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瑶语系
苗瑶语系 | |
---|---|
使用族群 | 苗族、瑶族、畲族 |
地理分布 | 中国中南和西南地区、东南亚 |
谱系学分类 | 世界语系之一 |
分支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5 | hmx |
– | |
ISO 639-6 | mypy |
Glottolog | hmon1336[1] |
红色为苗语支(含畲语),绿色为瑶语支 |
苗瑶语系,又称蒙勉语系(英语:Hmong–Mien languages),扬子江语系(Yangtzean languages),是苗、瑶、畲等族群所使用的有共同来源的语系。学术界对于苗瑶语的语言系属分类有不同看法:大部分学者多认为苗瑶语是独立语系,即苗瑶语系,部分中国学者则认为苗瑶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语族,即苗瑶语族;[2]对于其内部特点、所包括的语言等,一般并无争议,所以在不讨论其系属分类时,可简称苗瑶语。
苗瑶语的使用者分布于中国的中南和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北部邻近中国的地区,主要为苗族、瑶族和畲族。这三个民族大约有1300万人口,其中使用苗瑶语的约占四分之三。
苗瑶语具体包括各地苗族使用的苗语、巴那语,各地瑶族使用的勉语、布努语、巴哼语、优诺语、炯奈语,以及极少数粤东畲族使用的畲语,等等。一般可以分为苗语支(族)和瑶语支(族),也有学者增加一个独立的畲语支。
西方学者多称瑶语支为“勉语族”(英语:Mienic languages),同时称苗瑶语为“苗勉语”(英语:Hmong–Mien languages)。
使用和分布情况
[编辑]苗瑶语的使用者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四川、海南等省区,以及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邻近中国的地区,主要为苗族、瑶族和畲族。这三个民族除了使用苗瑶语外,也有部分人群使用其他语言/方言,如畲话[a]、猫家话、酸汤话等汉语方言,草苗话等侗语方言,以及拉珈语。中国境内的苗、瑶、畲大约有1300万人口[3],其中使用苗瑶语的约占四分之三。[4]
归属争议
[编辑]苗瑶语的归属是语言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1937年,李方桂首先将苗瑶语归入汉藏语系下的汉台语;1973年,他又将苗瑶语归为汉藏语系下跟汉语族、藏缅语族、侗台语族并列的语族。[5]中国和华人学者一般都主张这一看法。美国学者白保罗于1972年出版《汉藏语概论》,认为苗瑶语和侗台语都不属于汉藏语系,将二者归入澳泰语系[6]。虽然澳泰语系这一猜想的争议还很大,但西方学者大都认为,苗瑶语并不属于汉藏语系。[4][7]
双方之间的争议主要在于,苗瑶语与汉语之间存在不少语音、语义都有对应关系的字词,主张苗瑶语属于汉藏语系的学者认为这些词是同源关系,主张苗瑶语独立的学者则认为是借词。[8]:150、151陈保亚的《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提出了区别同源词和借词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汉语和侗台语的对应关系词进行分析,认为汉语和侗台语之间是语言联盟,而非同源;而汉语和苗瑶语之间则是同源关系,只是分化年代非常遥远。[9]:292、293目前西方语言学家的共识是,它们自成一语系,至少不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系和汉语间词汇与类型学的相似是出于语言接触引发的趋同。[10]
由于苗瑶语系和南亚语系的数词明显同源,多家学者的最新研究都认定两者应该归为一个语系,沙加尔视之为东亚超级语系的南支,谢尔盖·阿纳托利耶维奇·斯塔罗斯金视之为南方大语系的一支,帅德乐(Stanley Starosta)称之为扬子语系。美国学者白保罗试图将苗瑶语系纳入南方大语系,但没有获得广泛认可。[11]小坂龙一(2002)认为苗瑶语系和壮侗语系构成苗-傣语系。[12]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
---|---|---|---|---|---|---|---|---|---|---|
原始苗瑶语 | *ʔi A | *ʔwə A | *pe A | *plei A | *prɛ A | *krɔk D | *dzruŋ C | *jɛt D | *gju A | *gjəp D |
湘西苗语 | ah | i | pu | prei | pra | ţoh | žoŋŋ | jiq | žɔ | guq |
赫耶语 | mōyq | bayq | piq | pun | padam | tadràw | tapèh | nahim | hačìn | hajàt |
藏缅语族 | *g-t(y)ik | *g/s-ni-s | *g-sum | *b-ləy | *b-ŋa | *d-k-ruk | *s-ni-s | *b-g-ryat | *d/s-kəw | *t-gip |
语言与分类
[编辑]最初,语言学家在苗瑶语中只列出了苗语和瑶语(勉语)两种语言[13],之后逐渐识别出了更多语言,包括畲语、巴哼语、布努语、炯奈语、优诺语、巴那语等[14]。在一些独立语言和方言的划分上,也存在一些争议,如海南苗族说的话,有学者认为是“勉语金门方言”[15],有学者则认为是“门语”[16];自称“唔奈”的瑶族说的话,有学者认为是“巴哼语唔奈方言”[17][18]:84,有学者则认为是“唔奈语”[19][20]。
对于苗瑶语的内部分类,不同学者在细节上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一般都分为苗语支(族)和瑶语支(族),其中瑶语支只包括勉语,其他语言都属于苗语支[14]。争议较多的是畲语的系属问题,一般将畲语归入苗语支[21][18]:246,但也有学者将其划归瑶语支[22],或列出独立的畲语支[23]:3[4]。两者间最大的差异在于语音上的不同演化。苗语保留原始苗瑶语声母较完整,但韵母细节大量丢失,特别是所有介音和韵尾辅音都消失了。瑶语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韵尾,声母数量减少。
毛宗武(1997)提出的分类如下[18]:246:
苗语支 |
| ||||||||||||||||||||||||
瑶语支 |
| ||||||||||||||||||||||||
邓晓华、王士元(2003)通过统计基本词汇中同源词的数量,对苗瑶语的12种语言/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给出了如下分类(数字表示节点之间的距离)[24]:
苗语大簇 1.64 |
| ||||||||||||||||||||||||||||||||||||||||||||||||
瑶语大簇 7.86 |
| ||||||||||||||||||||||||||||||||||||||||||||||||
起源地
[编辑]苗瑶语系最可能的起源地位于中国南方长江-澜沧江之间,但说这些语言的人也可能是从华中地区因汉族扩张迁来的,或者是被汉族从另一个故地迁来的。[25]苗瑶语人群大约在明末清初(17世纪)从中国南方迁到东南亚。古DNA证据表明,苗瑶语人群的祖先是长江边上某个地方,在基因上与壮侗语、南亚语人群都不同。[26]最近的Y-DNA系统发育证据说明,苗瑶语人群是与现在南亚语人群祖先有远亲关系人群的后代。[27]
沙加尔、布伦奇和Sanchez-Mazas用传统方法估计原始苗瑶语的年代约为500 BC,自动相似性判断程序(ASJP)给出的结果则为2230 BC。[28]
特点
[编辑]- 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声调有区别语义的作用。声、韵、调相配有一定的限制[b]。
- 韵尾限于鼻音m、n、ŋ和塞音p、t、k、ʔ。塞音韵尾不除阻。
- 除拟声词和叹词外,罕见以元音起头的音节。
- 多以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属于分析语。
- 量词丰富。除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外,还有表示事物类别和动作单位的量词。
- 单纯词多为单音节。语素多为单音节。
- 多有带鼻冠音的声母,且往往跟不带鼻冠音的声母成对出现[c]。
- 多有清浊两类鼻音声母[d]。
- 多有小舌塞音声母[e]。
- 一些语言中有成对出现的软辅音和硬辅音声母。
- 部分声调(古阳调类)音节的发声态为气嗓。
- 有发达的声调系统。古苗瑶语有四个声调(A、B、C、D,亦称平上去入),根据声母的清浊再分成阴调(1、3、5、7调)和阳调(2、4、6、8调),如今各地语言的声调都由此发展而来,规律清晰。
- 除畲语外,只有前缀,没有后缀。各语言的前缀都是同源的。
- 丰富词汇的主要手段是借词,较少用固有成分构造新词。汉语借词最多,且分不同的层次。老借词借自中古汉语,新借词借自当地汉语方言。
- 词形变化的手段以重叠为主。动词还可以附加前缀来表示动作的相互性[f]。
- 主语位于谓语之前。动词谓语和形容词谓语后都可以带体词,统称补语(不称宾语)。定语和状语有的在中心语之前,有的在中心语之后[g]。苗语支的后定语较多,后状语置于补语之后;瑶语支的前定语较多,后状语置于补语之前。
混合语言
[编辑]苗族、瑶族有的说各种未被分类的汉语方言。这些方言有苗瑶语底层或为混合语,包括但不限于畲话、喇叭苗话、伶话、猫家话、八峒瑶语、平地瑶话、粤北土话、平话等。贵州三锹话和白石苗语是苗语和侗水语支语言的混合语。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苗瑶语系.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马坤. 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白一平、沙加尔(2014)体系述评. 中国语文. 2017 年第 4 期( 总第 379 期): 497.
据沙加尔介绍( 2015,私人交流) : 对于苗瑶语,西方学者一般将其视为独立的语系
- ^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国家统计局. [2017-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 ^ 4.0 4.1 4.2 4.3 陈其光. 苗瑶语族.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ISBN 7-100-04363-8.
- ^ 李方桂, 中国的语言和方言, 李方桂全集:汉藏语论文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31–242, 19732012, ISBN 978-7-302-29047-6
- ^ Benedict, Paul K. Sino-Tibetan: A conspectu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978-0521081757.
- ^ 江荻,孙宏开. 汉藏语系.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ISBN 7-100-04363-8.
- ^ 戴庆厦 主编.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山西: 书海出版社. 1998. ISBN 7-80550-214-5.
- ^ 陈保亚.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6. ISBN 7-80126-021-X.
- ^ Handel, Zev. What is Sino-Tibetan? Snapshot of a Field and a Language Family in Flux: Sino-Tibetan: a Snapshot.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2008, 2 (3): 422–441. doi:10.1111/j.1749-818X.2008.00061.x (英语).
- ^ "On the Thai evidence for Austro-Tai" (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Selected Papers on Comparative Tai Studies, ed. R.J. Bickner et al., pp. 117–164. Center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 Kosaka, Ryuichi. 2002. "On the affiliation of Miao-Yao and Kadai: Can we posit the Miao-Dai fami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n-Khmer Studies 32:71-100.
- ^ 罗常培, 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系属和文字情况,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8–217, 19511980, CSBN 7150·2328
- ^ 14.0 14.1 苗瑶语族.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 ^ 毛宗武. 勉语.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ISBN 7-100-04363-8.
- ^ 新谷忠彦,杨昭. 海南島門語-分類詞匯集. 东京: 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 1990.
- ^ 陈其光. 巴哼语.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ISBN 7-100-04363-8.
- ^ 18.0 18.1 18.2 毛宗武,李云兵. 巴哼语.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 ISBN 7-80613-371-2.
- ^ Strecker, David. Some Comments on Benedict's "Miao–Yao Enigma: The Na-e language" (PDF).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987, (10): 22–42 [2017-09-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1-16).
- ^ 李云兵. 20世纪以来的苗瑶语调查. 民族翻译. 2011, (1): 72–80. doi:10.13742/j.cnki.cn11-5684/h.2011.01.014.
- ^ 毛宗武,蒙朝吉. 博罗畲语概述. 民族语文. 1982, (1): 64–80.
- ^ 陈其光. 畲语在苗瑶语族中的地位. 语言研究. 1984, (1): 200–214.
- ^ 王辅世,毛宗武. 苗瑶语古音构拟.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ISBN 7-5004-1383-1.
- ^ 邓晓华,王士元. 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 中国语文. 2003, (3): 253–263.
- ^ Blench, Roger. 2004. Stratification in the peopling of China: how far does the linguistic evidence match genetics and archae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per for the Symposium "Human migrations in continental East Asia and Taiwan: genetic, linguistic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Geneva June 10–13, 2004. Université de Genève.
- ^ 李, 辉; Huang, Ying; Mustavich, Laura F.; Zhang, Fan; Tan, Jing-Ze; Wang, Ling-E; Qian, Ji; Gao, Meng-He; 金, 力. 长江沿岸史前人群的Y染色体. Human Genetics. 2007, 122 (3–4): 383–8. PMID 17657509. S2CID 2533393. doi:10.1007/s00439-007-0407-2.
- ^ Cai, X; Qin, Z; Wen, B; Xu, S; Wang, Y; Lu, Y; Wei, L; Wang, C; Li, S; Huang, X; Jin, L; Li, H; Genographic, Consortium. Human Migration through Bottlenecks from Southeast Asia into East Asia during Last Glacial Maximum Revealed by Y Chromosomes. PLOS ONE. 2011, 6 (8): e24282. Bibcode:2011PLoSO...624282C. PMC 3164178 . PMID 21904623. doi:10.1371/journal.pone.0024282 .
- ^ Archived copy (PDF). [2013-12-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27).
- ^ 29.0 29.1 29.2 29.3 马学良 主编. 汉藏语概论 第2版.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3. ISBN 7-105-05735-1.
外部链接
[编辑]- 苗瑶语各语言/方言基本词汇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苗瑶语各语言/方言基本词汇比较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维基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