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话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3年4月23日) |
庐江话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区域 | 合肥市庐江县 |
母语使用人数 | 120万 |
语系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1 | zh |
ISO 639-2 | chi (B) zho (T) |
ISO 639-3 | cmn |
庐江话是汉语江淮官话洪巢片中的一种地方方言,主要使用于合肥市庐江县。
历史
[编辑]庐江县地处安徽省中部巢湖南岸,北接合肥市,东与巢湖市、无为县接壤,南与枞阳县相邻,西依舒城县。庐江县内西部、南部和中部山丘广布,东部、北部为平原圩区。今属合肥市,人口约120万。
县境春秋属舒国,汉代曾为舒县,三国时期分属魏吴庐江郡。南朝梁时庐江郡属湘州,后改属合州。陈时为庐江郡治。隋开皇三年废庐江郡,改合州为庐州。大业三年,恢复庐州为庐江郡,郡治移至合肥县,改旧治庐江县。唐代属庐州府,两宋属无为军,元代属庐州路,明清属庐州府。[1]
庐江话属淮语洪巢片,由于地处巢湖南岸,地近皖西南赣语区而较为远离中原官话影响,相较于原庐州府治合肥的合肥话,保留了更多更为传统的庐州方言特征,在洪巢片内部独具特色(如入声分阴阳、阴平为高平调55)。
音系
[编辑]庐江话代表点(县城城关顺港乡)音系如下:[2]
声母
[编辑]25个,包含零声母。
p[a] pʰ m f[b] v
t tʰ n l
ts tsʰ s z
tʂ[c] tʂʰ ʂ ʐ
tɕ tɕʰ ɕ
k kʰ ŋ x
Ø[d]
a^ [p]、[pʰ]、[n]、[l]遇舌尖元音[ɿ]时,产生介音[z]。严式标音可记作[pzɿ]、[pʰzɿ]、[nzɿ]、[lzɿ];
b^ [f]、[s]发音时,上下唇紧贴,气流从两侧挤出;
c^ [tʂ]系声母及[ŋ]发音部位靠前;
d^ [i]或以[i]开头的零声母音节,实际带有轻微摩擦成分的半元音[j],因不构成独立音位,宽式可不标。
韵母
[编辑]49个,包含自成音节的[m̩]、[ŋ̩]。
ɿ ʅ o[e] ə ɛ ɔ a ei əʏ
i iə[f] iɛ iɔ ia iʏ
u[g] uɛ ua uei[h]
eĩ õ ɛ͂ ã ən[i] əŋ m̩ ŋ̩ ɤʔ øʔ əʔ ɛʔ
ĩ iõ iɛ͂ iã in iəŋ iʔ iəʔ iɛʔ
uɛ͂ uã uən uəʔ uɛʔ
yĩ yin yiʔ yəʔ
e^ [o]的实际发音介于[o]与[ɔ]之间,近于[ɷ];
f^ 处于其他母音之前的[i]、[u]、[y]均为介音而非主母音;
g^ [u]舌位较前,不圆唇。做单韵母时,发音部位较紧,常带有轻微摩擦,与[v]结合时,整个音节实际音值接近[v̩];
h^ [ei]、[uei]中的韵尾实际音值为[ɪ];
i^ [-n]实际音值稍前稍上、[-ŋ]实际音值较靠前、[-ʔ]代表紧喉动作。
声调
[编辑]调类 | 调值 | 发声说明 |
---|---|---|
阴平 | 55 | 高平调 |
阳平 | 31 | 低降调 |
上声 | 213 | 低升调 |
去声 | 35 | 中升调 |
阴入 | 5 | 高促调 |
阳入 | 3 | 低促调 |
语音特征
[编辑]据周元琳“安徽庐江方言音系”一文描述,[2] 庐江话的语音特征可概括如下:
- 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大体符合官话一般特征“平送仄不送”,但仍有例外:如“步”、“族”等仄声字今读送气。
- 古次浊声母明、微二母中,明母今读[m],微母今读[v]。
- 泥来母基本不分,但在不同语音环境中具有三种不同音值:止摄开口三等韵前为[nz](如“尼”、“利”,“履”读[ʐ]声母除外);遇摄三等鱼韵前读[ʐ](如“女”、“旅”、“庐”);在既有[i]介音又有鼻辅音韵尾或鼻化元音的韵母前读[n](“临”、“年”、“娘”)。但“奶”字有三读:读[nɛ213]时表“老年妇女”、“妻子”、“妇女”意;读[nɛ55]时表“祖母”意;读[lɛ213]时表“乳房”、“乳汁”意。
- 分[ts]组与[tʂ]组两套声母,但区分方式同普通话、南京官话均不同。假开三精组影组字、蟹开三四的端精组和见系字、止开三的精组见系字,除“涕”、“倪”、“拟”三字例外,其余均读舌尖前音(如“借”、“系”、“奇”、“鸡”、“衣”);古三等庄组字除止开三的“筛”和止合三、宕开三等字外,其余包括遇通二摄合口三等字、深臻二摄开口三等字、止开三脂之韵字、流开三尤韵字、曾开三职韵字,都读舌尖前音,梗摄开口二等字也读舌尖前音(“争”、“初”、“馋”、“愁”、“事”、“生”);知组字中,假开三知母字“爹”和梗开二知组“撑”、“拆”、“㿭”、“泽”、“宅”、“窄”、“䜺”、“摘”等十个字也读舌尖前音。古知章组字除前面十个知组字之外,今均读舌尖后音;遇摄合口三等精组字和见系字今均读舌尖后音(如“徐”、“举”、“鱼”、“虚”、“余”)。
- 假效江三摄部分开口二等见系字今读[k]系声母。
- 古合口韵今多变成开口呼韵母。
- 同合肥话类似,舒声字[ɿ]韵母较多。不仅能拼[ts]组,还能拼[p]、[pʰ]、[m]、[n],其间产生介音[z]。
- 遇摄合口三等的精组见系和部分泥组字读[u]韵。
- 部分开口一等字读齐齿呼韵母(如“开”、“艾”、“害”、“钩”、“厚”、“感”、“坎”等),相反,普通话中有[i]介音的假效江摄开口三等字却读开口呼韵母(如“家”、“丫”、“觉睡~”、“敲白读”、“项白读”、“巷”。
- 古鼻音韵尾只保留[-n]、[-ŋ],且有合并或变鼻化韵的趋势。
- 入声韵正向舒声韵演变。喉塞音韵尾已不明显,多数只保留紧喉动作。少数已完全丢失喉塞音尾而并入舒声韵(如“掠”、“削”、“脚”、“药”、“学”等,已经并入流摄)。
- 无单韵母[y],[ʨ]、[ʨʰ]、[ɕ]只能拼[y]以外的撮口呼韵母。普通话[y]韵字,庐江话一律读成[u]拼[tʂ]、[tʂʰ]、[ʂ]、[z]声母。对比合肥话中[y]变[ʮ]、黄孝片部分变[ʯ]的情况,庐江方言体现出某种过度特征。
- [t]、[tʰ]、[n]、[l]、[ts]、[tsʰ]、[s]均不能拼[u]或以[u-]起头的合口呼韵母,一律读成开口呼。
- 入声分阴阳。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多归阴入,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多归阳入,部分归阴入。在江淮官话宁庐方言中,唯有庐江地区的入声韵较为传统的保存了中古汉语入声的二分格局,且符合“阴高阳低”的规则,保留了本地区方言的较早期面貌。[3]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孟庆惠等,《安徽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7.ISBN:9787801221311
- 孙宜志,《安徽江淮官话语音研究》.合肥:黄山书社,2006.ISBN:97807074779
- 周元琳,安徽庐江方言音系.载《方言》2001年第3期,第263-280页.