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邊界衝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蘇邊界衝突
冷戰的一部分

蘇聯邊防軍巡邏艇在烏蘇里江用高壓水槍攻擊中國漁民
日期1969年3月2日-9月11日
地點
邊境
結果 邊界爭端最終通過邊界條款解決
參戰方
 中國  蘇聯
支援:
 蒙古人民共和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國 毛澤東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蘇聯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蘇共中央總書記)
兵力
814,000人 658,000人
傷亡與損失
72人陣亡,68人受傷,1人失蹤(中國數據) 58人陣亡
94人受傷(蘇聯數據)

1969年的中蘇邊界衝突是發生於1960年代中蘇交惡高潮時期,一系列中國蘇聯之間的武裝軍事對抗。其中珍寶島保衛戰幾乎導致了中蘇之間爆發全面性戰爭

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失敗後,中蘇關係持續緊張。1967年底至1968年初,在七里沁島發生一系列小規模衝突事件。同年8月,蘇聯領導華約武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及提出有限主權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是個極其嚴重的挑戰,1969年連續的邊境衝突,也終促成中美1970年代的和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於1971年進入聯合國,並取代此前由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中代表「中國」的席位

珍寶島事件[編輯]

事件經過[編輯]

被繳獲的蘇軍T-62坦克後來陳列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1969年3月2日,蘇軍稱發現中方有人上島,便派出邊防巡邏隊上島驅逐對方,被中方伏擊,打死打傷數十人。3月15日和17日,中蘇雙方的邊防部隊在此再次發生武裝衝突。[1]蘇軍動用了坦克、裝甲車、飛機和當時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2]中國人民解放軍使用了反坦克炮無後座力炮40火箭筒等輕武器和岸上的縱深炮火。雙方都聲稱是對方蓄意挑釁,先開火。其後中方打退了對方的進攻,戰鬥之後中方控制全島。這次戰鬥中方稱為「珍寶島保衛戰」或「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3月15日的戰鬥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將一輛已經侵入中國境內,行進於封凍江面上的蘇軍當時最先進的T-62坦克裝甲擊傷,迫使其乘員棄車。在該日的戰鬥中,蘇方指揮官邊防總隊長列奧諾夫上校陣亡。

3月17日為爭奪坦克,雙方互對炮擊,但均沒能將這輛坦克拉回。3月21日蘇方不願讓中國獲得這個當時最先進的坦克,遂派出爆破組試圖炸毀坦克被擊退。之後蘇軍用炮火把坦克下的冰層擊破,坦克沉入烏蘇里江。

4月,中方派出海軍潛水員將這輛坦克打撈出來,經測試後交予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作為展品陳列。

戰鬥損失[編輯]

在額爾古納河與黑龍江(阿穆爾河)的一些有爭議的地區。珍寶島在湖北部的東南。

在3月的衝突中,中國部隊陣亡約20人,傷65人。蘇聯方面傷亡不詳。整個事件中國部隊共計約60人陣亡(包括在4月之後的T-62坦克爭奪過程中陣亡的42人)[註 1]

後續事件[編輯]

珍寶島位置

中國政府於1969年5月24日發表聲明:中蘇邊界問題演變到今天的地步,不是中國方面的責任。但是,中國政府仍然準備通過和平談判全面解決中蘇邊界問題,反對訴諸武力。[3]

蘇聯政府於1969年6月13日發表聲明稱:沙皇專制政府雖然崩潰了,但俄羅斯國家的邊界不應該毀滅,即便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同日,美國國務院新任情報和研究署主任寫一份有關中蘇邊界衝突的報告給國務卿,其標題為《北京政府在沿著中蘇邊界中的戰術意圖》[4]

塔斯提事件(孫龍珍事件)[編輯]

事件經過[編輯]

1969年6月10日,中蘇邊界西部地區的新疆塔城地區塔斯提河畔(巴爾魯克山),蘇聯邊防部隊與中國牧民發生衝突,中國女牧民孫龍珍被蘇軍開槍打死。附近趕來的中國邊防部隊開火還擊,衝突升級。

戰鬥損失[編輯]

蘇聯方面18人死亡,數人負傷。中國軍隊據報無傷亡。

事件後果[編輯]

隨着東部邊界的衝突,緊張的局勢蔓延到了中蘇邊界的西部區域,即新疆一帶。

八岔島事件[編輯]

事件經過[編輯]

1969年7月8日,在八岔島進行航標作業的蘇聯河流鐵道工人與中國知識青年發生口角,蘇聯方面鳴槍示警未果,導致衝突爆發。

八岔島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同江市八岔鄉西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國一側,在八岔赫哲族鄉境內(1969年時屬於撫遠縣管轄)。

戰鬥損失[編輯]

蘇聯方面一艘巡邏艇沉沒。17人死亡,6人負傷。中國方面未知。

後續事件[編輯]

雙方政府都在當天迅速地向對方提出了抗議照會,把八岔島事件視為珍寶島衝突後的又一個大規模武裝衝突的前兆。

鐵列克提事件[編輯]

事件經過[編輯]

1969年8月13日,中蘇在西部邊界鐵列克提地區再次發生武裝衝突。蘇軍出動直升機掩護坦克裝甲部隊,在炮火支援下和在鐵列克提地區巡邏的兩個中國邊防軍巡邏分隊交火,其中一支巡邏分隊28人(包括3名隨軍記者)被圍全部犧牲。

戰鬥損失[編輯]

中國部隊陣亡28人,被俘1人,後被遣返。蘇聯方面陣亡2人,傷10人。

後續事件[編輯]

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曾建議對中國實施核打擊[5]。1969年9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領導人胡志明的葬禮後路過北京,與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等會晤。之後局勢得到緩解。因為雙方都願意防止大規模軍事衝突。根據此次會談時所達成的諒解,1969年10月20日,中蘇兩國外交部副部長級的邊界談判正式舉行,談判未取得任何進展。蘇聯向中蘇邊界增兵。中國開展「深挖洞、廣積糧」的全國性戰備運動。中蘇關係也長期無法改善,直到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後兩國關係才得以改善。1991年蘇聯解體後,經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政府談判,鐵克列提的爭議地區被劃歸中國。

注釋[編輯]

  1. ^ 其中68人安葬在寶清縣烈士陵園,2人安葬在齊齊哈爾西滿烈士陵園,1人安葬在十八站烈士陵園

參考文獻[編輯]

  1. ^ 何慧. 何慧:美国对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反应. 愛思想.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0). 
  2. ^ 冰雹火箭炮曾肆虐珍宝岛 将被新式旋风取代. 環球網. 2011-09-30. 
  3.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中蘇邊界問題的聲明(1969年5月24日、10月7日)》,39頁,人民出版社,1969年10月。
  4. ^ 《Peking's Tactics and Intentions Along the Sino-Soviet Border》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49/sino.sov.6.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陳建偉. 珍寶島之戰美國緣何暗助中國[J]. 報刊薈萃, 2009(10):2.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