼于1933年2月27日遭到纵火后,颁布紧急法令取消民众部分基本权利。授权法案通过则赋予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权,当时仅德国社会民主党反对该法案,而德国共产党国会议员则已遭捕入狱[参 13][书 38]。希特勒借由其权力排除实际上及潜在的障碍,在数个月内即建立中央极权国家,各产业也因重新建军而复苏[参 14]

英法两国对于希特勒的种种要求采取“绥靖政策”,给予相当程度的让步,致使德国得以在1935年收复萨尔、1936年占领莱因非武装区、1938年与奥地利合并、并在同年10月的慕尼黑会议中支解捷克斯洛伐克[书 39][书 40]希姆莱行动英语Operation Himmler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则为入侵波兰前的准备。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展开入侵,后协同苏军迅速占领波兰全境,英国及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展开[参 15]。随著战争进行,德国及其盟国迅速控制欧洲大陆及北非,但迫使英国投降或停战的计划未能成功。1941年6月22日,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入侵苏联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使德国向美国宣战。德国于1942年6月28日—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19日的蓝色行动遭受失败而由东线战场撤退[参 15]。德国的盟国义大利于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国须防御义大利战线。诺曼底战役后增加了西线战场,同盟国军队进一步进入德国领土。1945年4月16日—4月30日/5月2日的柏林战役于4月25日红军攻入柏林城,4月30日红军完全占领柏林城区,当天下午希特勒自杀,当时柏林城防区司令打算向苏军进攻柏林部队的统帅做出有条件的投降,但因苏军进攻柏林的部队的统帅拒绝投降未果,最终几经交涉和斗争之后于5月2日在红军占领柏林之后对苏军统帅无条件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参 16]

纳粹德国政权实施各种迫害反对者及少数民族的政策,即犹太人大屠杀,期间数百万人被杀害,包括犹太人罗姆人耶和华见证人斯拉夫人德语Generalplan Ost、苏联战俘、身心障碍者同性恋者及政治、宗教反对者[参 17]。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欧洲造成超过4,000万人死亡[参 18],德国约160万士兵阵亡[参 19]及二百二万平民死亡[参 20][参 21][参 22][参 23][参 24]。战后纽伦堡审判审理纳粹战犯[参 25]。德国失去了前德意志东部领土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的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西普鲁士、波森、东普鲁士等地,在1944年1月—1945年5月之间约1,200万德意志人自前德意志东部领土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的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西普鲁士、波森、东普鲁士等及其他欧洲占领区被苏军攻入纳粹德国本土期间无条件驱逐,并在这个驱逐过程中有220万以上平民被苏联红军杀害[参 26]主要城市也遭受破坏

东西德分裂时期[编辑]

1947年,盟军占领下的德国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法律上由波兰及苏联管理,但事实上为并吞,而西部的分离地区为萨尔保护领

于德国投降后,德国领土及柏林由同盟国划分为四个军事占领区分区占领,这些地区接受650万名来自东部领土的德意志人[参 27]1949年5月23日,法国、英国及美国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一般也以西德及东德称之。东德首都设于柏林,西德将波恩设为临时首都,以强调两国分治仅为暂时性的现状[参 28]

西德为议会民主制共和国,采行社会市场经济,与美国、英国及法国结盟。自1950年代起历经了长期的经济成长。西德于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7年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创始国之一。东德为东方集团国家之一,政治及军事上受苏联控制,并加入华沙条约组织,虽然东德以民主为国号,但政治上仅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控制,并设有特勤机构国家安全部[参 29],另有其他机构于社会中各层面进行控制;东德采行苏联式计划经济,而后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参 30]。虽然东德官方宣传其社会政策好处,并宣称存在西德入侵等威胁,但许多公民仍向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及经济繁荣。为阻止东德人逃往西德,于1961年建造了柏林围墙,也成为冷战的象征[参 11],在波兰及匈牙利民主改革后,柏林围墙1989年被拆毁,象征共产主义垮台两德统一

东、西德间的紧张关系在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于1970年代初期的东方政策稍获缓解[书 41]。1989年夏季,匈牙利放弃铁幕并开放边界,数千名东德国民经匈牙利进入西德,此举也对东德造成冲击,大型抗议活动获得更多支持。东德当局无预警开放边界,使东德居民能自由至西德旅游,以维持东德的国家地位,而实际上加速了转向改革的进程。美国、英国、法国及苏联于1990年9月12日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后,放弃根据投降条款的权力,德国重新取得完整主权,使德国得于同年10月3日统一,前东德地区的5个联邦州重新建立,被称作新联邦州[参 11]

两德统一与欧盟[编辑]

1990年10月3日深夜,在国会大厦前挥动国旗庆祝两德统一的德国民众,该日后成了德国的国庆日。

根据《柏林/波昂法令德语Berlin/Bonn-Gesetz》,柏林于1994年3月10日再次成为德国首都,而波恩获得联邦城市地位,并留有部分联邦机关,至1999年,政府搬迁全部完成[参 31]。两德统一后,德国在北约及欧洲联盟中的地位及重要性增加,于1999年派出维和部队稳定巴尔干情势;而在2003年阿富汗战争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德国以北约成员派兵维护阿富汗的安全局势[参 32],由于二战后德国国内法限定只能发展自卫性的军事力量,因此这些对外军事行动产生争议[参 33]。德国于1999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欧元实体货币自2002年起正式流通[书 42]。2005年11月,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领导人安格拉·默克尔当选为德国总理,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参 11]

地理[编辑]

德国地形图

德国在地区分类上属于西欧中欧,东面与波兰捷克接壤,南面临奥地利瑞士,西面与法国卢森堡相界,西北毗比利时以及荷兰,北面与丹麦相连并临北海波罗的海,德国国土位于北纬47至55度[注 5]、东经5至16度间。德国面积为357,02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349,223平方公里的陆地及7,798平方公里的水域,德国为欧洲面积第7大国家及世界面积第62大国家[参 3]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高度由南方的阿尔卑斯山北海波罗的海[注 6]递减[书 43]。德国的地理最高点为楚格峰,标高2962公尺;最低点为威尔斯特马斯克德语Amt Wilstermarsch,海拔高度为海平面以下3.54公尺。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等大河穿行而过德国中部的森林高地及北部低地,在阿尔卑斯山地区仍有冰河存在,但冰河逐渐消退。德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铁矿、煤、草木灰、木材、褐煤、铜、天然气、盐、镍、耕地及水。[参 3]

气候[编辑]

德国大多数地区受潮湿的西风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书 44]。此地区气候因墨西哥湾暖流向北延伸的北大西洋漂流而较为温和,而该暖流较温暖的海水影响北海周边区域。全年皆有降水,夏季降水较多。冬季时北部较南部温暖,而夏季时则为南部较北部温暖[参 34]

德国东部偏向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较常出现长时间的干燥。德国中部及南部地区为海洋性气候及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带,最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气温较低,德国中部的高地属山地气候,气温较低且降雨较多[参 34]

金雕为保育类猛禽,为德国国家纹章动物。

生态[编辑]

德国国土可分为两个生态区域,分别为欧洲-地中海山地混和林英语European-Mediterranean montane mixed forest东北大西洋大陆棚海洋英语Northeast-Atlantic shelf marine生态系[参 35]。于2008年,德国土地利用以耕地(34%)、林地(30.1%)为主,其次为永久放牧区(13.4%)及居住区、街道(10.8%)[参 36]

动植物为中欧地区常见的物种,山毛榉橡树及其他落叶林构成森林的三分之一,松柏则因重新造林而增加,云杉冷杉为高山地区主要林相,落叶松多生长于砂质土壤。另存在多种蕨类真菌苔藓类。主要野生动物包括鹿野猪盘羊英语Mouflon野兔河狸[书 45]

德国国家公园包括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瓦登海国家公园亚斯蒙德国家公园西波美拉尼亚潟湖地区国家公园米利茨国家公园下奥得河河谷国家公园哈尔茨国家公园萨克森小瑞士国家公园、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参 37]。德国境内共有超过400家动物园及动物公园,数量居世界之冠[参 38]柏林动物园为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动物园,展示物种超过1,500种,为世界上展示物种最多的动物园[参 39]

政治[编辑]

现任总统约阿希姆·高克,2012年起就任
现任总理安格拉·默克尔,2005年起就任

德国为采行议会制代议民主制的联邦共和国。德国政治体制于1949年的基本法架构下运行[书 46],修改基本法则须联邦议院及联邦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基本法的核心原则包括人性尊严、权力分立、联邦组织架构及依循法治[参 40]

联邦总统国家元首,仅具象征性权利及责任,由德国联邦大会选举产生,德国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全体议员及各邦议会选出与联邦议院同等数量的代表组成,其中各邦代表数量依人口比例分配[书 47]联邦议院议长德语Präsident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地位仅次于联邦总统,由联邦议院选举产生,负责议院日常事务。总理为政府首脑及位阶第三高者,由联邦议院选任后经联邦总统任命[参 11]

安格拉·默克尔为现任总理,为政府首脑并领导政府运作,类似于其他采行议会民主制国家的首相。立法机构则由联邦议院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选举采联立制[参 3];联邦参议院代表则由各邦政府成员代表出任,代表各邦利益[参 11]

自1949年起,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主导政党,至今总理皆由这两党党员出任,而左翼党绿党亦为议院中重要力量[参 41]

法律[编辑]

德国为欧陆法系国家,以罗马法及日耳曼法为基础[书 48]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为德国宪法法院,负责司法审查,具违宪审查的权力[参 11][参 42]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为德国的最高法院,是民事和刑事案件的终审法院,其它类型案件则以联邦最高劳工法院联邦最高社会法院联邦最高财政法院德语Bundesfinanzhof联邦最高行政法院为终审法院[书 49]。2002年制定的国际罪行法典德语Völkerstrafgesetzbuch赋予德国法院就危害人类罪种族灭绝战争罪等罪的普遍管辖权[参 43][参 44]。刑法及司法规范在国家层级上分别编成德国刑法典德语Strafgesetzbuch (Deutschland)德国民法典。德国刑罚制度以矫正罪犯和保护公众为目标。除细微罪案件外,都由独立法官审判,而严重的政治案件则用陪审团,由公民和法官一起审案[参 45][参 46]

行政区划[编辑]

德国由16个州组成,16个州共同组成国家(德语:Länder)整体[参 47]。各邦拥有邦宪法[参 48]并对各邦内部事务有相当大的自治权限。由于各邦的领土面积及人口数量上的差异,尤其是城邦(Stadtstaaten)与具较大领土的邦(Flächenländer)间的差异,而于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黑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萨克森设有22个一级行政区[注 7]管理地方事务。2009年,德国共分为403个县市级行政区,包括301个县行政区及102个市行政区[参 49]

首府 面积 (km²) 人口
巴登-符腾堡 斯图加特 35,752 10,753,880
巴伐利亚 慕尼黑 70,549 12,538,696
柏林 柏林 892 3,460,725
勃兰登堡 波茨坦 29,477 2,503,273
不来梅 不来梅 404 660,999
汉堡 汉堡 755 1,786,448
黑森 威斯巴登 21,115 6,067,021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 什未林 23,174 1,642,327
下萨克森 汉诺威 47,618 7,918,293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杜塞尔多夫 34,043 17,845,154
莱茵兰-普法尔茨 美茵茨 19,847 4,003,745
萨尔 萨尔布吕肯 2,569 1,017,567
萨克森自由州 德累斯顿 18,416 4,149,477
萨克森-安哈尔特 马格德堡 20,445 2,335,006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基尔 15,763 2,834,259
图林根 埃尔福特 16,172 2,235,025

国际关系[编辑]

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海利根达姆主办八大工业国组织高峰会

德国于全球设有229个驻外代表机构[参 50]并与190多个国家维持邦交关系[参 51]。2011年,德国为欧盟第一大预算出资国(占20%)[参 52]及联合国第三大预算出资国(占8%)[参 53]。德国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八大工业国组织20国集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德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法国保持紧密结盟,并为欧盟重要成员,德国亦致力于促进欧洲各国政治、防御及安全机构整合[参 54][参 55]

德国的援助发展政策独立于外交政策,由德国联邦经济合作及发展部规划,并由执行机构执行,德国政府将援助发展政策视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参 56],德国的援助总额仅次于美国及法国[参 57][参 58]

冷战期间,德国被铁幕分割,象征东、西势力于紧张关系并成为欧洲的政治战场。维利·勃兰特东方政策在1970年代的缓和政策中相当重要[参 59]。1999年,由总理格哈特·施罗德领导的政府对德国的国际政策重新定义,并派遣德国军队参与北约组织于科索沃的行动,为德国军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进行作战[参 60]。德国政府与美国紧密政治结盟[参 11],1948年的马歇尔计划及文化联系促成德、美两国紧密关系,但施罗德口头反对伊拉克战争暗示著大西洋主义的结束,德美关系也较为低荡[参 61];而德国与美国间互为重要经济伙伴,德国出口品中8.8%输往美国,进口品中来自美国者占6.6%[参 62]梅克尔就任总理后提出强调自由民主人权等理念的“价值观外交”。[参 63][参 64][参 65][参 66][参 67]

军事[编辑]

2009年的联邦国防军士兵。

德国的武装部队为“联邦国防军”,由陆军海军空军三大军种及中央医疗勤务队德语Zentraler Sanitätsdienst der Bundeswehr联合支援部队两大跨军种部队组成。2011年,德国军费支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3%,为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军费支出总额则居世界第9位[参 68]。联邦国防军仅具备单纯防御的性质,并无致命性武器[书 51]。和平时期,德国联邦国防军由国防部长指挥;德国联邦国防军于战时仅执行防卫任务,并由联邦总理进行指挥[参 69]

于2012年3月,德国联邦国防军兵力为18.3万名职业及1.7万名短期志愿役军人[参 70],德国政府计画未来将缩减至17万名职业及1.5万名短期志愿役军人[参 71]。后备军人能于军队中参与防御任务及海外部署[参 71]。2011年4月,德国军队约有6,900人于海外进行维和任务,包括北约主导的驻阿富汗国际维和部队4,900人,部属于阿富汗及乌兹别克斯坦,另有1,500人驻于科索沃及300人与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英语United Nations Interim Force in Lebanon驻于黎巴嫩[参 72]

2011年以前,年满18岁男性须服6个月义务役,基于宗教或道德因素不愿服兵役者得以相同期间的公共服务,或志愿参与6年应急部门服务如志愿消防局红十字会[参 73][参 74]。2011年7月1日后改采募兵制[参 75]。女性参与德国联邦国防军于2001年起并不限于后勤工作,而女性并无服兵役之义务,至今有大约17,500名女性正在服役,另有部分属后备军人[参 76]

经济[编辑]

德国汽车工业英语Automotive industry发展蘕勃,并于2003-2008年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参 77]

德国采行社会市场经济[书 52][书 53],工业基础坚固,拥有高技术的劳工、庞大股本和相对其他欧盟国家罢工较少发生[参 78],而且具有高创新能力[参 79]。德国为欧洲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按国际汇率计算,德国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参 1],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5大经济体[参 2]。于2011年,德国为欧盟预算最大出资国[参 80]服务业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71%,而工业与农业则分别占28%及1%。德国于2012年5月时失业率为6.7%[参 81][注 8]

德国对欧洲经济上及政治上整合持正面态度,在经济政策上逐步遵循欧盟各国及欧洲会议之决议;德国于2002年1月1日起改采欧洲共同货币-欧元为流通货币[参 83][参 84],该项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负责,而德国为欧元区的主导力量[参 85]。虽然两德统一已逾20年,但西德地区的生活水平及人均所得仍明显高于东德地区[参 86],而促进东德经济整合及现代化的长期政策将持续至2019年,西德每年约向东德投入800亿美元[参 87][参 88]。德国政府于2009年1月批准规模500亿欧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以避免部分产业衰退及所伴随的失业率上升[参 89]

以企业营业额排名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有32家企业的总部设于德国[参 90]德国DAX指数则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国公司组成[参 91]。德国较著名的企业包括梅赛德斯-宾士BMWSAP西门子大众汽车阿迪达斯奥迪安联保时捷拜耳罗伯特·博世妮维雅[参 92]。德国具备专业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也相当重要,约有1,000家此类企业在各领域居领先地位而被认为是隐形冠军[参 93]

德国十大公司(2011年)[参 94]
排名 名称 总部 收入
(百万美元)
盈利
(百万美元)
雇用人数
(全世界)
1 大众集团 沃尔夫斯堡 168,041 9,053 399,381
2 戴姆勒 斯图加特 129,481 5,957 260,100
3 安联 慕尼黑 127,379 6,693 151,338
4 E.ON 杜塞尔多夫 125,064 7,752 85,105
5 西门子公司 慕尼黑/柏林 102,657 5,268 402,700
6 麦德龙 杜塞尔多夫 89,081 1,126 252,258
7 巴斯夫 路德维希港 84,597 6,036 109,140
8 德国电信 波恩 82,674 2,245 246,777
9 BMW 慕尼黑 80,099 4,262 95,453
10 慕尼黑再保险集团德语Munich Re 慕尼黑 76,220 3,208 46,915

交通[编辑]

位于法兰克福中央车站ICE-3列车

德国位于欧洲中心位置,交通地位重要,也反映在德国稠密且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上。德国的高速公路网总长度居世界第3位,而德国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并无速度限制[参 95][参 96]。德国铁路网总长度超过4万公里[参 3]高速铁路网由多中心构成,德国的高速铁路即城际特快列车德国铁路营运,营运速度为时速300公里,联络德国各大城市及周边国家[参 97]法兰克福机场慕尼黑机场为德国最大机场,两者皆为汉莎航空的枢纽机场,而柏林航空的枢纽机场设于柏林-泰格尔机场杜塞尔多夫机场,德国其他重要机场包括柏林-舍讷费尔德机场汉堡机场科隆/波恩机场莱比锡/哈雷机场。柏林两座机场的航班将于2013年起移至柏林-舍讷费尔德机场南方的柏林勃兰登堡机场起降[参 98][参 99]汉堡港为德国第一大及欧洲第二大港口(2011年)[参 100],有“德国通向世界的门户”(德语:Tor zur Welt)之称[书 54]

能源[编辑]

于2008年,德国能源消耗居世界第6位[参 101],其中六成的主要能源依赖进口[参 102],政府政策为促进节约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而能源效率也较1970年代初期有所提升,德国政府的目标为2020年时发电使用再生能源比例达40%;2050年提升至100%[参 103]。于2010年,德国能源来源来自:石油(33.7%)、煤及褐煤(22.9%)、天然气(21.8%)、核能(10.8%)、水力及风能(1.5%)、其他可再生能源(7.9%)[参 104]。2000年时,德国政府与核能产业同意于2021年将所有核电站除役[参 105]

德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及其他条约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回收、使用可再生能源,并支持全球性的永续发展[参 106]。德国政府实施大规模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降低了全国的碳排放量[参 107]。但德国于2010年仍是欧盟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参 108]

科学技术[编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既是相对论的奠基者,也是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

德国在科学方面的成就相当显著,而投入研究开发为整体经济的一部份[参 109]。有103位德国人获颁诺贝尔奖[参 110],在20世纪,德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较其他国家为多,尤其是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等科学领域[参 111][参 11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马克斯·普朗克为近代物理学的重要奠基者,维尔纳·海森堡马克斯·玻恩并进一步发展[参 113]。在此之前的重要物理学家包括赫尔曼·冯·亥姆霍兹约瑟夫·夫琅和费加布里埃尔·华伦海特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并于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参 114]奥托·哈恩放射放射化学领域的先驱,并发现核裂变[参 115]费迪南德·科恩德语Ferdinand Julius Cohn罗伯特·科赫建立了微生物学。德国数学家包括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大卫·希尔伯特波恩哈德·黎曼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卡尔·魏尔斯特拉斯赫尔曼·外尔菲利克斯·克莱因等人。德国研究机构包括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弗劳恩霍夫协会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每年颁予10名科学家或学术研究者,奖金最高为250万欧元,为世界上资助研究奖金最高者之一[参 116]

德国也有许多著名发明家及工程师,如汉斯·盖革发明了盖革计数器康拉德·楚泽建造了首部全自动数位电脑[参 117]斐迪南·冯·齐柏林奥托·李林塔尔戈特利布·戴姆勒鲁道夫·狄塞尔雨果·容克斯卡尔·本茨等人形塑了现代汽车及航空运输科技[参 118]航空航天工程沃纳·冯·布劳恩开发了第一枚太空火箭,而后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土星5号运载火箭,使阿波罗计划得以实现。海因里希·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对现代电信发展相当重要[参 119]

德国在环境科技开发及运用上较为成熟,企业投入于环境科技领域达2,000亿欧元以上,德国环境科技重点包括发电、永续能源交通工具、原料效率、能源效率、废弃物管理、资源回收及永续水管理[参 120]

人口[编辑]

德国人口密度地图

德国于2010年1月估计人口约有8180万人[参 121],为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并居世界人口数量第16位[参 122],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29.4人。预期寿命为80.19岁(男性77.93岁;女性82.58岁)[参 3]总和生育率为每名妇女生育1.41名子女(2011年估计),年人口增长率约为千分之8.33,为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参 3]。自1970年代起,德国的死亡率持续高于出生率[参 123]德国联邦统计局预估2060年时德国人口将减少至6500万至7,000万人之间,而净移民数量多寡也将影响在预估区间中的落点[参 124]

德国国籍人口约占德国人口91%,2010年时约有700万外国公民于德国注册,约五分之一的居民[参 125],即超过1,600万人为外国人的后裔[注 9],外国人后裔中,96%居住于柏林及前西德地区[参 126]

于2010年,在810万个拥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约230万个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至少一方有外国背景,约占此类家庭29%,较2005年调查增加了两个百分点[参 127]。大多数具移民背景的家庭居住于德国西部,于2010年,前西德地区的移民家庭占总家庭32%,而前东德地区及柏林仅占15% [参 127]。而移民家庭拥有3个或以上未成年子女的比率较高,比例约为15%,而非移民家庭的比率则为9%[参 127]

联合国人口基金统计德国移民数量超过1,000万人,约占全世界1.91亿移民的5%,移民数量居世界第3位[参 128]。由于对移民及寻求庇护者的限制,寻求庇护及声称具德国血统(大多来自前苏联国家)的移民自2000年已大幅减少[参 129]于2009年,共有20%的人口有外国背景,为1945年以来新高[参 130]。在外来移民中,主要来自土耳其(250万人)、意大利(776,000人)及波兰(687,000人)[参 131]。约300万被称为“外移者”(德语:Aussiedler)的德国人[书 55],自1987年起由东方集团返回德国[参 132]。多数少数民族,尤其是来自欧洲以外的移民,大多居住于大都市如柏林汉堡法兰克福莱茵-鲁尔都会区德语Metropolregion Rhein-Ruhr莱茵-内卡都会区德语Metropolregion Rhein-Neckar慕尼黑[参 133]。移民及非德意志人在乡村地区及小城镇的比率相当低,尤其是前东德地区的勃兰登堡萨克森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等邦。

德国族群比例

  德意志人(83%)
  其他欧洲人(7%)
  土耳其人(4%)
  其他中东人(1.2%)
  东亚人(2%)
  非洲人(1%)
  其他/未确定(2%)

德国于2010年时的族群组成:

族群 1={{cite web|url=https://www.destatis.de/DE/PresseService/Presse/Pressemitteilungen/2011/09/PD11_355

     波兰人

2.0 1,654,000
     苏联(主要为俄裔德国人、俄罗斯人及犹太人) 1.7 1,400,000
     欧盟其他国家(主要为南欧人、西欧人、南斯拉夫人) 3.6 3,000,000
中东 5.2 4,260,000
     土耳其人 4.0 3,260,000
     其他(主要为阿拉伯人波斯人 1.2 1,000,000
亚洲人(主要为越南人泰国人 2.0 1,634,000
黑人 1.0 817,150
混血或未确定 2.0 1,634,000
其他(主要来自美洲 0.3 1,470,000
总人口 100 81,715,000

城市[编辑]

德国有许多大城市,包含卫星城市的最大都会区为莱茵-鲁尔都会区德语Metropolregion Rhein-Ruhr,2008年时为1,170万人,包括杜塞尔多夫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科隆波恩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波鸿[参 135]

德国最大城市排名
德国联邦统计局2015年12月31日发布
排名 城市名称 人口 排名 城市名称 人口
柏林
柏林

汉堡
汉堡

1 柏林 柏林 3,710,156 11 不来梅 不来梅 560,472 慕尼黑
慕尼黑

科隆
科隆

2 汉堡 汉堡 1,787,408 12 德累斯顿 萨克森 543,825
3 慕尼黑 巴伐利亚 1,450,381 13 汉诺威 下萨克森 532,163
4 科隆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1,060,582 14 纽伦堡 巴伐利亚 509,975
5 法兰克福 黑森 732,688 15 杜伊斯堡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491,231
6 斯图加特 巴登-符腾堡 623,738 16 波鸿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364,742
7 杜塞尔多夫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612,178 17 伍珀塔尔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350,046
8 多特蒙德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586,181 18 比勒费尔德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333,090
9 埃森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582,624 19 波昂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318,809
10 莱比锡 萨克森 557,464 20 明斯特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310,039

宗教[编辑]

位于莱茵河河畔的科隆主教座堂被列为世界遗产

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为德国最多人信仰的宗教,于2008年时约有5,150万(62.8%)居民具基督教信仰[参 136],所有人口中30%为属天主教会,29.9%为隶属于德国福音教会(EKD)的新教信徒,而其他基督教信徒则属于其他较小的教派,各该教派皆不超过总人口的0.5%[参 137]。新教集中于德国北部及东部;而天主教多分布于德国西部及南部,而东正教信仰占1.6%[参 136]

伊斯兰教为德国第2大宗教,信奉的穆斯林介于380万至430万人(4.6%至5.2%)[参 138],而佛教犹太教印度教分别约25万人(0.3%)、20万人(0.3%)及9万人(0.1%),其他各宗教信仰则不超过5万人[参 139]。在伊斯兰教信仰者中,大多为逊尼派及土耳其的阿列维教派(Alevi),什叶派及其他教派则较少[参 138]。德国的伊斯兰教信徒多来自土耳其,也缺乏完全受国家官方承认的宗教社群[参 6]。德国的犹太教信徒(主要是犹太人)数量仅次于法国英国,居欧洲第3位[参 140]。在德国的佛教徒中,约有一半为来自亚洲的移民[参 141]

语言[编辑]

德语为德国的官方语言及主要通行语言[参 142],为23个欧盟官方语言之一,并为3个欧洲联盟委员会工作语言之一。德国所承认的少数语言包括丹麦语低地德语索布语罗姆语弗里西语,并受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保护。移民使用的语言主要为土耳其语库尔德语波兰语、巴尔干地区语言及俄语。调查显示67%的德国公民能以1种外语沟通,而27%能运用2种或以上外语[参 142]

标准德语与英语低地德语荷兰语弗里西语较为相近,同属西日耳曼语支,该语支与东日耳曼语支北日耳曼语支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该语族也是多数德语词汇的来源[参 143];部分词汇来自拉丁语及希腊语,另有一小部分来自法语,近来多来自英语。德文以拉丁字母书写。德语方言差异可追溯至日耳曼部落时期[注 10]并能从与标准德语在词汇、音韵语法语言变体而分辨[参 144]

教育[编辑]

海德堡大学于1386年设立。

德国15岁以上居民超过99%具备读写能力[参 3],但功能性文盲呈现增加趋势[参 145]。教育监管由各邦政府负责。1960年后的教育改革则试图将中等教育整合至综合中学(德语:Gesamtschule),部分西德邦将教育体制简化为两阶段或三阶段。被称作“双轨制度”的学徒制度提供学生于企业及邦立职业学校进行职业训练[参 146]

幼稚园的入学年龄为3岁至6岁,之后接受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通常持续4年[参 146],进入中学阶段前存在定向阶段德语Orientierungsstufe,决定往后就读的学校,中等教育阶段则区分为三类,包括文理科中学,为天赋较佳及未来欲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就读,为期约9年;实科中学德语Realschule为中等程度学生所就读,为期6年;主干学校德语Hauptschule[注 11]提供职业教育[参 147]

一般进入大学须经过中学会考,包括评估中学最后数年的表现及最终测验,但细节上则因各邦、各大学及学科不同而有差异。德国大学被认为相当国际化,根据2012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德国有4所大学为世界前100名,前200名共有14所[参 148],德国大多数大学属事业单位,每位大学生每学期需缴50至500欧元学费[参 149]

医疗卫生[编辑]

德国拥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全民医疗保健体系,始于1883年俾斯麦的社会立法[参 150]。德国政府依法提供广泛的健康保险计划,特定民众如终身职员、自营业者、高收入雇员可选择退出该计划,并另投保私人保险,而在2009年以前,此类特定民众得选择不加入任何保险[参 15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于2005年,德国医疗卫生体系支出中,政府及个人分别负担77%及23%[参 152],医疗支出约占国民生产总额的11%;德国男性及女性预期寿命分别为77岁及82岁,居世界第20位;德国婴儿死亡率较低,约为千分之四[参 152]

2010年,德国人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占41%,其次为恶性肿瘤,占26%[参 153]。2008年时,约有82,000人感染艾滋病,自1982年起已经有26,000人因爱滋病而死亡[参 154]。2005年调查显示德国成年吸烟率约27%[参 154]

国际助老会(HelpAge International)发表“2013年全球年龄观察指数”(Global AgeWatch 2013 Index),针对全球91个国家高龄者的幸福度进行排名,德国排名第三[参 155]

文化[编辑]

《基督的受难日》(Kreuzigung Christi)由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所绘。

德国文化由欧洲主流知识份子及大众思潮所塑造,包括宗教及世俗层面,由于德国作家及哲学家对西方文化发展的贡献,德国在历史上被称作“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家”(Das Land der Dichter und Denker)[参 156]

德国各邦主管文化机构,德国境内有240座政府资助的戏院、数百个交响乐团、数千座博物馆及10,361间图书馆[参 157],每年约9,100万人次造访德国博物馆;至剧院观赏歌剧约2,000万人次;以及360万人次聆听交响乐团表演[参 158]。德国国内则有37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遗产[参 159]

德国社会重视性别平等[参 160]及障碍者权利,社会及立法上也对同性恋者相当宽容,同性恋者可收养伴侣的亲生子女,并自2001年起承认民事结合[参 161]。德国对移民态度也有所转变,自1990年代中期起,德国政府及多数民众对经过资格审核的移民表示欢迎[参 162]英国广播公司于2011年所做的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德国为正面影响力最高的国家[参 163]

艺术[编辑]

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827年)

不少德国画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国际知名度,创作形式也相当多元,老卢卡斯·克拉纳赫小汉斯·霍尔拜因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文艺复兴时期重要艺术家,卡斯帕·弗里德里希马克斯·恩斯特分别为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画家。源自德国地区的卡洛琳式建筑及奥托式建筑促进了罗曼式建筑发展,之后则以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为主;沃尔特·格罗佩斯创设的包豪斯建筑学校,和20世纪著名建筑师、提出全玻璃帷幕摩天楼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现代主义建筑发展中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参 164]

许多世界知名古典音乐作曲家来自德国,包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理查德·瓦格纳理查德·施特劳斯等。德国为欧洲第一大及世界第三大音乐市场[参 165]

文学及哲学[编辑]

格林兄弟

德语文学的历史可追溯到中世纪,当时代表作家包括瓦尔特·冯·德尔·福格尔魏德德语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沃尔夫拉姆·封·埃申巴赫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台奥多尔·冯塔纳为德国知名作家。格林兄弟搜集德国民间传说,也将民间传说推向国际。格哈特·霍普特曼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为20世纪具影响力的作家[参 166]。德国于2009年出版新书种类达93,124种[参 167],仅次于美国[参 168]、英国[参 169]、中国[参 170]及俄罗斯[参 171]法兰克福书展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图书博览会之一[参 172]

德国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上相当重要,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主张理性主义伊曼努尔·康德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弗里德里希·谢林创立了古典德国唯心主义亚瑟·叔本华结合了形而上的悲观主义;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观点主义戈特洛布·弗雷格开创了分析哲学马丁·海德格尔研究存在主义麦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赫伯特·马尔库塞尤尔根·哈贝马斯发展的法兰克福学派也相当有影响力。21世纪,德国与法国、奥地利、瑞士及斯堪地那维亚各国持续发展当代分析主义[参 173]

媒体[编辑]

德国收视率最高的十个时段,大多为德国国家足球队的比赛

德国电影始于马克思·斯科拉达诺夫斯基德语Max Skladanowsky,并影响德国表现主义罗伯特·威恩弗里德里希·威尔海姆·穆瑙等人,导演弗里茨·朗所执导的电影《大都会》(1927)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电影;奥裔美籍导演约瑟夫·冯·斯坦伯格德语Josef von Sternberg于1930年拍摄的《蓝天使德语Der blaue Engel》为第一部德语有声电影[参 174]。1970至1980年代,沃克·施隆多夫韦纳·荷索温·韦德斯宁那·华纳·法斯宾德德国新浪潮导演提高了西德电影于国际的地位。欧洲电影奖每隔一年于欧洲电影学院英语European Film Academy所在地柏林举行;始于1951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为世界最重要的影展之一[参 175]

2000年以后的电影如《再见列宁》(2003)、《爱无止尽》(2004)、《希特拉的最后十二夜》(2004)、《巴德美因霍夫德语Der Baader Meinhof Komplex》(2008)也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德国电影《锡鼓》(1979)、《何处是我家》(2002)、《窃听风暴》(2007)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参 176]

德国为欧洲最大的的电视市场,约3,4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其中90%采用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参 177]。德国收视率最高的时段出现于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德国对西班牙准决赛[参 178]

饮食[编辑]

发源于德国的黑森林蛋糕

德国饮食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及士瓦本地区饮食文化与瑞士及奥地利相近。传统上,德国肉类食品大多制作成香肠[参 179]有机食品的市占率约2%[参 180],未来将持续成长。虽然德国许多地区对葡萄酒接受度提高,但啤酒仍是全国性酒精饮料,德国人均啤酒消耗量虽有下降,但于2009年仍以121.4公升居世界第一位[参 181]。德国共有9家餐厅获选为米其林指南的3星餐厅,并有15家以上的2星餐厅[参 182]

体育[编辑]

威斯法伦体育场为德国最大的体育场,为德国足球甲级联赛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的主场。

德国约有2,700万人加入体育俱乐部,全国共有91,000个体育俱乐部[参 183]足球为德国最受欢迎的运动,德国足球总会约有630万会员,为世界最大的足球协会,德国足球甲级联赛为最高等级联赛,为德国最受欢迎的体育联盟,每场比赛平均观众人数仅次于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参 184][参 185]

德国国家足球队曾获得1954年、1974年、1990年及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冠军,及1972年、1980年及1996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冠军。德国曾主办1974年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以及198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弗朗茨·贝肯鲍尔盖德·穆勒尤尔根·克林斯曼洛塔尔·马特乌斯奥利弗·卡恩为德国最知名的足球员。德国其他较热门的运动项目包括手球排球篮球冰球网球[参 183]

德国赛车运动也相当发达,BMW梅赛德斯-宾士为著名赛车制造商。在法国举行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保时捷奥迪分别获得16及11次胜利,迈克尔·舒马赫一级方程式赛车中获得7次冠军,为获得冠军次数最多的车手。其后,赛巴斯蒂安·维泰尔又创下F1最年轻四连冠记录。[参 186]

德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表现也相当突出,国家累积奖牌数排名第3[注 12]。德国曾主办两次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分别为1936年于柏林及1972年于慕尼黑,另曾于加尔米施-帕滕基兴举办193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节日[编辑]

民众举起啤酒庆祝,摄于2006年的慕尼黑啤酒节

德国的节日可分为法定的公共假日及民间节日,民间节日中以慕尼黑啤酒节最为著名,该节日源自于路德维希一世泰瑞莎德语Therese von Sachsen-Hildburghausen公主的婚礼庆祝活动[参 187];另有狂欢节司徒加特感恩节德语Cannstatter Volksfest其他较著名的民间节日。[参 188]

德国的公共假日因不同邦而有些许差异[书 58],下表所列为各邦共同的公共假日[参 189]

日期 中文名称 德语名称 说明
1月1日 元旦 Neujahr
- 耶稣受难日 Karfreitag 春分后第一个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前的星期五,具体日期不固定
- 复活节周一 Ostermontag 星期一,具体日期不固定 复活节是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天,如果月圆正好是星期天,那么往后延一周
5月1日 劳动节 Tag der Arbeit
- 耶稣升天节 Christi Himmelfahrt 复活节后40日,具体日期不固定
- 圣灵降临节 Pfingstmontag 升天节后10日,复活节后50日,具体日期不固定
10月3日 德国统一日 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 前东、西德在柏林围墙倒下后统一的日子
12月25/26日 圣诞节 Weihnachten 重要节日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按德语Karl der Große,亦可称卡尔大帝[书 10]
  2. ^ 又称萨克森王朝[书 13]
  3. ^ 包括1个帝国-奥地利,5个王国-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和巴登-符腾堡,4个自由市-不来梅、汉堡、吕贝克及法兰克福,1个选侯国(Electorate)-黑森,7个大公国(Grand Duchy),10个公国(Duchy),10个侯国(Principality)及1个伯爵领(Landgraviate)。[书 25]
  4. ^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代表倾向“小德意志”路线,及排除奥地利参与,系基于种族、经济及宗教上考量,种族上,普鲁士以德意志人为主体,而奥匈帝国境内则有不少马札尔人、斯拉夫人经济上,普鲁士领土于维也纳会议后取得莱茵地区部分土地,与日耳曼诸邦较为接近,普鲁士与北德地区邦国成立关税同盟,奥地利即被排除在外;宗教上,北德地区以新教为主,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信仰罗马公教[书 28]
  5. ^ 德国领土最北端为叙尔特岛
  6. ^ 德国人称之为东海(德语:Ostsee
  7. ^ 性质上为邦政府的派出管理机构[书 50]
  8. ^ 德国官方公布之失业率数据包括兼职及正寻找正职之人口[参 82]
  9. ^ 包括外国人后裔及由海外返居德国的德国人
  10. ^ 于西元前500年在一系列变化下形成的日耳曼语在最初较为统一,但部落间的语言仍有差别,于青铜器时代及铁器时代时的部落迁移,扩大了语言间的差异,并于分化、重组中出现多种形式的语言[书 56]
  11. ^ 又译作普通中学[书 57]
  12. ^ 包含前东德、前西德所得之奖牌

书目注脚[编辑]

  1. ^ Schulze 1998,第4页
  2. ^ 周惠民 2009,第5页
  3. ^ Lloyd 1998,第685–686页
  4. ^ Lloyd 1998,第699-704页
  5. ^ Claster 1982,第35页
  6. ^ 周惠民 2009,第8-9页
  7. ^ 7.0 7.1 Fulbrook 1991,第9-13页
  8. ^ Bowman 2005,第442页
  9. ^ 丁建弘 2007,第14-16页
  10. ^ 周惠民 2009,第15页
  11. ^ 11.0 11.1 Fulbrook 1991,第11页
  12. ^ 周惠民 2009,第19页
  13. ^ 13.0 13.1 13.2 周惠民 2009,第20页
  14. ^ 周惠民 2009,第22页
  15. ^ 周惠民 2009,第35页
  16. ^ Fulbrook 1991,第13-24页
  17. ^ Fulbrook 1991,第27页
  18. ^ 周惠民 2009,第30页
  19. ^ 周惠民 2009,第57页
  20. ^ Philpott 2000,第206-245页
  21. ^ Macfarlane 1997,第51页
  22. ^ Gagliardo 1980
  23. ^ Fulbrook 1991,第97页
  24. ^ 周惠民 2009,第106页
  25. ^ 丁建弘 2007,第167页
  26. ^ 周惠民 2009,第133页
  27. ^ 周惠民 2009,第137页
  28. ^ 周惠民 2009,第124-125页
  29. ^ 丁建弘 2007,第219页
  30. ^ 周惠民 2009,第140页
  31. ^ 周惠民 2009,第146页
  32. ^ John 2005,第202页
  33. ^ Fulbrook 1991,第135、149页
  34. ^ Lee 2003,第131页
  35. ^ Fulbrook 1991,第156-160页
  36. ^ 周惠民 2009,第177-178页
  37. ^ Fulbrook 1991,第155–158、172–177页
  38. ^ Stackelberg & 1999 103
  39. ^ Fulbrook 1991,第188-189页
  40. ^ 丁建弘 2007,第355-358页
  41. ^ 周惠民 2009,第205-206页
  42. ^ 周惠民 2009,第216页
  43. ^ 赖丽琇 1994,第1页
  44. ^ 赖丽琇 1994,第7页
  45. ^ Bekker 2005,第14页
  46. ^ 顾俊礼 2001,第93-94页
  47. ^ 顾俊礼 2001,第195页
  48. ^ 顾俊礼 2001,第205-207页
  49. ^ 顾俊礼 2001,第214-215页
  50. ^ 顾俊礼 2001,第240页
  51. ^ 赖丽琇 1994,第170页
  52. ^ 赖丽琇 1994,第181页
  53. ^ 肖捷 1992,第1页
  54. ^ 赖丽琇 1994,第16页
  55. ^ 周惠民 2009,第211页
  56. ^ 陈杭柱 2000,第28页
  57. ^ 赖丽琇 1994,第333-338页
  58. ^ 赖丽琇 1994,第424页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Gross domestic product (2009) (PDF). 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World Bank. 27 September 2010 [1 January 2011]. 
    Field listing – GDP (official exchange rate)
  2. ^ 2.0 2.1 Gross domestic product (2009) (PDF). 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World Bank. 27 September 2010 [5 October 2010]. 
    Field listing – GDP (PPP exchange rate)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World Factbook. CIA. [26 March 2011]. 
  4. ^ Germany Top Migration Land After U.S. in New OECD Ranking. Bloomberg. 20 May 2014 [29 August 2014]. 
  5. ^ 拉丁文名称Sacrum Imperium(神圣帝国)见于1157年的文献,而Sacrum Romanum Imperium(神圣罗马帝国)最初记载于1254年,全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可追溯到15世纪。
    Zippelius, Reinhold. Kleine deutsche Verfassungsgeschichte: vom frühen Mittelalter bis zur Gegenwart [Brief German Constitutional History: from the Early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7th. Munich: Beck. 2006: 25 [1994]. ISBN 978-3-406-47638-9 (German). 
  6. ^ 6.0 6.1 Germany. Berkley Center for Religion, Peace, and World Affairs. [15 December 2011]. 
  7. ^ 陆世澄,《神圣罗马帝国》,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资料库-外国历史
  8. ^ Nelson, Lynn Harry. The Great Famine (1315–1317) and the Black Death (1346–1351). University of Kansas. [19 March 2011]. 
  9. ^ 孔祥民,《宗教改革》,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资料库-外国历史
  10. ^ Henderson, W. O. The Zollverein. History. January 1934, 19 (73): 1–19. doi:10.1111/j.1468-229X.1934.tb01791.x.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German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10 November 2010 [26 March 2011]. 
  12. ^ Crossland, David. Last German World War I Veteran Believed to Have Died. Spiegel Online. 22 January 2008 [25 March 2011]. 
  13. ^ Das Ermächtigungsgesetz 1933.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25 March 2011] (German). 
  14. ^ Industrie und Wirtschaft.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25 March 2011] (German). 
  15. ^ 15.0 15.1 Fulbrook 1991,第190-195页
  16. ^ Steinberg, Heinz Günter. Die Bevölkerungsentwicklung in Deutschland im Zweiten Weltkrieg: mit einem Überblick über die Entwicklung von 1945 bis 1990. Kulturstiftung der dt. Vertriebenen. 1991. ISBN 978-3-88557-089-9 (German). 
  17. ^ Niewyk, Donald L.; Nicosia, Francis R. The Columbia Guide to the Holocaus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45–52. ISBN 978-0-231-11200-0. 
  18. ^ Leaders mourn Soviet wartime dead. BBC News. 9 May 2005 [18 March 2011]. 
  19. ^ Rűdiger Overmans. Deutsche militärische Verluste im Zweiten Weltkrieg. Oldenbourg 2000. ISBN 3-486-56531-1
  20. ^ Das Deutsche Reich und der Zweite Weltkrieg, Bd. 9/1, ISBN 3-421-06236-6. Page 460 (This study was prepared by the German Armed Forces Military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an agency of the German government)
  21. ^ Peter Antill; Peter Dennis. Berlin 1945: end of the Thousand Year Reich. Osprey Publishing. 10 October 2005: 85 [24 June 2011]. ISBN 978-1-84176-915-8. 
  22. ^ Bonn : Kulturstiftung der Deutschen Vertriebenen, Vertreibung und Vertreibungsverbrechen, 1945–1948 : Bericht des Bundesarchivs vom 28. Mai 1974 : Archivalien und ausgewählte Erlebnisberichte / [Redaktion, Silke Spieler]. Bonn :1989 ISBN 3-88557-067-X. (This is a study of German expulsion casualties due to "war crimes" prepared by the German government Archives)
  23. ^ Germany reports. With an introd. by Konrad Adenauer. Germany (West). Presse- und Informationsamt. Wiesbaden, Distribution: F. Steiner, 1961] Page 32
  24. ^ Robert N. Proctor, Racial Hygiene: Medicine under the Nazis, Harvard 1988,
  25. ^ Overy, Richard. Nuremberg: Nazis on Trial. BBC History. 17 February 2011 [25 March 2011]. 
  26. ^ Beevor, Antony. Berlin: The downfall 1945. Penguin. 2003: 31–32, 409–412 [2002]. ISBN 978-0-14-028696-0. 
  27. ^ Richard J. Evans. The Other Horror, Review of Orderly and Humane: The Expulsion of the German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by R.M. Douglas. The New Republic. 25 June 2012 [1 July 2012]. 
  28. ^ Wise, Michael Z. Capital dilemma: Germany's search for a new architecture of democrac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8: 23. ISBN 978-1-56898-134-5. 
  29. ^ maw/dpa. New Study Finds More Stasi Spooks. Spiegel Online – english site (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 Der Spiegel. 11 March 2008 [30 October 2011]. 189,000 people were informers for the Stasi – the former Communist secret police – when East Germany collapsed in 1989 – 15,000 more than previous studies had suggested. [...] about one in 20 members of the former East German Communist party, the SED, was a secret police informant. 
  30. ^ Colchester, Nico. D-mark day dawns. Financial Times (London). 1 January 2001 [19 March 2011]. 
  31. ^ Brennpunkt: Hauptstadt-Umzug. Focus (Munich). 12 April 1999 [19 March 2011] (German). 
  32. ^ Dempsey, Judy. Germany is planning a Bosnia withdrawal.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Paris). 31 October 2006 [7 May 2011]. 
  33. ^ Merz, Sebastian. Still on the way to Afghanistan? Germany and its forces in the Hindu Kush (PDF).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 3. November 2007 [16 April 2011]. 
  34. ^ 34.0 34.1 Climate in Germany. GermanCulture. [26 March 2011]. 
  35. ^ Terrestrial Ecoregions. WWF. [19 March 2011]. 
  36. ^ Strohm, Kathrin. Arable farming in Germany (PDF). Agri benchmark. May 2010 [14 April 2011]. 
  37. ^ 自然公園及國家公園:休閒和享受生活. 德国国家旅游局. [2013-01-24]. 
  38. ^ Zoo Facts. Zoos and Aquariums of America. [16 April 2011]. 
  39. ^ Der Zoologische Garten Berlin. Zoo Berlin. [19 March 2011] (German). 
  40. ^ Basic Law for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PDF). Deutscher Bundestag. Btg-bestellservice. October 2010 [14 April 2011]. 
  41. ^ 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Christian Social Union.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6 March 2011]. 
  42. ^ Federal Constitutional Court.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 [26 March 2011]. 
  43. ^ 王慕义. 從普遍管轄權的相關國際實踐評析我國「殘害人群治罪條例」之適用 (PDF). [2013-01-29]. ,页7
  44. ^ Völkerstrafgesetz Teil 1 Allgemeine Regelungen. 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19 April 2011] (German). 
  45. ^ Jehle, Jörg-Martin;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Justice. Criminal Justice in Germany. Forum-Verlag. 2009: 23. ISBN 978-3-936999-51-8. 
  46. ^ Casper, Gerhard; Zeisel, Hans. Lay Judges in the German Criminal Courts.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January 1972, 1 (1): 141. JSTOR 724014. 
  47. ^ The individual denomination is either Land [state], Freistaat [free state] or Freie (und) Hansestadt [free (and) Hanseatic city].
    The Federal States. www.bundesrat.de. 德国联邦参议院. [17 July 2011]. 
    Amtliche Bezeichnung der Bundesländer [Official denomination of federated states] (PDF; download file "Englisch"). www.auswaertiges-amt.de. Federal Foreign Office. [22 October 2011] (German). 
  48. ^ Example for state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 of the Land of North Rhine-Westphalia". Landtag (state assembly) of North Rhine-Westphalia. [17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一月 2013). 
  49. ^ Kreisfreie Städte und Landkreise nach Fläche und Bevölkerung 31.12.2010 (XLS).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Deutschland. 2011 [6 April 2012] (German).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50. ^ German Missions Abroad. German Federal Foreign Office. [26 March 2011]. 
  51. ^ The Embassies. German Federal Foreign Office. [18 July 2012]. 
  52. ^ The EU budget 2011 in figures. European Commission. [6 May 2011]. 
  53. ^ United Nations regular budget for the year 2011. UN Committee on Contributions. [6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六月 2011). 
  54. ^ Declaration by the Franco-German Defence and Security Council. French Embassy UK. 13 May 2004 [19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三月 2014). 
  55. ^ Freed, John C. The leader of Europe? Answers an ocean apart. The New York Times. 4 April 2008 [28 March 2011]. 
  56. ^ Aims of German development policy. 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0 April 2008 [26 March 2011]. 
  57. ^ Net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2009 (PDF). OECD. [26 March 2011]. 
  58. ^ Speech by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to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Die Bundesregierung. 21 September 2010 [18 March 2011]. 
  59. ^ Harrison, Hope. American détente and German ostpolitik, 1969–1972 (PDF). Bulletin Supplement (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 2004, 1 [26 March 2011]. 
  60. ^ Germany's New Face Abroad. Deutsche Welle. 14 October 2005 [26 March 2011]. 
  61. ^ Ready for a Bush hug?. The Economist. 6 July 2006 [19 March 2011]. 
  62. ^ U.S.-German Economic Relations Factsheet (PDF). U.S. Embassy in Berlin. May 2006 [26 March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1 五月 2011). 
  63. ^ 梅克尔接见达赖 展现德国价值外交, 中央通讯社, 11/28/2007
  64. ^ 德执政党提亚洲政策视中国为竞争对手,中央通讯社, 10/28/2007
  65. ^ Merkel defends her policy on Russia and China,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November 21, 2007
  66. ^ The West Is Mainly Interested in Scoring Points against China, SPIEGEL(明镜周刊), April 14, 2008
  67. ^ 从默克尔对华外交中吸取“教训”, 朝鲜日报, 2007.12.17
  68. ^ The 15 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2011.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eptember 2011 [7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 五月 2012). 
  69. ^ 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Artikel 65a,87,115b (PDF). 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19 March 2011] (German). 
  70. ^ Die Stärke der Streitkräfte. Bundeswehr. 23 March 2012 [20 April 2012] (German). 
  71. ^ 71.0 71.1 Ausblick: Die Bundeswehr der Zukunft. Bundeswehr. [5 June 2011] (German). 
  72. ^ Einsatzzahlen – Die Stärke der deutschen Einsatzkontingente. Bundeswehr. [14 April 2011] (German). 
  73. ^ Connolly, Kate. Germany to abolish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The Guardian (UK). 22 November 2010 [7 April 2011]. 
  74. ^ Pidd, Helen. Marching orders for conscription in Germany, but what will take its place?. The Guardian (UK). 16 March 2011 [7 April 2011]. 
  75. ^ 德国将改征兵制为募兵制 军队减为18.5万. 凤凰卫视. 2011年1月4日 [2013-02-02]. 
  76. ^ Frauen in der Bundeswehr. Bundeswehr. [14 April 2011] (German). 
  77. ^ Norris, Floyd. A Shift in the Export Powerhouses. The New York Times. 20 February 2010 [27 March 2011]. 
  78. ^ CPI 2009 table.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15 May 2012]. 
  79. ^ The Innovation Imperative in Manufacturing: How the United States Can Restore Its Edge (PDF).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arch 2009 [19 March 2011]. 
  80. ^ Financial Crisis. EU budget: who pays what and how it is spent. Telegraph. [2012-11-04]. 
  81. ^ The Labour Market in May 2012: Positive Underlying Trend Weakens. 
  82. ^ Press office of the Deutsche Bundesbank. Deutsche Bundesbank - Statistics. Bundesbank.de. [4 June 2012]. 
  83. ^ Andrews, Edmund L. Germans Say Goodbye to the Mark, a Symbol of Strength and Unity. The New York Times. 1 January 2002 [18 March 2011]. 
  84. ^ Taylor Martin, Susan. On Jan. 1, out of many arises one Euro. St. Petersburg Times. 28 December 1998: National, 1.A. 
  85. ^ 欧债危机凸显德国主导地位. 人民网. 2012年1月13日 [2013-02-04]. 
  86. ^ Berg, S.; Winter, S.; Wassermann, A. The Price of a Failed Reunification. Spiegel Online. 5 September 2005 [28 November 2006]. 
  87. ^ Kulish, Nicholas. In East Germany, a Decline as Stark as a Wall. The New York Times. 19 June 2009 [27 March 2011]. 
  88. ^ GELSENKIRCHEN. West v east in Germany--A Ruhr deal.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2013-01-22]. 
  89. ^ Germany agrees on 50-billion-euro stimulus plan. France 24. 6 January 2009 [27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五月 2011). 
  90. ^ Global 500 2012: Countries - Germany. Fortune. [July 9, 2012].  Number of companies data taken from the "Pick a country" box.
  91. ^ DAX
  92. ^ The 100 Top Brands 2010. Interbrand. [27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二月 2011). 
  93. ^ Gavin, Mike. Germany Has 1,000 Market-Leading Companies, Manager-Magazin Says. Businessweek (New York). 23 September 2010 [27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四月 2011). 
  94. ^ Global 500: Countries – Germany. Forbes. 26 July 2010 [27 March 2011]. 
  95. ^ Current speed limit policies. European Commission Transport. [201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5). 
  96. ^ Autobahn-Temporegelung (新闻稿). ADAC. June 2010 [19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 一月 2015) (German). 
  97. ^ Geschäftsbericht 2006. Deutsche Bahn. [27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9 八月 2007) (German). 
  98. ^ Airports in Germany. Air Broker Center International. [16 April 2011]. 
  99. ^ BER will open on 17 March 2013. Berlin Brandenburg Airport. [31 May 2012]. 
  100. ^ THE JOC TOP 50 WORLD CONTAINER POR (PDF). Journal of Commerce. [2013-02-02]. 
  101. ^ Overview/Data: Germany.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30 June 2010 [19 April 2011]. 
  102. ^ Energy imports, net (% of energy use). The World Bank Group. [18 April 2011]. 
  103. ^ Reuters Berlin. * Environment * Renewable energy Germany targets switch to 100% renewables for its electricity by 2050. The Guardian (UK). 7 July 2010 [18 April 2011]. 
  104. ^ Primärenergieverbrauch nach Energieträgern. 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Technologie. December 2010 [18 April 2011] (German). 
  105. ^ Germany split over green energy. BBC News. 25 February 2005 [27 March 2011]. 
  106. ^ Deutschland erfüllte 2008 seine Klimaschutzverpflichtung nach dem Kyoto-Protokoll (PDF) (新闻稿). Umweltbundesamt. 1 February 2010 [19 March 2011] (German). 
  107. ^ Germany green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Times of India (New Delhi). 21 June 2008 [26 March 2011]. 
  108. ^ Record High 2010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Fossil-Fuel Combustion and Cement Manufacture Posted on CDIAC Site. 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15 May 2012]. 
  109. ^ Federal Report 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2010 (PDF).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0 [15 May 2012].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110. ^ Nobel Prize. Nobelprize.org. [27 March 2011]. 
  111. ^ Swedish academy awards. ScienceNews. [1 October 2010]. 
  112. ^ National Science Nobel Prize shares 1901–2009 by citizenship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and by country of birth. From Jürgen Schmidhuber. Evolution of National Nobel Prize Shares in the 20th century. 2010 [27 March 2011]. 
  113. ^ Roberts, J. M. The New Penguin History of the World. Allen Lane. 2002: 1014. ISBN 978-0-7139-9611-1. 
  114. ^ The First Nobel Prize. Deutsche Welle. 8 September 2010 [27 March 2011]. 
  115. ^ Otto Hahn. FamousScientists.org. [15 December 2011]. 
  116. ^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 DFG. [27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六月 2008). 
  117. ^ Bianchi, Luigi. The Great Electromechanical Computers. York University. [17 April 2011]. 
  118. ^ The Zeppelin. U.S. Centennial of Flight Commission. [27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 五月 2011). 
  119. ^ Historical figures in tele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14 January 2004 [27 March 2011]. 
  120. ^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Green Growth, Green Profit – How Green Transformation Boosts Business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2010, ISBN 978-0-230-28543-9
  121. ^ Key Figures on Europe (PDF). Belgium: European Union. 2011: 37. ISBN 978-92-79-18441-3. doi:10.2785/623. 
  122. ^ Country Comparison :: Population. CIA. [26 June 2011]. 
  123. ^ Demographic Transition Model. Barcelona Field Studies Centre. 27 September 2009 [28 March 2011]. 
  124. ^ Im Jahr 2060 wird jeder Siebente 80 Jahre oder älter sein (新闻稿). Destatis. 18 November 2009 [6 April 2012] (German). 
    Details on the methodology, detailed tables, etc. are provided at Bevölkerungsentwicklung in Deutschland bis 2060.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18 November 2009 [15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十二月 2010) (German). 
  125. ^ Bevölkerung und Erwerbstätigkeit: Bevölkerung mit Migrationshintergrund – Ergebnisse des Mikrozensus 2010, p. 64 statistics
  126. ^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Population with migrant background – Results of the 2010 microcensus The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defines persons with a migrant background as all persons who migrated to the present area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fter 1949, plus all foreign nationals born in Germany and all persons born in Germany as German nationals with at least one parent who migrated to Germany or was born in Germany as a foreign national.
  127. ^ 127.0 127.1 127.2 Publikation - STATmagazin - Population - Families with a migrant background: traditional values count -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Destatis). Destatis.de. 2012-03-13 [2012-11-04]. 
  128. ^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2006 (PDF). 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18 March 2011]. 
  129. ^ Germany. Focus-Migration. [28 March 2011]. 
  130. ^ 20% of Germans have immigrant roots. Burlington Free Press. 15 July 2010: 4A. 
  131. ^ Bevölkerung nach Migrationshintergrund. German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28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十二月 2010) (German). 
  132. ^ Fewer Ethnic Germans Immigrating to Ancestral Homeland. Migration Information Source. February 2004 [28 March 2011]. 
  133. ^ Martin Koch. 移民激增:德國的機遇和挑戰. Deutsche Welle. [2013-01-24]. 
  134. ^ Bevölkerung mit Migrationshintergrund I. Bpb.de. 6 October 2011 [13 August 2012]. (德文)
  135. ^ Regionales Monitoring 2010 - Daten und Karten zu den Europäischen Metropolregionen in Deutschland (PDF). Bundesamt für Bauwesen und Raumordnung: 10. 2010 [11 April 2012] (German). 
  136. ^ 136.0 136.1 EKD-Statistik: Christen in Deutschland 2007. Evangelische Kirche in Deutschland. [28 March 2011] (German). 
  137. ^ Konfessionen in Deutschland (PDF). Fowid. 9 September 2009 [28 March 2011] (German). 
  138. ^ 138.0 138.1 Chapter 2: Wie viele Muslime leben in Deutschland?. Muslimisches Leben in Deutschland (PDF). Bundesamt für Migration und Flüchtlinge. June 2009: 80, 97 [28 March 2011]. ISBN 978-3-9812115-1-1 (German). 
  139. ^ Religionen in Deutschland: Mitgliederzahlen. Religionswissenschaftlicher Medien- und Informationsdienst. 31 October 2009 [28 March 2011] (German). 
  140. ^ Blake, Mariah. In Nazi cradle, Germany marks Jewish renaissanc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10 November 2006 [28 March 2011]. 
  141. ^ Schnabel, U. Buddhismus Eine Religion ohne Gott. Die Zeit (Hamburg). 15 March 2007 [19 March 2011] (German). 
  142. ^ 142.0 142.1 European Commission. Special Eurobarometer 243: Europeans and their Languages (Survey) (PDF). Europa (web portal). 2006 [28 March 2011]. 
    European Commission. Special Eurobarometer 243: Europeans and their Languages (Executive Summary) (PDF). Europa (web portal). 2006 [28 March 2011]. 
  143. ^ European Commission. Many tongues, one family. Languag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PDF). Europa (web portal). 2004 [28 March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30 四月 2011). 
  144. ^ Sprechen Sie Deutsch?. The Economist. 18 March 2010 [16 April 2011]. 
  145. ^ Grotlüschen, Anke; Riekmann, Wibke. leo.- Level One Survey. Presseheft (PDF). University of Hamburg. 2011 [15 April 2011] (German). 
  146. ^ 146.0 146.1 Country profile: Germany (PDF). Library of Congress. April 2008 [28 March 2011]. 
  147. ^ THE SCHOOL SYSTEM IN GERMANY. www.ukgermanconnection.org. [2013-06-24]. 
  148. ^ 2012世界五百强大学-德國.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2013-01-30] (中文). 
  149. ^ Tuition Fees at university in Germany. StudyinEurope.eu. 2009 [19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五月 2011). 
  150. ^ Health Care Systems in Transition: Germany (PDF). European Observatory on Health Care Systems. 2000: 8 [15 April 2011]. AMS 5012667 (DEU). 
  151. ^ Die Gesundheitsreform 2007: Was hat sich geändert?. Krankenkassen.de. [16 April 2012]. 
  152. ^ 152.0 152.1 Core Health Indicator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6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9 六月 2011). 
  153. ^ 2010: Herz-/Kreislauferkrankungen verursachen 41 % aller Todesfälle. Destatis.de. [6 April 2012] (German). 
  154. ^ 154.0 154.1 Country Profile Germany (PDF). Library of Congress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2008 [7 May 2011].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This article may incorporate text from this source, which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155. ^ 陈争诒,《银发幸福国度 瑞典得冠》,《天下杂志》536期,2013年11月27日
  156. ^ Wasser, Jeremy. Spätzle Westerns. Spiegel Online International. 6 April 2006 [28 March 2011]. 
  157. ^ Deutscher Bibliotheksverband e.V. Deutscher Bibliotheksverband e.V. [2013-01-31]. 
  158. ^ Unbelievable Multitude. Deutsche Welle. [28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三月 2011). 
  159. ^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Germany. UNESCO. [3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五月 2010). 
  160.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 Table 4 Gender Inequality Index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56–160. [20 April 2011]. 
  161. ^ Germany extends gay rights. News24. 29 October 2004 [19 March 2011]. 
  162. ^ Heckmann, Friedrich. The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s in European Societies: national differences and trends of convergence. Lucius & Lucius. 2003: 51 ff. ISBN 978-3-8282-0181-1. 
  163. ^ Views of US Continue to Improve in 2011 BBC Country Rating Poll. Worldpublicopinion.org. 7 March 2011 [28 March 2011]. 
  164. ^ A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880. ISBN 0-19-860678-8. 
  165. ^ Bundesverband Musikindustrie: Deutschland drittgrößter Musikmarkt weltweit. Musikindustrie.de. 13 April 2011 [28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十二月 2011). 
  166. ^ Espmark, Kjell.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Nobelprize.org. 3 December 1999 [28 March 2011]. 
  167. ^ Online-Verkauf von Büchern legt zu. boersenblatt.net. 24.06.2010 [2013-01-31]. 
  168. ^ New Book Titles and Editions (PDF). Bowker.com. [2013-01-31]. 
  169. ^ Goldfarb, Jeff. Bookish Britain overtakes America as top publisher. Reuters Entertainment. May 10, 2006 [2013-01-31]. 
  170. ^ 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新华网. 2011年9月7日 [2013-06-24]. 
  171. ^ Teri Tan. Publishing In Russia 2012: Publishers in a Changing Industry. PWxyz, LLC. Mar 30, 2012 [2013-01-31]. 
  172. ^ Weidhaas, Peter; Gossage, Carolyn; Wright, Wendy A.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Book Fair. Dundurn Press Ltd. 2007: 11 ff. ISBN 978-1-55002-744-0. 
  173. ^ Searle, John. Introductio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Wiley-Blackwell. 1987. 
  174. ^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Fassbinder Foundation. [28 March 2011]. 
  175. ^ 2006 FIAPF accredited Festivals Directory (PDF).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Producers Associations. [28 March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8 十月 2012). 
  176. ^ Awards:Das Leben der Anderen. IMDb. [28 March 2011]. 
  177. ^ Country profile: Germany. BBC News. [28 March 2011]. 
  178. ^ Die Fußball-Weltmeisterschaft: Eine Quoten-Übersicht. 
  179. ^ Guide to German Hams and Sausages. German Foods North America. [17 May 2012]. 
  180. ^ Germany Country Profiles for Organic Agricultur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6 May 2011]. 
  181. ^ Schneibel, Gerhard. Brewers not worried by beer consumption drop. Deutsche Welle (Bonn). 23 April 2010 [6 April 2012]. 
  182. ^ Schnitzel Outcooks Spaghetti in Michelin Guide. Deutsche Welle (Bonn). 15 November 2007 [6 April 2012]. 
  183. ^ 183.0 183.1 Germany Info: Culture & Life: Sports. Germany Embassy in Washington, D.C. [28 March 2011]. 
  184. ^ Statistics: Number of Spectators. German Football Association. [June 1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五月 12, 2012). 
  185. ^ Box Score: Chicago Bears vs. Tampa Bay Buccaneers, Wembley Stadium, London. ESPN.com. October 23, 2011 [April 10, 2012].  (attendance 76,981)
  186. ^ Ornstein, David. What we will miss about Michael Schumacher. The Guardian (UK). 23 October 2006 [19 March 2011]. 
  187. ^ Oktoberfest-All about the world's biggest beer festival. VISTAWIDE.COM. [2013-06-28]. 
  188. ^ 色彩紛呈的德國節日. 中国网. [2013-06-28]. 
  189. ^ FEIERTAGE - nach Bundesländern. FEIERTAGE.NET. [2013-02-02]. 

参考书目[编辑]

  • 赖丽琇, 新德國, 台北: 中央图书出版社, 1994, ISBN 9576372585 
  • 周惠民, 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 台北: 三民书局, 2009, ISBN 978-957-14-5197-8 
  • 丁建弘, 大國通史-德國通史,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745-126-6 
  • 顾俊礼, 德國政府與政治, 台北: 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 ISBN 957-818-327-5 
  • 肖捷, 德國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2, ISBN 7-80058-212-4 
  • 陈杭柱, 德語簡史,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600-1736-5 
  • Lloyd, Albert L.; Lühr, Rosemarie; Springer, Otto, 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 des Althochdeutschen, Band II,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98, ISBN 3-525-20768-9 (German) 
  • Claster, Jill N., Medieval Experience: 300–1400,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8147-1381-5 
  • Bowman, Alan K.; Garnsey, Peter; Cameron, Averil, The crisis of empire, A.D. 193–337,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1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521-30199-8 
  • Fulbrook, Mary, A Concise History of Germa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521-36836-0 
  • Philpott, Daniel, The Religious Root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2000, 52 (2) 
  • Gagliardo, G., Reich and Nation, The Holy Roman Empire as Idea and Reality, 1763–1806,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 Macfarlane, Alan, The savage wars of peace: England, Japan and the Malthusian trap, Blackwell, 1997, ISBN 978-0-631-18117-0 
  • John, O.E. Clark, Black, John , 编, 100 maps, Sterling Publishing, 2005, ISBN 978-1-4027-2885-3 
  • Lee, Stephen J., Europe, 1890–1945, Routledge, 2003, ISBN 978-0-415-25455-7 
  • Stackelberg, Roderick, Hitler's Germany: Origins, interpretations, legacies, Routledge: 103, 1999, ISBN 978-0-415-20115-5 
  • Bekker, Henk, Adventure Guide Germany, Hunter, 2005, ISBN 978-1-58843-503-3 
  • Schulze, Hagen, Germany: A New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674-80688-3 

外部链接[编辑]

政府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