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馬之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郭馬之亂
日期始於天紀三年夏,結束時間不詳
始於咸寧五年夏,結束時間不詳
279年-?
地點
吳國廣州地區(約今廣東大部、廣西東部)
結果 不詳
參戰方
郭馬叛軍 東吳
指揮官與領導者
郭馬
殷興
吳述
王族
何典
廣州牧滕脩
交州牧陶璜
徐陵督陶濬
廣州督虞授
廣州刺史徐旗
廣州刺史閭豐
南海太守劉略†
蒼梧太守王毅
兵力
不詳 滕脩部10,000人
陶濬部7000人
陶璜部不詳

郭馬之亂又被稱為廣州之亂,是三國時期孫吳滅亡前由廣州軍吏郭馬發起的一次民變,波及吳國廣州多地(今廣東大部、廣西東部),吳主孫皓曾調遣17000人的軍隊南下平亂。但不久後,吳國便遭晉國大舉進伐而滅亡。郭馬之亂的結果也不得而知。

事件背景[編輯]

吳永安六年(263年),交阯郡吏呂興殺郡守孫諝起義,得到九真、日南兩郡的響應,並遣使表示願意接受曹魏(次年為所代)的管轄。

此後,孫晧曾於寶鼎三年(268年)、建衡元年(269年)兩次派兵南下平叛,至建衡三年(271年)才重新收復三郡。[1][2][3]前部督脩則平叛的戰鬥中戰死,其子脩允被任命合浦太守。

事件經過[編輯]

天紀三年(279年)夏,修允被調任為桂林太守,但因病留在廣州,派部下郭馬先率兵五百到桂林郡安撫當地少數民族。不久後,脩允病死於廣州,手下士兵按規制應分別調往合浦、桂林二郡,郭馬等人所率都是幾代從軍的戰友,不願分開,孫皓此時又派人在廣州普查人口,郭馬與部下何典、王族、吳述、殷興藉此散佈謠言,煽動士兵百姓,糾集部眾進攻廣州,殺廣州督虞授王蕃弟王著、王延因不為郭馬所用,亦被害[4]。郭馬自稱安南將軍,都督交、廣二州軍事;殷興稱廣州刺史;吳述稱南海太守。隨後由何典率軍進攻蒼梧,王族進攻始興[5]

孫皓任命執金吾滕脩為鎮南將軍,假節,領廣州牧,帶兵一萬從東路進兵討伐郭馬、殷興、王族等人,在始興被王族的軍隊所阻,難以前進。在這段時間裡,郭馬又殺死了南海太守劉略,驅逐廣州刺史徐旗。孫皓又派徐陵督陶濬率兵七千從西路進兵,命交州牧陶璜集結所屬部隊和合浦鬱林兩郡的兵馬,準備東西兩路合擊郭馬。[6][7][8]

當年十一月,晉軍兵分六路,大舉伐吳。陶濬的軍隊此時剛行進到武昌,聽到消息後便停止進軍,之後撤回了建業,後試圖組織兵力抵抗晉軍,未能成功。[9][10]滕脩得到消息後,也立即率大軍北還,但剛走到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便聽到了吳國向晉國投降的消息。[11]

此後,滕脩、陶璜先後向晉國投降,並被復命原職,繼續分別鎮守廣州、交州。郭馬的結局在史書中未予交代。

事件影響[編輯]

陸機在《辨亡論》中,將郭馬之亂作為吳國滅亡的原因之一。[12]

注釋[編輯]

  1. ^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寶鼎三年)是歲,遣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等入擊交阯,為晉將毛炅等所破,皆死,兵散還合浦。
  2. ^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建衡元年)遣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由荊州,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道,皆就合浦擊交阯。
  3. ^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建衡三年)是歲,汜、璜破交阯,禽殺晉所置守將,九真、日南皆還屬。大赦,分交阯為新昌郡。諸將破扶嚴,置武平郡。
  4. ^ 《三國志·吳志二十·王蕃傳》:二弟著、延皆作佳器,郭馬起事,不為馬用,見害。
  5. ^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三年夏,郭馬反。馬本合浦太守脩允部曲督。允轉桂林太守,疾病,住廣州,先遣馬將五百兵至郡安撫諸夷。允死,兵當分給,馬等累世舊軍,不樂離別。皓時又科實廣州戶口,馬與部曲將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因此恐動兵民,合聚人眾,攻殺廣州督虞授。馬自號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安南將軍,興廣州刺史,述南海太守。典攻蒼梧,族攻始興。
  6. ^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執金吾滕循為司空,未拜,轉鎮南將軍,假節領廣州牧,率萬人從東道討馬,與族遇於始興,未得前。馬殺南海太守劉略,逐廣州刺史徐旗。皓又遣徐陵督陶濬將七千人從西道,命交州牧陶璜部伍所領及合浦、鬱林諸郡兵,當與東西軍共擊馬。
  7. ^ ◎趙一清曰:劉略即留贊子,見前《孫亮傳》。◎弼按:○《孫亮傳》「五鳳二年,留略為東海太守」,趙氏謂「東海」應作「南海」,是也。留贊二子略、平並為大將,見《孫峻傳》注引《吳書》。留平事見前鳳皇元年注引《江表傳》,又見《王蕃傳》,然俱不雲留略為太守也。略名雖同而姓則異,趙氏謂劉略即留贊子,似不能無疑。又案《晉書·武帝紀》,「太康元年,殺吳西陵都督留憲」,《杜預傳》作「劉憲」,《王濬傳》作「留憲」,當時留、劉頗易相混。○《廣韻·十八尤》云:留亦姓,出會稽,本自衛大夫留封人之後,後漢末避地會稽,遂居東陽,為郡豪族。○據此,則留贊為會稽人,自以作「留」為是。
  8. ^ 留略#留略與劉略
  9. ^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陶濬至武昌,聞北軍大出,停駐不前。
  10. ^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戊辰,陶濬從武昌還,即引見,問水軍消息,對曰:「蜀船皆小,今得二萬兵,乘大船戰,自足擊之。」於是合眾,授濬節鉞。明日當發,其夜眾悉逃走。
  11. ^ 《晉書·滕脩傳》:未克而王師伐吳,脩率眾赴難。至巴丘而皓已降,乃縞素流涕而還。
  12. ^ 辨亡論》:夫太康之役,眾未盛乎曩日之師,廣州之亂,禍有愈乎向時之難,而邦家顛覆,宗廟為墟。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