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的主題是中華民國政黨由建政以來的歷程和概況,還有國民政府遷移臺灣後於現代有運作的主要政黨。關於台灣政黨的詳細清單列表,請見「
台灣政黨列表 」。
中華民國政黨 ,依據現代法定所指,即是以政治理念為目標、向中華民國 的內政部民政司 登記在案,並可以在中華民國各級選舉 中推派參選人之政治團體。依據《中華民國憲法 》規定,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
截至2022年4月20日止,中華民國共有現存政黨 81個,自行解散78個、撤銷備案2個、廢止備案215個。中華民國目前的執政黨為民主進步黨 ,在立法院 也是第一大黨,中國國民黨 為最大在野黨,尚有台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擁有不分區席次,以及少數無黨籍 擁有部分席次;而地方議會除上述部分政黨外,另有親民黨 、無黨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 、新黨 、綠黨 、社會民主黨 、勞動黨 、中華民族致公黨 擁有席次。
1912年中華民國 建立初期,共和國體遂吿確定。在後數月間,革命派的同盟會 除由秘密轉公開活動外,從內部還分離出多個新黨團:有章炳麟 一派分離組成的中華民國聯合會 ; 湖北一派如孫武 、 藍天蔚 、 劉成禺 等則分離而與張伯烈 、 饒漢祥 等,擁黎元洪 而組民社 。立憲派的憲友會 亦因時推世移而分離出:湖北湯化龍 與福建林長民 等再組共和建設討論會 ;直隸的 孫洪伊 等組共和統一黨 ;籍中寅 、 周大烈 等則組國民協進會 。除此之外還時有將近三百多個較小的新政黨[1] 。
依據臨時約法 採用西方民主國家之內閣制 設計,選舉國會議員,並由多數黨的黨魁出任總理,組織政府。經過幾次大化合,到組成臨時政府時,各小黨均分別集結於兩大黨壘中,對峙局面於焉形成似為政黨政治的全盛階段,但並未形成強固[1] :以原來革命黨人與部分革命組織為主所改組成立之「國民黨 」,領導者包括宋教仁 [註 1] 、孫中山 (理事長)、黃興 等人;以及由清末立憲運動 人士組成的「進步黨 」,主要領導者為黎元洪 、梁啟超 、張謇 .國民黨曾在民國初期國會選舉中勝出,是為多數黨。
後歷經宋教仁遇刺 ,袁世凱稱帝 ,張勛復闢 事件,段其瑞廢除臨時約法 ,另組安褔國會 ,北洋政府 在由北洋軍閥 所主導下是完全排除國民黨及南方軍閥勢力:在馮國璋 繼任大總統並由段祺瑞 掌閣揆下所另行選舉的新國會,當中以安福俱樂部 爲絕對多數黨,此外尙有交通系 、 新交通系 、 硏究系 、 討論系 四政團,後安福系一小部分人和其他超然派議員又再合組個己未俱樂部 ,旨在擁護徐世昌 、 靳雲鵬 而與段祺瑞 、 徐樹錚 相對抗。同時一部分南下議員在廣州召集非常國會,隨而有護法國會 與北方對立,時人稱舊國會,當中多數黨爲益友社系,此外有政學會系、 民友社系,及新補議員的新新俱樂部 [1] 。
而國民黨幾經改組[註 2] ,最後於1919年10月10日在廣州成立中國國民黨 ,之後在護法運動失敗後,再度改組,此時仿效列寧 在蘇聯 創立的黨國體制 ,組織一黨專政 下統領所屬軍隊(國民革命軍 ),以及另外成立以黨訓政 之國民政府 ,與獲北方軍閥支持的北洋政府對抗。
1922年直奉再戰 導致徐世昌 下野,北方將士轉向也以護法相號召希望全國統一,黎元洪 再復職爲法統重光,於8月1日重召國會,政黨隨而復活,當國務總理 張紹曾 同意提出國會時,大小政團達38個,除稍著名的“十四政團”[註 3] ,其他政團有以門牌號做稱謂[註 4] ,有以同鄕聯會做基礎[註 5] ,名目繁多,光怪陸離,一人甚且列名三四政團[1] 。到1923年曹錕 積極進行賄選後,分派說客多方誘使議員多組新黨,一時政團增到40個以上,直至黎元洪 離職到賄選如期完成期間,國會中政黨就超過了50個。大選後曹再下令左右親信組織憲政黨 ,企圖操縱國會;而反對方亦擬合組一黨以資抗衡,但在衆院院警撤後吳景濂 負傷出走、民憲同志會繼續活動下未能成功,同時全國陷入新一波軍事勢態,令政黨無復有可活動的機會[1] 。
自從1928年蔣中正 領導國民革命軍北伐 推翻北洋政府 後至1948年,中國國民黨 組織一黨制 的國民政府 ;而中華民國的兩大主要政黨國民黨和中国共产党 建國理念與意識相反,除了在政治協商會議 之時有實體談判與討論外,基本上均為武裝衝突,導致国共内战 。另有對日抗戰 時組成的政黨聯盟-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同盟) (民盟),在抗戰勝利後的政治協商會議 及憲法 的制訂上有一定的發聲份量[註 6] 。
1949年國民黨在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政府 及國民黨播遷到台灣 ,只有國民黨、中國青年黨 及中國民主社會黨 為合法政黨,在戒嚴 下,根本無從實施民主政治,國民黨政府在台灣實行長期威權獨裁統治。
1989年1月以前,由於實施黨禁 政策,禁止人民籌組政黨。1950年代雷震 在台湾曾經欲籌組中國民主黨 ,但受到當時的軍事氛圍及國民黨高層不允許之下,以及雷震企圖阻止蔣中正第三次連任總統,最後雷震被逮捕,組黨之事胎死腹中。當時的非國民黨籍的政治人士通稱為「黨外 」人士[註 7] 。由於青年黨與民社黨在戒嚴時代仍有合法地位,早期有黨外人士參與該兩黨從政,但該兩黨始終無法跳脫政治花瓶 的路線,亦沒有實際的政治地位。
1978年桃園縣縣長(今桃園市市長 )選舉發生舞弊(造成中壢事件 。但是雖然有舞弊,結果仍由非國民黨所提名的許信良 當選縣長)及隔年的美麗島事件 的發生,促成「黨外」人士的結合。在1980年代初期黨外人士逐漸在臺灣選舉 中獲得席次。在1986年9月28日黨外人士在臺北市 圓山大飯店 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 ,但選舉時不能以民進黨名義參選。
1987年總統蔣經國 宣布解除戒嚴 ,解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修改《人民團體法 》,於1989年1月開放人民籌組政黨。
現代政黨法例 [ 编辑 ]
2017年11月1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政黨法 》規範政黨相關事務,《政黨法》雖早在1993年就被提出,但因草案中包含處理國民黨不當黨產之條文,因此在立院卡關逾20年,直至立法院2016年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 》後,始才順利完成立法。[2]
排黑條款:規定曾犯內亂、外患罪、貪污罪、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罪等,經判刑確定,不得擔任負責人。(第7條)
名稱:歧視性或仇恨性、已設立之政黨名稱或簡稱相同或類似、足以使人誤認等不得登記。(第8條)
存續:以下情形,廢止其備案(第27條)
連續四年未召開黨員大會或黨員代表大會,經主管機關限期召開仍不召開。
連續四年未依法推薦候選人參加公職人員選舉。
備案後一年內未完成法人登記。
1989年後政黨概況 [ 编辑 ]
民國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單位:個
40
59
68
72
74
75
77
82
85
86
89
94
97
99
102
民國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單位:個
108
116
122
136
144
158
175
210
232
249
264
292
310
334
341
民國
108
109
110
111
單位:個
361
372
375
376
2018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有48個政黨推薦候選人參選,其中16個政黨推薦的候選人當選。
2020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有45個政黨推薦候選人參選,其中5個政黨推薦的候選人當選。
因政黨法影響,已立案的全國性政治團體共有59個;廢止立案登記共42個政治團體[3] 、自行解散共4個、轉為社會團體共3個、轉為政黨共10個[4] 。
因政黨法影響,全國成立之政黨共有376個;一般政黨共81個,自行解散政黨共有78個、撤銷備案政黨共有2個、廢止備案政黨共有215個[5] 。
現在有81個政黨中,目前79個政黨完成法人登記(國民黨及民進黨已在立法前完成),尚有2個政黨未完成法人登記。
有席次政黨 [ 编辑 ]
立法院、直轄市長、縣(市)長與地方議員 [ 编辑 ]
截至2022年5月10日,以下政黨在立法院、直轄市長、縣(市)長、直轄市議會議員及縣(市)議會議員擁有席次:
鄉鎮市(區)長、代表及村里長 [ 编辑 ]
截至2018年12月25日,以下政黨在鄉鎮市(區)長、代表及村里長擁有席次,但在立法院、直轄市長、縣(市)長及地方議會沒有席次:
参考文献 [ 编辑 ]
^ 1.0 1.1 1.2 1.3 1.4 《初期多黨政治的回顧與檢討》 李時友 《東方雜誌》1946年 43卷 第18期
^ 解嚴30周年賀禮 《政黨法》三讀通過 . 2017-11-10 [2020-01-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14).
^ 陸續廢止立案名單 (PDF) .
^ 全國性政治團體專區簡介-全國性政治團體-政黨資訊網-內政部 . [2020-02-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3-09).
^ 政黨進階搜尋-政黨-政黨資訊網-內政部 . [2020-02-04 ] .
^ Qi, Dongtao. Globalization, Social Justice Issue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aiwan: An Explanation of the Limited Resurgence of the DPP during 2008–2012. The China Quarterly. 2013-11-11, 216 : 1018–1044. doi:10.1017/S0305741013001124 . Furthermore, the studies also suggest that the DPP, as a centre-left party opposed to the centre-right KMT, has been the leading force in addressing Taiwan's various social justice issues.
^ Chou, Hsuan-Yi. Celebrity Political Endorsement Effects: A Perspective on the Social Distance of Political Partie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9-12-31 ] . ISSN 1932-8036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12-26).
^ Huang, Li-Li.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vs. Chinese consciousness: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dilemma of polarizing society in Taiwan . Societ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Review: 119–132. [2019-12-3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2-16).
^ Hurry up: Taiwan's president has upset both business and workers . The Economist . 2018-05-26 [2018-06-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6-25).
^ New face for KMT in Taiwan . The Australian. [2020-01-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1-09). The problems for the centre-right KMT in retaining the presidency over the centre-left DPP…
^ Qi, Dongtao. Globalization, Social Justice Issue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aiwan: An Explanation of the Limited Resurgence of the DPP during 2008–2012. The China Quarterly. 11 November 2013, 216 : 1018–1044. doi:10.1017/S0305741013001124 . Furthermore, the studies also suggest that the DPP, as a centre-left party opposed to the centre-right KMT, has been the leading force in addressing Taiwan's various social justice issues.
^ Shim, Jaemin. Mind the Gap! Comparing Gender Politics in Japan and Taiwan . GIGA Focus|Asia. German Institute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 [2020-01-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2-26).
^ Babb, Jeffry. Fractious party puts Tsai in a pickle . News Weekly. 13 August 2016 [2020-01-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20).
^ 《新新聞》李佳穎. 新新聞》時力新任黨魁邱顯智,不想台灣永遠只能選藍綠 . 風傳媒. 2019-02-20 [2020-06-03 ] .
^ 台聯超狂半版廣告 他驚:王浩宇會氣死 . 中國時報 . [2021-10-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10).
^ 台聯黨賭上政治生涯!刊廣告「輸給新黨 台聯收攤」 . 民視 . [2021-10-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10).
^ Larry Diamond; Gi-Wook Shin (编). New Challenges for Maturing Democracies in Korea and Taiwan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14: 374.
^ W Jou. The Heuristic Value of the Left—Right Schema in East Asia .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0.
^ Jean-Pierre Cabestan, Jacques deLisle (编). Political Changes in Taiwan Under Ma Ying-jeou: Partisan Conflict, Policy Choices, External Constraints and Security Challenges . Routledge . 2014: 44. ... even more radical positions at the far left (TSU) or far right (NP) of the spectrum.
^ Robert Ash, John W. Garver, Penelope Prime (编). Taiwan's Democrac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Routledge. 2013: 91.
^ Former Taiwan president blasted for remarks on island dispute . Inter Press Service. 10 August 2015 [12 April 202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5-24). On July 27, the chairman of Taiwan’s right-wing New Party, Yok Mu-ming quickly filed charges of treason against the 92-year-old over his remarks. China’s state-run Xinhua News Agency reiterated the charge in a July 29 editorial entitled “Lee Teng-hui a traitor to his homeland.”
外部連結 [ 编辑 ]
清末 的活動反袁世凱 親袁世凱 (-1913年5月) 其他 1913年5月-11月 後来的流亡政党
立法院 (113)直轄市長、縣市長(22) 直轄市、縣市議會議員(912) 鄉鎮市區民代表、村里長
僅包含向
內政部民政司 登記在案者
圖例:
現存主要政黨 、
現存其他政黨 、失聯、解散、撤銷備案或廢止備案政黨
臺灣解嚴 前成立臺灣解嚴後至1989年間成立 1990年至1999年間成立 2000年至2009年間成立 2010年至2019年間成立 2020年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