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苗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苗語
lol Hmongb, hveb Hmub, dut Xongb, ad Hmaob lul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國
 越南
 寮國
 泰國
 美國
母語使用人數
600多萬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2hmn
ISO 639-3hmn——囊括代碼英語ISO 639 macrolanguage
各項代碼:
hmv – Hmong Do
mww – 白苗方言
hnj – 綠苗方言
hmz – 漢苗方言
cqd – 苗語川黔滇方言
hrm – 角苗方言
hmf – Hmong Don

苗語苗族人語言的統稱,屬於苗瑤語族苗語支。分布在中國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以及越南寮國泰國美國等國。苗語可以分為湘西(100萬人)、黔東(210萬人)和川黔滇(300多萬人)三大方言。其中以川黔滇方言最為複雜。這三大方言與布努語等語言共同組成苗語支。

方言分類

[編輯]

以下為苗語的三個主要分支:

  1. 湘西方言(dut Xongb),又名「東部方言」或「紅苗」,100萬人:
    1. 西部次方言 mmr(湘西方言標準語基於湘西州花垣縣吉衛鄉臘乙坪苗語),90萬人;
    2. 東部次方言 muq,5萬多人。
  2. 黔東方言(hveb Hmub),又名「中部方言」或「黑苗」200多萬人:
    1. 北部土語 hea(黔東方言標準語基於黔東南州凱里市三棵樹鎮養蒿苗語),120萬人;
    2. 東部土語 hmq,35萬人;
    3. 南部土語 hms,50萬人;
    4. 西部土語,1萬人。
  3. 川黔滇方言,又名「西部方言」,300多萬人:
    1. 川黔滇次方言(lol Hmongb),200多萬人(國內150萬人),分為第一cqd、第二sfm、第三土語,包括白苗mww、青苗hnj、角角苗hrm、漢苗hmzhmvhmf等方言;
    2. 滇東北次方言 (ad Hmaob lul) ,又稱大花苗hmd,30萬人;
    3. 貴陽次方言,19萬人,分為北部huj、西南hmg、南部hmy、西北、中南五個土語;
    4. 惠水次方言,18萬人,分為北部hmi、西南hmh、中部hmc、東部hme四個土語;
    5. 麻山次方言,14萬人,分為中部hmm、北部hmp、西部hmw、南部hma、東南、西南六個土語;
    6. 羅泊河次方言 hml,6萬人。
    7. 重安江次方言 hmj,又稱革家語,6萬人。
    8. 平塘次方言,2萬4000人,分為東部、北部、南部、西部四個土語。

越南寮國泰國美國等地的苗語基本都屬於川黔滇次方言

音韻

[編輯]

苗語各方言的聲母數量都超過韻母。

聲母

[編輯]

特點有:

  • 各方言都有塞擦音(如/ʦ/
  • 絕大多數地區有小舌塞音/q//qʰ/
  • 絕大多數地區有清鼻音、清邊音
  • 黔東方言外,都有鼻冠塞音、鼻冠塞擦音(如/nt//nʦ/)。

韻母

[編輯]

韻母一般只有一個鼻音韻尾,沒有塞音韻尾。

聲調

[編輯]

據推測,古苗語曾有過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和中古漢語的四聲相應。後來根據古苗語聲母的清濁,每個聲調都分陰陽,共八個聲調。在一些方言中,這些聲調又發生了分化和合併。現代苗語各方言有3到13個聲調不等,但是有很好的對應關係。各方言標準點的聲調對應如下。

調類 序號 苗文字母 調值
湘西 黔東 川黔滇 滇東北 
陰平 1 b 35 33 43 55
陽平 2 x 31 55 31 35
陰上 3 d 44 35 55 55
陽上 4 l 33 22 21 33/12
陰去 5 t 53 44 44 33
陽去 6 s 42 13 13 53/31
陰入 7 k 併入第3調 53 33 11
陽入 8 f 併入第4調 31 24 53/31

文字

[編輯]

1905年,來自英國的傳教士柏格理(Samuel Pollard)創辦了光華小學。他和苗族人楊雅各等合作,針對分布在雲南省東北部和貴州省威寧縣、赫章縣一帶苗族的語言特色,結合英文字母及標點符號建立起一套拼音文字系統理論,現稱滇東北老苗文,又稱柏格理苗文、石門坎苗文、框式苗文。並曾用於翻譯《聖經》和讚美詩。[1]另外,雲南昆明市祿勸縣一帶信仰基督教的彝族和傈僳族也使用外國傳教士根據柏格理苗文字母設計的彝文和傈僳文,稱柏格理彝文(也稱黑彝文)和柏格理傈僳文,分別記錄的是彝語東部方言和傈僳語祿勸方言。[2]

1950年代中國大陸政府對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次方言滇東北次方言各設計了一套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1980年代又略有調整。

注釋

[編輯]
  1. ^ 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歷史沿革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09.
  2. ^ 上海辭書出版社《民族詞典》,1987年8月第1版,1989年三月第2次印刷,ISBN:7-5326-0041-6/D.2

參考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